03.02 公益二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转为全额拨款单位,那么退休人员也转为财政负担吗?

云卷云舒66655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不等同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四大类,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撤销,公益一类保留,公益二类剥离生产经营类职能改企、公益类职能整合保留。

事业单位中,按照财政供养和编制类型,又分为全额供给、差额供给和自收自支三类。生产经营类一般属于自收自支类供给方式,使用的也是自收自支编制。公益二类类中,根据收支情况部分属于差额供给,使用差额编制,部分自收自支,使用自收自支编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生产经营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承担的生产经营职能统一改企经营,使用的自收自支编制也随之撤销,不再使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保留的公益服务职能,要么随机构保留,要么和相近领域内的职能想整合,甚至的同类职能跨领域整合,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供给,除乡镇卫生院外,全部使用全额编制。将来,事业单位将以公益服务职能为主要存在模式,使用全额事业编制为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后,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部分人员随公益服务职能,划转到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成为使用全额事业编制、由财政全额供养的事业人员。

已经退休的人员,由社保部门统一供养。人员转隶,也仅指在岗在编人员,并不包括退休人员、合同工等编外人员。行政政策执行不溯及既往,并不会因为退休时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退休后若干年单位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甚至行政部门(例如医保局),退休人员的身份、供养、养老金也随之改变。即使未到退休年龄,提前退休、提前病休、买断工龄等人员,也不在人员转隶的范围之类。退休时认定的什么身份、执行的什么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是什么发放标准,原单位改制后,退休待遇依然保持不变。


职言管语


公益二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不太确切。

根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划分,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公益二类并不是全额拨款,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补贴,由财政给予经费补贴,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

所以说,他的退休人员相应的经费还是由原单位承担的,并不一定是财政拨款。主要是一些二级、三级医院,高中学校等等。

虽然进行了2014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实际上养老费用的承担推向社会并不是很彻底。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包含了两大类内容,一类是统筹内支付费用,一类是统筹外支付费用。

统筹内支付费用就是指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费用,主要包含了基本养老金待遇。每年国家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就是调整的这一部分。

统筹外支付的费用包括职业年金部分和用人单位部分。职业年金部分是有个人历年累积的职业年金和财政拨款构成,一般定好之后就不会变了。一直到领完为止。用人单位部分主要是指一些改革性补贴或者其他奖励补助之类。比如一些住房补贴退休人员也可以享受,且一些网友反映一些创城奖和精神文明奖实际上退休人员也可以发到一部分。不过,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多奖金补助之类,很有可能会被严格规范掉。这一部分很有可能未来会慢慢减少并消除。

到目前来看,还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包括党组织关系,退休人员仍然会在原单位过组织生活,暂时没有硬性规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将党组织关系强制转到社区去。

不过,未来大的趋势还是实现养老制度的社会化供养,未来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人员,慢慢的都会在退休后推向社会的。


暖心人社


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已经不再是财政负担了。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存在一定的差别。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工资、奖金等完全不需要单位自己操心;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则是通过收取各项行政性收费,并留取部分资金用于本单位的日常开支及工资发放,因此如果单位效益不好,可能连工资都会发不出来。

在2014年10月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前,事业单位中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原单位发放,因此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说,负担会比较重。而改革后,已经退休的“老人”的养老金不再由本单位自己来直接发养老金,而改成社会化发放,因此不管是自收自支还是全额拨款,退休后养老金的来源都没有什么区别了。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每个月也开始需要缴纳社保,这就意味着退休后的养老金的来源就是自己和单位平时缴纳的社保,平时缴纳的社保金额越高,缴纳的年限越长,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流雷电


题主您好!

贵单位既然是定位为公益二类了,而且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根据改革要求和已经出台改革方案的各省方案,这样的事业单位都是要转企业的,您说转为全额拨款,这个好像可能性不大,不知道您那有什么特殊性。

我目前所在单位就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我结合我们的情况,给你说说这个问题。

假设您这样的事业单位真的转全额拨款了,那就和我们一样了。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要看是什么情况:

其中一种就是2014年前退休人员工资:肯定都是走财政

还有一种就是2014年后退休的,单位完成养老保险改革前退的,据说还是走财政,改革后的目前也没个准确说法,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呢,至少我们单位还没明确说法呢,只说等进一步政策。

另外就是2015年后(包括2015年)入职的,以后退休肯定是走社会保险,还有一部分补充的职业年金。但职业年金直发一定年限,发完就没有了。社会保险金是要发放到去世为止。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谢谢!


1用心创造1


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已经移交社保接管,由社保发放养老金,单位除逢年过节有些许慰问金外,对退休人员不再承担其他义务。因此无论单位怎么改革,实质上与退休无关,更不存在由自收自支转全额的概念。

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主要存在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这部分事业单位将在2020年底前全部改企。关于这点,没有异议。

不过,过去受编制总量控制同时不增加财政负担等方面影响,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县区、乡镇一级,也有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设置为自收自支的案例。这类事业单位主体职责是公益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收费或经营职责,但不足以维持整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很多时候仍需要财政拨款。出于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考虑,这类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将被剥离收费或经营职责,改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在职在编人员随单位改制置换身份,由自收自支转为全额拨款。原退休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原则处理,继续领取相应的退休金,不受单位改革影响。退休人员企望通过单位改革提高养老金待遇不太现实。

现在机构改革都采取编制和机构限额管理,单位逆向转性和个人逆向调动一样都非常难。因此,事业单位由自收自支一步到位转全额拨款实际上极为少见。比较常见的是从差额拨款改全额的,比如乡镇卫生院,但占比也不大。


80后小公


已经转入社保,最大变化就是抚恤金由原来的单位实发退休金为基数变成了基本工资为基数。


在天的那边山的那边


公益二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太可能,如果真如你所说的话,退休人员应该可以转为财政负担。


灯下那棵树


自收自支是指所在单位依据政府或物价价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用于本单位的日常开支及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生活补贴等。但此次机构改革取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是转全额拨款,一是转企。转全额拨款的单位势必要解决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问题,当地财政需要统筹考虑。


云卷云舒66655


自收自支事业大部分肯定转企业


加菲猫9019


退休人员一般按原渠道执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