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沒有一個看出火攻計來的?

七匹狼評論



曹老闆在赤壁之戰前都幹了什麼事?滅掉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呂布集團,滅掉了極度不可一世的“仲氏”皇帝袁術,掃滅了塞外的各大部落,而且還滅掉了號稱“四世三公”的袁本初。將劉備打得妻離子散狼狽奔逃荊州。劉崇聞曹操大名,嚇得趕緊舉荊州數百萬眾歸降。

試問!換誰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驕傲的無邊無際。赤壁之戰的曹操,就好比夷陵之戰的劉備一樣,內心感覺良好,勢在必得,任何的消極言論都聽不進去。

即便曹操想到了火攻這個點,即便有人提醒他東吳有可能會火攻。他也不會相信孫權、劉備會想得出這樣的計謀。因為在曹操心裡,孫權、劉備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早就被他的軍勢嚇破了膽。


兵家有云“驕兵必敗”。曹老闆驕傲自大的心態,使自己徹底的失去了理智。如今的他早就不是那個謹慎有餘,心思縝密的曹操了,以至於連一個小小的詐降計謀都未能識破。

正史中黃蓋的詐降,跟“演義”的描述有所不同。“演義”是利用苦肉計,再利用曹操的間諜傳話,使曹操信以為真。但正史這段詐降沒這麼多東西,確實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詐降,黃蓋只給曹操寫了一封書信,曹操卻沒有去驗證黃蓋所言的真偽。

黃蓋的信件原文如下:

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曹操為何沒有懷疑?原因再簡單不過。因為曹操打心底認為,黃蓋所言是屬實的。之前曹操給江東去過書信,揚言所率八十萬眾,想逼迫孫權舉州投降。東吳內部確實曾經沸騰過,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武力對抗。在曹操給孫權寫信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東吳的這個局面。

所以曹操堅信不疑,他相信黃蓋的投降,確實是江東大部分人的想法。所以他才會對黃蓋詐降一事毫不懷疑。

總的來說,曹操赤壁兵敗,是敗給了自己的傲嬌與自負。期間肯定有謀士勸說過他,只不過他聽不進去而已。就好比在荊州的時候,賈詡就曾力勸過他,讓他不要操之過急。可是懷揣著統一美夢的,迫不及待的曹操,完全不理會賈詡的進言。


愛尚文史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盟火燒連環船大敗而回,那麼為什麼曹操那麼多謀士沒有一個看出來火攻的計策的呢?真的是沒有人看出來嗎?我個人覺得,並不是這樣的,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懂兵法的行家,加上手下眾多多謀的謀士,怎會沒有看出孫劉聯盟的火攻之計呢?根據演義和正史分別來討論一下

演義裡有記載有三人識破了火攻計

在三國演義裡記載,曹軍多為北方士卒,不善水戰,雖然訓練了水軍,但戰鬥力比起東吳還是差了好多。當時曹操採納了龐統鐵索連環船的建議,把大船用鐵索相連,渡江如履平地,不僅穩固還像著陸地一樣,曹操手下謀士程昱向曹操進言小心東吳採取火攻的計策,荀攸也非常贊同程昱的話結果被曹操給堵回去了。


程昱曰:“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見《三 演義第十八回 鎖戰船北軍用武》


演義裡除了程昱和荀攸識破了火攻計,還有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因母親被曹操害死,發誓不給曹操獻一計,雖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和火攻計,但並沒有向曹操點明。

正史裡並沒有記載曹操手下有謀士識破火攻計

這是有點奇怪的,為何在《三國志》裡沒有謀士識破火攻計策的呢?當時曹操南征荊州,曹操的諸多謀士並沒有隨行,比如郭嘉在徵烏桓途中病逝,荀彧待在許都,荀攸並沒有跟隨曹操去赤壁,賈詡曾反對曹操南征,至於司馬懿那時候剛剛出仕,還沒資格在曹操處獻計獻策。

那麼個人猜測,肯定是有人識破了火攻的計策,畢竟面對曹操的鐵索連船,能正面打敗曹操很難,但是通過黃蓋的苦肉計和詐降配上火攻,這無疑是一個絕妙的破敵之策。東吳能想到,曹操這邊怎會想不到呢?曹操多年征戰,突襲、劫糧、燒糧等計謀百出,曹操本人就會料到火攻的計策,只是曹操敗得很快,再後來又不願意承認,只能通過軍營裡疫病爆發以此來洗脫自己的輕敵,從而在正史上並沒有相關謀士識破火攻計的記載。火攻計只是其中的一計,沒有東南風,火攻計又怎能成功呢?




結語:曹營裡不是沒有人識破火攻計,只是在寒冬臘月的季節,西北風盛行的長江颳起了難得一見的東南風,才促使火攻計得以實施。曹操和手下眾謀士不懂南方的氣候變化,後來的于禁也是敗於襄陽的大雨被關羽充分利用水淹七軍一樣的道理。曹操又是極愛面子的人,在赤壁兵敗後,不願被人提起,反而說了一句“若郭奉孝在,孤不至有此敗”把責任全推到了手下謀士上面,這個鍋眾謀士表示不背,所以在當時的史書裡並沒有任何關於識破火攻計的記載。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期待您的點贊、留言、評論與關注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曹操當敗,非戰之罪也。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導致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瞬間破滅。這場戰爭有個奇怪現象,就是戰爭開始以後,我們就很難見到曹氏集團重要謀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議,那也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眾謀士集體失聲呢?


1.知己不知彼

曹操集團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其他謀士多以他們四人為首,所以這也就是曹操謀士集團的核心。

環境陌生。這些謀士有一個共同點,生長於北方,他們對於北方情況非常瞭解,所以曹操可以屢戰屢勝。

可是到了南方以後,當眾人面對全新的環境時,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去熟悉周圍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來主張兵貴神速,在眾人還沉浸在研究之時,戰爭就已經打響了。那麼在這樣陌生的環境中,眾人也就很難有所作為。敵人陌生。曹操陣營中的許多謀士,剛開始並不是曹操所有,他們是來自各個軍閥之中,對自己曾經的主公可謂相當熟悉。比如郭嘉,來自袁紹陣營,所以,他才能提出“十勝十敗”之說,因為他已經將袁紹研究的非常透徹了。

正是因為這種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堅定抗袁的決心,才可以做到統一北方。可是當曹操面對孫權時,眾謀士就知之甚少,而且這個全新的對手還過於年輕,這就非常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一種心理上錯覺。所以正是因為對於敵人的陌生,這才造成了眾謀士的計謀止步與荊州。戰術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戰役中,曹操主要以陸戰為主,謀士考慮之處也多於此,可是赤壁之時因為長江天險的緣故,曹操以水軍為主,並且因為軍中沒有精通水戰之人,將水軍交由荊州降將蔡瑁之手。

這並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種迫不得已,因為自己軍中缺乏通曉水戰之將,缺少善謀水戰之士,所以不得不為。而 對於文人謀士,身體相較武將本來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這也就導致他們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們身體健康,他們也不願意全身心的投入,這就是眾人無法識破敵人計謀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2.曹漢矛盾激化 初心已變

曹操在一統北方後,勢力快速擴展和穩定,他已經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內外無人敢與之作對,當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經被曹操演義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漢獻帝也已經名存實亡,淪為傀儡,尤其是曹操誅殺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赤壁之戰時,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兩人關係自然要更為親近,而且陳群,司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舉薦,自然以荀彧為首,所以謀士已經形成以荀彧為主的核心。

而荀彧當初投靠曹操不是因為曹操,而是因為漢獻帝,明確點說,他是漢獻帝的大臣,並不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最初的設想也是與曹操兩人共同輔佐漢獻帝,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可曹操獨攬大權,這已經背離了荀彧的初心。

所以,赤壁之戰時,“王佐之才”荀彧在曹操的老窩裡據守。所以“赤壁之戰”的鍋還甩不到他的頭上。


3.驕傲過頭,不接受他人建議

曹操稱霸北方,接手荊州以後,已經意得志滿。他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平定天下了,對謀士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曹操決定對江東用兵的時候,賈詡曾經勸阻過曹操。他向曹操提議,先在荊州穩定發展,讓百姓安居樂業,再加上曹軍的軍威,用不著打仗就能收服江東。可惜曹操沒有聽從賈詡的話,迫不及待地發兵南下。


其實除徐庶外,曹操帳下還有一人看出了其中的貓膩,此人就是程昱,而且是看出了兩次。

這第一次是在曹操採納龐統的鐵索連環計之後,見不習水戰的曹軍在戰船上如履平地,心中大喜。可一旁的程昱卻說,丞相,這樣做船是穩了,但東吳用火攻,我們難以迴避,不得不防。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說程昱你只看到了表面,卻忽略了關鍵。火計需藉助風勢,而此時正值隆冬時節,只有西北風,東吳用火攻豈不是引火燒身麼?假如現在是十月季節,我一定會提防。

當然曹操這麼想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冬天只有西北風,何時刮過東南風?程昱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多慮了。


這第二次是火燒赤壁之夜,風向卻由於諸葛亮的法術突然變成了東南風。而曹操並未警覺,帶著眾將在等待黃蓋前來投降。不久,探子說黃蓋的降船到來,曹操大喜。

這時程昱定睛看了一下,馬上看出了貓膩,對曹操說:主公這是詐降,別讓黃蓋靠近。曹操不解。程昱說,黃蓋說他的船上放的是糧草,應該吃水深速度慢才對,而現在黃蓋的船隻卻吃水淺速度快,再加上東南風驟起,明顯有詐。

曹操頓悟,卻為時已晚,被鐵索連環的戰船頓時成為一片火海,曹操只能丟下大軍狼狽逃竄去了。所以並不能說曹操帳下除了徐庶沒人看出此計,只是曹操沒有采納罷了。


最後“赤壁之戰”的勝負並不僅僅在於這把火,還有多方面的突發因素。首先在歷史上龐統並沒有獻連環計,曹操自己把船連在一起。這有可能是曹軍不善水戰的緣故。總之沒有龐統設計,曹操的謀士竟然沒有一個看破這樣的橋段。其次曹操的軍中還發生了瘟疫。這對曹軍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打擊。第三“赤壁之戰”發生在大冬天,成天刮北風。即使是火攻也燒不到曹操,只能往回燒。曹老闆自己的誤判大意,也導致了這場戰局註定的結果。

我是萬事屋銀醬,愛遊戲,愛動漫,也愛歷史,快來槽流萬事屋和我一起吐槽吧。


槽流萬事屋


其實是有人看出來的。

第一個是徐庶,且說龐統獻了連環之計,剛要乘船離開魏國,這時候有人一把扯住龐統的衣服,厲聲說道:

“好你個龐統,你出了個連環計,你以為魏國沒人能識破嗎?”

龐統一聽,嚇得魂不附體,倘若有人識破此計,一切都前功盡棄,說不定他也小命不保了。


龐統扭頭一看,長舒一口氣,原來是老朋友徐庶,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下來了,呵呵笑道:

“你厲害,江東幾百萬百姓的性命在你手裡攥著呢,你要是說破了,江東就生靈塗炭,百姓就遭殃了!”

徐庶搖了搖頭,眉頭微皺道:“難道曹公的幾十萬士兵就該死了嗎?”

龐統心頭一凜,竟無言以對,面色瞬間煞白。徐庶看到了龐統的窘態,哈哈一笑:

“龐兄啊,我和你開了個玩笑,我向劉皇叔保證過,終生不為曹魏出一計,難道我會食言嗎?”

龐統這才心安,遂告辭而去!

第二個識破的是程昱。


曹操檢閱水軍之時,見船與船連成一片,士兵在上面操練,如履平地,十分滿意,這時候程昱提醒道:

“主公,咱們船連在一起,倘若周瑜用火攻咋整啊?”

曹操撇了一眼程昱,冷笑道:

“老程啊,人都誇你有遠見,有智謀,但你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啊!”

程昱不解其意,緩緩說道:“主公,請明示!”

曹操拍了拍程昱的肩膀,說道:“咱們在西北,周瑜在東南,現在是冬天,刮的是東北風,如果周瑜用火攻,不是燒了自家人了嗎?”

程昱一聽,拍手稱讚,主公英明啊!


可見,程昱已經提前預料到了周瑜的火攻之計,但曹操說的很有道理,冬天刮的是北風,就算給周瑜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放火的,因為那樣只會燒了自個。

不過,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使用火攻,那就是刮東南風,不過這個概率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就是這極低的概率,居然還真的發生了,只能說,曹操太倒黴了,人倒黴,喝涼水也會塞牙啊!


一半秋色


先說正史上的記載,再說《三國演義》。


曹操出征荊州前,比較有名,說的上話的謀士有五個,分別是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和董昭。

首先是董昭,他當時在鄴城留守,沒有陪曹操去荊州;接著是荀彧,赤壁之戰時,他留守於許都,也沒去。

第三個是荀攸。注意,在演義中,他陪曹操去了赤壁,而且還提醒曹操要注意火攻,但這只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內容,歷史上的荀攸並沒有去到赤壁前線。

不過,荀攸雖然沒去,但他在曹操臨行前提醒過曹操,讓他注意一點,不要大意。曹操應該是沒聽進去他的建議。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國志·荀攸傳》

第四個是賈詡,曹操南征之前,賈詡明確提出過反對,他認為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沒必要把劉備追殺的那麼緊。只是可惜,曹操也沒有聽進去。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賈詡傳》

最後是程昱。關於他有沒有去赤壁,根據記載來看,不知道。

因為在正史中,關於他在赤壁之戰期間的記載只有一段話。

“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三國志·程昱傳》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劉備投靠孫權前,很多人認為孫權必然殺劉備,但是程昱預料了孫劉必將聯盟。後來果然如程昱所料,孫劉聯盟達成。

至於他有沒有去赤壁,有沒有提建議,正史中並無記載。


以上,就是正史中關於曹操五大謀士在赤壁之戰時在做什麼的記載。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資料非常簡略,根本不知道有沒有謀士對曹操諫過言。

我們現在只能得知,曹軍因不習水軍,曹操便用鐵鎖將戰船連接,而這一舉動被東吳方面抓到了漏洞,並利用其弱點採取詐降加火燒連環船的計策,打敗了曹操。

僅此而已。

至於說歷史上的曹操在戰爭期間是不是洋洋得意,故意不採納謀士們的正確意見。這個還不好說。

因為謀士們給曹操提意見時,是不會在戰爭期間公開的(避免洩密)。一直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曹操感謝誰了,向誰道歉了,大家才知道哪些人有過建議。

而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史料中也只能找到曹操曾經哭訴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記載。(如果郭嘉在,我不會敗的這麼慘)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所以綜上所述,歷史上曹操的謀士為什麼在赤壁之戰期間智商集體下線,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一定要找答案,我覺得也只能用大謀士都沒去,陪曹操去赤壁,且提了建議的都只是小謀士。這些人沒資格列傳,沒資格列入史書來解釋這一奇怪問題了。(曹操挾滅袁紹劉琮之威發動赤壁之戰,他是有可能聽不進小角色的建議的)

說完正史,再說《三國演義》。

相比於正史,演義小說的內容比正史那就有意思多了。當然,荀彧、董昭還是分別留守許都和鄴城,都沒去。賈詡在演義中沒有戲份,不提他了。

陪曹操去赤壁的謀士有兩個——荀攸、程昱。



赤壁之戰開始後,曹操因為蔣幹盜書,中計周瑜反間計,錯殺了蔡瑁張允,後又被諸葛亮草船借箭,搞得很鬱悶,心情極差。

而後,曹操橫槊賦詩,殺了對他詩詞頗有微詞的揚州刺史劉馥(老版三國電視劇中被殺的是師勖),搞得大夥都不敢說話了。

劉馥被殺的次日,曹操檢閱水軍(前幾日龐統向曹操獻了連環計),非常高興,感嘆自己的連環戰船戰無不勝。

此時,程昱乘曹操心情好,鼓足勇氣對曹操獻策,掃曹操的興,他對曹操說:“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

結果曹操大笑道:“程仲德雖有遠慮,卻還有見不到處。”當面鄙視了程昱的建議。

荀攸本不想說話,但曹操如此欺負人,他忍不住對曹操說:“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然後,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這一句話,等於就是堵死了程昱和荀攸,讓他們別說話了。



自此之後,程、荀二人再不說話(程昱本想再勸,但被荀攸拉住,勸他不要犯犟,以免落得跟劉馥一樣的下場)。一直到黃蓋的船因為吃水太淺,被程昱識破是詐降時,他才又對曹操說道:“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操省悟,便問:“誰去止之?”

程昱的這一次諫言,曹操終於聽進去了,只是可惜為時晚矣。曹操的水寨和水軍被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

其後,曹操跑路,先後在路上被趙雲、張飛攔截。最後一次在華容道被堵時,還是程昱救了曹操一命。

當時關羽堵住曹操,要取他人頭,曹操腦子犯渾,還拔劍打算跟關羽死磕,就在這個緊要關頭,程昱對曹操說:“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讓他打消了死磕的天真念頭,改而在關羽面前一通哀求,關羽才放走了他。

如若不然,他要真敢跟關羽死磕,怕是立即就死在當場了。


然而讓程昱萬萬沒想到的是,成功逃命的曹操在回到南郡後,居然完全不記得他的功勞了。只是對旁人說“奉孝若在,孤安能如此慘敗呀。”

一邊說,他還一邊捶胸頓足的大哭。我要是演義中的程昱,怕是嘔死的心都有了。

PS:另外,還有一個徐庶。演義小說的徐庶也看穿了火攻之計,但他不想說。不過這只是演義中的內容,歷史上的徐庶其實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曹操對他不重視,他還沒資格跟曹操提建議。


Mer86


在三國的謀略裡面,看到最多的就是火攻,這簡直是諸葛亮的拿手好戲。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人馬在新野就吃了諸葛亮的火攻,怎麼可能會不防備火攻呢?曹操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上火攻的當。

在赤壁之戰前,程昱和荀攸都提醒過曹操:要謹防聯軍用火攻。曹操還大笑著告訴他二人不用擔心,說火攻必然要用風力輔助,現在隆冬時節,都是西風北風,哪有東風南風?說他早就考慮過這點,所以才選擇這個時節攻打東吳。



曹操之所以沒有采用程昱和荀攸的提醒,預防火攻,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曹操不太清楚南方氣候的多變。

曹操對季節風向的考慮不無道理,他用在北方生活的經驗來考慮南方的氣侯,卻有些狹隘。

對於這一點,我們現代人可能會更有體會,一個南方人去北方生活久了會覺得很不習慣,而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也會覺得天氣很奇怪。

曹操不知道南方的天氣變化多端,可能今天是北風,也許哪一天就突然吹起了東風,光考慮季節,並沒考慮到南方氣候的多變,才沒防備聯軍的火攻,造成了後來赤壁的慘敗。

二、曹操順利拿下荊州,統一北方之後,信心大漲,驕傲自滿,覺得拿下東吳指日可待,才導致驕兵必敗。

當曹操佔領了荊州,東漢疆土大部分已被曹操收復,眼見只有東吳、益州少數地方還在苦苦掙扎,曹操以為自己大軍一到,孫權會嚇的不戰而降。

在赤壁之戰打響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聯軍的,覺得那點兵力還不夠塞他牙縫,伸伸手指頭,就能把聯軍打得一敗塗地。可以說這個時候曹操壓根就沒有想過自己會失敗,更沒想到自己會敗的那麼慘。

好像三國的幾場大戰役,凡是以多打少的,最後結局都不太好。都是主帥太相信自己兵力的優勢,包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要夷陵之戰,明明是大好形勢,偏偏卻敗得特別慘。

赤壁之戰,曹操之敗,就是犯了驕兵之忌,才有了慘敗,最後失去了早日統一的機會。


三、曹操中了周瑜和黃蓋的苦肉計,真心相信黃蓋是來投降的。

周瑜和黃蓋演的這一出苦肉計,就是為了騙曹操,可曹操相信了,覺得黃蓋的投降是真心的,才會讓黃蓋的船隻靠近曹營,才給了聯軍火攻的機會。

至於曹操為什麼那麼相信黃蓋是真心投降?其原因並不在黃蓋和周瑜的計謀有多麼精妙,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對於自己過於自信,覺得天下之人就應該歸順於他。

可能是他做掌權者做久了,覺得一切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別人不敢用的人,別人懷疑的人,他都敢用,曹操應該是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控制所有的人,

這種過於自信,導致曹操沒有去詳查黃蓋投降的真實原因,才給聯軍靠近曹營的機會。


不過歷史上的真實原因不是這樣的,曹操的赤壁慘敗的根源還是北方士兵來到南方作戰,水土不服,士兵都生了病,死者不計其數,才導致曹操不得不退軍的。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武帝紀》

與三國演義描寫的火攻後,曹軍的慘敗有很明顯的不同。我們要區分歷史和小說的差別,理性的看待赤壁之戰。


昊陽閒看歷史


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為啥沒有一人看出火攻危險呢?



這怎麼會呢?事實是,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風平浪靜,天色晴朗,曹操興致勃勃,乘大船一艘,升起“帥”字大旗,清風明月,萬里無雲,美酒助興,百官吹捧,曹操得意洋洋,心情大好,順手抄起鐵朔,賦詩一首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這時,揚州刺史劉馥,看曹操沉浸在興奮中,就勸說道 : 丞相這首詩中,含有不恰當詞語,曹操質問那句不恰當?劉馥說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豈不是正暗指吾軍?



曹操一時怒火中燒,藉著酒勁,手起一槊,刺死劉馥。其實,劉馥這話是對的,這時距離周瑜火攻破曹,僅僅只有五天。第二天,曹操在水軍大船上,召集諸將,各聽軍令。水軍、陸軍,各分五色旗號,中央水軍毛玠、于禁,樹起黃旗;前軍張頜紅旗;後軍呂阡皂旗;左軍文聘青旗;右軍呂通白旗。馬步前軍徐晃紅旗;後軍皂旗李典;左軍青旗樂進;右軍白旗夏侯淵。曹洪、夏侯惇為往來救應使;許褚、張遼往來監戰督查。曹操看見連在一起的大船上,曹軍刺槍使刀,平穩如陸,心中大喜,說道 : 若非天命,安得鳳雛妙計,鐵索連舟,果然如履平地。程昱說,連舟固然平穩,但如敵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曹操則大笑說,凡用火攻,必借風力,如今隆冬之際,只有西北風,吾居西北,彼用火攻,豈不燒了自己?一群馬屁精,趕緊接上話茬 : “丞相高見,眾人不及”!曹操聽了,更加得意。



十一月二十日,就是諸葛亮祭風成功,東南風已經颳起,且越來越大時,程昱也曾到中軍,對曹操說,今日東南風甚緊,需要防備,而曹操則心裡想的是,黃蓋送來的詐降信,笑著應付道 : “冬至一陽生,豈能沒有東南風”?(注意 : 這日曆與公元剛差一月左右。現在冬至,一般在12月21日左右)



直到發現黃蓋來船,吃水很淺,不像糧食,且速度極快,疑點重重,才令文聘帶十多隻小船,上前截住黃蓋,但已經來不及。文聘被一箭射中左臂,倒於船上,黃蓋火🔥船,已經衝進水寨,黃蓋遠遠望見曹操,手提大刀,催船逼近,多虧張遼在一邊佔弓搭箭,暗瞄黃蓋,黃蓋年齡大了,眼神不好,被一箭射中肩窩,翻身落水。



這時候,水寨中已經起火,黃蓋後面的大批火船,順風疾馳,衝進水寨,風大水急,火勢兇猛,很快延燒至岸上陸寨,本來佈置的前、後、左、右,聯絡救應全亂了套,曹軍爭相逃命。張遼眼見無法恢復,只好扶曹操下到小船,繞到岸邊,召集人馬,先保護曹操儘快逃離。



從上面的情節看,曹操的謀士,也不是吃乾飯的。曹操本來有好幾次機會,特別是程昱,多次提醒曹操,但曹操一心只想好事,全然不聽,再加上馬屁精吹捧,曹操忘乎所以,到看出名堂時,一切都來不及了。


流譽後


在三國戰爭中,火燒博望坡、火燒烏巢、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連營、火燒藤甲兵……火攻用得最多,於蜀國來說,幾乎是諸葛亮的特長。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人馬在博望坡、新野就被燒兩次。足智多謀、能征慣戰的曹操不可能在赤壁之戰時不防備火攻!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好就好在故事情節發展符合邏輯,引人入勝。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面對孫劉聯軍沒想到對方會使用火攻,那就說明曹操不會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那就說明他的陰險與狡黠是假的,那就說明他就不是當丞相的料,那就說明他是統一不了北方的。

1.在赤壁之戰前,跟在他身邊的高級謀士程昱和荀攸都提醒過曹操:要謹防孫、劉聯軍用火攻。曹操呢?當時北方梟雄幾乎都被他搞定了,又拿下了荊州,還把織蓆販履的劉備打得丟盔棄甲,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他胸有成竹,大笑地告訴他二人:不用擔心,火攻要用風力輔助,現在是隆冬,刮西風和北風。言外之意,孫劉放火,只能燒到他們自己。

2.身經百戰的曹操自是心細如髮的人,當然懂得火攻之火借風力、風助火威的特點!他對季節風向的考慮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大半輩子生活在北方,他是以北方的生活經驗來推斷南方的氣侯的。他不知道南方的天氣瞬息萬變、東方日出西方雨的特點!在南方,前一個時辰是北風、下一個時辰是南風的情景時有發生!他光考慮風向的季節性,並沒考慮到南方氣候的多變性。所以,才對聯軍的火攻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了赤壁的慘敗。

3.曹操兵鋒南指,劉綜不戰而降,劉備抱頭鼠竄,這助長了他的驕傲情緒。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聯軍的,覺得孫劉聯軍兵微將寡、不堪一擊! 三國中的幾場大戰役,凡是以優勢兵力對抗弱勢對手的,看著穩操勝券,後來卻偏偏敗得特別慘,原因在於驕兵必敗。主帥驕傲自滿是兵家大忌,這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都有表現。 赤壁之戰,魏軍大敗,就是因為曹操犯了驕兵之忌,從而導致了一把火燒掉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機會。可嘆!

真實的歷史上,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主因並非曹操驕傲自滿的情緒與作派。北方士兵來到江南水鄉不適應氣候,水土不服才是根源。當時魏軍中很多士兵都生了病,死傷者眾多,相當一部分人失去了戰鬥力,曹操審時度勢,不得不退軍北返。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武帝紀》

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周瑜、黃蓋使用苦肉計,龐統使用連環計,諸葛亮草船借箭、築壇借東風,再使用火攻!曹操是軍事家,提防聯軍火攻他比誰都清楚,我們要把歷史和演義區分開來,理性地看待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為,切莫當曹丞相是二百五!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可能每個人都看不出來。但是看出來了,未必有勇氣說出來。

在赤壁之戰以前,曹操曾有一次酒至“半酣”,橫槊賦詩,就是那首著名的“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時有個叫劉馥的部下給提了個意見:“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結果曹操大怒:“汝安敢敗吾興!”結果是“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要知道劉馥並不是剛剛投降的降將,而是“久事曹操”,也不是籍籍無名的小卒,而是“多立功績”,最多就是有點文人的酸勁,不顧曹操的興致,不合時宜地提意見,但也絕沒有惡意。

他這一死,導致“眾皆驚駭”。事後曹操也後悔,並且對劉馥的兒子公開表示的悔意。

可是人的命只有一條,你後悔,他也活不了。大家眼睜睜看著一名功臣因為提了個小小的意見就被刺死,下次還有誰會提意見?

當然,如果真的是事涉大局、性命攸關,總還是有個把勇敢的人,會向曹操提出來的。但是放火燒船,必須藉助東南風。而隆冬之季,刮東南風的幾率非常之低。

擔心刮東南風導致火燒連營,比擔心詩歌裡“不吉”之意,更加渺茫。這樣渺茫的顧慮,和自己的性命比較起來,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選擇緘口不言了。


棲鴻看紅樓


赤壁之戰的失敗,並非曹操大意驕傲,二十萬中央軍去打五萬地方軍,是誰都會蔑視對手;也不是周瑜神助般聰明,三萬東吳正規軍與兩萬荊州雜牌軍,要想活著,唯有不對稱作戰,即投機取巧,實際上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機緣巧合!也就是曹操集團出現前所未有的智囊“腦梗”,碰上江東空前絕後的“亢奮”,於是歷史上又一場詭異的戰爭出現了!無論是從軍力、智商、後勤供應都可以碾壓東吳的曹軍,竟然被吳軍打得落花流水,非常難看!


一、曹操與謀士團隊出現裂痕

事情要從出征烏丸說起!曹操討論出征烏丸,出現意想不到的局面!大多將士不願意,連於禁、張遼這樣好戰分子都百般推脫!最後曹操採取散財與升官,解決部隊士氣問題!

謀士們反對,更是洶湧!荀彧說財政偏緊,荀攸認為當攻荊州,許攸覺得部隊應修整,荀衍提出穩定河北等!唯郭嘉支持曹操,認定烏丸“持遠疏備,乘機擊之,一舉可破,以斷後患”!曹操對謀士以打擊為主。

幸虧出現田疇意外獻計,使這場毫無把握的東征大獲全勝!事後曹操承認此次出兵兇險,僥倖勝利!嘉獎所有反對出征的謀臣,保證下不為例!事情並非表面上那般平和,曹操內心與官渡時期的智囊團出現了令人痛心的裂痕!
二、曹操開始清理潁川智囊團

曹操的謀士團隊是以荀彧為首的潁川派系!這是三國時代最優秀與傑出的智囊團,在曹操早期崛起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個潁川智囊團,就沒有曹操未來!

荀彧在兗州叛變時死守三縣,避免了曹操被呂布趕盡殺絕;在官渡時幫想“一走了之”的曹操堅定了“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支柱;荀攸助攻曹操接納許攸,組織實施“火燒烏巢”,實現戰爭決定性勝利;荀衍在曹操收穫河北時,督導河北的軍務,令剛剛接手的冀州堅如磐石,比青州還安穩!

然而,自從荀彧反對曹操恢復九州制與廢除諸侯國後,曹操開始疏遠荀彧及潁川智囊團。從此軍事上不讓荀彧過問;在出兵烏丸前夜,解除荀衍的河北兵權,導致荀衍鬱鬱而終;讓軍師荀攸管後勤與軍報轉發,帶郭嘉出征烏丸!莫名的壓抑,籠罩在潁川智囊團頭上,大家除了“言聽計從”,再無用武之地!曹操在鎮壓潁川智囊團的同時,也讓自己處於沒有智囊團的危險境地!

郭嘉是潁川智囊團中的例外,或許郭嘉的早逝,對曹操與潁川智囊團都是個沉重打擊,讓兩者破裂得更快!


三、智囊團青黃不接時,赤壁大戰爆發

赤壁前夕,曹操在襄陽有于禁、張遼等部隊六萬多,收編荊州水軍七萬多,陸軍兩萬餘,外加自己帶來的北方軍隊五萬多,總計二十餘萬!留四五萬人在襄陽,以便征服東吳後,開拔西蜀!曹操帶十六七萬人,水陸並進,準備“一石二鳥”,徹底解決劉備孫權問題!

從軍事理論來說,這不是個冒進的戰略!反對這個戰略的人,應該不是真正懂軍事的人!關鍵的問題是,任何強大的戰爭機器,都有薄弱之處。曹操這時出現智囊團青黃不接,或許是唯一的脆弱環節,無人補強,導致被東吳周瑜抓住,一招斃命!

如果官渡時期的智囊團與曹操功能互補體系還在,赤壁大敗的可能微乎其微!兢兢業業的荀彧得知曹操用連鎖固定戰船,肯定會隔三差五提醒曹操,謹防東吳詐降,防止火攻;出兵江東時,很少發言的賈詡說:以我軍之勢拿下江東沒問題,但是明公經營好荊州,兩三年東吳必降。其實暗示曹操軍事管理內部出現問題,不宜發兵。曹操譏諷腦子退化;黃蓋派人遞交投降書,荀攸直言:恐防黃蓋詐降,偷襲我營。曹操怒斥:扯淡!荀攸閉上眼睛,淚水打轉!在旁的蒯越甚至提醒曹操:冬季也有東南風,以防火攻。曹操不屑一顧!

冬至將近,曹操在主帥樓船上舉行宴會,作詩《短歌行》。蔡瑁喝酒時想起一件事:當初獻計連鎖戰船防風浪時,曾提醒謹防火攻,當時曹操好像不以為然,說到處都是西北風!冬至前後,必有幾天轉刮東南風,當防敵人火攻連鎖戰船,該提醒曹操!誰知上樓找曹操時,看見曹操醉推許攸落水,嚇出病來,延誤此事!

曹操新培養的王璨、楊修、和洽等尚未熟悉軍務,或與曹操配合生疏;原有的謀士,由於打壓,不被重視,嚴禁進言,即便他們有善意的提醒,都不會被曹操採納與重視!看起來曹操好像獨霸軍政,其實他把自己孤立到“弱智”階段。雖然他智商超群,但是被一幫智商與之並不弱的東吳群狼的惦記後,他的危險來了,卻渾然不知!曹操對智囊團排斥,導致整個赤壁只是他一人獨撐!



正如河內賢士張範所言:偌大一個朝廷,就靠曹操一個人在處置,不出事才怪!自從官渡以來,曹操順風順水再無敗績,早無當年起步時的如履薄冰,也失去崛起時的謙遜與耐心!這時候最需要智囊團的拾遺補缺,才能保證領袖的大膽設想與謀士的小心求證相得益彰。但曹操過早與荀彧為首的智囊團切割,過分強調集中,導致曹操集團原有的智慧合成機制出現癱瘓,導致低級失誤,被“窮兇極惡”的東吳群狼抓住,一番撕咬,不吐骨頭!

曹操是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但是沒有荀彧一幫謀士的綠葉襯托,一樣會存有缺陷。這就是為什麼赤壁之後,曹操的發展勢頭嚴重受阻的重要原因。赤壁之戰並未傷到曹操的元氣,比起當年兗州叛亂,從三十萬部隊打到兩萬多相比,稱得上輕傷不下火線。但是,曹操失去了“我的子房”荀彧及潁川智囊團隊,這才是致命的內傷!那個高效、穩健、有力的曹魏高層管理團隊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