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水浒后传,此人堪称宋江最强之敌?曾除掉奸臣蔡京,武松却要杀他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一十回,陈希真等与内应魏辅梁、真大义里应外合,夺取了梁山占据的兖州。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一百一十一回“陈义士献馘归诚,宋天子诛奸斥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陈希真等收复兖州后,派刘麒将斩获的梁山好汉首级送至青州,云天彪在青州得知陈希真收复兖州,于是前往济南通过贺太平的关系,使刘彬、张继等一同联名上奏天子,为陈希真请功并请求招安猿臂寨。梁山丢失兖州后,吴用、李应、时迁等先后逃回梁山,宋江后悔误信魏辅梁,但为时已晚。吴用建议派武松、萧让、时迁在陈希真进京途中前去刺杀陈希真,并写信给蔡京让他保举陈希真,以便中途行事。天子果然同意招安猿臂寨,陈希真、刘广、范成龙三个进京觐见。武松等三人夜里在仙厄镇客栈准备刺杀陈希真,但是由于得知的情报有误,加之陈希真等遇到了过路的康捷,所以没能刺杀成功,逃走时时迁反而被康捷抓获,并讯问出蔡京私通梁山之事。陈希真等到东京后,与种师道商议,将蔡京私通梁山之事密奏天子,天子大怒,将蔡京、时迁一同斩首,并将陈希真等人加官进爵。陈希真、刘广等在离京返回的路上,在宁陵县遇到了一位神秘人物。

都头曰:此回情节是《荡寇志》一书的转折点,范金门在此回回末批语中说“此一回,乃全部大转关处也。希真归诚而后,堂堂正正,统领天兵,随处征剿,而梁山之势日益衰矣。”通过收复兖州,陈希真等猿臂寨“忠义”强盗接受招安,摇身一变成了官军将领,从此以后正式加入了剿灭梁山的北宋正规军行列之中。从第八十三回陈希真落草猿臂寨开始,俞万春用了二十九回的篇幅,终于将盗贼陈希真洗白成了官军将领陈希真,而接受招安的资本,就是剿杀梁山好汉,收复被梁山占据的城池,这个过程其实和《水浒传》原著中梁山招安后征四寇并无本质区别。但细比较起来,二者仍有不同。梁山好汉是用自己的实力打败官军征讨,之后通过中间人牵线成功接受招安,然后为国征讨其他盗贼,名正言顺。而猿臂寨兵马一开始也是杀官军、劫百姓,但自己却不承认,说着“不敢抵抗官军,不敢劫掠百姓”等自欺欺人的谎话,之后更是选择用梁山好汉的尸体来铺平自己招安的道路。因此从受招安的手段来说,猿臂寨要比梁山血腥和卑劣的多,这也是雷将、散仙大都无法赢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此回中涉及的历史典故。

水浒后传,此人堪称宋江最强之敌?曾除掉奸臣蔡京,武松却要杀他

本回中仅有一个典故,那就是武松在仙厄镇行刺陈希真时,(陈希真)正要唤范成龙起来,只见灯已灭了,月光射进窗来,摹见窗下人影一闪,开了房门,引进一个大汉,手提明刀,直到床前。范金门在句末批道【两军蹙兮生死决,险极骇极,希真奈何!】“两军蹙兮生死决”出自唐代李华的散文《吊古战场文》,范金门在之前梁山攻打曹州,梁横率兵抵抗时的批语中也引用过这句,我们之前已经解读过。原文此句的整句话为“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范金门之前在梁横带兵抵抗梁山时引用这句话是想表达出梁横孤军迎敌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悲壮,以衬托他心目中这位悲剧英雄。而在本回再一次引用了这句话,是换了一种用法,想要突出当时武松刺杀陈希真情况之紧急,好像战场上两军对阵即将交锋一样,烘托出紧张的氛围。

水浒后传,此人堪称宋江最强之敌?曾除掉奸臣蔡京,武松却要杀他

说完典故,我们再说说本回在创作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本回中乱入了一些不属于北宋的机构。文中陈希真、种师道将蔡京私通梁山的消息报知天子后,“当时天子大怒,一面将蔡京拿交刑部,一面便敕种师道督领锦衣卫抄扎蔡京家私,一面敕提仪封县盗案,交三法司会审。”我们知道,锦衣卫是明代才开始设立的专门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此外,清朝刚入关时,也仿效明朝制度设立锦衣卫,但次年即改称銮仪卫,因此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俞万春在这里将明代的机构搬到小说中的北宋时期,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缺乏相关司法知识,读者只好一笑置之。

水浒后传,此人堪称宋江最强之敌?曾除掉奸臣蔡京,武松却要杀他

第二个问题是“武松逃跑”问题。本回中作者设计让武松、萧让、时迁三人在仙厄镇刺杀陈希真,不料陈希真有刘广、范成龙为伴,而且偶遇了比戴宗步速还快的康捷。刺杀陈希真失败后,武松和时迁一同撤退,原文中康捷独自追赶二人,后来康捷对希真道:“我上瓦四望,见这贼和一大汉,落屋后平阳同走。急追上去,那大汉手段溜撒,吃他走了,只捉得这个贼回来。”也就是说武松、时迁二人面对康捷一人,竟然不敢回击。要知道康捷不过是有神行之术,其武艺相比武松要弱很多,近身格斗根本不是对手,再加上时迁帮忙,二人反杀康捷是有很大可能的,而作者却设计武松撇下时迁独自逃走了,可以说直接把武松人品降了一个台阶,变成了自私自利之徒。

最后一个问题是张叔夜前后结局矛盾问题。本回最后,作者描述张鸣珂结局时,写道:至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奉钦宗手札,率众三万人勤王,鸣珂为参谋。与金人连战四日,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大获全胜,其计谋半出鸣珂,帝大加褒宠。奈诸道援兵不至,以致城陷,二帝北狩。鸣珂从叔夜赴金军,叔夜一路不食粟,惟饮汤以待死。及到白沟河,正是金人地界,鸣珂矍然起道:“过界门矣!”叔夜便仰天大呼,绝吭而死,鸣坷亦拔刀自刎。当授命之日,天昏地暗,山岳震动,精忠大节,彪炳千秋。这是书外之事,日后之语。

可见此处作者是按照历史事实写的张叔夜结局,但到了全书第一百四十回“辟邪巷丽卿悟道,资政殿嵇仲安邦“时,作者描写张叔夜见天子后,“叔夜谢恩退出。不数月,内外颁诏,声震海隅,共见圣君、贤相郅治无为,从此百姓安居,万民乐业,恭承天命,永享太平。”可见在小说结尾,作者又虚构了一个永享太平的北宋,好像压根就根本靖康之乱这回事一样。

水浒后传,此人堪称宋江最强之敌?曾除掉奸臣蔡京,武松却要杀他

对于这个矛盾,范金门在批注的时候显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他在回末评语中解释道:“一部大书,以天下太平为正旨,既写天下太平,则必讳靖康之祸;讳靖康之祸,则叔夜白沟河尽节之事不彰矣。文妙在幻出一张鸣珂,遂将白沟河之事带出,预结于此,以后叔夜传中绝不提起,结构煞费经营。”按照范金门的解释,俞万春之所以一边按照历史写张叔夜结局,一边又虚构北宋永享太平,是为了既能突出小说塑造天下太平理想的正旨又不掩盖张叔夜的精忠事迹。作者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恰恰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作者通过虚构设计北宋天下太平的结局以寄托政治理想,这在小说写作中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恰恰是作者又在虚构的小说中插入了与之相矛盾的历史事实,并美其名曰煞费经营,其实在读者看来,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雷将剿灭梁山和北宋天下太平都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那就和历史是不同的,说服力也就大大下降,而这又和《荡寇志》宣扬“尊王灭寇”,教化百姓的初衷相左,因此设计张叔夜历史结局这一段其实是画蛇添足,有些事大家心中都有数,再费事说一遍,只会给人啰嗦的感觉,没有任何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