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癌症化療或放療有沒有效果,在臨床中是如何評價的?

Stylishqueen


癌症放療、化療到底有沒有效果,這是病人最關心的問題,畢竟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比較大,如果沒療效還白白承受了毒性,不僅浪費了錢還損害了身體,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在癌症病人治療過程中,醫生對每一次的放療或者化療都會進行綜合評估,判斷效果如何。判斷的依據主要通過三方面。

1.症狀 這個是病人自身感覺最顯著的地方,如果治療有效,原有的症狀會有所緩解,比如食管癌進食梗阻,放化療有效的話,梗阻症狀會減輕。伴有疼痛的病人治療有效的話,疼痛會有所改善。無法手術的肺癌病人如果放化療有效,咳嗽、痰中帶血及氣喘症狀會減輕。此外,患者的體重、胃口和精神狀態也是評判效果之一,體重增加、胃口好轉、精神狀態好轉,說明治療起到了作用。所以,每天醫生查房都會仔細詢問病人的情況,包括吃喝拉撒,都要記錄在病歷中。

2.腫瘤標誌物檢查 雖然腫瘤標誌物特異性不高,但對於腫瘤標誌物異常的病人來說,這個檢查在評估病情及治療效果中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每次住院化療或者放療前後都要複查腫瘤標誌物,前後對比,看數值是上升、下降還是基本穩定,直觀的觀察變化幅度,可以大致判斷治療效果。但腫瘤標誌物不能作為評判療效的依據,在療效評價中僅起著輔助作用。

3.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腫瘤放化療評估療效的依據。包括CT、磁共振以及PET-CT,淋巴瘤病人使用PET-CT評估療效最合適,而其他實體瘤患者使用普通CT複查就足夠了。目前臨床使用的都是RECIST實體瘤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一旦評估為PD說明治療無效,需要更改治療方案。

完全緩解(CR)指所有目標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結(無論是否為目標病灶)的短軸值必須<10mm。

部分緩解(PR)指以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為參照,所有目標病灶長徑的總和至少縮小30%。

疾病進展(PD)指所有目標病灶長徑的總和至少增加20%或者出現新的病灶。

疾病穩定(SD)是指基線病灶長徑總和有縮小但未達PR或有增加但未達PD。

對於化療病人來說,每2週期(6~8周)的重新評價是比較合理的,在特殊的情況下應調整為更短或更長的時間。比如乳腺癌相對來說癌細胞生長緩慢,可以治療3週期後複查,而像胰腺癌、小細胞肺癌病人可能需要更短的時間複查來評估療效。放療的評估同樣如此,一般在放療療程結束後一個月進行復查。


胡洋


腫瘤放化療之後,怎麼知道有沒有效果,醫生將實話說了出來!


一般在化療實施2-3個週期之後,須做一次評估,以確定其療效,多半是可以做一次影像學掃描檢查,以觀察原先的轉移灶增大或縮小,有無新的轉移灶出現,則您的腫瘤醫師常會終止原先實施的方案,或考慮更換另一方案。

當然,如果複查發現轉移灶縮小或數目減少,甚至轉移贊穩定未見進展2個月,則均說明是有效的。不管是好轉或穩定,長鬚歷時2個月左右或2個治療週期,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要耐心等待,以作評估的原因。

您必須瞭解,醫師有時並不需作影像學掃描,即可作出評估,如發現頸部有腫大淋巴結,則只須用尺測量其大小,進行動態觀察即可。又如您肝腫大且有腫塊,不但可以測量也可查血,根據其血中標記物的升降,就可客觀地評價其療效。當然,結合影像學檢查所見,就可更為全面地進行評估。當然,症狀的改善與否,也是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如疼痛減輕,食慾改善,疲乏感好轉,體重增加等均是化療有效的跡象。提示:所謂化療有效,是指病情未惡化,一般每2~3週期作一次評估,只要化療有效,而您又能耐受化療的副作用,則化療就持續的進行,而不必受限於幾個週期。

如何抑制癌細胞生長擴散,延長病人生存期?

近些年來,天然產物治療癌症因其整體治療、毒副作用小、無藥物依賴等優勢引起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和研究,因此成為主要的抗癌新藥來源。自2007年以來,己經有12種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被用於癌症治療,有許多報道表明天然產物可以克服腫瘤耐藥性。

對於腫瘤病人,臨床醫生建議結合今抗刺果番,今抗刺果番被俗稱為“癌症殺手”。今抗是天然刺果番荔枝有效提取物,刺果番具有發展為天然抗癌藥的潛力,在南美和非洲等地,刺果番己經被用作抗癌藥物來治療癌症和腫瘤。有許多研究表明刺果番荔枝具有抗癌效應:託雷斯和他的同事研究表明該植物的提取物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及轉移,體外實驗發現該提取物能使得癌細胞發生凋亡,在小鼠模型研究中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這可能是由於刺果番提取物能降低腫瘤細胞的新陳代謝,最後使細胞死亡。


林醫生說見聞


我是小影大夫。癌症化療或放療後有沒有效果?很多朋友反對放療和化療,他們覺得放化療太傷身體,做了化療的人身體會越來越差,得不償失。他們只是看到個別的病例,不知道大數據的統計,放化療對癌症的真正治療效果。目前對癌症的治療,早期可以手術治療,但是中晚期的患者,放療和化療成為了其最常規的治療方式。

做了放化療,臨床上用什麼方式去評1估療效?

1.影像學評估

影像學評估是最直接的能看到治療有有沒有效果的一種方式。看到腫瘤縮小,說明治療有效。

這是一位鼻咽癌患者的片子,對於鼻咽癌主要的手段就是化療和放療,能起著立槓見影的效果,經過了3個療程後的化療,腫瘤明顯縮小,再經過放療後,腫瘤完全消失了。


另外這個是一個乙狀結腸癌的患者,發現的時候腫瘤有10cm大,這麼大的腫瘤,跟周圍組織黏連,無法手術,經過化療後。腫瘤縮小到了3cm,可以說效果非常好,這時候可以考慮手術切除。用化療和放療的方式把腫瘤縮小了再手術,這也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

2.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也是常用來評估療效的一種方式。比如肝癌的病人,剛發現的時候AFP達上千,做了腫瘤灌注化療後,AFP明顯下降,說明治療有效。

腫瘤標誌物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腫瘤,有些腫瘤其腫瘤標誌物不高,那麼放化療後,也看不出來變化。

3.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也很重要。比如肺癌多發骨轉移的患者,出現了呼吸困難和全身骨痛,經過放療和化療後,做了影像學檢查,腫瘤看起來沒有變化,但是臨床上疼痛減輕了,呼吸困難也減輕了,也是說明治療有效。因為影像學檢查的變化一般落後於臨床症狀。所以在治療後,雖然影像上沒有變化,但是症狀減輕了,也是治療有效。

儘管放療和化療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這兩種治療方式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確實為很多中晚期癌腫患者延長了生命,實現了帶癌生存。


小影大夫


這得看化療或放療是在治療的什麼階段來說,進一步講就是化療後放療是在術前還是在術後。

首先看術前的放化療療效如何評價。有些腫瘤因為局部進展明顯或可以侵犯周圍的組織或臟器,直接手術切除困難並且有可能導致癌殘留,一般先行2-4週期的新輔助化療(進展期胃癌)或新輔助放化療(局部晚期的食管胃交界癌也叫賁門癌);還有一種情況不一定是腫瘤切除困難,只要是中期就需要術前的放療或放化療,典型代表就是進展期的中低位直腸癌,這個部位的直腸癌術前放療或放化療可以顯著降低術後的復發風險。

對於實體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學術界有幾種方式,最常用的就是RECIST標準,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腫瘤負荷評價標準。通過測量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長短徑,及是否有新發病灶,與治療前相應的病灶進行比較,得出治療效果如何。治療療效的評價指標有:

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結短軸必須小於10mm。

部分緩解(PR):以臨界半徑的總和為參照,所有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至少減小30%。

疾病進展(PD);以所研究(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最小值為參照(包括最小值等於臨界值的情況),所有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至少增加20%,另外,半徑總和增加的絕對值還必須大於5mm(注:出現新的病灶也可認為是惡化) 。

穩定(SD):以所研究(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最小值為參照,既達不到部分緩解標準、也達不到疾病進展標準者。

除了測量病灶的長短徑以外,目前部分臨床研究還建議根據PET/CT的病變SUV值的變化來判斷治療效果,這屬於功能性的評價指標,可以作為解剖評價標準的補充。

對於根治術後輔助性的放化療效果評價,目前沒有可測量的指標,很難去評價。只能看患者經過治療後是否會出現復發或轉移,以及術後到出現復發的時間長短(無復發生存時間,PFS)來評價化療或放療的意義。當然,這屬於馬後炮,但是在治療之前目前的確沒有好的預測方法,學術界在一直研究尋找可靠度療效預測指標,到目前還是比較遺憾,沒有發現可靠的預測指標。只能寄希望於不久的將來,如果能夠尋找到好的預測療效指標,可以做到更好的個體化治療,有的放矢。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您好,我是李繼臣主任,一位中醫腫瘤科的老中醫,能有幸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癌症治療中,放療和化療都是治療癌症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很多患者都會存在這樣的疑慮,化療或者放療後應該如何評價治療效果?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手術已把腫瘤切除,術後的輔助放化療是無法評價療效的,因為肉眼可見的腫瘤已經切除了,放化療只是殺滅肉眼看不見的,散在的腫瘤細胞,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檢測和跟蹤這些腫瘤細胞。

能夠明確效果的是主要是針對術前先輔助放化療,或者復發轉移以後行輔助治療的患者。一般來說,評估放化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往往需要在治療實行了2個週期後進行相對應複查,以判斷該放化療方案的治療效果。

首先看檢查情況,來判斷效果好不好。醫生通過了解腫瘤的縮小情況,通過目測、觸摸腫塊或淋巴結是否縮小,可以大致判斷放化療方案是否有效。比如乳腺癌,某些癌症導致的體表淋巴結轉移,直腸癌等等。如果有明確的可測量的病灶,那麼通過影像學檢查觀察病灶在化療後是否縮小,也可以判斷放化療是否有效。這是評價放化療效果最主要的手段,可以瞭解腫瘤的大小有沒有變化,有沒有新發的腫瘤。

另外,觀察腫瘤標誌物的變化也是判斷化療有無療效的一個方法。如果放化療過程中腫瘤標誌物持續下降,則說明放化療的治療方案是有效的。而且腫瘤標誌物是一種比較簡單和方便的檢查手段,只需要抽血化驗即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還有病理診斷,這是目前最可靠的標準,將癌變組織切除,送去病理科,觀察腫瘤的退縮情況,有多少腫瘤細胞死掉了。這是最準確,最靠譜的,有一個腫瘤消退分級標準,專門用來評價腫瘤細胞消退情況。如果腫瘤細胞沒有退縮,術後可能就需要更換新的放化療方案了。

發化療對於治療癌症的作用我們不言而喻,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人知道其副作用也是很可怕的,對於有些癌症患者,身體素質差,就承受不住這樣的副作用,此時就要選擇新的治療方式,比如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對於癌症的治療作用,近年來越來越重要。中醫無毒副作用、可提高患者免疫力、延長患者生命的特點,讓很多晚期癌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三位一體療法和中醫穴位埋植術,大家可以瞭解下。

我是李繼臣主任,和癌症打了一輩子交道,大家有什麼關於癌症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會盡力為大家一一回復。


李繼臣主任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放療和化療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化療或者放療和如何評價治療效果,有很多方法來評價,我來大致的給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我要聲明的是,這些評價標準主要是針對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或者復發轉移以後行輔助治療的患者。如果手術已經把腫瘤切除,術後的輔助放化療是無法評價療效的,因為肉眼可見的腫瘤已經切除了,放化療只是殺滅肉眼看不見的,散在的腫瘤細胞,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檢測和跟蹤這些腫瘤細胞。

對於新輔助治療的腫瘤,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臨床檢查

醫生通過查體,來了解腫瘤的縮小情況。適用於體表的腫瘤,例如乳腺癌,體表淋巴結轉移,直腸癌等等。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可以大致瞭解腫瘤的退縮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比較主觀。

(2)影像學檢查

這是主要的評價指標,根據B超,CT,MRI等檢查,瞭解腫瘤的大小有沒有變化,有沒有新發的腫瘤。根據病灶的大小變化,國際上最常用的是RECIST標準,可以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疾病進展四種情況。RECIST標準使用於實體腫瘤,也就是病灶是可以測量的。目前,還有人推薦使用PET/CT來評價治療效果,瞭解病灶在治療前後造影劑的攝取情況,適用於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

(3)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是一種比較簡單和方便的檢查手段,只需要抽血化驗即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大腸癌為例,瞭解治療前後CEA的變化情況,如果CEA下降的越多,說明治療效果越好。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治療前後,腫瘤標誌物的水平始終位於正常範圍內,這樣就不能利用腫瘤標誌物來評價療效了。

(4)循環腫瘤細胞

檢測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的變化情況,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檢測手段。大部分還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沒有大範圍在臨床範圍使用。目前在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中應用最廣泛。


(5)病理診斷

病理診斷是最可靠的,術前做了一段時間的新輔助治療後,最後將癌變組織切除,然後送去病理科,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的退縮情況,有多少腫瘤細胞死掉了。病理評價新輔助治療效果是最準確,最靠譜的,有一個腫瘤消退分級(TRG)標準,專門用來評價腫瘤細胞消退情況。如果腫瘤細胞沒有退縮,術後可能就需要更換新的化療方案了。

這是常用的幾種評價方法,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諮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


普外科曾醫生


您好,我是李繼臣主任,一位中醫腫瘤科的老中醫,能有幸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現在醫療技術很是發達,每一年都會有新的科研成果問世,治療癌症的方法也是如此,醫學家也是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去發現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雖說如此,我們一直延用的放化療療法仍然是一直沿用,作為手術後的輔助療法屢用不鮮,因為手術只是切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癌細胞,要想把躲起來的癌細胞殺死,結合放化療化學藥物去清除似乎成為了一個必經之旅,但是,如何才能去評估放化療有沒有效果,簡單點說,如何評估癌症放療或化療是否殺死了那些殘存的腫瘤細胞呢?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值得好好的去思考,畢竟我們只是盲目的從於這個過程,沒有去評判結果,也是不好的,我們只有知道了效果如何,才可以根據這次結果去判斷到底如何進行下一個療程,也是為了下一步更好的治療病人去考慮,那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如何評價。常用的評價方法有:

第一, 最常用的方法是影像學檢查,這個評估是比較直觀的,採取前後對比的方法,也就是用化療之前和用化療之後的幾周的CT影像進行對比,看其指標指數的變化。

第二, 腫瘤標誌物檢查,腫瘤標誌物下降的維持時間,以及下降的程度都可以間接的反映效果。

第三, 病理診斷,就是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的情況,看有多少腫瘤細胞被殺死了。

通過以上三種簡單方法評估之後,如果發現放化療沒有什麼效果,那麼一定要及時更換輔助療法,以防耽誤後期的治療,延誤病情。可以換用中醫的保守療法,中醫療法作為輔助治療癌症,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一般來說,常用的有中醫經穴埋植術和中醫三位一體療法,它們是中醫方面研究出來的治療癌症的最新型微創療法,不僅可以很好的緩解癌症,抑制癌細胞擴散轉移,還可以調理身體,提高抵抗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李繼臣主任,和癌症打了一輩子交道,大家有什麼關於癌症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會盡力為大家一一回復。


中醫腫瘤齊冬梅醫生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都會予以複查,評價,目的就是為了評估治療效果。

一、影像學評估

以化療為例,因為化療方案的不同,一般都會在治療2-3個週期後進行影像學檢查,複查方法主要以CT為主,有些也考慮核磁甚至是PET-CT進行復查評價,在有可測量的病灶中,目前一般根據的是RECIST 標準,對這些病灶的變化進行測量,綜合評價療效。影像評估是最主要的療效評估標準。

二、腫瘤標記物評估

在某些癌症患者的化驗檢查裡,可以出現某項或某幾項腫瘤標記物升高,這種情況下,化驗檢查也可以作為療效評價的輔助參考依據。比如:卵巢癌裡的CA-125,前列腺癌裡的PSA,胃腸道腫瘤裡的CEA、CA-199等,通過這些數字的變化,也可以部分反應出治療的效果。

三、症症評估

這種情況對於某些不可測量的病灶更為明顯,患者的症症減輕或緩解,也是輔助評價療效的一個依據。比如:骨轉移,患者可以因為骨質破壞出現嚴重的疼痛 ,在放化療等積極治療後,患者的疼痛症狀明顯緩解,也可以認為治療是有效的。

在腫瘤的治療中,影像學評估是最主要的參考依據,通過測量腫瘤的大小和是否有新發病灶等,可以直觀反應出治療的效果,而不可測量的病灶,就需要參照其它的指標綜合判定了。


深藍醫生


腫瘤患者放化療在現在醫院用是非常多的,特別是新輔助治療(即術前採用放、化療),如直腸腺癌、乳腺癌,符合指徵的,我們醫生都會給他上,副作用小、療效好,那這個療效到底是怎麼確定的呢?

下面我就來聊一聊:

一、症狀和體徵的改變

  1. 體徵。就是大家一來住院我們都會來看一下你們,有時候還會帶著實習生,讓他們給你們查個體,像甲狀腺腫大、乳房腫塊和腫大的淋巴結、直腸癌(直腸指診),反正就是一些可以目測、量化的腫塊,放化療之後看這些有沒有縮小或者數量減少,這是我們醫生主觀上的判斷;
  2. 症狀。就是大家自己感覺怎麼樣,像食管癌這種內部的癌症,外表幾乎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患者往往會有咽物困難,吃不進東西,放化療之後可以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即吞嚥困難是否減輕來判斷放化療是否有療效。
二、影像學的改變

影像學檢查是相對比較可靠的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對於很多實質性的、可測量的癌症病灶,比如直腸癌、胃癌、肝癌等,可以通過CT/核磁、以及B超和PET—CT,來觀察病灶是否有縮小。

根據病灶的大小變化,國際上最常用的是RECIST標準,可以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疾病進展四種情況。其中PET-CT可以反應病灶的血供情況(如下圖)

三、腫瘤標誌物的改變

腫瘤標誌物檢查是是比較方便的,只要抽一兩管血送去化驗就可以啦。很多癌症都有相對應的腫瘤標誌物,如AFP(甲胎蛋白)是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標誌物;CA-125(癌抗原125)是卵巢癌標誌物;CA15-3(癌抗原153)常見與乳腺癌等等,這些腫瘤標誌物的持續下降預示著放化療是有效果的!

四、血液裡的癌細胞改變

這是近幾年剛新起的一種檢測手段,我們科直腸癌患者也會去做,但是做的不多,個人感覺意義不是很大,敏感性50%左右,就是說癌症患者的一些癌細胞會脫落到血液裡,通過檢測血液裡的癌細胞,間接反應原發腫瘤的活性。



五、病理檢查

對於大多數疾病,病理檢查都是金標準。放化療的效果也可以通過病理檢查來評判,而且這是最可靠的。像我們直腸癌的患者採用了新輔助治療之後,再通過手術切除腫物,然後再送去做病理,病理科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有多少癌細胞被殺死,確定我們術前的放化療是否有效,如果沒效果或者效果很弱,我們就會更換放化療方案。


而且對於病理檢查還有腫瘤消退分級標準(TRG),要求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而不是通過肉眼看到的腫瘤變化,簡化版的只分為三個等級:TRG1:完全消退,無腫瘤細胞;TRG2:不完全消退,腫瘤細胞上纖維化為主;TRG3 :極少或無消退,殘留腫瘤細胞成長超過纖維化。


醫學小偵探


目前為止,癌症的治療除了外科手術之外,還有化療和放療兩種主要方式,那麼,如何評價化療和放療對癌症到底有沒有效果呢?化療是用特殊的藥物來治療疾病,放療是用高能電子束照射而組織,使得癌細胞大量死亡。

通常而言,對於診斷癌症的效果,優先採取的是通過造影技術來診斷。造影術是通過造影劑的應用,在特殊光線的照射下,使得腫瘤病灶和正常組織產生不同的陰影類別。進而診斷腫瘤病灶的擴大或者縮小,這對於放化療的治療效果判斷具有十分大的作用。

第二種,體檢常見的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是指特異性存在於惡性腫瘤細胞,由惡性腫瘤細胞產生的物質,或者是機體對於癌症細胞的刺激而反應產生的特殊物質。例如甲胎蛋白是診斷原發性肝癌最常用的檢查項目,目前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可以用於診斷女性卵巢癌。通過對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判斷,腫瘤標誌物的上升下降,從而判斷癌症的進程,進而就可以用於放化療療效的監測

第三種就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循環腫瘤細胞就是突破基底膜,進入到人體外周血當中的特殊腫瘤細胞。通過對循環腫瘤細胞的監測,可以實時監測腫瘤的動態,評估放化療的治療效果,實現實時的個體治療。

以上三種是較為常見的放化療治療效果監測指標。

從事腫瘤科工作14年,擅長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惡性腫瘤的早、中、晚期化療、生物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