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2020 年 1 月 13 日,第 38 届 J.P. 摩根医疗健康大会 (JPM Healthcare Conference) 在旧金山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医疗界一年一度的盛宴,也是业内规模最大、信息最丰富的投资峰会,每年的 JPM 大会吸引了从跨国医药公司,到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高管,以及从世界各地齐聚旧金山的投资人。每年围绕 JPM 大会的前后一周时间里,数十个医疗投资会议、数百个企业会议,都在旧金山联合广场附近举行,形成了一个“JPM 会议周”。

JPM 会议的前身是由投资公司 Hambrecht & Quist 举办的 H&Q 医疗健康会议。H&Q 被 J.P. 摩根收购后,会议特质也随之发生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更雄厚的资本加入战局,会议逐渐由曾经的创新科技会议转型为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会议。会议的关注点也从曾经的生物技术逐步覆盖整个医疗健康领域,涵盖了生物技术公司、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医疗服务提供商等等。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第 38 届 J.P. 摩根医疗健康大会 (JPM Healthcare Conference) 在旧金山正式拉开帷幕(来源:JPM Healthcare Conference)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过去十年美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融资规模及数量一直占据显著地位。毋庸置疑,美国也是生物技术创新的全球中枢。但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也已经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18 年初,香港联交所出台新规,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此举连同其他新政措施成为港交所二十年来最为重大的改革;另外 2018 年底,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重点鼓励生物医药等六领域企业上科创板,为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2018 年中国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 IPO 数量及募集资金总金额均创十年来新高,并在 2019 年势头未减。

JPM 大会从局限于美国本土企业到如今的全球化组成结构,越来越多来自海外的企业参与进来,展现自己的先进科技或深刻的行业洞察。尤其是近年来,来自中国的创业者、投资人在 JPM 大会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2018 年聚焦中国的卫星会议 CHINA FOCUS® 的成功举办,也成为中国医疗市场和外界沟通了解、展开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今年的 JPM 大会,中国元素继续增强,关于中国的活动就有 8 个,旧金山 downtown 街头到处可见中国人的面孔。那么与美国相比,中国今天的医疗创新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未来中国医疗行业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家专注于寻找中国大陆投资机会的早期投资机构,经纬中国很早就对生物医疗领域有所关注,并在近年来频频出手。和往年一样,经纬也在今年的 JPM 大会上积极寻找投资的机会。DeepTech 近日对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和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喻志云进行了专访,详细聊一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 20 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和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喻志云(来源:经纬中国)

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的 GDP 已经是美国的 70%,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和美国也完全是同一个量级。但是,对比中美前十名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就会发现,中国公司的总市值不及美国的 1/10。

在喻志云的眼中,就如同当年中国互联网赶超美国的历史性机遇一样,在赶超的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如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环境已经天时、地利、人和,整个生态环境都在愈加成熟完善。“这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过去我们问,中国的谷歌是谁?中国的亚马逊是谁?现在我们都在想,中国的辉瑞是谁?中国的强生是谁?中国的默沙东是谁?”

在中国风险投资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前 15 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核心是仿制药和 follow-on,但最近 5 年发生了核心变化。

徐传陞认为,自 2014 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这个概念,以及持续性的科研人才回归,尤其是海外一线科研院所人才的回归。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叠加,激发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高涨。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在中国风险投资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前 15 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核心是仿制药和 follow-on,但最近 5 年发生了核心变化(来源:pixabay)

最近 5 年时间里,生物医药投资从以前一年 100 个项目,到 2018 年顶峰的 1100 个项目,实现了 10 倍的增长,而且这其中近一半是创新药领域。

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础,但生物制药的历史也就二三十年,在过去 20 年中,华裔科学家刚好是美国科研队伍中的主力之一,至少有 1/4-1/3 的科研队伍中能看到华人的身影。

正是华人科学家们在过去 20 年的累积,并且集中在过去 10 年陆续回国,尤其 2016-2018 年这三年回国的人才特别多,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储备了足够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并引发了大量的资金开始投入。

“创业要有英雄,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百济神州创始人)就立了个旗帜,他的转型成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开始关注生物医药,开始了这一波的浪潮。”徐传陞说。

寻找生物医药界的“BAT”

喻志云认为,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比的是谁能够抓住中国的 BAT,如今生物医疗面临着同样的机遇,经纬接下来就是要去筛选未来中国的辉瑞、强生。

虽然互联网投资和生物医药投资有着共通的地方,但和互联网模式注重运营和本地结合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则是产品导向。喻志云表示,国外互联网公司想要进入中国,最后却往往是被中国的 Copycat(指模仿者)给拿下,但在中国,许多最好的创新药仍是国外的产品,Biotech 这个行业 ,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在跟全世界的公司在竞争。

未来 Biotech 的机会是系统性的,无论是哪个疾病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历史赋予的机会已经来临。

经纬中国 2008 年成立,成名于移动互联网,之后因为在 toB 领域和交易平台的布局被更多人知道。其实经纬很早就在开始做医疗领域的研究,据徐传陞透露,经纬中国有一个 4 个人的生物医药投资团队,细数最近这 5 年来平均每年投 6-7 个项目。

经纬创投曾参与 Ansun 生物制药的 A 轮投资,作为一家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Ansun 致力于开发新型广谱抗病毒生物药剂以对抗严重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徐传陞认为,在抗病毒生物药剂领域,Ansun 和美国一流的创新药公司都是并驾齐驱的。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Ansun 生物制药(来源:Ansun)

投资机构的挑战

原研药成本高、周期长,风险也高,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提前看到前沿技术的未来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徐传陞认为,很多原研药项目的验证就像科研项目立项一样,需要专业、严谨和探索的精神。经纬中国现在专注新药投资的 4 人小组,都是化学、药学、生物专业科班出身,会把项目研究报告拿过来研读分析,接着再做深度讨论。

他强调,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项目实际上还是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投出去的大部分公司,真正能拔尖的不多。尤其在原研药领域,有一个科研转化的过程,从实验室到人体的 1 期、2 期、3 期临床试验,这个过程少则六、七年,长则十几年。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原研药成本高、周期长,风险也高,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提前看到前沿技术的未来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来源:pixabay)

“5 年前其实没有太多投资机构是愿意吃螃蟹的,但现在不一样,有几个变化。第一,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在生物医药领域是有优势的;第二,纳斯达克教育了市场 20 多年,最牛的创新药公司可以靠初步的科研数据上市。这种非常前卫甚至非常激进的方式,也陆陆续续影响到了欧洲和亚洲,尤其是港股在创新药领域给出的鼓励政策,可以算得上是革命性的改革,科创板虽然没有那么前卫,但公司只要科研技术够硬,虽然不盈利也可以考虑,这些政策暖风都给了投资人更大的信心。”

徐传陞表示,“经纬过去 10 年投资节奏是比较稳健的,医疗是我们很重要的赛道,另外在硬科技赛道,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5G、芯片等,每年都会稳健地投 6~10 家公司,贵精不贵多,不会一年一下子投资几十家医疗公司,而是想筛选出早期最优秀的几家公司。”

赛道拥挤,泡沫明显

在经历了连续 7 年增长,2018 年冲至高位之后,中国医疗行业融资事件与总额在今年已然出现回调,挑战与变化也正在出现。徐传陞认为,国内生物医药赛道已经趋于冷静,而且比较明显,2018 年有 1100 个项目获得投资,然而今年估计为 600 家,至少减少 40%。从 2018 年下半年,整个行业逐渐开始踩刹车,风风火火 5 年之后,今年和明年会有一个调整期。

以异常火爆的 PD-1 赛道为例,徐传陞表示大概有 20 个团队都在做,其实市场只需要三五家很好的公司,不需要 20 家公司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这些公司之间,最终就看各自的发展,比如融资能力、创新能力。

喻志云认为,作为像经纬这样的机构,要具备前瞻性,另外还一定要有差异化。比如经纬早期投资的沛嘉医疗,但我们前瞻性地判断到这个产品在未来有巨大的潜力;四年后的今天来看,确实是这样,公司这次融资也非常受到市场的热捧。再比如,肿瘤赛道已经有点过于拥挤,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看一些不那么拥挤但同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如遗传病、乙肝、supportive care 等。

喻志云说,“早期投资机构,就是考验你的前瞻性,判断对了,未来几年就会得到非常大的回报。”

大戏才刚刚开始,格局尚未形成

徐传陞认为,所谓的产业寒冬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早年间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关注度极其高,吸引了多方投资,难免参差不齐,而仿制药领域当年也是各家企业血拼出来的。

大家从狂热到理性,就会花更长的时间考虑,看更多的临床数据,以前可能三四个月就完成一轮融资,现在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甚至 9 个月。“2019 年还没那么严重,2020 年估计会更冷一点,小的团队、个别优秀的研发人员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创业,也可能会被并入到一些头部的公司,总体上看这都是比较良性的淘汰机制。”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图 | 百济神州成为首家“美股+港股”两地上市生物新贵(来源:百济神州)

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走出来的百济神州,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可是我觉得中国还应该有二三十家这样的公司,才能说达到一种比较良性的状态。我们自己抱非常乐观的态度,觉得可能 10 年之后就会看到百花齐放、有小有大。但目前还没有绝对的头部,整个氛围还在形成中。”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泡沫,喻志云则认为这种周期性的调整,不是只有生物技术领域才面临的,互联网过去 20 年在中国高歌猛进,一路都有泡沫,但是在泡沫里面一定会有好公司。

“一个行业一定是有周期性的,作为一个投资人,如果没有遇到过行业的过渡周期,说明这个行业还真不一定能够起来,关键是你能不能抓到这个行业里头最后真正的好公司。”喻志云表示,“我们的生态还没形成,但是未来可期,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未来 20 年会很精彩。”

科学家创业的优缺点

徐传陞认为,顶尖科学家创业就像互联网行业的 “大拿” 创业一样,起步阶段就会受到高度的追捧,但怎么从科研天才转变成为一个好的公司创始人,是没有捷径的。真正创立过一家公司,从科研成果、到临床试验,再成为一种药物或疗法,要走过 5-10 年的过程,而现在很多顶尖科学家还没有完全走过这个周期,漫长的时间周期相对来说是初创公司要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经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 尽量为科学家们提供财务、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人才招聘帮助。“通常科学家们的科研水平很强,能招到最好的博士后,但是对传统的销售管理没有太多经验。当然这也要看科学家的领悟性,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愿意去接受,去开拓眼界,而不是完全沉浸在研究所里。大部分优秀的科学家出来创业的初衷是希望能把科研成果更好地用到病患身上,但这个过程从科研,到临床,到监管审批,到做销售渠道,去定价,再到参与医保谈判,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并不仅仅是只要科研做得好就行。”

中国头部资本群集旧金山,试图寻找中国生物医药界的“BAT”

喻志云则预测,也许在三五年之后,中国也会具备国外的投资生态环境,学习美国的模式,由投资机构对好的科研成果进行孵化,招募能干的 CEO,招募推进临床实验的人,科学家继续做他们擅长的科研。

传统企业的转型出路

对于过去二十年里仿制药领域的传统药企来说,如何在创新药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喻志云认为,这些传统药企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在于他们资金实力雄厚,过去有沉淀、有收入、有利润,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销售体系,有几千人的销售团队,真正卖过药;但他们的劣势在于,能否真正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型,过去短平快的仿制药模式太舒服,现在做创新药则要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去投入,这一点十分考验传统药企的创始人。也许未来会转型,会洗牌,但是要真正转变观念,创新地去做是个不小的挑战。

喻志云表示,“所以这是个历史性的机遇,现在谁是赢家真的看不清楚,而且现在的赢家未必是十年以后的赢家,还会有洗牌。但是一定会有赢家,这一点我们是明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