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福州“浣花庄”西菜馆:百年前榕城的“网红店”

N海都记者周德庆/文马俊杰/图

如今在福州,西餐馆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回到一百年前,去西洋菜馆吃饭,可是当年最时髦的事之一。


台江区中平路143号,一座两层的青砖老楼正在修缮,少有人知晓的是,它的名字叫“浣花庄”,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著名的西菜馆,如果那时有网络,它肯定是福州的“网红店”。从清末到民国,浣花庄所在的中平路一带,饭店、酒楼、钱庄、报馆、旅社等应有尽有,每到晚上,华灯初放,人来人往,堪称“十里洋场”。


一座楼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日前,海都记者探访浣花庄,一百年的时光里,它度过了怎样的前世和今生?


福州“浣花庄”西菜馆:百年前榕城的“网红店”

浣花庄外立面为西式风格,内部是中式合院


福州“浣花庄”西菜馆:百年前榕城的“网红店”

第二进院通往二层的楼梯,别具特色


福州“浣花庄”西菜馆:百年前榕城的“网红店”

浣花庄西菜馆内部为两层结构,左右对称,门窗上大量使用玻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式外墙 内部是中式合院

浣花庄位于中平路与青年横路交叉口,是苍霞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修缮的民国风建筑之一。

尽管楼前还堆放着杂乱的木材等施工材料,但依然遮不住这座楼昔日的繁华。沿街是西式立面,外墙以青砖为主,红砖点缀其间。

福州古建筑研究者陈朝军老师说,专业用语中,这叫“洋门脸”建筑,是烟台山、台江等地一百多年前典型的建筑风格。

不过,走进浣花庄,内部却是二进二厅的中式合院。有专家形容,这是“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心依旧是中国心”。

楼内,木质的雕窗、楼梯、横梁等,各种构件精美。陈朝军老师告诉海都记者,浣花庄最鲜明的特色是“大”。

陈朝军说,这栋楼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两进两层,“整栋楼都是两层,当时的台江,地皮已经比较贵了,能建如此气派的楼,比较罕见。”

浣花庄有多大?海都记者没有找到精确数据,但用脚步初步估算,该楼上、下两层的面积超过了一千平方米。

菜馆主人,曾有半条街的产业

据《台江区志》《福州双杭志》等地方志记载,福州第一家的西菜馆是中平路的嘉宾洋菜馆,创办于1914年,后改为中平旅社。

那浣花庄是何人创办?合春商行的杨文畴。中平路,旧称“田垱”,成街在清朝中期。由于台江码头的扩展,这里人口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巨贾,菜馆也因而开得特别多,嘉宾、浣花庄、广复楼、大东、福聚楼、西宴台等都是知名的菜馆。菜馆的食客中,知名人士前有林纾,后有郁达夫。

而杨文畴一人就有浣花庄、大东两家菜馆。此外,在田垱,他经营了钱庄、歌厅、旅社等,产业之多,几乎占了半条街。

有些老福州人回忆,浣花庄是西洋菜加福州菜,闽菜“大神”卓玉水也曾当过浣花庄的主厨,“太极芋泥”“炒面”等,名闻榕城。

上下杭四处地名,与杨氏家族相关

合春商行的杨文畴,能置下如此多的产业,和杨氏先祖有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撰稿组总执笔、国内文艺界知名创作人杨都海先生,也是“合春杨氏”的后人之一。

杨都海告诉海都记者,清道光年间,晋江后洋(现晋江市新塘街道后洋社区)的杨诚艺、杨仪停两兄弟来到上下杭的利发巷投靠亲戚,兄弟俩以经营杉行起家,后生意扩展到船运、茶叶等多元产业,逐渐成为上下杭的巨富。

杨都海说,两先祖多子多孙,家族以“合春”为商号名,历经多代传承,“合春杨氏”成为上下杭的大家族。在上下杭,除了中平路,后洋里、合春弄、合春巷等也与杨家息息相关。

除了经营商行,杨家后人也踊跃参加科举考试。清末,泉州科举的一条大新闻,也和杨家相关。

泉州地方文史研究专家陈泗东先生撰文讲述了这个故事:

“合春杨氏”后人中有一位叫杨廷玑的,回原籍晋江考秀才。当时,报名需要一个廪生担保,晋江的廪生们探知杨家是巨富,索取保费甚高,为防止一人独饱,还联合宣称无论何人担保,保费不降,所得归全体贡生均分,称为“吃羊肉”。

杨廷玑一气之下,索性不考,以钱捐个监生,又报效朝廷万金巨款,钦赐举人一体会试。

不过,杨廷玑颇有学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会试,结果中了进士,返乡祭祖,大肆铺张,以扫那些要“吃羊肉”的廪生之脸。

据介绍,现在,“合春杨氏”子孙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是商业翘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