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朱祁钰明知英宗复辟,为何却不阻止?

科技小小观


英宗复辟是多方利益集团共同创造的结果,代宗即使想阻止也是有心无力。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发生于明代宗在位时期。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拥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故名。英宗复位后,下于谦、王文于狱。后又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

我们从事件人物本身来分析,这场复辟为何会成功。

明英宗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第一次九岁称帝,年号正统。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御驾亲征瓦剌被伏,史称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即为明代宗(也称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明英宗是这场复辟行动的最大获益者。

明代宗

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时。明代宗已病重不能临朝,且唯一独子早夭,无后。自身病重且无后,大臣拥立太上皇归位,即使想阻止也是有心无力了。

石亨、曹吉祥

此二人不必多说,石亨为当朝将领,曹吉祥是宫中宦官。明代宗已经病重,又没有子嗣,造反了也不担心有人报复,重新迎回英宗就是泼天的功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啊。

于谦

于谦是“救国英雄”,英宗被伏后顶住压力立代宗为帝,又多次帅兵抵抗瓦剌,使瓦剌无奈之下放回英宗,以于谦的威望能力若想阻止英宗复辟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于谦太大公无私了。于谦一生都没有效忠于某个人,他效忠的是大明朝,是天下百姓。他知道,自己一旦阻止他们,皇宫内必定血流成河,而后大明朝也会陷入皇位抉择的泥潭,所以于谦选择牺牲自己,英宗上位后直接将于谦等人下狱处死。为了大明朝的稳定,为了百姓可以少受苦,牺牲自己又如何。

英宗、石亨、曹吉祥等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发动政变,代宗已无力反抗,于谦为了大义“袖手旁观”。

夺门之变就这样成功了。


追逐历史的光


景帝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联合奏请,经太后同意后登上皇位的。


刚登上皇位就马上面对北京保卫战:当时由于谦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至此开始了景帝的统治,其主要围绕处理几个问题:

一、对抗蒙古瓦剌问题:由于于谦指挥得当,瓦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

二、处理英宗的问题:

景帝登位后,英宗被尊称上皇;但是瓦剌挟持英宗不断地向明朝要好处,最后明朝安排使节将英宗迎回。并将其尊封为太上皇,而实际上软禁在南院。

三、处理太子问题:英宗早年将儿子朱见深(后来的宪宗)封为太子,景帝登位后,改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景帝病重也没能再立太子。

此时有一批大臣以石亨、徐有贞为首,拥护英宗复位,发生夺门之变。

而此前景帝病重,也由于找不到合适继位的人,刚好英宗夺回皇位也是顺理成章,当然景帝也是无法也没有理由阻止了。


历史的新解


明代宗朱祁钰当然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对他的皇位威胁巨大,所以他在朱祁镇回来的一刻便做足了防备措施,他不是傻子——一位能够带领大明王朝走出灭国危机的君主也不可能是傻子。但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钰的防备可谓百分之九十九的牢固,但唯独没有算到,自己的儿子早夭和自己英年早逝。

负责任地说,朱祁镇在朱祁钰健康的状况未出现问题之时,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朱祁镇北狩归来的时候,朱祁钰已经做了一年的帝王,深谙权术之道。无论朱祁镇本人是否有意再次登上皇帝之位,朱祁钰对他都必须严加防范,因为这位曾经的皇帝的法统上和影响力上,对朱祁钰的皇位都产生着威胁。于是,朱祁镇被安排在了南宫,形同软禁,七年之中禁止与大臣交谈,不得随意出宫,连宫女太监都是朱祁钰的眼线,随时汇报这位太上皇的情况。

但总体来说,朱祁钰对朱祁镇还是不错的,他没有要了朱祁镇的命——事实证明,权力斗争中的妇人之仁是要不得的——但凡任意一伟大的帝王面对与朱祁钰相同的情况,都不会让朱祁镇安安稳稳地活七年。不仅没有要他的命,除了自由受到限制外,朱祁镇的生活水平相当不错,七年之中与自己的嫔妃又造了两位“龙种”。

可以说,朱祁钰的防范措施,在某种条件下万无一失,而这种条件,正是朱祁钰活得要比朱祁镇久。很可惜,朱祁钰没有满足这个条件。

景泰八年,正值壮年的朱祁钰突然身患重病,不能上朝,对于朝局的掌控已然不甚牢固,这给了石亨徐有贞等人机会,趁着朱祁钰病重,这些投机分子从南宫中将朱祁镇迎出,而负责看护朱祁镇的禁军和宫女太监也都识时务,看到现任皇帝朱祁钰快不行了,自然也不会加以阻拦。于是,这位废物皇帝被放了出来,重新登上了皇帝之位,废朱祁钰为郕王,四天之后,朱祁钰去世。

可以说,朱祁钰不够狠是他最终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面对朱祁镇这种废物,而且是对自己可能具有威胁的废物,随便用点阴招干掉他并不是难事,大臣对于朱祁镇也并不十分拥护,因此不可能说什么。但朱祁钰却念及兄弟之情,存在太多顾虑,最终使自己的皇帝生涯虎头蛇尾。


庭州行者


朱祁钰并没有“明知”政变,却不管。知道了,不会不布局。政变发生在正月十日晚凌晨,而朱祁钰知道政变是在正月十七日早晨,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这个夺门之变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没死几个人。

夺门之变是一次政治投机,策划者谋划时间很短,在确认朱祁钰不行的时候才谋划的,从谋划到实施都不足一个月,朱祁镇和朱祁钰都不曾提前知道,那朱祁钰也不可能针对这次政变采取什么行动。在迎回朱祁镇后,朱祁钰因为不打算让位,就把朱祁镇放到南宫,彻底把大门封死,断绝与所有人的往来,就是为了防止明英宗复位的。

自朱祁镇被迎回明朝,明朝政局就变得十分微妙。朱祁镇原本是大明的皇帝,也不曾主动退位,回来了按理来说重新做皇帝无可厚非;而朱祁钰是当时的皇帝,皇权在手,大明朝几乎出现“国有二主”的局面。

朱祁钰是不能直接杀了朱祁镇的,没有正当理由,朝臣也不会同意。只能想办法迫害朱祁镇,并希望朱祁镇早死。

朱祁钰干的最错的一件事是正式登基后,很快就废掉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降为藩王,并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朱见济可能没有做太子的命,没多久就死了。这就导致明朝无储君的局面。朱祁镇回来后要这个局面更加为妙。

朱祁钰后来病重,又没有储君,本来打算朱祁钰和朝臣在朝会上议立储君之事,于谦等人决定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并起草了一份联名奏章,因为时间太晚了,准备次日朝会上给朱祁钰,这份奏章是正月十六日起草的。但谁都没想到政变在正月十六日晚发生了。

为什么说夺门之变是政治投机,因为夺门“三巨头”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武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在朱祁钰当政的时候,官位升迁的不快,就想通过拥立朱祁镇之功成为大功臣,以获得火箭提升,获得大权,并没有其他考量。

夺门之变几乎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进展的非常顺利;徐有贞等人在正月十六日晚凌晨时分集合兵马、借口调集了京营军队,进驻皇宫。几乎兵不血刃军队就开进了皇宫。等政变的军队,进入皇宫,又把皇宫的门锁上,防止有援军进入。皇宫的守军看到这阵势也非常吃惊,甚是疑惑,但是这么微妙的政局都是了解点的。并没有做过多的盘问。这样政变大军浩浩荡荡到了南宫门前。因为这个门被朱祁钰修的太结实,怎么也撞不开。当时旁边的墙却被震出了个洞,众人随即把这个洞扒拉大,进入了南宫。这是的朱祁镇在看书,并没有睡觉,看到这么多人马,还以为是朱祁钰来杀自己。那些人直接跪在了朱祁镇面前,并呼喊万岁。朱祁镇这才明白这些人是来支持自己复位的。面对士气高昂的队伍,朱祁镇被簇拥着,几乎再次是兵不血刃的进入了皇帝朝会的奉天殿。


而到了正月十七早上起床洗漱的朱祁钰准备参加朝会,却听见朝会开始的钟声,后问宦官才知道朱祁镇复位了。这么重要的消息,愣是生米煮成熟饭了,才得到消息的朱祁钰真是有点点背。但朱祁钰并没有做任何挣扎,而是愣了会,继续回到床上躺下。

那些朝会的朝臣本来议立新太子,可进入奉天殿,看到皇位上坐的不是朱祁钰,而是朱祁镇,顿时蒙了。徐有贞大声告诉朝臣:太上皇复位了。接着朱祁镇说景泰皇帝病重,终臣拥立我复位,以后众位官位不变。朝臣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跪拜朱祁镇。就这样朱祁镇就复位了,几乎没死几个人。

如果于谦等人的奏章早一天送给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可能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了。

朱祁镇复辟后五天,就以谋逆罪杀了于谦。景泰帝先被废为藩王,一个月后死去;

那些政变的功臣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政治投机,并得到了加官进爵的机会。但政治投机得到的东西终归不会长久,夺门三巨头一一被人搞掉,曹吉祥最后慌不择路,好像政变上瘾,打算弑杀朱祁镇,再玩一次政变,可惜这次他失败了。

如果朱祁钰提前知道这次政变,一定会提前布局;因为是半夜发生的政变,朱祁钰应该在睡觉。身边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告诉朱祁钰,以致朱祁钰自己发现不对头,才知道真相,可什么都晚了。

朝臣之所以没有誓死效忠朱祁钰,因为在朝臣们看来,朱祁钰和朱祁镇谁做皇帝差别不大,只是他们兄弟之争。更多的朝臣是出于明哲保身的心理做出的决定。


过去即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为阻止英宗复辟,朱祁珏有阻止举动,但措施不力!而针对具体的夺门之变是来不及阻止。

1.有未雨绸缪的动作。

大哥归来当初就把他移居南宫,且居处周围的树木全部砍伐殆尽,还派自己的心腹日夜守在南宫门外,大门的铜锁也灌上铅水让人无法开启,目的是防止已是太上皇的大哥与旧臣接触以节外生枝。

2.政变事发仓促,令朱祁珏猝不及防。

夺门政变发生在正月十六日晚至凌晨,而朱祁钰知道以群臣拥立的方式大哥已经上位是是正月十七日早晨,木已成舟,生米已煮成熟饭,自己已身患重疾,再做什么动作已晚了!还好,由于他的不作为,这次政变中流血牺牲的人并不多!

夺门之变可以说是投机事变,徐有贞、曹洁祥、石亨等从策划开始到付诸行动时间很短。这群政治投机商是在确认朱祁钰‘‘病入膏肓’’时才蠢蠢欲动进行谋划的!到成功实施不足一个月,朱祁镇本人就不知道!绝秘程度是很高的!

正是由于滴水不漏,卧病不起的朱祁钰无法有针对性措施。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地断绝哥哥与所有人的往来,应该万无一失了!

3.政变之始作俑者是一群政治投机商,会利用时机,让朱祁珏防不住。

朱祁镇回国后,政局有了微妙的变化。朱祁镇是先皇,而朱祁钰是当时的皇帝,二人都生活在京城,在人们心目中出现了“国有二主”的局面。

朱祁钰为永远占有皇帝一脉,在正式登基后,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由于朱见济没多久就死了。这就导致明朝‘‘后继无人’’的局面。在舆论上,对朱祁珏当皇帝十分不利。

朱祁钰病重后,又无子嗣。于谦、王文等人决定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还起草了一份联名奏章,可惜还没上奏,夺门之变就发生了。

也就是说,朱祁珏废立太子的行为,弄得自己非常被动!在政变前‘’众判亲离‘’的迹象!

政变之始作俑者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在朱祁钰朝官位升迁得并不快,他们早心怀不满!就是想通过拥立朱祁镇之功捞起政治资本。这点朱祁珏不能及时洞察,为政变埋下了祸根。


4.政变进展顺利,没有给代宗组织人力进行抵抗的机会。

徐有贞等人在正月十六日晚凌晨,借口调集了京营军队入宫。参与政变人员全部入宫后又把皇宫的门锁上以防外人进入。

皇宫的守军知道政局微妙,也没有过多地盘问。政变大军开进南宫门前。因撞不开南宫大门,就扩大了因撞墙而被震出的洞口,众人鱼贯而入。直接跪在了朱祁镇面前,并呼喊万岁!

朱祁镇才明白这些人是拥戴自己搞复辟的!于是顺势而为,被簇拥着,进入了皇帝朝会的奉天殿。过程简单、速度快!

到朱祁珏十七早上洗漱完毕,听见了朝会开始的钟声时,夺门政变的程序基本上已经走完了。


综上所述:朱祁钰在哥哥刚回国时,有过防患哥哥东山再起的措施!但针对夺门之变的阴谋,重病中的朱祁钰根本一无所知,来不及阻止!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祁钰并非是没有阻止明英宗复辟,相反他花费了很大的经历,来阻止英宗复辟。
朱祁钰的皇位很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他是在明英宗被俘以后,被大臣们推选出来,这件事情是太皇太后亲自批准以后,最终得以实现的。
由于并非是继承自先帝,因而朱祁钰的正统性始终受到怀疑,虽然他是个好皇帝,但是皇家对于权力的争斗,历来狠辣无情。
朱祁镇被俘一年以后,由于也先始终在他身上得不到好处,因此在朱祁钰继位一年以后(土木堡之变是正统十四年八月,第二年改元景泰),也先答应放回朱祁镇。
自得知朱祁镇要被放回来以后,朱祁钰的内心恐惧无以复加,毕竟他这个皇上只是临时的(他心里认为),况且继位的时候,明确答应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大明王朝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现在兄长已经先回来了,那自己这皇位还能做多久呢?
朱祁钰可能想到了,北宋时期徽钦二帝也是被俘虏到北国,宋高宗赵构为了自己江山稳固,竟然不顾父兄蒙难,直到宋徽宗去世多年以后,才迎回来,而宋钦宗则一直身在北国。致死都没能回来。
朱祁镇要回来,朱祁钰不愿看到这一天,于是横加阻挠,毕竟皇位还是太诱人了。
大臣们虽然建议迎接太上皇,但始终朱祁钰横加反对。
于谦这时候说了一句大实话,成为他日后被害的根源: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
不过朱祁钰还是想拖着不办,每次派人去接都是名义上,实际上只是过去慰问一下,送一点吃穿。
然而下面的大臣却将这件事情办成实事。
朱祁镇被迎回来以后,虽然兄弟两人表面上客气,但是朱祁钰很快就把这位上皇关到了南宫软禁起来,甚至别出心裁的在锁上浇筑,不许人打开。每次饮食衣服只能从小洞中送。
而且为了防止朱祁镇和外面的人联络,朱祁钰命人砍掉了南宫所有的大树。
朱祁镇送给近侍一把金刀,结果被朱祁钰诬陷为要夺位,史称金刀疑案,好在朱祁镇口碑不错,近侍宁愿接受酷刑,也不愿意咬出朱祁镇。
这还没完,由于饮食供应不足,以至于住在里面的钱皇后,只能亲手缝制衣服,拿出去卖点钱。
总而言之,为了防止朱祁镇复辟,朱祁钰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顾反对,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但我们也说了,明朝是个特别崇尚正统的朝代,一直以来在很多大臣心中,认为明英宗复辟才是天命所归,所以也由不得朱祁钰小心谨慎,然而千小心万小心,还是被有心人钻了空子。

漫步史书


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历史上就有这么位幸运儿,数月前他还与皇帝哥哥兄友弟恭,数月后他就莫名其妙轮到做皇帝,这位临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幸运儿,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土木堡之变爆发,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企图拿着“肉票”换笔大的,奈何大明这边更狠,这皇帝他们干脆不要,直接又立了新帝。

作为临时拉来凑数的朱祁钰,上位不久就目睹当庭打死人的“午门血案”,吓得想直接回家,又被于谦给拦住,胆战心惊做了一年皇帝,好不容易适应并享受起帝位,他那位瓦剌都不想再养的前皇帝哥哥朱祁镇又被送了回来。

一年时间内,权利早已更迭,朱祁钰不是当初兄友弟恭的闲散王爷,帝位与权势尽在掌握,他一点也不想再见到自己那位皇帝哥哥,为了保住帝位,他不仅阻止,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朱祁镇……

消极迎接,积极防范

瓦剌表示愿意放回朱祁镇,朱祁钰却表示丝毫不想接,最后是他的得力臣子于谦出面说话,告诉他帝位已定,不会更变,朱祁钰没法再拒绝,勉强派人出使瓦剌,结果使臣太过给力,真的把朱祁镇给顺顺利利迎了回来,事已至此,他也无法只能硬着头皮去迎。

迎接的礼仪上,他是减了又减,等到朱祁镇回来,俩人拜见答拜,拉着手泪沾襟,推辞逊让,一派兄友弟恭的和睦,随即朱祁镇被软禁南宫,一锁七年。

为了防止朱祁镇与外界旧部联系,他令人砍伐南宫所有树木,时刻监视朱祁镇的一举一动,以防朱祁镇复辟预兆。

易储,稳固皇位

朱祁钰登上帝位之前,孙太后为明确帝位根基,先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帝位稳固后,朱祁钰动起心思,想要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先是试探老资历太监,无果,隐忍一段时间后,又一次次试探,甚至贿赂群臣,得到自己想到的结果。

他的皇后汪皇后并不赞同,与他争辩,朱祁钰就把皇后打入冷宫,后又废了皇后。

清除一切阻碍朱见济做太子的障碍后,朱祁钰如愿以偿让朱见济当上太子。

眼前的朱祁镇被关押,百年又后继有人,朱祁钰放下紧绷的心,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朱见济病故了,朱祁钰的所有谋划全部落空了,一切又回到最初。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了,重病,众臣议论纷纷,正月十六,石亨与徐有贞秘密取得孙太后懿旨,迎接英宗复辟,也就是这一夜发生夺门之变,第二天五更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朱祁钰升朝,宫门打开,徐有贞宣布,太上皇复位,百官目瞪口呆又整队拜贺。

此时朱祁钰还不知情况,听到钟声以为是于谦,被告知是朱祁镇复辟,他说:“哥哥做皇帝了,挺好。”

朱祁镇复辟当日抓捕朱祁钰倚重之臣下狱,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软禁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无因死去。

朱祁钰于危难之际被迫登上帝位,这本不是他的选择,当他终于可以选择,却又次次落空。除了登上帝位的幸运,他的人生里的每一次选择总是显得差上一步,一次次误差,最终只得黯然收场。


小李公子看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也称正统皇帝。

他九岁登基。由父皇宣宗一班忠心老臣辅助,更有母后孙太后的悉心管教,开局还算可以。

一旦长大亲政后,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生性好玩的性格暴露无遗。在大太监王振撺掇下,以抵御也先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亲率几十万明军出京北进。

土木堡一役兵败被擒。也先趁机率兵南下直逼北京城下。面对也先押着的英宗,守城将士恐伤了皇帝,不敢轻易动手,大明江山处于危难之中。

朱祁镇的母后孙太后临危不乱,为江山果断废了儿子的帝号,另立新君一一他就是英宗的异母弟朱祁钰一一史称景泰帝。

也先的进攻屡屡变挫,兵将死伤严重,粮草也不多,又逢寒冬,手中的最大筹码现又成了废帝,最后决定罢兵撤回,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一般新帝即位,年号己改,是不会出现反复的。

但景泰帝朱祁钰对放回来的哥哥,做法上实在有些过分。虽表尊为太上皇,却被长期幽禁在有人严格把守的冷宫内,不准与外人接触。囚徒一般,连朝中的一些大臣都看不下去。

终于有一天朱祁钰生病未能上朝,当百官朝拜时,才发现皇位上坐着的是朱祁镇。事己至此,三呼万岁,明英宗复僻成功,不过他改了年号,史称天顺。

朱祁钰闻言,大势己去,哪还有什么阻止的能力,惊恐万分,他是被吓死的。


晚亭与落霞同晖


朱祁钰不是不阻止,而是不想阻止,也没有理由阻止。

朱祁钰是怎么得来的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也先俘虏,一时间引起了大明朝的恐慌。

还来不及思考要怎样去营救英宗朱祁镇,瓦剌也先就挟持着英宗一路杀来了。

很明显,瓦剌人太狡猾了,他们是想要把英宗当作人质踏平大明朝:我手里有你们的皇帝看你们怎么反抗。

眼看英宗就要成为被敌人利用来进攻大明的棋子,朝中孙太后、于谦一派不能淡定了,他们首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营救英宗,而是如何不让英宗被敌人利用。

基于对全局的考虑,孙太后和于谦决定推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坐上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举是向瓦剌表面,我们的皇帝已经换人了钱,你手里的英宗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这样做是权宜之计,但也是双赢的,一是阻止瓦剌利用英宗威胁大明,二来也保住了英宗的性命。

朱祁钰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得以掌控大权的。

朱祁钰当皇帝都干了啥

按理说,朱祁钰只是临危授命,正统皇帝依旧是英宗朱祁宗,英宗只要还在,英宗只要能回来,朱祁钰还是得乖乖把皇位换给英宗的。

孙太后、于谦在准备迎立朱祁钰时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但是,人对权力的欲望是可怕的,当上皇帝后的朱祁钰同样也贪恋手中的权力,所以他很快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转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很明显,朱祁钰不愿意再把皇位还给英宗一脉。

后来英宗被瓦剌释放回来,朱祁钰虽然迎英宗回朝,但英宗回来之后,仍旧被尊为太上皇,并被软禁起来,朱祁钰丝毫没有归还皇位的一丝丝想法。

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朱祁钰当上皇帝干的事情。

英宗复辟,朱祁钰为何不阻止

后来朱祁钰病重,英宗乘机复辟,并很容易就复辟成功了。

当时英宗并未取得群臣支持,也并未掌握得有足够与朱祁钰相抗痕的兵力,但复辟却成功了。

这只能说明是朱祁钰默认了英宗的复辟,没有阻止。

而朱祁钰为什么不阻止呢?

一是自己病重缠身时日不多,唯一的儿子也死了,并无可继承皇位之人,要延续大明朝的江山,还是得英宗一脉来坐皇位。

二是英宗复辟很合理,皇位本来就是英宗的,当初不归还皇位已遭非议,如今再与准备复辟的英宗大动干戈,于礼于法都会有损名声。


所以说朱祁钰没有阻止英宗复辟是在基于考虑延续大明江山的基础上把皇位还给了英宗而已。


煮酒温史


谁不想坐在皇位上、谁不想拥有“后宫佳丽三千”、谁不想让天下子民顶礼膜拜、朱祈钰明知英宗复辟,为何不阻止?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他阻止了,他一直从头到尾都在阻止,只不过他的处境很是尴尬,迫于群臣和的天下压力,就差没有直接去杀了他哥哥“太上皇”,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朱祁钰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不能直接阻止他哥哥尴尬的原因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祈镇受太监王振挑唆亲帅二十万大军亲征漠北,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瓦剌也先的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于谦和众大臣商议将他的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也就是说这个皇位是自己哥哥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不想坐,大家逼着自己坐!可是皇位这个东西是有“魔性”的,任何人只要是和它沾边了都会改变,朱祈钰也一样,他当上了皇帝,他哥哥英宗呢还在瓦剌做俘虏,他最希望的事就是他哥哥不要回来了,最好是死掉!

2天下已定,自己皇位也坐稳了,迫于群臣的压力和“天下人之口”,他很不情愿的接回了朱祈镇

战争结束了,大明赢得了北京城之战大臣们纷纷要求去漠北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两次派出了使臣出使瓦剌,本来是想在大臣们面前弄个形式给他们看看而已,没想到两手空空的大臣真的接回了哥哥朱祈镇!

朱祈镇回到了大明,被弟弟“囚禁于南宫,朱祈钰一直都在阻止他哥哥重新回到皇帝的宝座

朱祈镇在从瓦剌回北京的途中,他以前是皇上,现在成了太上皇,也没有什么欢迎仪式,只有一乘娇子两匹马,冷冷清清的回到了北京,这些都是朱钰祈安排的。之后朱祁镇就一直被“囚禁于南宫”!弟弟为他提供了少的可伶的食物和衣服,就连哥哥和什么人说了话都要向他汇报!“大明录”最经典的记录就是朱祈镇夏天喜欢靠在树下休息,个别大臣告诉朱祈钰说南宫那颗树太大,易隐藏奸细!朱祈钰就命令人把树砍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朝臣们都想要去看望“太上皇”,都被朱祁钰回绝了,还集体打了大臣!他其实一直都在阻止复辟的可能性!

4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朱祈钰正在重病缠身没有能力阻止

朱祁钰废掉了侄儿“皇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久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意外死了,这对朱祈钰的打击很大,加上大臣们三天两头的要求去南宫看那个“囚犯”,担心皇位有失,一下子重重的病倒了。这时以徐有贞为首的“复辟团伙”,趁着天黑,偷偷打开南宫的大门放出了“太上皇”,趁着朱祁钰病倒,朱祁镇又重新回到了皇位的宝座!

总之朱祁镇要复辟,朱祈钰一直都是在阻止的,到后来重病在身,一病不起到完全没有能力去阻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