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壮丽70年·改革篇

背景

1993年8月,《诸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出台,城市发展提出了“跨江东进,越山西拓”战略。时年11月,高湖滞洪-水库分闸移位,诸暨走出跨江东进第一步,香港街开发建设号角全面吹响。随后,借浙赣铁路复线拓宽改造东风,越山西拓从愿景变为现实。

声音

思路决定出路。当年的跨江东进,打破几千年来“水”的阻隔,迈出了建设新兴中等城市的第一步,不失跨越的勇气。也因为如此,诸暨发展多次迎来新机遇,几代建设者的努力,造就诸暨大城市建设的辉煌,给力城市往前跨越的脚步。——曾任诸暨市政府办副主任 楼章生

壮丽70年·改革篇

上世纪60年代,诸暨浦阳江上出现了一座跨江大桥:太平桥,是当时诸暨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关人还称之为浮桥,过了桥就是江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谓的诸暨城区仅局限于红旗路、西施大街一带,西靠陶朱山、东临浦阳江,呈狭长型,十平方公里都不到。县城之小,小到一天就能走遍每个角落。

夹杂在一山一水之间,城市拓展受制于此。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发展脚步该如何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跨江东进,越山西拓”战略。“看似简单的八个字,但要走这条道路却是十分艰辛。”时任诸暨市政府办副主任楼章生回忆说,要打破几千年的山水阻隔,谈何容易。

城市东面是保护浙赣铁路的滞洪区,不仅不允许建造建筑物,而且每年汛期一到,还要组织人员对区域内的树木、临时堆场等进行清理。再说当时沟通浦阳江两岸的只有一座太平桥。城市西面靠着陶朱山,还有浙赣铁路沿陶朱山脚跨城区而过。现陶朱北路与艮塔路交界处有一个与铁路平交的路口,这是那时候城市东西方向贯通的唯一通道,但由于浙赣铁路存在,行人车辆在这条要道上通行,必须听从栏杆闸的指挥。“东进和西拓两边都为难,权衡后最终决定先实施跨江东进。”楼章生说。

当务之急是三十六洞处的泄洪闸要移位,这个必须经市、省两级政府同意。“当时市级层面取得全部同意都费了很大的劲。”楼章生清晰地记得,为了做通思想工作,他陪同市领导专程登门拜访,面对面地谈规划话发展。

1993年,实施高湖滞洪 水库分闸移位,走出跨江东进的第一步,也由此迈出了建设新兴中等城市的第一步。

艮塔东路的前身是香港街。从起初道路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市委市政府实施跨江东进战略,对江东建设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

壮丽70年·改革篇

1998年的香港街,香港街的建设是城区越江东进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体育馆、图书馆、儿童公园先后落成,宽敞的大道拉出了新区的基本框架

建设江东新城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市委市政府大胆引入了开发的理念,成立江东公司,启动香港街开发。在做好江东新城建设规划后,拿出一部分地块把它划分成几个小块进行拍卖,推出的地块被几十户人家“领走”。与此同时,由政府筹资的建设大厦、诸暨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在江东新城矗立起来。江东逐渐成为暨阳大地的一片热土。

在城市东进如火如荼推进过程中,西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浙赣铁路复线拓宽改造消息传来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当即与上海铁路分局联系,争取铁路更多的支持。借助于铁路改造东风,城市拓展另一翼也徐徐展开了翅膀。

“建设一座9米宽行车道、两侧各6米宽人行道的小百货立交桥,这样的立交桥建造标准在当时是其他县市所没有的,超出建造标准的费用全部由铁路承担。”楼章生说,他兼任了浙赣铁路拓宽改造总指挥部诸暨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他们以优质的服务全力以赴为铁路改造提供保障。

作为亲历者,楼章生感触很深,至今还记忆犹新。为了真实地掌握浙赣铁路沿线基本情况,为改造提供第一手资料,在那个没有可以借用勘查工具的年代里,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从清晨走到傍晚,从城区走到浦江郑家坞,沿线任何一户民宅、田头任何一条沟渠都不放过,农田灌溉所需涵洞的大小都是现场考证确定,认真细致的工作赢得了铁路部门的认可。

小百货立交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城市东西方向的通行,助推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紧接着实施道路拓宽改造,拥有了如今的艮塔路,又新建了暨阳大桥,城市东西走向的交通彻底贯通。

壮丽70年·改革篇

2012年旧城改造核心区域,小高层林立。

编后

不得不承认,每一次的改变,都会有各种杂音。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不论是跨江东进建设暨阳新城,越山西拓建设城西工业新城,还是后来的旧城改造、城东新城建设,每一步的城市发展,都有万难在前。在梦想变成现实前,谁都不确信,改变一定会更好。

但是,历史告诉未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来自不断地改变。 或许这一点,穿梭在“互联网+”的年轻人不稀罕,不过,相信祖辈生活在此的诸暨人,有着更切身的体会,住宅换新了,身边的配套越来越齐全,就连500强的企业也入驻诸暨。出门散个,有浦阳江游步道、步行就到的公园。出门休闲,有都市标签的星巴克,就连中心镇也不乏电影院、咖啡馆。诸暨城市现代化的脚步正越迈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