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留住“移民”鄉愁!來梅江區西陽鎮移民新村看他們的新生活

在梅江區西陽鎮333省道沿線,有個地方叫“移民新村”,可它不是一個村,而是一個在“千禧年”誕生的“年輕”社區。19年前,因清涼山水庫動工興建,位於清涼山10個自然村的近千名村民“舉村搬遷”,到白宮河畔的移民新村社區安了新家。從大山走出的村民轉變為居民,在近年來創文工作的帶動下,庫區“移民”攜手共建新家園,在文明社區開啟了幸福生活新篇章。

共建美麗家園 為幸福“加碼”

留住“移民”乡愁!来梅江区西阳镇移民新村看他们的新生活

移民新村的歷史文化長廊(受訪者供圖)

冬日暖陽灑在移民新村的歷史文化長廊,400米的長廊陳列了移民新村的歷史由來、庫區10個自然村簡介、社區黨建工作、家風家訓等內容,猶如一幅述說社區“前世今生”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棟棟相連的居民樓前,從大山遷來的居民已適應了社區生活,圍坐在門前其樂融融地拉著家常,處處洋溢溫馨氣息。

然而,在創文工作推進初期,移民新村社區卻遇上不少瓶頸。“雖然身份轉變成居民,但大家在農村的生產生活習慣難以改變,在社區養雞鴨鵝、亂堆放木柴、公共場地晾曬穀物等現象在以前時有發生。”移民新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鐘響輝說,“日久他鄉變故鄉”,曾經分散居住的村民,如今生活在同個家園,提升居民文明素養,增強他們的凝聚力和對社區的歸屬感顯得尤其重要。

於是,社區幹部以創文為契機,開展入戶宣傳活動,引導居民“門前三包”,改變農村舊習,樹立文明新風,提高群眾對創文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率。同時,社區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設立青少年“第二課堂”等,為各類群體提供良好的學習活動場所。利用春節、元宵、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社區還自行策劃主題文藝晚會,由社區幹部、社區居民、社工自編自導節目,同臺演繹“草根”大舞臺,為居民的幸福感“加碼”。

創辦社區刊物 慰心中鄉愁

告別大山19年,社區長者對故土的懷念化作鄉愁。“在服務站入駐社區兩年多,社區老人常和我們談起以前在清涼山村裡的故事,搬遷前是如何生活的、以前村貌是怎樣的,這些都讓他們難以忘懷。”西陽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副站長楊少青說,有些居民還提到,希望可以留下他們那代人的共同記憶,讓子孫後代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

留住“移民”乡愁!来梅江区西阳镇移民新村看他们的新生活

《移民之聲》(江嬋 攝)

經討論商議,移民新村社區和西陽鎮社會工作服務站決定創立一本社區刊物——《移民之聲》,以此促進社區文化建設。在為期半年的籌備過程中,社區幹部、社工、熱心居民一起深入群眾,挖掘本土歷史文化、新村新貌、好人好事、名人軼事等社區文明素材,共同編撰了第一期《移民之聲》,並把300本書刊免費發放給居民傳閱。精美的《移民之聲》不僅獲得居民和鄉賢的點贊,還在梅州首屆志願服務大賽中被評為先進典型項目。

留住“移民”乡愁!来梅江区西阳镇移民新村看他们的新生活

社區刊物《移民之聲》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獲得居民好評。(林翔 攝)

今年74歲的移民新村居民鍾漢蘭,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漢蘭伯”,和其他移民一樣,他曾經的家鄉清簡村也不復存在了,作為退休幹部的他熱心擔任起《移民之聲》的編輯顧問,並親自撰寫了多篇文章。“我們的祖輩從遙遠的中原地區南遷,在清涼山艱苦創業數百年,如今又遷到移民新村安居樂業,我希望年輕一代在建設好新家園的同時不忘本,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鍾漢蘭說,第二期書刊籌備過程中,他們收到許多居民的踴躍投稿,這也激勵著他繼續發揮餘熱,和社區幹部、社工們共同講好移民新村“前世今生”的故事。

本報記者:江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