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破敗的古城門—雄姿不再的山西古城門 曾經歷無數風霜洗禮


山西曆史悠久,地面和地下都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尤其是留存下一些古代的城池和圍牆,這些古建築尤為重要。

平遙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城牆和行政辦公設施幾乎都被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了,現如今古城內的城市佈局都跟原來 一樣。

古城裡的民居大多是清朝時期的建築,可以說都是文物。彌足珍貴的是,這座城市還在正常使用,老百姓住在文物裡過日子。

還有的古城原先屬於軍事要塞,後來隨著朝代更迭,已經失去軍事意義,逐漸轉為民居了。

廣武城原先是駐紮守護長城的軍隊軍營,四周有高大的圍牆,每面牆都有一道城門。城池並不太大,城牆和城門都保存的比較完整。

由於地處長城腳下,地理位置較偏僻,城裡的人口不算太多,聽說有些人是過去戍邊將士的後代。

雁門關在古代非常有名和重要,進出關內和關外的人員物資的必經之路。雁門關不單是軍事防禦設施,也是經貿往來的樞紐。

在這些古代城垣中,除了平遙古城得到旅遊開發以外,絕大多數都已經破敗,有很多甚至只剩下殘垣斷壁了。

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城"的標誌,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

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在古代,城門是進出城的門戶,通常都會有士兵把守。每個人都會從城門下經過,可以說,城門見證了這座城市裡的所有人和事。

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和乞丐,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新官上任,他們都要通過城門樓。可以說,城門見識過太多太多的悲歡離合了。

城池原先是為了防禦,屬於軍事設施,現在的戰爭已經變化了,城牆是不可能阻擋進攻者的腳步的,因此,城牆早已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了。

從現代人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來看,原先的城垣是妨礙便捷性的,不符合今天的國情,應該拆掉才對。但是,從文保角度講是應該被保護的,這就是一對矛盾。

對於絕大多數的古城牆來說,都處在不斷衰敗的過程中。修繕保護偏僻地方的文物需要大量資金,沒有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