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是什麼?

孤獨的始皇


首先一定要注意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時間點,這事發生在襄樊之戰後,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間。

這個時候,孫權與曹操的關係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勢所迫,在政治上,孫權偷襲並佔領了劉備勢力在荊州所有的地盤,本著不能兩面受敵的原則,與劉備敵對,就必然與曹操結盟。

其實早在公元217年南征孫權於濡須口時,擊敗了孫權,孫權這個時候已經改變了東吳的戰略,採取了向曹操交好的政治姿態,並派出使者出訪曹魏,同時與曹魏再次組成政治聯姻。

在形勢上,劉備失去荊州三郡,以劉玄德的個性和能力,是絕對不會容忍孫權得逞的,接下來一定會發生一場孫權與劉備之間的戰爭,既然是戰爭,孫權就一定會提前做好準備,包括孫權向曹操獻上關羽的首級,不惜徹底與劉備決裂。

如此看來,孫權從公元217年開始,就轉變了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來聯合劉備的政治戰略,改為奪取荊州,吞併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的最高政治理想,由聯劉抗曹轉變為吞劉抗曹。

這麼說有證據嗎?

當然有。首先看襄樊之戰中,孫權領導的江東集團的表現,孫權趁關羽在襄樊前線與魏軍消耗時,令呂蒙偷襲荊州,一舉奪下劉備已佔據十年之久的荊州三郡,而且毫不猶豫地在行動前就定下了斬殺劉備一生的摯友和蜀漢集團二號人物關羽的計劃。

孫權殺關羽的行動不僅僅是把首級獻給曹操這麼簡單,明顯就是為了消滅蜀漢最得力的將領,消滅蜀漢的有生力量,關羽是蜀漢唯一的名將,也是孫權吞併劉備唯一的障礙,孫權殺關羽,就是一條路走到黑,讓本來脆弱的聯盟立即變成徹底敵對的關係。

孫權的政治野心一直被低估,公元199年魯肅向孫權獻上榻上對,告訴了孫權一個大致統一天下的路線圖之後,以及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提出的吞併巴蜀,擠壓劉備,與曹操劃江而治,最後統一天下的戰略,孫權對整個天下的野心一直在膨脹,直到襄樊之戰前後,孫權開始將戰略付諸實施。

有所不同的是,魯肅的戰略是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而周瑜,以及後來的呂蒙、甘寧等人的戰略卻是吞併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當魯肅去世後,孫權的戰略開始向吞併整個長江以南轉變。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荊州、益州在長江中上游,也是唯二兩個能避開江東引以為豪長江天險的地方,從荊州可以順江東下直達江東,當孫權佔領荊州後,而益州依然可以順江東下,而毫不顧忌長江天險。

孫權為什麼會勸曹操稱帝,目的何在?

曹操剛剛封了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就向曹操上書,勸曹操稱帝,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如果曹操稱了帝,那麼一定會激化曹魏內部的擁漢派與擁曹派的矛盾,從政治上來說,這會增加曹操維穩的成本。

除了曹魏內部的擁漢派外,遠在益州的劉備勢力一直是打著漢復漢室的旗號,以漢室正統後裔自居的,曹操稱帝,劉備怎麼辦?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這是華夏的正統觀念,秦始皇稱帝之後,除去新莽亂世,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二帝並存的情況。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轉移矛盾,襄樊之戰後,對孫權來說,最大的矛盾是與劉備之間的奪城之仇、殺將之仇,如果曹操稱了帝,那麼孫權與劉備的主要矛盾就轉化為曹操與劉備的正統之爭。

曹操如果稱帝,那麼孫權就自動成為魏國的臣子,而劉備自然不肯成為魏國臣子,必然會自立為帝,這樣就形成了二帝爭位,孫權假意臣服實際上保持獨立的狀態,那麼孫權勢力自然就成為魏、蜀之間爭取的對象,這樣就能讓孫權在左右逢源之中賺最大的政治利益,還不用擔心魏與蜀聯合起來攻打自己。

也就是說,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在政治上讓魏、蜀聯盟變成不可實現,如果是在東漢的框架下,魏、蜀之間其實存在合作共同攻擊孫權的理論可能,因為劉備一定會因為孫權偷襲荊州而發動戰爭,到時天下勢力最大的曹操如果趁機聯合最弱小的劉備,一起攻打孫權,孫權如何應付呢?

沒有永遠的聯盟,只有永遠的利益,尤其是政治上的,誰又能保證劉備與曹操不會聯合呢?當年曹操去世之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還派出使者試探曹丕呢?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如果當時曹操還活著,誰敢說魏、蜀不可能聯合呢?

如此看來,孫權在政治上的成熟度不遜於曹操與劉備,也正是因為曹操更加英明,所以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小把戲,曹操還把孫權寫給他勸他稱帝的書信拿給所有的朝臣看,並說道: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爭霸中,孫權似乎是個最沒出息的。自己沒創業,繼承的是父親和兄弟的產業。既沒有曹操橫掃北方的霸氣,也沒有劉備曲折創業的經歷。似乎是個坐享其成的官二代,富二代。征討合肥,十萬兵馬不敵張遼的八百勇士。可謂是很熊的一個。

其實不然。孫權其實是最成功的一位,熬死了曹操,氣死了劉備,自己偏偏就是不稱帝。十五歲當縣令,十九歲挑起整個吳國的擔子。赤壁之戰破曹操,奠定了三國爭霸的局勢。夷陵之戰滅劉備,徹底傷了蜀漢的元氣。自己直到70歲壽終正寢。算是一個很牛逼的人了。

縱觀孫權的一生,孫權的智慧是:能忍則忍,否則就下殺手,一擊致命。

孫權的祖上是孫武,人稱“孫子”。孫權最大的本事就是裝“孫子”,給誰都能裝孫子。

給劉備裝孫子。明知道劉備的野心,還是忍氣吞聲讓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強佔半個荊州。還把自己的親妹妹嫁給劉備這個半老頭。目的就是聯手對抗曹操,讓劉備在荊州方向對曹操形成威脅。

給關羽裝孫子。為了孫劉聯盟,孫權彎下腰,主動要跟關羽潔為親家。被關羽打臉:“虎女焉能嫁犬子!”

孫權一直在忍,為了大局利益,一忍再忍。那麼,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是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軍摩陂。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十二月……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硃光等歸。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關)羽,傳其首。

這是孫權有一次裝孫子。

劉備勢力大了,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坐穩了益州和漢中。荊州方面成了劉備威脅東吳的一柄尖刀了。東吳同曹魏對抗了幾十年,呈現一個平衡狀態。劉備勢力的做大,成了新的威脅。威脅東吳的,不是曹魏,而是劉備的蜀漢。

劉備在長江、漢江上游,順江而下,可以直接插入東吳的心臟。

關羽的傲慢和無禮,劉備的強大,都讓孫權不安。孫權只有在夾縫中尋求平衡,尋求生存空間。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有:

1、討好曹操,自己甘願做孫子,保住江東的平安。

2、將曹操推上風口浪尖,背上逆賊的名聲,成為眾矢之的。

3、曹操稱帝,將受到北方,以及劉備的打擊,無暇顧及東吳。

4、曹操要想稱帝,要想坐穩,必須拉攏東吳勢力的支持。

5、曹操稱帝后,孫權可以平安封侯,可以退出戰爭的風口浪尖。

孫權其實是沒有野心的,他只想保住江東的平安,維持住父兄留給他的家業。


阿呆夢話


孫權勸進的事發生在關羽敗亡之後,關羽受漢中王前將軍之封后,或者為解漢川一線壓力,或者覺得身居高位而沒有戰功見人很沒面子,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關羽便揮師北攻曹操,主動進攻襄樊一線,打得曹仁龜縮不敢出,水淹于禁七軍,聲威大震,孫權見了很不樂意。劉備勢力長期盤踞在長江上游,對江東是隱患,這把頂在胸口上的刀子必須找時機拿掉,於是曹孫聯合,各起兵力圍攻關羽,關羽接不住兩家的大招,敗走麥城,突圍被殺。

曹操派出徐晃先行解襄樊之圍,再加派十二營兵力到前線,還派出張遼等人急行軍救援荊州,自己親率大軍在後出發,走到摩陂,得知關羽已敗的消息,才停住腳步,收兵回洛陽。關羽被殺後,孫權給曹操獻首級報捷,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做大魏皇帝。曹操見了書信,大笑說,這個小子,打算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魏略》“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認為孫權勸他稱帝不安好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一輩子投機取巧,利益第一。這時他勸曹操稱帝,不外有幾個目的,首先,孫劉盟友已經破盟,眼見無法修復,有殺關羽之仇,奪荊州之恨,劉備必不善罷甘休,大戰必然發生。在此時,勸進的事與稱臣及送關羽首級給曹操目標一致,就是把曹孫綁在一條船上,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在劉備出兵時,共同對付。二是試圖轉移目標,對比關羽的事,如果曹操稱帝,對漢朝宗室劉備來說,失去天下比失去大將的問題更嚴重,他就會陷入左右維艱的地步,先打曹操還是先打孫權?這問題夠他想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勸進另一個目的,曹操握有天子,劉備有宗室身份,而江東孫家,只是漢朝割據一方的軍閥,漢朝復興,也是他所不願意見到的,劉家王朝強勢了,他們就沒好日子過,所以,如果曹操稱帝,就是推翻漢朝,在名份上孫權不再受制。更進一步說,如果曹操廢了獻帝,他也可以不承認,有了自立為帝的可能,這與他後來所做的事是一致的。


南方鵬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

曹操的這句話,就是點破了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

公元219年,孫權偷襲荊州得手,由於關羽在之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孫權,讓孫權顏面盡失,所以,孫權一怒之下也顧忌不了這麼多,直接斬了關羽。

孫權氣是消了,但他深知關羽在蜀漢,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冷靜下來後,知道自己捅了馬蜂窩,於是,孫權想出了移花接木之計,他將關羽的頭顱獻給了曹操,打算轉移劉備的注意力。

曹操可是人精中的人精。孫權獻上頭顱的那一刻,曹操就猜到了孫權的用意,孫權怕自己承擔不了劉備的怒火,便把這把火引向自己。

曹操確實不怕劉備,可孫權忘了,曹操十分仰慕關羽,當初關羽身在曹營時,曹操又送金銀,又送赤兔的,沒少拉攏關羽。雖然關羽死了,但曹操對關羽的敬重之情並沒有減少。於是,曹操厚葬了關羽。

這下,孫權的移花接木之計落空了。於是孫權又想出了一計:勸曹操稱帝。

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轉移劉備的注意力,但為什麼能轉移劉備的注意力,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1.孫權力勸曹操稱帝,曹操如果稱帝了,就意味著大漢亡了,曹操變成了國賊。劉備一直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割據一方,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必須擱置與孫權的恩怨,向曹操出兵。如果劉備不向曹操出兵,而執意攻打孫權,那劉備光復漢室的口號就是笑話,“放著國賊你不打,你打我這個大漢的諸侯,那你就是幫著國賊”,也就是說,劉備的人設也就崩了,到時候蜀國可能就會發生內亂。

2.孫權力勸曹操稱帝,曹操如果稱帝,孫權第一時間就會向曹操稱臣,當然只是表面的,兵權、勢力範圍可能不會交與曹操的。孫權向曹操稱臣後,如果劉備向孫權發兵,孫權就可以冠冕堂皇的說,“我做的這一切都是受曹操指示的,你要復仇,你得找曹操。”

而作為曹操,孫權已經向自己稱臣,如果劉備向孫權用兵,孫權一定會向曹操求援。不出兵,道義上站不住;出兵,自己又成了孫權的擋箭牌,劉備勢必將關羽的仇記在曹操自己的身上。

所以,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才會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始終先生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老謀深算,城府極深,孫權勸曹操稱帝無疑是黃鼠狼給雞拜年,用心險惡,大大的有目的。

孫權一生,二降曹操,再降曹丕。雖然面子落了,但是好處也是大大的撈到了。我們就以孫權第一次勸曹操稱帝這件事來聊聊。

一、孫權是一個偉大的外交家,先從外交方面來分析一下此舉的政治意義。孫權勸曹操稱帝便意味著矮曹操一頭,有服軟之意,有表忠心之意。

孫權第一次降曹操的背景是發生在呂蒙渡江襲荊州之後,關羽戰死,荊州失守,劉備集團損失慘重。所以對於孫權,劉備一定是懷恨在心的,所以為了避免曹操和劉備達成共識,哪怕只是暫時的,也不得不向曹操低頭,爭取到北方曹操的善意。

當然還有就是處於平衡三國各方勢力的原因。漢中之戰,是以劉備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曹操為首的軍事集團爭奪漢中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此戰歷時三年,最終以劉備集團慘勝而結束。雖說是慘勝,但這卻使得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而呂蒙襲荊州這一手是玩得非常好,不僅奪得了荊州,而且達到了平衡實力的結果。而且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曹操失關中,劉備失荊州。

最終只有孫權的東吳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孫權得了便宜還是要賣乖的,這就是向曹操服軟,要不然曹操也不會介意敲打一下一個小弟。

二、先教唆曹操稱帝,使得曹操失去天下民心,為孫權自己以後稱帝鋪路。

曹操在位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他自己也是以漢朝丞相自稱。可以說曹操可以穩定的掌控北方,就是佔據了漢朝皇帝的大義的名分。

要是曹操直接把漢獻帝劉協直接趕跑,先不說百姓會離心離德,就是他自己的政治集團內部都是會出問題的。內部不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會導致統治區域內動亂四起。

真要是出現這種情況,劉備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嗎。劉備一直以漢朝皇室後裔自稱,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北上勤王。而且相比於隔壁的孫權,還不如北伐曹操獲得的利益更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時期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想要問鼎天下,就必須出兵北方。

話說回來,只要曹操敢稱帝,就算鎮的住內部的動亂,扛得住劉備孫權北伐,可還能抗住東吳嗎。多年來東吳都是龜縮一隅,雖然沒多少大戰,但也是養足了精氣的,戰力不可小覷。如果曹操無比逆天成功登帝,也就為後來孫權登帝位埋下了鋪墊。

所以曹操對於孫權的行為只是說了句:“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此一句話,就道出了一個梟雄的城府。

前面都是對外的利益均衡的結果,那麼對能又有什麼好處呢。

三、首先,直接避免了曹操劉備兩線作戰的局面,還有一個結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宣告他是漢室的家臣,畢竟當時名義上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還是漢獻帝嘛。穩住了內部的士族階級,使得百姓歸心,對國內局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安撫。

孫權能被稱之為政治家,外交家,自然少不了與其相對應的能力。要不然怎麼能在三國這樣一個動亂的時期雄霸南方呢。


這個歷史很正


在三國曆史上,孫權權曹操稱帝不懷好意。


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呂蒙偷襲了大後方,導致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落入東吳手中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後,異常地憤怒。由於劉備在西川和漢中的根基不穩,人心沒有完全歸附,所以選擇了隱忍。

而孫權為了轉移劉備的怒火,派使者到許昌給曹操送了一個大禮。

關羽的頭顱,這個用意非常明顯,孫權是想讓劉備知道,關羽是曹操授意東吳殺掉的,罪灰禍首是曹操。

但曹操的做法也是非常高明,他命人厚葬了關羽,並且上表天子封漢壽亭侯。


孫權不甘心計謀被識破,接著讓了一招勸進。

希望曹操廢掉漢獻帝劉協,自己稱帝當皇帝,孫權表示會服從曹操指揮,甘願稱臣。

曹操當著眾大臣讀了孫權的勸進信,一時有許多人同意孫權的觀點。

可曹操不這麼想,他認為自己已經60多歲,天下還沒有統一,而且忠心漢室的人不在少數。

如果貿然稱帝,下場會像袁術一樣,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曹操是個務實的人,大漢的軍政大事都由自己做主,和皇帝只差一個名分而已。


如果稱帝,劉備和孫權再次聯手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內部這些忠心漢朝的人,可能也會響應,還不如繼續做魏王。

孫權的小算盤又一次失敗了,所以東吳和曹魏的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這件事幾個月後,曹操因病去世,大權落入兒子曹丕手裡。

曹丕廢掉漢獻帝稱帝后,劉備在益州也登基稱帝,並且發佈天子詔書,起兵討伐東吳。

孫權再次倒向曹魏政權,直到夷陵之戰結束,雙方再次交惡。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識時務的人,他為了保住孫氏家族的基業,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尊嚴和名分。


—End—



冷月鉤沉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國都許昌來了一位重要的使者,帶來了一條重要的訊息。這是東吳割據政權的君主孫權向曹操的上表:表示曹操天命所歸,理應稱帝;同時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與其前後夾擊荊州的關羽。

此後不久,孫權果然偷襲荊州,致使劉備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殞命,孫權又將關羽的首級送到了許昌交給了曹操。

之所以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我首先要表達,孫權上表勸曹操稱帝,然後偷襲關羽,最後傳關羽首級於許昌是一個連續的政治行為,我們必須要把這一連串行為聯繫起來看,才能夠真正剖析出孫權當時的真實目的。

那麼現在我們回到問題本身,來逐一解讀孫權這一系列行為:

一、示好曹操,確立共同的利益

很明顯這是一次政治上的示好,其目的在於為結好曹操鋪路。為此,孫權精心選擇了兩項議題:

一是自己稱臣請曹操稱帝。首先,曹操當時統一了中國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身份又是魏王,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那麼在政治上,孫權還能為曹操提供什麼呢?只有請曹操稱帝,然後自己以臣子自居!當然曹操很聰明,沒有腦子一熱就這麼幹,畢竟稱帝時機並不成熟,不過畢竟算是接受了孫權的示好。

二是表示願意夾擊關羽。實際上這才是孫權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東吳政權對荊州垂涎已久,尤其是周瑜、魯肅兩位大都督相繼去世之後,東吳與蜀漢之間聯盟基礎已經越來越薄弱,尤其是新任都督呂蒙上任之後,一直以圖謀荊州為下一個戰略目標。另一方面,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威震華夏,此時他正率軍進攻曹仁防守的襄樊一線,對曹魏的威脅極大。孫權這一手算是找到了自己和曹操的共同利益點!

二、給曹操挖“坑”,為西征巴蜀做準備

實際上獲得曹操的支持僅僅只是孫權要求的最低結果,他實際上還盤算了一個更好的結果:那就是曹操真的稱帝!

曹操明白稱帝時機未到,實際上孫權同樣明白。如果曹操一旦稱帝,那麼必然激起曹魏政權內部的“擁漢派”強烈反彈,哪怕曹魏不發生內部叛亂也需要曹操花很長時間來安撫各方政治利益集團。

那麼這個時候,孫權便可以趁此機會在擊敗關羽之後進取西蜀,這樣才能和曹操形成真正南北對峙的局面。當然,曹操畢竟不是吃素的,立刻便看出了孫權的“禍心”,不過為了應付荊州的關羽依舊選擇了與孫權聯手。

正是因為孫權的圖謀被曹操所識破而沒有將效果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後人往往會忽視其隱含的這一層謀劃。

三、傳關羽首級於曹操,吳魏之間的博弈

首先是孫權在推卸責任。關羽事敗身死,實際上這個時候是個人都知道這下算是把劉備徹底惹毛了,緊接著就將面臨著蜀漢一方的瘋狂報復。所以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往許昌交給曹操,一方面是進一步示好曹操;另一方面則是做戲給劉備看,你看我偷襲荊州可都是曹操授意的,要報復你也該找曹操。

其次是曹操在洗清嫌疑。曹操當然看透了孫權的壞心眼,所以當關羽首級被送到許昌之後,曹操於是命人用木頭雕刻了關羽的身軀,然後配上關羽的首級將之風光打仗。這同樣是在給劉備做戲:你看,我對你二弟關羽是很敬重的,真正殺死關羽的是孫權。冤有頭債有主,要報仇你該找孫權!

當然,曹操和孫權的演戲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選擇權還是在劉備手中。最終,劉備還是深恨孫權背信棄義,於是興兵伐吳……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看出,孫權勸曹操稱帝實際上是為其後續一系列謀劃所做的鋪墊,其真正的計劃分為三步:首先自然是奪取荊州;其次是結好曹魏;更深一層意思則是為了挑動曹魏與蜀漢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意圖使曹魏陷入自顧不暇的境地之中,為自己攻取西蜀創造條件。

一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蘊含了如此多的深意,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對孫權的政治能力有一個極高的評價!


華夏問長安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簡單,討好曹操唄。有人就問了,孫權又不是曹操手下的大臣,他可是江東之主,論實際地位,兩人是平起平坐,而且赤壁之戰,曹操還敗在孫劉兩家手上,按道理,孫權不應該這樣“卑躬屈膝”。


是的,看上去的確如此,可是那是赤壁大戰期間,時間不同,做的事情也不會不同。那個時候,孫劉兩家是同盟關係,曹操大軍南下,孫劉兩家只能同舟共濟,所以那個時候兩家關係好的不得了。可是轉眼過去十多年,隨著曹操將重心轉移自家地盤的時候,孫劉兩家開始漸漸產生間隙,而這個間隙就是荊州的歸屬。為了荊州這塊地盤,兩家沒少發生矛盾。

後來關羽北上攻打襄樊,讓孫權看到了機會,為了讓曹操牽制關羽,孫權派人北上說服曹操稱帝,並表示江東願意“俯首稱臣”。其實這事大家都懂,曹操也不例外,不過稱帝就罷了,倒是夾擊關羽,這事有操作性。於是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曹操又派大將徐晃前去助陣,名義上是援助曹仁,實際上是給孫權奇襲荊州贏得機會。果不其然,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荊州,至此,關羽陷入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之下,最後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



由此可見,孫權之所以勸曹操稱帝,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奪取荊州。


青史回聲


孫權勸曹操稱帝,實為一石二鳥之計,看似甘願臣服於曹操的孫權,實際上心懷鬼胎,硬生生把本來的僵局瞬間扭轉乾坤。

孫權實際上是曹操、劉備等三人中“做事高調,做人低調”的典範,看似是一位盈盈弱弱的官二代,實際上他才是三國時期真正的謀略大家。

孫權讓曹操稱帝:

  • 一來是迷惑曹操心智

孫權之所以會甘願在曹操手下俯首稱臣,這在當時是劉備和曹操萬萬想不到的,孫權這極不合乎常理的操作,難道真的就是為了給曹操當孫子嗎?

實際不然,槍打出頭鳥的道理本就是誰都應該明白的,本來是三足鼎立的格局,無論哪兩方提前合併,對於剩下的一方都是滅頂之災,孫權正是考慮到如此,才出此下策。

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曹操放鬆警惕,畢竟在當時孫權可是搶了劉備荊州的,偏偏自己的手下還把關羽給殺了,這樑子可結的深了,這關鍵時刻不讓曹操出來擋一下,那曹操要是背後捅起刀子,孫權也撐不住呀,讓曹操當大哥,這確實是高招。

  • 二來則是讓劉備無計可施

當時劉備得知了荊州丟失,而且最後關羽被殺的消息,內心的憤怒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劉備最看重的是什麼?

當然是兄弟情誼嘍,儘管當時的關羽大意了,丟了荊州,但是最後關羽卻死在了孫權等人的手裡,這無疑是一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何況還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呢?

一想起當初發的誓言劉備就一肚子惱火,這生不到一起,關羽還先走一步了,曾經的兄弟情誼就因為太過於信任,這下可好,劉備即使不想打架,也被逼無奈。

當時的劉備要是不找孫權打架,面子上指定過不去,何況還有當初發下的誓言,但是他肯定知道,這樣的情況,這架是能打的嗎?

本來就少人,結果居然還臨時站隊了曹操,這小子最不厚道的是把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這擺明了就是讓劉備一挑二。正是孫權抓住了劉備重義氣這個特點,所以硬生生讓劉備十分窩火。

  • 三來則便是坐收漁翁之利

稱帝這件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儘管當時的劉備孫權、曹操,都不想要雄霸天下的意思,但是面對那樣的戰略格局,小打小鬧還可以,但是誰要是真的動了粗,或者是誰敢妄自稱霸,那接下來的後果可想而知。

孫權畢竟還是孫武的後代,對於老祖宗的謀略可沒少學。不然當時的整個孫家也不可能有那樣高的威望。

儘管當時的孫權惹了劉備,但他很清楚,只要是自己假裝認慫,給曹操點好處,劉備是定然不敢輕舉妄動的,何況當時他們三個人爭來爭去,不就是為了誰當老大的問題嗎?

只要是孫權主動示弱,以曹操的性格,也不屑於難為他,但是對於當時的孫權而言,他的如意算盤可不僅僅這麼簡單,曹操稱帝,難免會遭到口誅筆伐,但如果曹操不稱帝,那就變相的說明他慫了,無疑又是給曹操一大難題。

總體來說,孫權讓本來腹背受敵的局面,結果讓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而且還給了劉備、曹操每人一個定時炸彈,這下可好,孫權這一手如意算盤打的堪稱完美,無論劉備動或者不動,曹操稱帝還是不稱帝,最終孫權都是既得利益者。

無非就是在外面惹了事,讓曹操擦屁股而已,但在當時曹操也並不傻,儘管沒有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對於孫權而言,這都是很賺不賠的。


大國布衣


孫權勸曹操稱帝當然是不懷好意了。公元219年十月孫權上書請求讓他討賊(關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而據魏略的記載孫權還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上書公佈並講: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子上烤。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前將軍夏侯惇等人皆因孫權上書而勸進。曹操沒有辦法才講: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那我做周文王好了。有人認為曹操是讓兒子曹丕取代漢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本人對此說法並不贊同。孫權的上書勸進在曹操看來是不懷好意的。孫權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幫助曹操。

討好曹操:

當時曹操已經跟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公元217年時曹操設置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等。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規格,所以曹操雖無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車,有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

孫權因要跟曹操聯合對抗劉備而奪取荊州,勸進之意有討好曹操。公元219年閏十月孫權偷襲荊州,十二月斬殺關羽。曹操表薦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馬上遣使向漢廷進貢。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孫權奪荊州後下一步就是圖謀蜀地。但不知是跟曹操聯合取蜀還是獨自取蜀。孫權知道自己奪取荊州就已經跟劉備徹底鬧翻,所以更需要曹操的友好。孫權還任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從法理上否定劉備這個益州牧,也有以劉璋引誘其舊部的意圖。當時孫權率軍坐鎮公安。三國志: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禍水北移:

當時曹操雖然已經做了魏王,就連天子的那一套禮儀都用上了。但必競漢朝四百年,還是有不少士人忠於漢室。北方還是有一些人團結在漢獻帝周圍又或者想誅曹操拯救大漢。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鄴城。從此每次征戰回來都不回許昌而是回鄴城或者回譙縣。公自淳于還鄴、公還鄴、公還鄴、公還鄴、軍至譙、軍還譙......

公元200年衣帶詔事件: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

公元206年曹操廢除八個劉姓諸侯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

公元214年伏皇后事件: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公元216年曹操誅殺瑯琊王劉熙: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

公元218年許昌軍事政變: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

公元219年九月鄴城軍事政變:太祖徵漢中,魏諷等謀反。

一旦曹操稱帝,勢必引起一些忠於漢室之人反叛。即使沒有,也能使得曹操把重心放在穩定內部上。這樣孫權就能安然吞下荊州這棵勝利果實。曹操一旦稱帝就是國賊,也能把劉備的兵峰指向北方。在曹丕稱帝后,劉備這邊確實有不少人認為應北上討賊而不是東征。趙雲就認為應討國賊為先而不是東征。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以劉巴、雍茂、費詩、秦宓等人為代表認為應先討國賊然後再做稱帝打算。曹丕稱帝時,北方一些士人就企望劉備能北討國賊。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