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四代坦克的標準是什麼?

今天圖庫


幾乎沒有標準,但是四代坦克性能應當在機動、防護、威力上進一步增強。目前稱為四代坦克並服役的僅有俄羅斯阿瑪塔主戰坦克,但是四代坦克的性能指標還需要增幅,不排除以後出現更強四代坦克後將阿瑪塔打入三代半的可能。



就現今坦克生存要求,無人炮塔是幾乎是新一代坦克的必要,生存包括坦克本身的生存性和坦克乘員的生存性。生存性還與火炮威力,及機動能力有關,火力不強極有可能造成作戰能力低下,那麼再厚的裝甲也沒用。機動能力太差被敵方擊中弱點的概率增加,坦克難以保全。所以既要不降低機動能力,又要提高火力且防護也不能低,無人炮塔就是最佳選擇,當然無人駕駛主戰坦克也在其列。

無人炮塔雖然可以縮減炮塔的被彈面積,但是裝甲帶來重量的增加需要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支持,由此車體也會高大起來,不過也有更多空間容納炮彈。


更大威力的火炮可以在火炮尺寸上妥協,把炮塔的空間留給更大的火炮,將乘員集中保護起來。通常保護乘員的方式有重甲保護,或者減少乘員及分佈在易受攻擊的位置。這個阿瑪塔算是達到了四代坦克的理念,畢竟三代坦克大多數乘員在三人以上,不得不將乘員置於炮塔。而且沒有裝彈機的坦克還需要裝填手,而自動裝彈機的應用俄羅斯經驗是非常豐富的,這也促使無人炮塔更是得心應手。

坦克主動防護系統不應當只限於一種,保險起見安裝密集陣攔截系統,可以摧毀體積不大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或者機載反坦克導彈。而選擇口徑更大的高射炮用來反器材能夠極大提高坦克脫離步兵掩護的生存能力。


無人炮塔雖然有可能安裝體積更大的火炮,但是沒有乘員炮塔相對而言也可以比常規炮塔被彈面積更小。即便體積不縮小,結構也會更緊湊裝甲不會縮水,且可以安裝更多主動攔截設備或者攻擊武器在炮塔上,儘可能保證不被摧毀。即便炮塔被掀翻,被集中保護在獨立駕駛艙(作戰室)的坦克乘員生存率也要高不少。

關於主戰坦克動力和車體體積這或許與當前各種發展趨勢不相符,因為動力不低,體積不會小,因此造成車體增大。雖然作戰室空間可能有富餘,但是本質上坦克身形高大隱蔽性相對會差些,車體的防護增強後就重量而言絕不會低。這就限制了四代坦克在某些特殊地理條件下發揮作用,當然以後四代輕(標準、通用)坦克也會出現,至於如何選用武器、裝甲限制車重需要另外考慮。

電磁炮小型化難度大,目前安裝在坦克上不現實,所以要擊毀同代主戰坦克增大口徑是四代坦克必須考慮的。


為什麼我之前說更大威力的火炮可以向火炮體積妥協呢?說實話作為坦克主炮的120mm,12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甲能力已經發展到瓶頸了,這還包括使用了鎢合金甚至貧鈾作為彈芯的前提下多年的結果。而使用電磁炮這種需要大量電能的理論武器還沒有小型化到坦克上這種地步,如果要擊穿四代同級坦克必須要有突破性的穿甲彈。增加口徑已是必然。

也有人說坦克火炮口徑增加炮彈攜帶量會大大減少,增加口徑得不償失。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不過坦克乘員已經有獨立作戰室,給炮彈容納的規則空間其實並不小,即便炮彈數量也會減少,也不至於大打折扣。不過這需要重新設計底盤,任何四代坦克絕不是將三代坦克增加火炮口徑這麼簡單,至於四代坦克是不是要更激進的機動方式還需要多方投入,金錢、時間、實驗。


客矢解


第四代坦克,美國已經開始研發,初步判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坦克將由單一有人作戰平臺向無人與有人結合的多車組合戰鬥系統進化。美國方案中,由一輛重裝甲防護的人員輸送車,與兩輛無人坦克組成。由裝甲人員輸送車上的5名操作員負責指揮操作無人坦克,同時無人坦克也會引入AI技術,具備一定的獨立作戰能力和非常強大的輔助作戰功能。

第二,火力多樣化。無人坦克,除了裝備大口徑坦克炮的車型,還有裝備中口徑機關炮與反坦克導彈的車型,具備非常強大的直射火力和一定的防空能力,城市戰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

第三,主動防護與被動防護結合。主動防護技術全面應用在坦克上,同時由於無人坦克的因素,坦克戰鬥全中重有望得到比較大的降低,初步判斷由第三代坦克的60噸級,下降到45噸級。

第四,戰術機動性與戰略機動性得到空前提高。第四代坦克,將採用先進動力總成,電傳動技術有望得到應用。同時,由於坦克戰鬥全中重下降,戰略機動性尤其是空運能力得到極大改善。

第五,信息化水平空前提高。坦克的信息獲取能力將與現在的第三代坦克有本質上的區別。綜合電子系統將有目標探測識別,主動防護,反狙擊等多種功能。光學全頻譜的探測能力也將遠強於第三代坦克。坦克搭載的小型無人機有望大範圍應用,為坦克提供目標探測識別,中繼通信等多種功能。


黑色浪漫11


下一代主戰坦克的標準,噸位至少在80噸上下浮動,體型比現有坦克擴大百分之30到40,正負不超過10噸,發動機馬力增大到2000到2500馬力,且油耗更低,使用壽命進一步增長,裝甲估計會進一步改進,但不會有革命性進步,主炮炮管有130,140和150的選擇,但估計130和140是主流,採用電熱化學炮,不會用電磁炮,因為本來坦克就耗油,而且意義不大,電子系統方面,會裝上宙斯盾系統的縮小版本,宙斯盾系統上坦克不是難事,8到16聯裝的通用冷射垂直系統,可以加裝各種小型對地導彈,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坦克整體外形會更加優化,盡最大可能的壤坦克擁有雷達隱身的能力,反正未來主戰坦克宙斯盾化,通用垂射化是未來的主流,坦克面對武裝直升機必須要有生存和反擊能力,不可能隨時依靠防空戰車的保護,所以要想未來主戰坦克更加智能化,個更大的生存能力,宙斯盾系統和通用垂射必須上坦克


第三縱隊隊長


現在世界各國對於四代坦克都沒有一個準確對定論,大多數人都認為四代坦克火炮口徑達到130、140毫米,發動機功率達到1500馬力都不過癮,好像四代坦克的核心就是對於大口徑高膛壓火炮和大功率發動機的技術攻關。四代坦克究竟會不會像絕大多數人猜測的這樣?我們可以回顧前兩代坦克的技術變化,從中找出答案。

坦克歷來以新技術應用劃代

我們現在討論的第一代坦克誕生於二戰結束後,普遍指的是中型坦克。其實二戰當中,重型坦克甚至巡洋坦克都曾出現過,但經過實戰的檢驗,中型坦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達到火炮、防護、機動三大性能的最優搭配,所以在上世紀50年代,中型坦克淘汰了重型坦克,成為了以後坦克發展的標準體量。從第一代坦克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早在60多年前,就已經驗證了火炮口徑和發動機功率不是越大越好,

二代坦克誕生於美蘇為主的兩大陣營軍備競賽期間,軍備競賽除了武器數量上的攀比,還有軍事技術上的較量。所以在此期間,雙方拼的不僅有坦克數量,就坦克本身而言,還有新技術的應用。據當年的科研人員講,當時看到T-72坦克的第一感覺,就是增加了不少新技術。二代坦克與一代坦克相比,火炮仍然是化學動能發射彈藥,但選配的彈藥種類卻增加了不少。動力方面,雖然還是柴油機,但變化的不僅僅是馬力增加那麼簡單,機械增壓和渦輪增壓技術得到普遍運用,而且世界各國二代坦克裝配的發動機在缸心距和缸徑尺寸方面,都為將來發展三代坦克留有了餘地。二代坦克與第一代坦克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始使用彈道計算機等簡單的火控系統,搭配火炮雙向穩定裝置,大大提高了火炮射擊精度。從防護手段上看,一代坦克僅僅靠增加裝甲鋼厚度提高防護能力,而二代坦克已經開始選用附加裝甲。現在就不難理解,如果僅僅是將一輛一代坦克提高坦克馬力、增加火炮口徑,那麼它還遠遠算不上是二代坦克。

到了第三代坦克技術逐漸成熟時,獵-殲式火控和更先進的炮缸技術、火藥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火炮射擊的精度和威力。動力方面,更是形成了燃氣輪機、大功率柴油機這兩條技術路線。其中德國“豹”2坦克的發動機已經能夠做到電子控制、電子監測、自主診斷,美國坦克的傳動裝置更是將AT變速箱自動換擋技術發揚光大。當時還有一些坦克設計師仍然固執地認為坦克在作戰當中自動變速箱只是使得操作更加簡便的傻瓜裝置,但當俄羅斯的坦克參與車臣戰爭、美軍的坦克進入巴格達市區以後,不論是機械傳動還是液力綜合傳動,都開始選用自動變速箱了。從這可以看出,未來坦克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讓駕駛變得越來越簡單,當自動變速箱成為坦克上的標配以後,阻礙坦克跑起來的最後一關就是駕駛員看不見路。所以,具備超強的戰場環境感知能力,一定是四代坦克的主要特點之一。

美俄對未來坦克不同的坦克設計理念

最近幾年,是各個裝甲強國紛紛拿出了最新的主戰坦克。美國的M1A2SEP、德國的“豹”2A7、俄羅斯的“阿瑪塔”。除了“阿瑪塔”坦克以外,其餘兩款坦克發動機的功率並沒有顯著提升,“阿瑪塔”發動機功率提升也是為了搭載更多的附加裝甲和電子設備。我個人以為,目前公開亮相的僅僅是“阿瑪塔”坦克的基本型,俄羅斯坦克設計思路一貫是總體重量控制在傳動裝置可承受的最大範圍內,發動機功率與傳動裝置相匹配,在“阿瑪塔”坦克炮塔位置還會有很多針對不同任務而設計的升級模塊,這些模塊整套安裝上去可能會為坦克增加10噸左右的重量,車體重心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一貫不追求發動機大功率、車體大尺寸的俄羅斯,會在“阿瑪塔”坦克的設計上反其道行之。而且據俄羅斯坦克工業系統的有關專家透露,“阿瑪塔”坦克的設計壽命是能夠服役30~50年,如果沒有升級改裝模塊,單靠車體預留空間的話,很難達到設計服役的年限,我們將來會看到“阿瑪塔”系列坦克的完全體。

美國與俄羅斯的坦克設計理念正好相反。俄羅斯是往地下鑽,一個技術、一個部件,要通過設計把它發揮到極致;而美國則是往天上飛,零部件技術陳舊了就拆下來再裝上個新款的,整車舊了就乾脆研製一款新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美軍從M60坦克到M1A2坦克變化非常大,而俄羅斯的T-72坦克和T-90坦克外形乍一看傻傻分不清的根本原因了。雖然美國M1A2坦克採用燃氣輪機發動機,馬力比T-90坦克高出不少,但這並不能說明俄羅斯坦克動力技術不先進。而且事實也確實相反,M1A1坦克動力艙容積6.78立方米,這還是改進後的尺寸,最早的初樣車是7.8立方米,俄羅斯的是多少?咱還不拿柴油機坦克的數據欺負他,就說同樣採用燃氣輪機的T-80U坦克,動力艙容積2.8立方米,是美國M1A1坦克的一半還不到,不僅如此,採用自動裝彈機的俄羅斯坦克乘員人數也比美國少一個,這麼多空間被節約下來,經過計算分析,由於正面投影較小,俄羅斯坦克的中彈概率能夠比美國坦克減少30%左右。總體重量也比美國坦克輕得多,這就使得俄羅斯坦克不需要太大功率的發動機,重量輕可以讓發動機功率減小、發動機功率減小可以讓燃油消耗量降低、相應的郵箱體積也會減少,這就是俄羅斯坦克系統設計相當成熟的具體體現。也許有人會說,俄羅斯T-90坦克其實就是T-72坦克的一款變形車。的確,我以前也寫過一篇文章說明這個觀點,但俄羅斯從二代坦克改裝而來的三代坦克,其性能基本能夠與美國全新研製的三代坦克想抗衡,這難道不是設計人員的本事麼。

美國坦克發動機馬力大的原因不僅是重量大,而且選用的是夜裡綜合傳動系統,與俄羅斯坦克的機械傳動相比,液力綜合傳動駕駛起來雖然舒適,但坦克加速時會消耗很多發動機的功率,有人會問,美國坦克也換成機械傳動不就行了麼?其實不然,根據世界各國的普遍經驗,機械傳動承受不了1100馬力以上發動機輸出的功率,過去就有過系統工程比較差的國家,在搭載1100馬力以上發動機的坦克上採用機械傳動,結果造成坦克轉向失靈等故障。如果一款坦克1000馬力不夠用,增加到1200馬力,這樣做是合理的。未來坦克設計思路是讓飛機、登陸艇、列車的等載具能多拉就多拉,讓即便是那段時期、那種人修的橋也能通過,這就需要通過為坦克減重的辦法來增強其機動性和通過性,如果一味地追求先進零部件、放棄了整車原有的系統優化設計、一味地增加發動機功率到1500馬力甚至1800馬力,這不是與未來坦克的使用需要背道而馳的麼。

火炮真的越粗越好麼?

火炮和發動機一樣,很多人受到過去兩次坦克換代的影響,只看到了發動機馬力越來越大、火炮口徑越來越粗的表面現象。其實,火炮口徑的的不斷增大是美蘇兩國在坦克工業上相互較勁的結果,美國研製出來一款新炮,蘇聯都要比人家粗幾個毫米,就好象不粗不足以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火炮粗了炮彈藥室的容積就大,裝的發射藥就多,炮彈初速隨之增加,以此獲得了理想的穿甲能力。但美蘇並沒有在發射藥的配方和裝藥結構上下更多的工夫,以至於這方面至今長進不太大。

在中央電視臺去年播出的紀錄片《軍工記憶》中,據王哲榮副總師介紹:“祝總師當年為我國三代坦克選用125毫米口徑的火炮。是從技術發展前景看,125比120的底部面積大8.5%,藥室可多裝2kg的藥……炮口動能更大。”然而,至今已時隔30年,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連民用火藥技術都有了長足進步,如果在裝藥結構、炮鋼技術等方面多下工夫,只要穿甲威力足夠了,是不是能夠在不影響未來坦克火炮威力的前提下,將炮的口徑縮小5毫米,而不是將坦克炮的口徑無休止地擴張到135毫米、140毫米……這樣將從彈藥艙的體積中為寸土寸金的坦克內部騰出更多的空間。至於騰出來的空間做什麼用,我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想法,哪怕全用來安放電容,我的主動防護系統的工作時長也會大大增加。

將來四代坦克還會繼續沿用已經是用來100多年的化學動能炮麼?雖然美國電磁炮技術宣告下馬了,但是德國最新研製的1立方米的電容器已經能夠提供幾兆焦的能量,如果德國將現有的炮彈去掉髮射藥室,再為坦克安裝上尾艙自動裝彈機,用省下來的空間安裝電容器和柴油發電機,那麼德國將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第一個為坦克安裝上電磁炮的國家。

未來坦克的主要特點

四代坦克與三代坦克的劃分節點,必然與之前兩次劃代一樣,都是以一批新技術的應用作為重要節點。在我2015年寫的文章中,未來坦克的三大特點是“環境感知信息化、生產裝配簡約化、部件使用智能化”。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技術革新以及我個人對四代坦克更加深入的理解認識,這三個特點改為了“生產裝配簡約化、部件使用智能化、人員訓練速成化”。

我為什麼要將“環境感知信息化”去掉?我原來的設想是為坦克安裝上玻璃化座艙,但並不是在駕駛艙口安裝上一個類似飛機導流罩的東西,而是通過佈設在車輛四周的攝像頭將車外360度方位的動態畫面傳輸到車內的顯示器上。但最近的VR技術已經開始在民用技術領域普及,在現有的三代坦克上直接為駕駛員配備一部VR眼鏡,比通過顯示器傳輸畫面效果更好。能夠在不對現有坦克大拆大改的前提下實現玻璃化座艙的效果,至於我原來提到的車輛之間可以畫面互傳、雷達信息共享等設想,目前都屬於三代坦克用不用的問題。所以我將“環境感知信息化”從四代坦克的主要特點中刪除。

三大特點中的“生產裝配簡約化”是為了戰時坦克工廠能夠遍地開花。這一點從美蘇俄國的工業佈局中就能看出來。俄羅斯能夠研製和生產坦克的科研、生產聯合體不止一個,坦克工廠也有不少,一旦打起仗來,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美國由於收到全球戰略思維影響,坦克的生產基地被一再縮減,而美國陸軍的戰鬥力也從當年席捲歐洲變成了現在“治安大隊”的水平,當一天真的來臨,美國陸軍極有可能佔不到一點便宜。再看看美國對於四代坦克的探索,除了對現有的坦克進行零部件升級外,坦克的尺寸、動力傳動、燃油消耗、防護手段、觀察能力等技術基本長期滯留在三代坦克的水平上。很多零部件讓然不能實現全國生產,如果想要應對突發的局部戰爭,坦克生產速度一時半會兒提不上來,就只能平時多買點坦克屯著,一旦有用的時候修修改改就能拿出來用,這樣的坦克不僅平時需要消耗大量軍費來維護保養,到了戰場上也是乾等著吃虧。

“生產裝配簡約化”包含兩條主線,一條是零部件生產要簡約化,如果四代坦克真的如我所願,重量比三代坦克減少許多,那麼新坦克對於發動機、傳動、擺臂等關重件的要求就會寬鬆許多,很多民營工廠的生產線經過改裝後生產出來的零部件也能夠滿足使用。第二條主線是指車輛裝配簡約化,過去一個部件拿到總裝生產線上,要反覆比對安裝,進行適當調試。未來能否通過逆向工程,將已經裝配調試好的車輛拆開,測繪得出的數據作為將來生產零部件的標準尺寸。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全國各地開闢出多條“傻瓜式”的坦克生產線。坦克各個分系統的主要部件拆裝將變得十分容易,部件碼放到位、卡口卡死、接通幾條管路,就算安裝到位了,組裝坦克就像組裝汽車那樣簡單。未來的四代坦克必須具備“生產裝配簡約化”,我平時可以少量裝備用於訓練,一旦戰爭需要,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組織生產;如果戰爭規模擴大、坦克消耗數量增加,我還可以在短時間內組建起一批動員廠,參與坦克短時間內的大批量生產任務。

“部件使用智能化”是在“生產裝配簡約化”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當“部件使用智能化”實現後,“人員訓練速成化”就成為必然到來的現實。

只有各個零部件既能形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又能搭配組成系統優化的整體,“部件使用智能化”才能實現。從現有的技術來講,自動換擋的變速箱就是“部件使用智能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過去人工換檔的時候,操作起來十分麻煩,坦克也難以實現短時間內加速。在80年代歐洲研製坦克時,0~32英里加速度試驗是坦克通過定型的硬指標。如果是手動換擋的坦克,即便是十分熟練的駕駛員也很難在規定時間內跑出戰技指標要求的速度。使用了AT變速箱的坦克,即便是新手,只要猛給油,坦克就能像兔子一樣竄出去。0~32英里加速度試驗的實戰意義在於規避來襲的反坦克導彈,如果沒有AT變速箱這個智能化的部件,坦克很難具備依靠自身機動規避來襲導彈的性能。在四代坦克中,將會有更多的零部件操作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可以大膽想象,未來開坦克就像現在開卡丁車一樣,幾分鐘就能上手。隨著“部件使用智能化”隨之而來的“人員訓練速成化”將會觸發裝甲兵的訓練的一場革命。

“生產裝配簡約化、部件使用智能化、人員訓練速成化”這三條設想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如果哪個國家的坦克做到了這三點,該國的坦克工業必然將面臨一次“大換血”,但從中迸發出更具生命力的肌體,將開創出“簡單高效、性能優良”的四代坦克工業體系。


總說裝甲


在我看來,坦克幾代幾代毫無意義,不過是出廠時間設定而已,坦克為地面最強的機動兵器,裝甲和火力是其稱霸地面的保障,裝甲部隊出場必然配備各種防空車輛和支援車輛,近可攻遠亦可攻,很多人對坦克城市戰嗤之以鼻,號稱一顆反坦克火箭即可搞定,像裝屍鐵罐頭一般容易搞定,殊不知坦克進場一定會配置步兵和其他車輛輔助,還會對可疑建築進行射擊,換言之那些號稱自己揹著個火箭筒子打埋伏的什麼兵王啊,恐怕你在埋伏的時候就被莫名的幹掉了,就算沒幹掉,歪歪斜斜的從廢墟里爬出來口鼻流血的什麼兵王之類的只能去吃後續掃蕩步兵的槍子。在目前沒有比坦克更強悍的陸地載具出現前,坦克就是地上最強的武器,試想,你願意徒步進戰區殺出來,還是乘坐坦克裝甲車進戰區並從裡面開出來?哪個生還率高?


豆蟲蟲458


四代坦克的標準?

很難說有什麼標準,四代坦克要面臨反炮兵雷達的逆向探測。

所以快速射擊,高機動性是主要的,

直升機懸吊蛙跳機動。多管速射,幾秒鐘打完就跑,是當今戰場生存需要,

炮管不用多考慮散熱耐熱,反正一管也沒機會連打幾十發。



AUTUYG


不好說,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無人炮塔貌似會成為4代坦克的一大特證,成員可能是2∽3人,均位於車體內。


sap233


其實很簡單,在三代坦克性能上加上主動防禦系統+5G+坦克炮必須傭有反坦克,榴彈,防空性能,加上每輛坦克必須坐7人做戰小組,駕駛員,車長,炮手,4個遙控機器人做戰的士兵。這就是4代坦克。


JackyYiP


應該至少是無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