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前言】當前無論是喜愛寫現代詩歌的還是喜愛寫古詩的,以詩歌形式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已經蔚然成風。然而如何寫好詩歌?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應具備哪些突出的特點?人們看到有一些詩歌,沒有運用形象思維,也不押韻,沒有詩歌的形式美,更主要的是詩沒能引起大多數人感情上的共鳴,反而人們共鳴的是:這樣“不成樣子”的詩居然登上所謂“權威”的“詩之刊物”。泱泱大國,巍巍華夏,詩之大國的後繼者們開始不安,不平了。這種反應確實是在情理之中。如果沒有反應那將是我國詩壇的悲哀。於是我萌生了與其無止休的爭論,不如正本清源,讓我們大家一起探討——什麼樣的文字才可以稱之為詩。於是我在今日頭條先後發表了《寫詩要用形象思維就不能不懂——賦比興》、《詩為什麼又叫“詩歌”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知道今後如何寫詩》、《寫現代詩要先弄懂什麼是近體詩、古風和樂府詩這樣心中才有底》、《我這裡有方法:學會格律詩的平仄格式並不難》、《我這裡有方法:寫詩怎樣開頭和結尾最好》等文章。得到讀者的評論回應,請看以下截圖: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得到大家的鼓勵,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希望。追本溯源,寫詩詞,我覺得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基礎說起。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1957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對詞學有專門研究的冒廣生老先生說道:“不講平仄,不講押韻,還算什麼格律詩?掌握了格律就有自由了。”

所以我繼續寫了今天的這篇寫格律詩要講對仗的文章。看了這篇格律詩寫對仗的方法,那麼春節如何寫對聯也就更容易多了。在學習律詩對仗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就一起欣賞了這些詩歌,也就理解古典詩歌中好的對仗句之所以流芳千古的原因了。

關於律詩的平仄我寫完了一篇文章,今天寫律詩的對仗,我還會寫詩的押韻。當然,今後我還會繼續寫一些有關詩歌的文章,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並多多指正。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不論五律,七律或排律(長律),都要講究對仗。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一.律詩關於對仗的基本要求

1. 五律和七律的八句詩,分為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首尾,兩聯通常不用對仗,但是用了也可以。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中間不管多少句,都要用對仗。

所謂對仗,就是在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性質的詞,依次並列起來,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助詞對助詞,介詞對介詞等。

請看王維的《觀獵》: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這首五律的中間兩聯,就是用對仗的。

其頷聯: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草”與“雪”是名詞對名詞,“枯”與“盡”是不及物動詞對不及物動詞,“鷹”對“馬”,“眼”對“蹄”鷹眼與馬蹄中是名詞分別相對。“疾”與“輕”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其頸聯: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忽”與“還”是副詞對副詞,“過”與“歸”是動詞對動詞,“新豐”與“細柳”,是專有名詞對專有名詞,也是地名對地名。“市”與“營”是名詞對名詞。

我們再看杜甫的《別房太尉墓》 :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

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上面舉的例子是一般律詩用對仗的情況,都是頷聯和頸聯用對仗。

2.但也有例外,有的律詩只有一聯對仗,如儲光羲的五律。《寒夜江口泊舟》。只是頸聯用了對仗。

寒潮信未起,山浦纜孤舟。 一夜苦風浪,自然增旅愁。 吳山遲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異鄉誰可求。

還有不少的律詩三聯用對仗,如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望》,首聯頷聯頸聯都用了對仗。

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還有的律詩四聯都用對仗,如王維的七律,《既蒙宥罪旋復拜官》

忽蒙漢詔還冠冕, 始覺殷王解網羅。 日比皇明猶自暗, 天齊聖壽未雲多。 花迎喜氣皆知笑, 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 還來雙闕共鳴珂。

3.絕句不講究對仗,用不用對仗都可以。也有用的。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窗寒”對“門泊”方位對方位,“西嶺”對“東吳”地名對地名,“千秋”對“萬里”(數詞相對),“雪”對“船”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二.對仗的種類

對仗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工對】工對要求很嚴格,它不僅要求,同類的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形容核對形容詞,而且要求同類詞中的小類,也要相對,

同一類詞類中可分成若干小類,如名詞可以分成:天文、時令,地理,人事,人倫,人名,地名,宮室,衣飾,飲食,形體,顏色,樹木,文學,花鳥蟲魚等等。

工對要求這些小類也必須全部,或大部相對。例如:南簷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是,方位對。是宮室對,納是動詞對,日是“時令”對“天文”(鄰對),冬天夏月是“時令”對,暖與是形容詞相對。

儘管其中有鄰近小類(天文對時令)相對的,但是大部分是同一小類相對,這也算是

工對。

還有的五言詩,有四個字對得很工整,只有一個字不對,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的《旅夜書懷》)。前四個字,對得很工整,只是最後一個字“流”(動詞)與“闊”(形容詞)不對,這樣也算是工對。鄰近小類相對,如天文對地理,器物對宮室,也可以算是工對。

【寬對】就是不像工對那樣,要求每個小類相對,只要大的詞類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就可以了。 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飲馬魚驚水,穿花露滴衣。”(《早歸》)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其中的名詞,花,魚衣,都不屬於同一小類,因此這樣的對仗不是工對,而是寬對。

形式應當服從內容,一味追求工對。往往會造成語言的不自然,反而有害於內容,當形式與內容發生矛盾時,捨棄對仗形式,順其自然,反而更妙,在古典詩歌中這類事例是不少的。

像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不是工對,然而它卻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流水對】 一般的對仗,是並行的 兩件事物相對。出句和對句。甚至可以互換位置而意思不變。 但是也有一種對仗,出句和對句,在意義上是連貫的,有因果關係,出句和對句不能互換位置,實際上是一句話分兩句說,這種對仗叫流水對。

如杜荀鶴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春宮怨》) 意思是說,既然得寵,不在於容貌之美,自己又該如何打扮呢。這兩句詩,寄託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抱怨之情,這上下兩句,就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因果關係,二者不能顛倒。

上面三種對仗形式是常見的對仗形式。但對仗形式並不止這三種。像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到的

“扇面對”、 “借對”、“就句對”等我們也應該掌握運用。

【扇面對】又叫隔句對。他不是本聯中的出句和對句相對。而是上聯的出句和下聯的出句相對。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對句相對。

如白居易的,“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這四句詩就不是第一句與第二句,或者第三句與第四句相對,而是隔句對,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

【借對】詩人,有時為了,平仄押韻的需要,或為了對仗的工整,有時借用了同音字,或同義字來代替。稱之為借對。

像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中的“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其中“雞黍”對“楊梅”就是借對,因為“楊”和“羊”同音,所以就借來同“雞”相對。

再如劉長卿的

“事直皇天在,歸遲白髮生。”(《新安奉送穆諭德》)。“皇”與“黃”同音,所以借來和“白”相對。

【當句對】或曰“就句對”、“自對”。 就是一句中自成對仗。

如杜甫的,《白帝》中的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戎馬”與“歸馬”相對,“千家”與“”百家”相對。

李義山詩: “密邇平陽接上蘭, 秦樓鴛瓦漢宮盤. 池光不定花光亂, 日氣初涵露氣幹. 但覺遊蜂繞舞蝶 豈知孤鳳接離鸞, 三星自轉三山遠, 紫府程遙碧落寬.”

詩中多各相為對,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遊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

【錯綜對】 一般的對仗,是出句的第一個字和對句的第一個字相對,出句的第二個字,和對句的第二個字相對……但錯綜對就不同了,他不拘位置叫錯綜對

。如唐代詩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的首聯:“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六幅”對“一段”,“湘江”對“巫山”,但位置不同,屬典型的錯綜對。 又如劉禹錫《始聞秋風》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整聯中,“君”、“我”,“與”、“卻”位置不同,屬錯綜對。

詩人,運用用這種錯綜對,有時是為了照顧平仄,有時則是為了文理上的通順

總之,寫律詩,寫對聯,必須懂得對仗這些有關要求。對仗可以使詩歌形式工整,有節奏感,便於記憶,便於歌唱。是詩歌之所以稱之為詩歌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我國許多古典詩歌名句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在今日頭條我拜讀了許多民間高手的詩詞,有時間我真想寫一些評論來由衷的讚揚這些來自普通百姓的詩歌。他們歌頌我們的時代,抒發他們真摯的感情。這些詩歌是我們時代的呼聲。詩歌本身就是傳唱的,不是躺在某些刊物裡的鉛字。

寫格律詩,寫對聯不能不懂得對仗方法。好的對仗句方可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