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元朝末年,此时的元朝已经岌岌可危。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元末时期,天下大乱之际,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已经无力回天,成为了迟早灭亡的王朝。元末时期,天下出现了很多起义军,正是这些人的出现,让元朝走向了灭亡。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终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了胜利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建立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其次就是大肆分封藩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分封制。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分封制,只不过分封制存在弊端。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早在周朝时期,就是分封制,周天子可以册封诸侯,最终导致了周朝的灭亡。诸侯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和军队。这直接会威胁到皇权。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开始将分封制废除,而是采取了郡县制。这要比分封制好很多。按理说,朱元璋应该还会采取郡县制。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而是开始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朱元璋一次性封了十个王,除了从孙朱守谦授封靖江王外,其他九王,就是朱元璋的儿子。分封有区别,皇子为一字王,旁系则是二字王。朱元璋登极之时,便有先例,他追尊祖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其次朱元璋下旨“诏追封皇族,以皇伯考为寿春王,皇兄为南昌王、为盱眙王、为临淮王,皇从兄为霍丘王、为下蔡王、为安丰王、为蒙城王,皇侄为山阳王、为招信王,皇从侄为宝应王、为六安王、为来安王、为都梁王、为英山王”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这些皇帝王爷,生前苟活在前元暴政下的社会最底层,死后却被改变命运。在所有被分封的藩王中,年龄最大的秦王朱樉不满十四周岁,最小的鲁王朱檀刚出生两个月。不满一岁者有三人,除了朱檀,还有老八潭王朱梓和老九赵王朱杞。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明朝的疆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打下来的,朱元璋给这些人同样封赏,可是相比较来说,朱元璋要分封诸子为王,授予藩属之国,以求他们统率各地武装力量以及领衔势力范围内的官僚行政。皇子都是非常年少的,因此朱元璋为他们挑选了优秀的老师。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汉晋分封之乱,难道给朱皇帝经筵讲史的李善长们没有意识到吗?肯定意识到了。朱元璋培育藩王,大搞近亲繁殖,设计一套并非创新的政治制度,这与周朝、汉朝时期的分封制几乎没什么区别。首先来说,坚守儒家治统的士大夫们,不少人成为了藩王府的丞相、师傅。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就藩,为何满朝文武不反对?

这些人亲自教导着藩王,这些藩王未来可是能够成为皇室核心人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士大夫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反对册封藩王。聚集在太子身边的儒臣们,虽然对皇帝分封诸子有担忧,但认为亲王离京就藩,对太子不再存在实质性威胁。

只不过后来发生了朱棣的靖难一役,相比较来说,朱棣就懂得篡位后的封赏。对这些藩王,朱棣也是忌惮的,皇位坐稳之后,朱棣才开始一点点削藩。根本上,明朝君臣却没对此分封制进行实质性改革,以内阁为首的文臣集团捍卫国本。

儒臣们的领袖宋濂,则是太子的首席师傅,对朱元璋的分封,宋濂大唱赞歌:“天子如首,诸王如手足,故可称为同气一体。”这些朝廷的文武大臣也知道朱元璋分封藩王是为了拱卫皇权,可是这些藩王造成了大量的皇族内耗、祸及江山社稷,埋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