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過大於功嗎?如何看待清朝對歷史的影響?

知秋知春


滿清王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

應該說是一個有功有過功小於過的時代。滿清王朝最大的功勞就是所謂的帶來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確實,清王朝對於我國版圖的奠定作用,不容否認。

清王朝應該說成功的使得皇權滲透到了他們統治下的每一個地區。在西藏設立了駐藏大臣,和珅的兄弟和琳,就曾經擔任過這個駐藏大臣,對於西藏的各項制度的完善,頗有功績。在清朝的時候還完善了金瓶掣籤制度,使個班禪額爾德尼和達賴喇嘛的傳承有了明確的規定,不會再出現以往那種混亂的局面。

康熙年間出兵臺灣,徹底解決了臺灣鄭氏割據政權,在臺灣省建立起了有效的統治。在新疆也頗有建樹,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甚至在晚清迎接左宗棠一人之力,收復伊犁。雍正皇帝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於西南地區的控制。這些功勞我們作為後來人,自然不會忘記。

清政府在其他方面給我國帶來的危害,也是讓人難以忘懷。首先還是領土方面,割讓割讓再割讓,從南京條約開始,清朝就開始了賣國之旅,從香港島到臺灣省就沒有大清朝不敢割的地方,正所謂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

不管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被人家燒了圓明園,還是鎮南關大捷打退法國人。無論勝負,大清朝的態度,就像中國男足的水平一樣,始終保持一致,賠錢,賠地,賠禮道歉,整個一個三賠帝國。

到了後來大清朝算是雄起了一回,紫禁城裡那個老妖婆向11國宣戰,大清朝被列強摁在地板上,狠命的摩擦。這才有了老佛爺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驚天豪語!數千年來天朝大國的臉面,都被大清朝丟盡了。

清朝對於我國在科技方面的落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實在明朝的時候,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還是比較頻繁的,像徐光啟這樣的內閣大佬對於歐洲以及世界的形勢還是比較清楚的。

他們樂於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的科技,像徐光啟這樣的士林領袖,他很樂意將自己學到了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及文化傳播給身邊的朋友,學生,可以說明朝有一大批懂得西方文化,懂得西方科技的人。

而且明朝對外也是特別開放,對於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他們樂於向西方求教。比如說明末在登州孫元化的手下,就有很多葡萄牙的炮手,教導我國的士兵如何放炮。

而在清朝,康熙皇帝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知識之後,深感西方科學文化的強大,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絕對不能讓漢人和蒙古人學到這些知識,生怕他們造反。

而康熙的好孫子,清朝另一個所謂好皇帝乾隆又是一個自傲自大的人,對於手下首席大將傅恆提出的研究西方火炮火槍技術嗤之以鼻,這使得中國失去了最後一次在軍事科技上追上西方世界的機會。

所以在鴉片戰爭之中,曾經引領世界長達2000年的中國,被後起之秀英國暴打,毫無還手之力,這個鍋清朝必須得背。

在科技上如此,在文化上亦是如此,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時代,清朝的統治者在文化上極度不自信,這就有了大清朝特色的文字獄。所謂清風不識字,何來亂翻書?簡簡單單十個字,就要了詩人的腦袋。

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簡直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浩劫,用修書的方式在毀書。為了維護滿人的統治,對歷史資料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刪除,對我國的文化破壞相當於好幾次12級颱風。

再者,清朝入關之後,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為代表的一系列反人類的措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些都是滿清王朝的傑作,場面之血腥殘忍僅次於南京大屠殺。

所以我認為清朝對於我國曆史來說有功有過,但是過妥妥的大於功。


歷史評說


在我看來,清王朝的功與過不是單單的說誰大於誰就可以定論的。

要論述清朝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是一個很空泛的話題,因為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前期都有過繁榮昌盛之時,後期也都存在著昏庸無能之日。

清朝自然也能不免俗,但因為其被外國侵略的特殊性,所以相對於其他王朝來說,值得我們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

所以只有當我們走進清朝,客觀地去看待這個朝代的歷史進程,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清王朝之功

  1. 最後一個大統一的王朝,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我國的領土疆域和民族的多樣性、完整性。
  2. 在清朝實現了封建政治與經濟的巔峰,為近代中國保留了一定的底蘊。
  3.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打下了基礎。
  4. 為後世留下了較為豐富和寶貴的歷史典籍和資料。

清王朝之過

  1. 閉關鎖國,使得中國與世界脫軌。
  2. 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屢屢侵略,割地賠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權辱國。
  3. 大量的文物流入國外,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4. 不思進取,只想去維護自己的統治,不關心勞苦大眾。
  5. 是近代中國落後的主要禍源所在。

總結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清朝在其國門被打開之前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當封建社會遇到了更為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其失敗是必然的,因為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雖然清朝的近代化歷程是被迫的,但是也正是因為它的腐朽,加快了民族思想的覺醒,使得民主觀念深入人心。思想的解放無疑促進了中國的民主革命,為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國奠定了基礎。

所以,清朝有功,但它的功不值得我們去原諒它;清朝有過,但它的過也讓我們能夠理解。

如今我們去回顧歷史,歷史已然已經告訴我們答案:清朝的功與過已是過眼雲煙,而它對中國的影響卻永遠不會消散,作為中國由古代到近代的轉折點,它所起到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重要一環。


歷史消消樂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比如說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是過。但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我中國人的老大氣質,刺激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開始開眼看世界。

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功過不同。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我們來看看其中關於清朝入關的那一段是怎麼寫的:“俺漢人,百敵一,都是有剩;為什麼,寡勝眾,反易天常?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那意思就是,我們漢人人口比滿族人多多了,一百個人殺他一個,殺光了他都還有剩。哎,那為啥反而敗了呢?因為我們漢人不曉得種族主義,不會團結起來抗敵。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太粗糙了。但是,陳天華指出的一點事實,很難理解。就是為什麼滿洲人口那麼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麼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像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看了《發現東亞》這本書,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才算是得到了一個解釋。關鍵問題還是視角,我們一般是以中原為基本視角來看入關之前的清朝,怎麼看都是邊陲,怎麼想象它的文化狀態都是野蠻。

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

我首先舉個例子,來說明轉換視角這件事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明朝萬曆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次抗日援朝戰爭。大體上,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援助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你說這和滿清崛起有什麼關係。對,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這是兩件事,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是站在滿清的角度看,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戰爭發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決定性的一戰,發生在1593年。你看,換一個視角你就會發現,正是因為東亞的三個大國中國、日本、朝鮮發生了戰爭,前後打了7年。戰爭的結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窮財盡,各國沒有力量遏制努爾哈赤的崛起,這才給了他寶貴的幾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

這一統一,它可不是一個地方勢力那麼簡單。你想,在東北那個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邊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強。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是一個多元政權,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思維的政權。它統一了,按力量來說,它剛開始可能還是弱,但是在思維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個新物種。周邊的幾個政權,都不如它。

這一點,在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執政期間的一系列舉措就表現得很明顯。皇太極是1626年即位的,十年後,也就是1636年,他通過一系列的攻伐,已經基本解決了蒙古問題。

這一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齊聚瀋陽,正式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奉尊號“博格達·徹臣汗”。你看,這個時候的皇太極身上,已經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要知道,自從成吉思汗之後,第一個不是成吉思汗子孫的人當了蒙古大汗。你就想吧,這個變遷有多大。

5月,皇太極把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在登基儀式上,發生了一件事。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因為朝鮮是明朝的屬國嘛,所以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認他為天子。那好,這一年年末,皇太極征伐朝鮮,迫使朝鮮斷絕了和明朝的宗藩關係,成為清的屬國。

你看,這個時候距離清軍攻佔北京,還有七八年時間。但是請注意:這個時候的大清,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女真人國家,它已經隱隱然有“天下”的概念了。它已經解決了和蒙古的關係,朝鮮也成了它的屬國。中原王朝經營天下做得到的事,大清已經做到了;中原王朝沒有做到的事情,它也做到了。在區域政治上,它的整合層次更高。

到了皇太極的時候,滿清治下的漢族人口已經非常多了,它就保護漢民,重用漢官,開科取士,這一套打法搞下來,漢族人對政權的認同當然就有了。這才能理解為什麼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這樣的漢人為什麼死心塌地為大清賣命。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也可以去聽施展老師的課程《中國史綱》。那裡面對大清怎麼完成中原、草原、西域、西藏的整合,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滿清的這種多元性,其實從一個細節也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叫旗人。過去,我們站在中原人的視角,通常覺得旗人就是後來的滿族人。其實不是。

旗人指的是跟隨大清入關的所有人。其中既有滿洲八旗,也有漢軍八旗,就是漢人,還有蒙古八旗。入關後,八旗主力除駐紮北京外,還在杭州、武漢、西安、荊州、廣州等幾十處重要城市駐防。“旗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享有諸多特權。比如,旗人世代不必從事勞動生產,其生活來源全部由國家承擔。旗人比民人享有更多的機會做官。

但是,旗人對應的不是漢人,而是民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它不是一個民族的概念,它是一個特權階級的概念。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為了強調民族區別,才把“旗人”和“滿洲人”這兩個概念混同起來。

這麼前後邏輯一捋順,我們才知道,滿清入關其實不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的故事,而是一個整合了中原、草原、西域、藏區的更大的統治解決方案,勝過了只以中原為基本盤的統治解決方案的故事。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你可以去搜索一個詞,叫“新清史”。這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研究清史的學派。他們就是試圖打破漢族中心的視角,來研究清代歷史,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

這兩天,我們是借用了《發現東亞》這本書裡提供的例子,跟大家聊了什麼叫意義的建構。大到民族、國家、文明,小到企業個人,發明一個觀念,然後把這個觀念栽倒別人的腦子裡,讓他按照別人的方式來理解自己。這不只是一個文化現象,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博弈戰場。


蕭立誌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呢,276年,可以說清朝呢,受人讚揚的也有受人詬病呢,也是非常多。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1從功勞方面來講,清王朝統一了中國。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對於西藏的設立了駐藏大臣。完善了西藏的達賴和班禪的傳承製度。加強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繫,維護了西南邊境的穩定。對於新疆方面兒評定大小和卓之亂,設立了伊犁將軍府,穩定了西北的疆域穩定。在康熙年間平定臺灣。這些都是從大的疆域領域來說,對於祖國領土完整的功勞。

2從文化上面來說,在乾隆年間編定了四庫全書。對於系統的保存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在編定四庫全書的時候,為了維護滿人的統治對於歷史資料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刪減,對於文化的破壞也是非常巨大的。

3雍正年間的政治體制改革改土歸流。對於西南特別是雲貴川地帶的統治加強了很多。包括設立軍機處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集中。

4他是清朝的,過錯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清初滿人數量比較少。國家對於滿人的進行了圈養,不用從事任何的勞動就可以由國家進行發口糧進行供養。從乾隆年間開始吧,這已經成為了國家很大的負擔!

5清朝建立統治之後,由於對自己的同志不自信。為了加強同志呢,對於漢民族採取了思想上的打擊。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文字獄。乾隆在位60年,文字寓意就130多起,而且是比較大的文字獄。可以說漢民族在思想上的落伍應該是從清朝開始的。當時的文人不允許有思想,大家沒什麼事做的,只能研究研究古代的文獻。縱觀清朝,思想家非常的少。也使得整個中華民族落後於世界,所以說清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6清朝後期呢,統治腐敗,各地賠款使中國丟失了數百萬公里的土地,而且對外簽訂了大量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進一步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而統治階級呢,不求改變,反而變本加厲的剝削民眾。

7清朝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呢,為了使漢民族屈服,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的政策。當民眾反對的時候呢,自到了揚州三日,嘉定三屠。整個南方地區死傷數百萬人。對於整個漢民族的精神打擊非常之大。

所以對於清王朝呢,他有公與國家的地方,同樣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思想精神上的傷害是非常非常之巨大的。從大的歷史角度來講,清朝的過,快要抵過功了!


歷史愛好者部落


關於清朝的功和過,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過大於功,有的人認為功過都有,屬於功過相抵。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普遍存在這種想象的?清朝有哪些過失和功績?

每個朝代都有自身的貢獻,清朝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她是獨特的,獨特到讓你感到悲壯,甚至氣憤填膺。

而清朝有哪些功勞?

對於清朝來說,最大功勞是在領土開疆拓土這方面。在康熙年間,打敗沙俄、噶爾丹等,獲得了漠北蒙古、西藏等地。再到乾隆年間,拿下西域,形成一個大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朝代領土的控制上,很多朝代都無法和清朝相比,只因清朝採取了,針對各個地方實行不同的政策。

蒙古地區,採取滿蒙聯姻、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三大政策下,蒙古地區只能被清朝牢牢控制在手中。對西藏採取冊封制度、駐藏大臣、金瓶掣籤制度,這都實際控制了西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了改土歸流政策,讓少數民族地區直接被清朝控制,不再是由少數民族領袖統治,這些都是清朝在領土控制方面實行的政策。

而新收回來的新疆,制度和中原內陸省份差不多,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由於清朝前期對領土面積積極的擴張,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對如今的版圖有著很大的貢獻,沒有領土,我們還談什麼復興?

清朝的過失

由於清朝末期,世界已經把清朝甩在了後面,清朝落後世界太多,根本追不上世界的腳步,即使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變革,依舊無法改變清朝的落後的局面,落後就要捱打。

由於清朝的落後,造成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大量的領土被沙俄割讓和佔領,甚至干涉和策劃中國的省份分裂,讓落後的清朝疲於應對。在丟失的領土中,我們失去了大量優質的好地方,東北沒有出海口,外東北,外西北等,曾經的好地方,如今只能看看,清朝也成丟失領土最多的朝代。

在整個清朝晚年中,簽署了大量的恥辱條約,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斷的加深。特別是被日本贏得甲午戰爭,氣憤之情不斷被擴散到每一個華夏兒女中,連一個小日本都打不過,可見國人對清廷的厭惡。在這段時間裡,天空是黑暗的,沒有光明,沒有希望,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層陰雲,或許推翻清朝,才是他們該做的,而不是繼續擁護清廷的統治。

在條約的簽署下,付出各種權益外,還有大量的白銀,12億多兩白銀,被迫流入到世界列強的口袋中。在這一樁樁恥辱中,中華民族跌落到谷底,成了一塊任人宰割的肥肉。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清朝有功也有過,功過相抵。如果按照明朝的版圖,或許就沒有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即使清朝丟失再多的領土,也給民國留下1100多萬平方公里。當然也不要忘記末期的清朝,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代。

如今對清朝有不同看法的人,還是有很多的,原因很多,比如: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清朝實行文字獄、清朝剃髮易服等等,不斷加大各民族的矛盾。這些都成為別人不喜歡清朝的原因。


文史淺聊


任何朝代,任何執政府,都有功和過,就像人性,不可能有一個百分百完美的朝代或執政府。

因為清朝所處的時間有點特殊,所以更容易讓人們想起它的大過。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王朝達到頂峰的時代。應該說在乾隆中期以前,這個王朝還是有政績的,也就是功。

清朝最開始的建立者們,還是勵精圖治的,它推翻了一個確實腐朽的明王朝,建立了一個鮮活的新朝代。在康雍乾時期,中國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大,可以說此時的中國實現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因為在以往,不論是作為漢族的統治者,還是少數民族的統治者,都沒能實現真正的民族大統一,總是處於敵對割據狀態,但是清朝做到了。

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達到鼎盛時期,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中央集權制是落後的,但站在封建社會時期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大進步。在這個時期,中國的人口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總體來說人民安居樂業,沒有戰亂,這個時期的皇帝也都人格健全,沒有一個昏君,起碼都是勵精圖治的。

盛極必衰,這是一個萬古不變的道理,當封建王朝達到鼎盛時,必然也是衰敗的時刻。恰好清朝處在了這樣一個時代,如果換作別的朝代,大概也是這樣的歷史必然。這是一個大的時代潮流,中國的閉關鎖國其實從明代就開始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在明代就被掐斷了。從今天的角度看閉關鎖國確實使中國的發展滯後了,但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倭寇海亂盛行的時代,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不能說閉關鎖國就完全錯了。中國的閉關鎖國,是整體人民的意識,不能歸咎於某個朝代,或者是某個皇帝身上。

當然清朝的皇帝尤其是乾隆帝,因為自己的主觀性,自己人性的弱點,確實加速了中國的落後,因為最高統治的意識形態就是普通臣民的意識形態。封建王朝的衰敗是趨勢,是歷史必然,任何個人的力量都無法改變。任何朝代處在清朝這樣一歷史時期,都是這種必然的結果。所以後來的皇帝無論個人如何努力,如何勵精圖治,都改變不了這種現狀了,但有一點至少他們不是昏君。

因為清朝處在這樣一個時期,所以後面所帶來的屈辱,它帶來的過與錯,或者是之前的功,都必將由這個朝代來承擔。


億書


清朝做到了大一統,保護國土,開疆闢土等等,都可以算是功勞,但往深處想想,其實都是統治者基本責任。

清朝真正讓人無法忘懷的我們如何一步步的走向自我封閉,如何錯過了機遇,最要命的是因為技術落後造成生靈塗炭,國之不國。

清朝最讓人詬病的是閉關鎖國,由此導致新鮮的事物和先進的技術沒有辦法形成廣泛的輻射效應,無法自下而上的推動本國技術的發展。而我們古代技術的發展主要來源於生活和生產的經驗總結,廣大群眾是技術的使用者,統治者主要是輔助功能,但不是主體。所以閉關鎖國阻隔技術革新的群眾基礎。

其次,滿人作作為漁獵民族,即使有一些農業生產經驗,但和廣大中原地區相比幾百年生產經驗相比,我認為他們並不能深刻了解技術的進步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他們對新技術沒有很大的渴求。而且統治者的憂患意識也不夠好,沒有預估外部的新技術新變化會對本國帶來什麼衝擊。

再者,清朝時期,滿族處於金字塔頂端,滿族和漢族之間的界限很明顯,底層漢族人民要進入到更高層次,可能只有科舉考試了,但是科舉考試考的內容很僵化,又加上文字獄,統治者又貫會實行愚民政策,整個社會的思想都猶如死水。即使新思潮進來,這些讀書少又能接受多少??

所以,清朝整個時期,從下到上,從內到外,都沒有做好迎接新事物的準備,脫離了時代是必然,被動挨打也是不可避免了


大肥miu


1.中國自清朝以來第一次有效的控制長城以北,蒙古,新疆和青藏地區,疆域面積是明朝時的兩倍。

2.中國自清朝以後人口第一次突破一個億,到清朝末年人口達到4億,而此前明朝萬曆年的最高人口記錄也不過一個億。

3.通過宗教輸出有效的瓦解了蒙古族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解決了中原王朝幾千年來最大威脅力量。

4.人口大爆炸帶來的農民起義因為任用漢族官員而得到解決,換作其他王朝早就改朝換代。

5.面對外國的侵略能反省,洋務運動推動了民族的現代化進程。

6.歷史需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


三辨先森


清朝之功在於確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大概範圍,做到了統一,但是閉關鎖國嚴重的阻礙了科技進步,使中華遭受百年屈辱,還是歷史上第一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的中國王朝……尼布楚條約



oO太初Oo


從整個清朝來看,清朝剛開始就大肆屠殺漢人,到了康熙朝雖然是擴充了國土,但對百姓而言同樣是生活的水深火熱。到了雍正朝可以說是老百姓相對日子最好的時候,雍正的各種改革政策,實際就是在拉平貧富差距;到了乾隆以及之後的,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滅亡。清朝的功績就是擴充了國土,清朝從明朝接手的國土有7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最鼎盛時有1300多萬,到了清末剩了1000萬左右,也就是說比剛接手的時候擴充了300萬左右,比現在的國土大一點,所以國土擴充上來說,清朝是有功勞的。從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來說,清朝就完全是過了,尤其是文化和科技上,清朝是一個毀滅性打擊的時段。從民生上來說,除了個別戰亂時代或晉朝那樣黑暗時代外,清朝的民生是最慘的,其他大一統時代百姓好歹還能安居樂業,清朝百姓卻過的跟叫花子一般。從總體來說,清朝功三成,過七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