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流淌千年的美味,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运河从南到北,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人文环境的千差万别,让生活在这一流域的运河儿女,享受到截然不同的美食。大运河的出现,使这千百年来的饮食传统巧妙地发生着变化。

美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也是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江苏文旅厅巡视员周旭所言:“吃”是旅游重要要素,美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打造好、宣传好、传承好、创新好运河美食,有助于提升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

流淌千年的美味,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汩汩大运河孕育至美淮扬菜

任何一段古老文化,都必然依托于一段大河流域,这是自然造物的规律,也是记录在案的历史。而淮扬菜的形成和兴盛,离不开身边流淌的大运河。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中国四大菜系,是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特色佳肴。作为唯一用省以下城市称谓的菜系,它的特别之处究竟在哪里?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邗沟后,淮安就成为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交融的连接地,一种菜系这时正在慢慢滋生。公元610年,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后,使淮安、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迁都北京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负责漕运的最高管理机构,不是设在国都,而是设在淮安。达官巨商、富绅名士云集聚居,淮安大行盛馔奢靡之风。此时,全膳席、全羊席的诞生使得淮扬菜烹饪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较于川菜的麻辣、鲁菜的大气、粤菜的精致,淮扬菜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原味”。四大菜系中,与大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淮扬菜。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扬菜吸收了南北方不同的烹调技术和地方食材;而淮扬菜的烹饪技艺也随着流淌的大运河,影响着南北的饮食习俗。

大运河成就了淮安城,运河水孕育了淮扬菜。运河沿岸的人们相信,水也能滋养人的灵性。软兜长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淮扬菜。淮安人称黄鳝为长鱼,经过春夏两季滋养,黄鳝最肥美的季节到了。选用小嫩的活黄鳝,取其脊背肉。猛火急攻,尽可能缩短烹饪时间,才能保持食材的原味。油的掌握对于淮扬菜至关重要,油和食材瞬间碰撞出美味。盛入盘中,色泽乌亮,绵软鲜嫩。软兜长鱼曾经在开国第一宴上率先登场,赢得“共和国第一菜”的美名。

淮安有句老话“无蒲不成宴”,开洋蒲菜也是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蒲菜是香蒲的嫩茎,多生于沼泽河湖及浅水中,淮安的蒲菜最为鲜美。汉代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用:“刍牛之腴,菜以笋蒲”来形容蒲菜的清香脆嫩。当蒲菜遇到鸡汤和虾米,产生了清香四溢、鲜嫩可口的化学反应。一旦注入人类的智慧,任何食材都能变幻出独特的美味。

流淌千年的美味,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寻找运河边的味道

运河沿岸的扬州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盐业中心,同时这里富商云集,也成就了这片美食胜地独一无二的繁华和奢侈。而扬州菜肴就是这座城市作为奢侈的体现。虽然近代以来扬州并不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但是在五百年之前,这里商贩云集,热闹非凡。扬州厨师的刀工以追求细腻与精致而著称,与扬州这座城市的奢侈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扬州的干丝便是扬州厨师技艺最重要的体现。

扬州人喜爱以煮干丝作为早茶的必点菜肴。厨师会以最精准的刀工,把干丝切成最精细的模样,直到放入清水之后才真正散开,想切这样的干丝,不仅要心思细腻,而且手中要“游刃有余”“刚柔相济”。手臂手掌与菜刀的融为一体,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饱含了厨师常年累月的艰辛。除此之外,煮干丝的汤汁也非常讲究,用老母鸡熬汤,加入新鲜的香菇和各式佐料,这样的原汁原味被保留在锅当中。

每天的清晨,对于扬州人来说是最热闹的时候,街头巷尾的老人、孩子,包括上班族都会早早地来到茶楼,厨师会把预先切好的干丝加入各式新鲜蔬菜,如胡萝卜丝、木耳、肉丝、虾仁、姜丝等各式佐料,再浇上预先备好的浓浓高汤。而烫干丝的口味是非常清淡的,扬州的老人颇为喜爱,有养生健身之功效。它的主要食材有新鲜的腌制嫩姜和花生米,加上芹菜和青翠的大蒜,最后淋上特制的酱汁,口味清淡,入口咸甜。

扬州的美食远不止早茶,作为国宴菜名角之一的狮子头就是扬州美食的一朵奇葩,当年接待尼克松访华的国宴头盘就是它。之所以称为狮子头,是因为此菜形态丰满,犹如雄狮之首。

狮子头真正让人佩服的功夫还在调味上,必须加高汤“上劲”。高汤,即猪腿骨、老母鸡、老鹅、火腿等料经8小时以上文火吊出来的汤,是狮子头的鲜味来源。骨为汤底、鸡为清鲜、鹅为浓香,三者皆为高汤灵魂,且味型有别,自然鲜得有层次。做成功的狮子头,应该是肉香醇厚与清鲜怡人,两者兼备。上桌以后细观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汤里炖久了以后变形程度不同的缘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里,仔细摇一摇再放在桌子上,这狮子头应该在碗里出现一阵轻微抖动,那身形如狮头甩水一般。

流淌千年的美味,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流淌千年的美味,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