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疯狂天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放在黄忠和于禁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黄忠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于禁是魏国的五子良将,却都各自因为一场战役,遭到后世不同的点评。

皓首仍拉二石弓 百步穿杨定军山

219年,刘备在定军山于夏侯渊交战。当时,当时,夏侯渊派张郃去守护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护南围鹿角。张郃的军队在东围鹿角遭遇刘备的进攻而作战不利,夏侯渊便派兵去救张郃,以至于跟随夏侯渊在南围鹿角的曹军将士仅剩四百人 ,虽然这四百人都是曹军精锐,但无奈黄忠率领的士卒数量占有绝对优势,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南围鹿角。曹军失去主帅,军中扰扰,三军皆失色。黄忠趁机进攻曹军大营,大败曹军。

有人说,夏侯渊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说,是黄忠一刀砍了夏侯渊的脑袋。不管真相如何,夏侯渊确实死在了与黄忠的交战之中,主帅死,曹军大败。黄忠这员老将,在降了刘备之后,展示自己威猛的机会并不多,第一次是随刘备进兵成都,黄忠独自统兵走葭萌关,一路上黄忠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第二次,就是定军山之战了,也正是因为定军山之战,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

黄忠之所以一战成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以老将的年龄,斩了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被誉为“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主帅夏侯渊。

只为国家争胜负 不为一身辨曲直

这句话用来形容于禁,再恰当不过。

于禁自追随曹操以后,转战沙场,久经战阵,灭吕布,讨黄巾,伐袁绍,讨昌豨,战赤壁,无一战不立战功,颇受曹操重视。

但奈何襄樊之战,于禁碰到了武圣关羽,关羽一场大水,淹了樊城,更是淹了于禁所率领的七路援军。本来就不善水战的北方士兵,在面对久居荆州的荆州士卒,自然更没有胜算了。于是,于禁率领手下万千士卒,降了关羽。

本来打仗有胜有败,是正常的。但奈何此战,降将庞德没有投降,战死沙场,而追随曹操最久的于禁,却投降了。这才是让后人所诟病的地方。

两相比较,自然黄忠褒奖有加,而于禁人尽唾之了。

但也有人为于禁鸣不平,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曹军的军法,就是主帅不降或者不死,部卒不能投降,否则军法论处,祸及家人。于禁心疼手下数万士卒及家人的性命,才不得已投了降。


始终先生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棍哥观史


黄忠和于禁想比,确实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不受重用,后来跟了刘备才开始水涨船高,被拜为讨虏将军,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军山一战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为统帅,居然亲自带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渊。黄忠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战斩了夏侯渊,功成名就。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黄忠被封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高于魏延、赵云等其他诸将。随后不久,黄忠病死,没赶上刘备的夷陵惨败,算是保住了晚节,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说啊,想知道什么叫命好,看看黄忠就知道了。

相比于黄忠的命好,于禁简直就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的倒霉蛋典型。所谓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说的就是于禁这种人。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节不保,而刻意的忽视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这主要是三个方面汇合起来,导致的悲剧。

第一、于禁晚节不保,他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

如果说,于禁年轻的时候栽个跟头,干了有损节操的事,这都没关系,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补救。因为只要于禁还能干出点成绩,曹操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成王败寇嘛。当年威震逍遥津,杀的孙权胆战心惊的张辽不就是这样一个早年节操不行,晚节却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还有张郃、姜维、罗宪、黄权等,也都是这样的早年有投降行为,晚年节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这个顺序倒过来,于禁早年的节操不错,但是晚节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为他没机会补救了!只能接受盖棺定论,这评价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庞德宁死不屈,反衬出了于禁的猥琐形象。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晚年实在是太点背了!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没人敢去救。于是曹操亲点了于禁。

主公让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后被关羽打了个全军覆灭,一把老脸算是丢的干干净净。

但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宁死不降的庞德。他的晚节不保,其实完全就是被庞德给反衬出来的。若是没有庞德宁死不屈的反衬,于禁的形象还不至于被贬的那么惨。这就好比当年关羽投降曹操,若是张飞在旁边,也来个宁死不降曹操,惨遭曹操杀害,那么关羽的名声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对于禁火上浇油,连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时,关羽没杀他。只要他一条老命还活着,他就还有那么一丢丢给自己挽回老脸的机会。

然而,于禁惨就惨在,他投降时,曹操对他的评价不高。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个坑货,继续在他身上踩。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于禁传》

有曹操和曹丕两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态,于禁的老脸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绝对是对他们父子俩人人品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笑话于禁,也是在笑话他自己。毕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话也是曹魏政权的笑话。

想当年,黄权降魏,糜芳降吴,刘备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照样善待他们的家小,这如黄权所言,汉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这才叫大气度。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三国志·黄权传》

当年曹操也是个大气度的英雄,捉了关羽还舍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涂了。至于曹丕,他虽然也是个人杰,但是跟刘备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还差了境界。



总的来说吧,黄忠确实命好,他早年在刘表帐下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了刘备后,凭借定军山一战斩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然后他死的也很及时,一生没有污点。

反观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好运气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点背还是点背。

樊城之战,别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输了,他也很受伤,结果庞德的骨气硬气的不要不要的,简直不给他活路。被关羽俘虏后没多久,东吴偷袭了荆州,他又变成了孙权的战利品,一把老脸丢完了。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最后曹操和曹丕又来了一个神助攻,等于是在于禁的伤口上撒盐,在已经是趴在地上喘气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两脚!于是乎,于禁的晚节也就彻底不保了。



所以说,于禁一辈子只打一场败仗就被别人无限黑,这能赖谁?要赖就赖曹操、曹丕脑子有问题呗!连跟着自己三十年的老将都要落井下石,带头抹黑,这还能赖谁?


Mer86


你这么看,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黄忠到死也不过是个后将军,爵位关内侯,比起于禁的左将军,假节钺(假节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假节钺可认不经请示直接斩杀将领,这个权力非同一般),益寿亭侯差远了,黄忠无论地位、职位、功劳都无法和于禁相比。



黄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西部战线主帅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军事主帅,关中、汉中、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领,在定军山之战中,只率领数百人乘夜晚修补鹿角(防御工事),遭到黄忠的突袭,而被杀。

黄忠杀夏侯渊,属于突袭,而且黄忠兵力数十倍夏侯渊,并非夏侯渊不敌黄忠,而是寡不敌众被杀。

黄忠杀了夏侯渊,才一战成名,而之前的黄忠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职都比较低,简直是默默无闻,而一个武将成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场杀掉一个名气较大的敌方将领,而黄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劳可载入史册,除此之外,并无特别的战绩。



黄忠杀了夏侯渊,也并没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后将军,赐爵位关内侯,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将领,并不是很高,在刘备阵营武将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于禁不同,于禁一生战功赫赫,追随曹操作战近三十年,讨吕布、破黄巾、击张绣、杀眭固、战袁绍、攻昌豨,成为曹操手下极少数能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首,假节钺,这个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和将领,如果于禁不是战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结果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而投降,正因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给曹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同于禁一起与关羽作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对比,也让曹操集团认为庞德的名节比于禁要高。



庞德最早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要知道庞德一个降将都宁死不降,而于禁一个跟随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将却投降,这让曹操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变节之人,尤其是于禁这样地位高的将领,于禁的投降让他晚节不保,成为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于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劳无关。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题目中的说法,前半截明显夸大了许多,不过后半截倒是个大实话。

黄忠开始活跃在战场上的时候,确实已经很晚了,但是不代表他打的仗很少,他被后人捧,那也不是因为打胜一场。


黄忠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一个是老,一个是猛,而年迈之际还能有这么强的武力,实在让人佩服。在小说里面,他在白须之年投奔了先主,并在西蜀主动请战,在受到能力质疑后,舞了一套大刀,成功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之前还有一件事,就是在长沙的时候,他还射中了关羽的头盔,这也是他勇猛的表现。当然,题目中所说的这一仗,确实更是他成名战,在公元219年的时候,他帅军将曹军的大将夏侯渊斩杀,立下巨大的功劳,这不但是他自己的成名之战,更是刘备成王的巨大的助力。所以,后人对他的推崇,并不只是因为他战败了夏侯渊,更因为他虽老却不服老的态度,这不但激励了许多不服老的大叔大爷,对于年轻人同样是一种鞭策。


于禁这个被无限黑是真的,就在黄忠立功后不久,关羽在荆州坐不住了:一个老头都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被封为后将军,我应该表现得更猛!于是他帅军迅速出兵围了襄阳。曹操很担心南大门失守,于是赶紧调遣兵马,又把于禁找来,让他带兵去解围。为什么要派他去呢?因为此时整个中原地区都被刘备集团给震动了,不久前刚死了个夏侯渊,现在曹仁就被围住了,难道曹操要输了?事实上,在襄阳一带被围困的曹军士气非常低迷,这个时候人心是决定战斗的关键因素。而当年在宛城战败的时候,于禁率领的人马和其他人完全不同,非常有纪律,所以这种时候只有他才能解决这种局面。

曹操对他非常看好,而且于禁是曹军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的将军,足见对他的信任。于是在践行后,曹操就一直在家中等好消息。不料没过多久前方就传回消息,说派去的数万士兵都或死或降了,副将庞德被杀,主帅于禁居然投降了!曹操听了后大怒,气得过了半年就死了,临死前,也许他一直在骂自己眼瞎。


如果于禁投敌后,关羽成事也就算了,关键是关羽不久又败了,他又被送到了东吴,在那里受到南方文士的多次羞辱。而且当时东吴还和曹军是联盟,不久他就被引渡回北方。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即位。这个一度想害死兄弟的年轻王者,心思何其毒辣,听闻于禁要去祭奠曹操,就提前在那里画了于禁投降的场面。关键是于禁直到看了此画以后,只是羞惭到死,没有选择自尽。庞德请死,他投降;东吴受辱,他苟且;回到北方,他依然不敢自尽。于是他的怕死显然坐实,名声也坏了,前半生的功劳没人说,后人说到的,更多都是“手下败将”“怕死”这类名声。


小镇月明


黄忠老当益壮,晚年得志,他在后世享有大名,与各种演义评书的流传特别是战长沙故事分不开,也与他在刘备集团的标杆作用密切相关。从史实上说,黄忠也确实受到刘备的看重和推崇,汗马功劳,功高劳苦,他既是刘备取汉中的第一马前功臣,也是刘表旧人归属刘备的代表人物。古人习惯盖棺定论和以成败论英雄,从这一点看,于禁晚节不保和黄忠的老年成名,二人的一捧一踩,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念。

黄忠原是刘表手下中郎将,长期镇守长沙。曾随刘表的侄子刘磐与孙策交战于艾县,刘磐势迫江左,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为左右六县,以东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黄忠应该也曾与太史慈交过手,胜负不明。之后又跟长沙太守韩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逃走,黄忠也随长官降曹,代理裨将军。孙刘合力破曹,刘备大举收复荆南,长沙三郡平定,黄忠就归到刘备阵营。刘备据荆收川,黄忠与卓膺一同跟随左右,成为刘备的臂助。史书虽没有具体战绩描述,只说黄忠常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可见立功不少。刘备取益州后,封为讨虏将军。

黄忠立功并声名大震的是曹刘汉中之战,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对于关中凉州却是得之尚可,不得也可。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建议下,不顾益州战火刚熄,民力疲惫的事实,倾尽全力夺取汉中。曹方则是夏侯渊和张郃等大将镇守在此,他们兵力充足,将精兵勇,有主动夺取部份益州的野心。刘备军主动进攻,面对夏侯渊,竟占不到半点好处,两军相拒,僵持了两年,刘备军几乎毫无进展,经过审势定计,是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打破曹刘僵局。在与曹操大军交锋,也与赵云一同立功,基于此,刘备破格提拔,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让他军职与关羽马超张飞并列。

于禁是曹操心腹爱将,跟从于曹操未显时,在平定青徐等地有功,擅长练兵,深得军心,有人说,如果没有水淹七军的事,五子良将应该于禁居首。在关羽主动北攻荆襄,中原群寇响应,曹仁龟缩,诸将束手时,曹操派于禁出征,对他寄予厚望,不料将军一战声名裂,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一战成擒,当时各方的反应已可见于禁后世的名声,曹操感叹跟随三十年,忠诚还不如庞德,孙权袭荆州放出于禁,虞翻就对他当面折辱,归曹魏又被曹丕羞辱,真正晚节不保。


南方鹏


感谢邀请,老陈通史为您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题主应该是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说的这件事,其实并无吹捧也并无黑谁,这件事情仔细一想你就会明白!

黄忠与于禁身份地位的不同

黄忠是何许人也,乃是蜀汉五虎上将;而于禁是谁?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其实很多看三国演义的人,都只对五虎上将有感觉,而对五子良将无感,这也是为什么黄忠会被捧上天的原因,毕竟三国演义是一直抬高蜀汉,以大汉为正统才编写的;所以会给读者导入一种思想,那就是黄忠胜旧时惊天之举,才会造成有被捧上天的感觉!

黄忠定军斩夏侯威震天下,于禁兵败樊城也是天下皆知

先来看,黄忠定军山斩夏侯,这夏侯渊并非等闲之辈;而且定军山之战十分的重要,所以因为其战役的重要性和当时黄忠以一老卒有此成绩,确实是非常难得,再来看于禁在樊城被关羽大败,而且此战败之后还被擒了,要不是关羽被吕蒙击破;把于禁送还了曹魏,可能到死于禁也未必能归乡;特别是回到曹魏之后曹丕还作画羞辱他,这也直接被盖棺定论了,更何况自古至今谁会喜欢降卒呢!

于禁被俘,庞德战死;因有对比所以被骂

于禁樊城之战不敌然后被俘,但是同时期的庞德抬棺战死,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怎么能堵住悠悠之口,所以从综合上看,于禁被无限黑是有道理的!


老陈通史


于禁和黄忠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于禁虽然比黄忠出道要早8年,但他俩却是在同一年(公元192)才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年,于禁正式加盟曹操,被曹操拜为行军司马;而黄忠则正式加盟刘表,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随其侄刘磐驻军长沙。

当时的刘表割据荆州,曹操占据兖州,黄忠和于禁都还只是中下级军官,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两人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黄忠一直在长沙郡驻守,协助刘磐抵挡孙策的进攻,官职基本是原封不动。

与此同时,于禁在这七年时间里,先是跟随曹操大破黄巾军,后在张绣投降又复叛时,掩护曹操撤退,并在混乱中整顿军队和安营筑寨,再后来又跟随曹操击败并活捉吕布。此时的于禁,已经位列高级将领,还被曹操封为益寿亭侯。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于禁又跟随曹操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被曹操迁偏将军。接着他又替曹操平定昌豨反叛,并斩杀昌豨,被曹操拜为虎威将军,成为曹操的核心骨干将领。而此时的黄忠,仍然在长沙郡驻守,协助长沙太守韩玄抵御孙权,官职还是原封不动。

直到一年后,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曹操在降下荆州后,让黄忠代理裨将军的职位,黄忠的官职这才向上爬了一步。这一年,黄忠和于禁都已经快50岁,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黄忠却仍然是个中下级军官,而于禁好歹已经封侯拜将。如果此时他俩去世,黄忠恐怕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于禁至少可以留下一个名字。

然而他们俩人生的再次转机,都是在这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9年,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率领赵云等南征长沙四郡,而黄忠则跟随韩玄向刘备投降。自此,黄忠正式加盟刘备,并直接一跃成为刘备的中级将领。

与此同时,在曹操赤壁兵败后,盘踞淮南的陈兰、梅成趁机发动叛乱,于禁协助张辽成功平叛,张辽因此战胜利而获得假节的权力,于禁也被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户。此时的于禁,已经正式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成为曹操账下最显赫将领。



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黄忠跟随刘备攻打益州,因为军功卓著,被刘备封为讨虏将军,正式成为刘备集团的高级将领。而于禁则协助曹操平定张鲁,攻取汉中,被曹操正式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名列曹魏五子良将第三名。此时的于禁,已经达到了异姓将领所能达到的巅峰,如果人生在此停止,于禁的人生将是风光无限,令人羡慕;而黄忠最多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

但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黄忠又跟随刘备攻打汉中,并成功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从此名扬天下。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名列蜀汉五虎将中第四名。此时的黄忠,也已经达到了异姓将领所能达到的巅峰,成为真正能够和于禁相提并论的人物。

然后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作为统帅的于禁和庞德都被关羽俘虏。面对生死选择,于禁选择投降活下去,而庞德选择宁死不降。结果呢,于禁仅仅比庞德多活了两年时间,却把一生的成就都给毁掉。



在于禁人生中的最后2年里,虽然基于统战的需要,关羽、孙权都愿意尊重、重用于禁,但问题是,关羽、孙权的手下呢?看到于禁肯定都是一种态度,那就是,一个叛徒,有什么好神气的?虽然基于大道理,曹丕愿意尊重于禁,问题是,基于现实的权力运作,曹丕显然一再暗示于禁,你这个叛徒,还有脸继续活着?

甚至而言,曹丕为羞辱于禁,还故意命人在曹操的陵墓上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也很快因为丢脸羞愧得病死去。在他去世后,还被曹魏政府追谥为厉侯,明显带有批评的意思,他的后人也从此在曹魏抬不起头。至于黄忠,早在于禁去世前一年就病逝,被蜀汉政府追谥为刚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于禁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估计他也会选择宁死不降的。问题是,被俘时,于禁并不知道后来的事。事实上,人的许多选择,就是这样,有时候,从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问题是,放眼望去,确是错误。有时候,从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选择是错误的;问题是,放眼望去,却有是正确。


我是赵帅锅


三国黄忠原来并不是个老将?大器晚成的一代猛将黄汉升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19:大器晚成的一代猛将——黄忠

黄忠是三国时代一员名将,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一。

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作为先锋,战功显赫。

在之后的汉中之战中,黄忠率兵攻打定军山,将曹军精锐之师打败,痛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声名显赫。

由此也留下了“黄忠出阵——不服老”,“老当益壮”等历史典故。

历史上的真实黄忠,真如《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是一员须发皆白老将?他直到70多岁还能力拔山河,勇冠三军?

其实,关于黄忠的生年,任何史料上都没有提及,只知道他是卒于公元220年,也就是定军山之战过后的一年。

黄忠的年龄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划入“老将”的行列?我们还是根据史书上的记录,去大致推断一下。

首先,关于黄忠“老”的历史出处,主要在于《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中记载:刘备拿下益州过后,封赏众人。而黄忠论功封为右将军,同关羽张飞马超三人并列。高傲的关羽大怒,并大骂“我怎么能与这个老东西一个级别”……

不过,关羽的原话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而“老兵”这个称呼,指的其实是“军龄”较老而非“年龄”较老。

不然,关羽大可直接称其为“老叟”或“老匹夫”,这才是古代骂老头子的“标准用语”。

关羽之所以用“老兵”这个称谓,指的应该是黄忠入伍虽早,但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也无任何名气。这种人完全不配和自己这种身经百战的元老将军相提并论。

事实上,黄忠的战绩在之前确实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原本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攸县。

后来曹军南下,刘表病死,荆州本地大家族投靠曹操,黄忠也被任命为裨将军,仍然驻守攸县。

随后的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荆州诸郡被刘备趁虚而入占领,黄忠才随着韩玄等人一起,投到刘备的麾下……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关羽黄忠大战长沙,关羽拖刀之计义释黄忠、之后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一箭射盔缨等情节,都是小说中虚构的。

随刘备入川后,黄忠战绩倒是很多。

不过,对于久居荆州的关羽来说,他无直接的感同身受,故而认为其功劳平庸,不配与自己齐名。

关羽口中这个“老兵”的称谓,并不足以说明黄忠的年龄很大,甚至不见得能够证明黄忠的年龄比关羽大。

史书上关于黄忠的战绩记载,也许更能说明黄忠的年龄问题: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黄忠的记载篇幅并不多,仅有寥寥300字不到,大多数都是战斗记录。

先是跟随刘备进兵蜀中,再是自葭萌关折回进攻刘璋,然后在刘备占得益州过后,又率军前往定军山,与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等对峙。

而定军山这一战也成就了黄忠的历史威名,大获全胜并斩了夏侯渊,将曹操都气得个半死……

在这些战斗记录中,明确提到了黄忠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勇闯敌营等细节(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所为。

古人的平均年龄不过40来岁,能活到六七十就已经是个奇迹,所以才有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到这个年纪,还能气力不衰,像年轻人一样勇悍,亲自上阵破敌、斩杀敌将,几乎等同于天方夜谈……

诚然,历史上有记载的老年武将领也不少。

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并非是披挂上阵杀敌斩将,而是在营帐中运筹帷幄,具体指挥部队的战略战术。

不到生死关头,他们不可能像青壮年人一样,亲自拿起武器战斗。

而按照史料记载,黄忠既然都能“经常冲锋陷阵”,很明显他的年龄,还不足以划入“老将”的范畴。

不过,黄忠的年龄应该也不会很年轻,既然关羽都能称其为老兵,证明其军龄应该不短。

在成都武侯祠中有黄忠的塑像,虽然不是白发皓首,但胡须为黄色,面像也偏老。

可以判定,黄忠投奔到刘备麾下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壮年之龄,和刘关张等人是同一个年龄段。这说明,黄忠之前在刘表麾下担任“中郎将”的时间也应该很长。

那为什么之前的黄忠碌碌无为,而投奔刘备之后又能够突然爆发,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呢?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之前的黄忠一直被人排挤,没有战场表现的机会。

三国志上明确记载过,黄忠是被刘表所任命的将领,让他和自己的侄儿共同镇守长沙攸县(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由此可以看出,黄忠在荆州地界,应该是属于刘表一系的武将,为荆州本土军事集团所不容。

众所周知,荆州主要的军事力量,都是控制在如蔡瑁张允这类的大家族的手中,刘表手中并无军权。

尽管在安顿荆州事务过后,刘表也曾作过一些努力,来收取军事指挥权(比如说任命刘备北伐,在博望坡破敌),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提拔并任用黄忠等人作为武将,应该也是刘表试图控制荆州军队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黄忠既然是刘表的人,那么自然是不会受荆州军方的待见。黄忠长期被闲置,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刘备控制荆州以后,黄忠才借助机会脱颖而出,终于有了在战场上表现自己刚猛勇武的机会。

由此也看得出,黄忠是个优秀的军人,也是个纯粹的军人。他的军事能力是一直都有的,只是始终没有发挥的空间。

正应了那句老话,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黄忠是个有准备的人,也是个能够把握机会的人。

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一位猛将在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过后,突然在战场上的爆发,而且是足以名留青史的大爆发!

不过,黄忠的命运也注定了如流星一样。短暂的灿烂过后,便是迅速的陨落。

仅仅在定军山之战的高光时刻之后的一年,黄忠便阖然辞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唯一的儿子黄叙很早就夭折了……

关于黄忠的死因,任何史料没有记载,是因为战场上的受伤,还是像马超一样的疾病,或是由于操劳过度?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英年早逝的多了去了,光三国时代就有郭嘉,法正,周瑜,鲁肃等,这些都是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也依然逃不开死神的召唤。

而黄忠的地位比不了这些大人物,他的离世也大大影响了正处于上升期的蜀汉集团。

刘备的麾下能征善战的猛将原本就不多,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试想要是黄忠能多活上些年,蜀汉帝国在之后的几次军事行动中的结果,就有可能改变。而诸葛亮在之后北伐的时候,也不至于在用人上如此捉襟见肘……

就此,我们可以为黄忠这个人物打上一个总结:他应该并不算老,但确是大器晚成。他出场晚去世早,也称得上是英年早逝。年轻时代长期的闲置和排挤,并没有磨灭黄忠的志向。他一直在磨炼着自己,等待着机会的来临,而且最终也把握住了机会,走上了人生巅峰……

看起来,历史上真实的黄忠,并非是老当益壮的代表,倒是可以作为一篇相当励志的典范故事……

PS:黄忠是“五虎上将”中最早离世的,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较晚(仅仅比马超早),而且仅仅数年就去世,在史书上的记载篇幅也不大。不过,黄忠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是可以肯定的,不仅被追谥为“刚侯”,还位列武侯祠武将廊中的第七位。而今,成都市依然有“黄忠路口”,“黄忠小区”,“黄忠村”等地名,人们走过这些以黄忠名字冠头的地方,还能在冥冥中感受到近两千年前的三国历史氛围…


萨沙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这是毛宗岗大师在修订《三国演义》之时,插入的一首讽刺于禁不忠的诗句,披露于禁为人臣不忠的一面。于禁早在192年,曹操平定兖州的时候,就投奔他。魏家鞍前马后近三十年,征南闯北也算是战功卓著。只因关羽北伐,于禁奉命驰援樊城的时候,战败而投奔了关羽,屡次被后人说成不忠。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这是罗贯中对于黄忠的评价,千古高名,足见其对黄忠的赞誉之情。黄忠位列五虎上将,作战英勇,虽然前期默默无闻,自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之后,便威声大震,被刘备任命为后将军。有人便心生感叹,黄忠只因一场胜仗便名留千古,而于禁却因一次投降却被说成不忠,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于禁之所以被世人说成不忠之人,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在不该投降的时候投降了,这与庞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建安二十四年,关于率荆州军北伐樊城,所向披靡,曹仁自知不是关羽对手,求救曹操,然而当时曹操部下并无人敢应战关羽,毕竟当时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文丑,名声在外。曹操亲点于禁前去支援,也就是说这是曹操的命令,必须执行。

曹操又问及谁愿前往助战于禁,此时一人自告奋勇,此人正是庞德,曹操于是命于禁为征南将军,又命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起七路大军,驰援樊城。演义曾这样记载:

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曹操大喜:“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名,真劲敌也。”


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庞德也是寄予厚望。然而于禁却做了见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听信了谗言,前去曹操府上诋毁庞德,说庞德是马超的部下,迫于无奈才投降曹魏,马超已投奔刘备,且位列五虎上将,如果这次庞德再被任用,恐怕于军不利。

曹操恍然大悟,即可召见庞德,令人纳下其锋印。庞德大惊失色,得知缘故之后,出题手顿足,血流满面而哭诉曰: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曹操于是便不怀疑庞德。并且告诫庞德: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


而事实上,庞德即刻准备了一口棺材,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前去应战关羽,并且将关羽射伤。却不料关羽用水淹七军,于禁被擒获,不得已而投降了关羽。庞德也在水中被周仓擒获,因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主将于禁投降,而副将庞德却能死战不降,这是何等的节操。正是庞德的忠诚,让于禁显得更为渺小,世人也看在眼里,记载心上,这种对比太强烈。换句话说,于禁不应该在此节骨眼上投降,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二于禁又转投东吴,晚年没有战功,又曾被曹操曹丕两代人嫌弃。于禁投降关羽,实属无奈,然而正是一步错步步错。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兵败如山倒,吕蒙又再一次投奔东吴,也许他有一次迫于无奈把,只是他没能投奔曹魏。然而刘备伐吴之时,孙权迫于刘备的压力,向曹丕称臣,之后孙权便把于禁送还给魏国,魏文帝曹丕虽然安慰于禁,却深恶之,《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帝(魏文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丕因痛恨于禁,故意让人在陵墓内雕刻庞德死战不降,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惭愧万分,不久后就郁郁而终。而曹操也十分痛恨于禁,声称于禁跟随其数十年,遇到危险便投敌了,尚且不如刚投降不久的庞德。两位帝王对于于禁都有如此评价,世人对其印象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次黄忠能够名流千古,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斩杀夏侯渊。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确实勇不可当,这让他威震古今。毕竟夏侯渊也是曹魏一流上将,黄忠因此被封为阵被将军。然而黄忠之所以让世人称赞其忠诚,并不仅因此一战。

其实上,黄忠投奔刘备之时就很忠诚,魏延斩杀韩玄,黄忠也是不同意。刘备入长沙城的时候,黄忠也没有前去迎接,在他看来,投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刘备亲自上门说服黄忠投降时,黄忠才被打动。投奔刘备后,黄忠一直很忠诚,无论是入川之战,还是汉中之战,黄忠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又参加刘备伐吴之战,并被东吴部将潘璋暗箭射杀,死在了伐吴的战场上。黄忠追随刘备后,一直恪尽职守,骁勇善战,他的忠诚世人都看得到,最主要是他为蜀汉立下太多的功劳。


于禁就与黄忠大有区别,一者能力平平,并没有立下太多战功,且有两次投降记录,回归曹魏后,更是默默无闻,这怎么能让他洗白呢?再加上曹操曹丕对其评价,落下不忠的罪名也就见怪不怪了。

你是如何看待于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