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月牡丹


问题: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前言

简单说一下:

七言,是每句七个字的诗。

七绝,是每句七个字的诗,但是只有四句。包括近体七绝和古体七绝。

七韵,一般是是押了七个韵脚的诗(首句押韵例外)。

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继续往下看几首诗例子。

一、七韵

一般来说押了七处韵脚的诗,就是七韵诗(格律诗首句押韵的例外),与一句话有几个字没有关系,与是不是格律诗也没有关系。

1、四韵诗

如果押四处韵是四韵诗。

例如南北朝·陈叔宝的《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诗》押平韵,而且是一首古体诗:

河汉言清浅,相望恨烟【宵】。云生剑气没,槎还客宿【遥】。

月上仍为镜,星连可作【桥】。唯当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

南北朝·庾信《冬狩行四韵连句应诏诗》押仄韵,也是古体诗:

三川羽檄驰,六郡良家【选】。观兵细柳城,校猎长杨【苑】。
惊雉逐鹰飞,腾猿看箭【转】。鸣笳河曲还,犹忆南皮【返】 。
唐·元稹《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是一首七言律诗: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 ,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2、六韵

六韵酬令狐相公春日寻花见寄六韵(唐·白居易)  

病卧帝王【州】,花时不得【游】。老应随日至,春肯为人【留】。粉坏杏将谢,火繁桃尚【稠】。白飘僧院地,红落酒家【楼。空里雪相似,晚来风不【休】。吟君怅望句,如到曲江【头。

这首诗首句也押韵,实际押了七个韵,第一句押韵并不是那么重要,可以不押韵,可以押邻韵。也归为六韵诗。

宋·孙应时《送赵清臣善湘明府民谣六韵》,也是首句押韵。
秘图山上古姚【州】,山色江光簇画【楼】。更鼓分明庭少事,桁杨閒冷狱无【囚】。民言总信清如水,天赐常教大有【秋】。人物襟怀何洒落,词章翰墨更风【流】。朝廷久合登刘向,父老知难挽邓【侯】。翠窦新泉探静乐,公名长与此泉【流】。

3、七韵

唐德宗李适有一首《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
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这首诗在双数句押了七个韵脚。

4、100韵

唐·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押了100个韵。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
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略

但这不是最长的 。

常见的韵,一般指双数句的押韵,因此六韵一定是12句,二十韵是40句,100韵一定是200句。

二、七言

上面的诗例可以看出来,一句七个字的诗,就是七言诗。

格律诗中,四句的是律绝句( 不符合格律的绝句属于古体诗),另有八句的七律,八句以上七言排律。

不是格律诗的七言诗,都是七言古体诗,例如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三、七绝

每句七个字、一共四句的就是七绝。有七言古绝句:

《洛桥晚望 》唐朝 孟郊 (押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有七言律绝句: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结束语

需要注意的是七言诗是“齐言诗”,每句必须七个字,长短不一的不是七言诗。例如李白《蜀道难》虽然有七言的句子,但不是七言诗,属于杂言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七绝,七言,七韵怎样区分?且听老四一一道来。

我们先说七绝。

七绝是唐代后形成的近体诗的一种。因为最初有人让为是截取七律中的四句而成诗,所以又称为七截。

七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二十八字。讲平仄粘,但任一联都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二四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再说说七韵。

七韵也叫七言排律。和七绝、七律一样每句七个字。但诗比七律更长,必须十句以上。有的十二句,十六句,三十二句甚至更长都可以。也是首句押不押韵都可以。通篇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可变韵!粘对平仄规律和七绝相同。

最后说七言就简单啦。

凡是每句七个字的诗都叫七言诗!当然包括了七绝、七韵、七律等律诗,也包括了七个字的古乐府诗,甚至七个字的打油诗都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对之处希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桃江老四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我国古代的诗歌,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古风》等,本来是比较自由的,没有所谓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歌格律才成熟并定型化。唐朝人把这种格律诗叫“近体诗”。也叫格律诗。

题主所说的“七绝”,就是“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

言是指字。每句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诗”。

五言诗和七言诗,都是“绝句”四句,“律诗”八句。“七绝”,是“格律诗”中“七言诗”的一种。

近体诗的格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求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七绝,只限四句,每句七字,每首二十八字。二、四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讲,第一句平起平收或仄起平收的也要押韵。)

“七律”,限定为八句,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中间三四句、五六句、必须为对仗诗联。二、四、六、八句未尾的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一般说来,第一句平起平收或仄起平收的也要押韵)。

七言诗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中所要求的对仗句,是使它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对称(或相反,或相关),而互相映衬补充,互相烘托渲染,产生修辞上的对称美,形式美,音节美。七言绝句,可以前两句对仗,可以后两句对仗,可以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也对仗,也可以四句完全不对仗。

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运用,古今都有专门的书籍介绍和论述,不再赘述。

至于七韵,那是排律中的一种形式。这种诗全诗十四句,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句不押韵,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句押韵。也就是说,全诗押韵七次,故称“七韵”。(全诗十二句,押韵六次的,叫六韵;全诗十六句,押韵八次的,叫八韵等)。唐代诗人李适有古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可查阅。


善利万物


路过,快速答题。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需要区分。

七言

七言,是指七字一句的诗的形式。只要一首诗,单句都是七个字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七言诗。老派的教七言古诗,新派的叫七言新诗。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叫七言古体,简称“七古”,遵守平仄格律的叫做七言格律诗。

而七言格律诗又分为三种,四句的绝句格式,就叫做“七绝”,八句的格律诗,叫做“七律”,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就叫做“七言排律”。

七绝

七绝是七言诗其中的一种最短小精悍的格式,整首诗只有四七二十八个字,还必须遵守近体格律诗平仄相替、相对、相粘的规则。

七绝是中国古诗中最流行的诗体。记住七绝是七言律绝的简称,而不是七言绝句的简称。七言绝句还包括七言古绝,即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绝句。

七韵

七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在格律名词中有“韵”这个概念,但是并没有“七韵”这个说法。不过不排除有时候会出现这个词。那是那种情况下会出现呢?

组诗的情况下。而且是写了一组七首诗,每一首还押不同的韵脚。

比如说我去爬泰山,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了七首诗(注意:是不是七言,是不是格律都不管),而且这七首诗押的韵是不同韵部的,那么我就可以为我这一组诗取一个统一的标题:《泰山七韵》。

这个“七韵”,实际上是指七首诗的意思。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要区分七绝,七言和七韵,我们先弄明白七绝,七言和七韵各自的写作要求。

“七绝”是指格律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言绝句”,又简称“七绝”。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近体诗范畴。“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是指格律诗的七言诗,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简称“七言律诗”,又简称“七言诗”和“七言”。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发展滞后,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发达起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七韵”是指格律诗的韵脚,押韵,是格律诗要遵守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七言韵律诗”,又简称“七韵”。

以上说明:“七绝,七言,七韵”之间的关系。从时间上应该是先有了“七言”诗(始于战国楚人屈原的《楚辞》),后有了“七绝”(始于南朝乐府,定型、成熟于唐代)。也就是说,没有“七言”不可能有“七绝”。“七绝”的定型成熟,敦促了“七言”的快速发达。

“七言”对诗的多寡要求是八句以上,而“七绝”要求不能超过四句。无论是“七言”还是“七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都需要押韵。“七言”要求一三五七可以不韵,但二四六八押韵。“七绝”要求一二四句押韵,三句可以不押韵。但是,在韵脚押韵上还是有严格要求的。

“七韵”是为“七言”“七绝”锦上添花的。“七韵”在“七言”“七绝”每一个字都是有要求的。

例如,七言绝句格律。它们分为两大类:平起式类分两种:⑴平起平收,首句押韵;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而仄起式类也分两种:⑴仄起平收,首句押韵;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基本句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平平仄仄平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平平平仄仄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仄仄仄平平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总之,“七绝,七言和七韵”互相间的发展脉络和关系是很明显的。“七绝”是四句诗;“七言”起步就是八句诗,还可以继续;而“七韵”是为“七绝”“七言”合生押韵的,是紧密相联的,不可或缺的,每一句,每个字都要符合格律诗“七绝”和“七言”的韵脚,要押韵,“七韵”能够使“七绝”“七言”诗更有节奏,韵律和美感。


言者青青


七绝分七言古绝和七言律绝。

一字为一言,七字为七言。七言分七言古绝、律绝、律诗、排律。

七言古绝属于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押仄声韵、平声韵、邻韵均可,同一首诗内可以换韵,可以非对仗重复用字。例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平”、“明”韵尾都是“ing ”,而“生”的韵尾是“eng ”,大致相近的韵脚字称为“邻韵”。

“海”、“滟滟”都是非对仗重复用字。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古人诗作中,阴平、阳平声调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和古入声字及相应方言声调统称为“仄”。

上例中的“甸”、“霰”、“见”,都是去声(都是普通话的第四声),属于仄声韵,韵尾都是“ian ”,虽在同一韵部,但不是格律诗要求押的平声韵。

首句第二字和末字是格律诗平仄押韵句式重要分类依据。第二字是平声字,称之为“平起”;第二字是仄声字,称之为“仄起”;末字是平声字,称之为“押韵”;是“仄声字”,称之为“不入韵(即不押韵)”。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尘”、“人”韵尾都是“en ”,而“轮”的韵尾是“un ”,前后二者韵尾相近,属于“邻韵”。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似”(去声)、“水”(上声)属于仄声;韵尾分别是“i ”、“ui ”,属于“邻韵”。

同一首诗内,分别押了“ing ”、“eng ”、“ian ”、“en ”、“un ”、“i ”、“ui ”等不同的韵,称之为“换韵 。

上诗例中,除“代代”、“年年”属于对仗重复用字外,“月”、“江”、“人”等字都是非对仗重复用字。

律绝、律诗、排律统称为格律诗。

“替对粘韵”是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简称为“替”。

例如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中提出的“平仄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格律诗平仄押韵的四种基本正格句式,都是从“平仄竿”上截取的。下面括号内是从“平仄竿”上截取出来的七言格律诗首句基本正格句式。

平起式两种:

①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②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起式两种:

③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④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从上述四种首句基本正格平仄押韵句式中,不难明白:“一三五不论”是在有效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依据“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诗界潜规则而认可的“变格”,而非七言格律诗正格。例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三仄中)

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平中)

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简称为“对”。

上下句为一联,上句第二句与下句第一句平仄相同,简称为“粘”。

末字平声且在同一首诗中不能使用仄声韵或换韵,因邻韵不在同一韵部,本质上属于换韵范畴,简称为“韵”。古体诗中的仄声韵、换韵、邻韵在格律诗中,本质上都属于“出韵”。

失替、失对、失粘、出韵的属于七言古体诗,而不是七言格律诗。

词牌中几处押韵为几韵,七处押韵就是七韵。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

正恁凝愁!

——“秋”、“楼”、“休”、“流”、“收”、“留”、“舟”等七处押韵,称之为“八韵”。


碧水青松随笔


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很多,就简单从联系和区别说一说吧:

联系: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所以七律属于七言中的一种。

区别: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颌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草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是固定的。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




BH星雨


【诗中:七绝、七言、七韵之区分】

文章/趙大君

七绝

七绝,它属于近体诗。每首诗之四句,每句均为七个字,一共有二十八个字。

七言绝句的模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模式的前半首与后半首。

七言

七言包涵的内容为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就讲究个“歌”与“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之诗歌体裁,一般来说句数不定,但每句字数是固定的。

七韵

诗中之韵律: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一共五十六个字。一般情况下,逢偶句押平声韵(其第一句押韵可有可无),一韵到底,其当中不能换韵。

七韵之格律较为严格,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要与五、句对偶。


趙大


七言

七言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八句,每句七个字。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七绝

七绝就是七言绝句的简称,每首诗四句,每句七个字。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韵

韵指诗歌的押韵,通常指句子某个字的全部和部分韵母,与其他句子某个字的全部和部分韵母相同或者读音相近。有的较长的诗歌,中间是换韵的。换几次韵,就是几韵。不换韵的诗歌,比如律诗、绝句不换韵。这时候,几韵,基本就是指几首诗。七韵,就是指七首诗。




看脑图X读好书


七律,七绝,七言的联系与区别

七律,七绝,七言的联系: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所以七律属于七言中的一种。

 

七律,七绝,七言的区别: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律诗的格律

七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长征》【当代】毛泽东

红(hónɡ)军(jūn)不(bú)怕(pà)远(yuǎn)征(zhēnɡ)难(nán)。万(wàn)水(shuǐ)千(qiān)山(shān)只(zhǐ)等(děnɡ)闲(xián)。

五(wǔ)岭(lǐnɡ)逶(wēi)迤(yí)腾(ténɡ)细(xì)浪(lànɡ),乌(wū)蒙(ménɡ)磅(pánɡ)礴(bó)走(zǒu)泥(ní)丸(wán)。

金(jīn)沙(shā)水(shuǐ)拍(pāi)云(yún)崖(yá)暖(nuǎn),大(dà)渡(dù)桥(qiáo)横(hénɡ)铁(tiě)索(suǒ)寒(hán)。

更(ɡènɡ)喜(xǐ)岷(mín)山(shān)千(qiān)里(lǐ)雪(xuě),三(sān)军(jūn)过(ɡuò)后(hòu)尽(jìn)开(kāi)颜(yán)。

 

七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例如:

《锦瑟》【唐】李商隐

锦(jǐn)瑟(sè)无(wú)端(duān)五(wǔ)十(shí)弦(xián),一(yì)弦(xián)一(yì)柱(zhù)思(sī)华(huá)年(nián)。

庄(zhuānɡ)生(shēnɡ)晓(xiǎo)梦(mènɡ)迷(mí)蝴(hú)蝶(dié),望(wànɡ)帝(dì)春(chūn)心(xīn)托(tuō)杜(dù)鹃(juān)。

沧(cānɡ)海(hǎi)月(yuè)明(mínɡ)珠(zhū)有(yǒu)泪(lèi),蓝(lán)田(tián)日(rì)暖(nuǎn)玉(yù)生(shēnɡ)烟(yān)。

此(cǐ)情(qínɡ)可(kě)待(dài)成(chénɡ)追(zhuī)忆(yì),只(zhǐ)是(shì)当(dānɡ)时(shí)已(yǐ)惘(wǎnɡ)然(rán)。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例如:

《绝句》【唐】杜甫

两(liǎnɡ)个(ɡè)黄(huánɡ)鹂(lí)鸣(mínɡ)翠(cuì)柳(liǔ),一(yì)行(xínɡ)白(bái)鹭(lù)上(shànɡ)青(qīnɡ)天(tiān)。窗(chuānɡ)含(hán)西(xī)岭(lǐnɡ)千(qiān)秋(qiū)雪(xuě),门(mén)泊(bó)东(dōnɡ)吴(wú)万(wàn)里(lǐ)船(chuán)。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南朝宋的鲍照在模拟和学习乐府诗同时,结合以流行的“歌”、“行”,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乐府诗之风神气骨,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燕歌行

【魏晋】曹丕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