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中法战争清帝国赢了,还把越南让出去了?

释羽3


中法战争,是清王朝和法国发生于1883年到1885年之间的一场宗属国的争夺战。从19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开始发展在亚洲的殖民地,由于1856年越南处死了法国在越南的传教士,所以法国远东舰队正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但是越南在历史上都一直是作为中国附属国而存在的,素有“南越”之称,所以法国此举势必出触动了清王朝的利益,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1883年12月,法军开始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的清军部队,清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接连丢失重镇,溃不成军,于是清廷罢免了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并派遣直隶总督李鸿章帅团向法国议和。1884年5月11日,双方签署《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清廷承认越南为法国的宗属国,并且修订了一大堆繁枝末节的细节条款。

当清朝为越南与法国开战时,越南阮朝却很鸡贼的宣布“中立”。所谓“我国介乎两大,于清则千年藩服,义不容绝;而于法则远水近火,势不容己,莫如中立,以俟两国进止”。实际上阮朝早已经决心归顺法国。就在中法战争正在紧张进行的1884年6月6日,阮朝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宣布接受法国保护,还将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销毁,以示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但到了6月,法军按照条约来驻扎在越南谅山的清军大营要求清军退回国内时,由于消息闭塞,当地驻军并没接到消息,所以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法军随即开火,清军指责法军违反暂时签订的停火协定,法军指责清军背信弃义,所以两国一言不合,重启战端。

见法军来势汹汹,台湾和澎湖战场清军节节失守,所以清廷寄希望于能够在陆战上打开一些突破口,随即两广总督张之洞调遣广西提督冯子材前往镇南关守住国门,并在设伏后出兵夜袭法军营地,希望能够诱使法军贸然进攻并将之全歼。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二旅1000人左右的部队从谅山出发,进攻镇南关,途中遭到了清军43000人伏击,大败而归,清军随即反攻,攻下屯梅、谷松、谅山,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战役。

3月30日,法军在越南大败的消息传回国内,随即法国议会在经过投票后,以306赞成比149反对的投票结果拒绝对远征军拨款,法国总理因此引咎辞职。但这些消息清廷并不知晓,他们只会按照原先的习惯来判断,认为法国还会卷土重来,甚至会和日本结盟大举进犯,因此清廷在英国的调停下,派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奔赴天津与法国公使展开会谈,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已知法国已然无力再兴兵进攻大清的情况下,故作硬气谎称法国大批舰队已经在奔赴远东的路上,李鸿章闻之凛然,在求稳的情况下于1885年6月9日与法国签订《中法条约(新约)》,大清国正式承认了法国队越南的宗主权,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之后法军撤出澎湖和台湾,清军永远地撤出了越南,两国重开贸易。

左宗棠对李鸿章怯懦之举十分愤怒,他在书中写道“对于大清,十个法国将军都还不如一个李鸿章能坏事”,中法战争也就造成了“不败而败”的战争史奇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实力贫弱以及清廷软弱无能所致。


科罗廖夫


中法战争,在当时的中国人评论来说,普遍认为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但是,所谓的清朝不败而败,并不是说清朝对垒法国获胜了,只是暂时没有像当初两次鸦片战争那样输的那么惨而已。

很多人都看到了,中法之战,中国获得了镇南关大捷,先后收复了中国在越南的多个据点。其实不但如此,刘永福的黑旗军以及其余清军部队还曾经对越南500人的法军造成了将近三百人的伤亡,在台湾岛和福建等地也使得法国的进攻受到阻碍。

这些战果看起来相当的伟大,而实际上,法国先后向越南增兵至两万余陆军,以及海军舰队。

而当时的清军以及黑旗军都在与法军的对抗中损失惨重。中国的水师部队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毁于一旦。

千万不要觉得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都很差,比如刘永福的部队装备的从美国买进的机枪等热兵器,丝毫和落后扯不上关系。

在当时国际形势来看,法国已经从普法战争失败中恢复过来,法国国内对于中法战争的支持度空前热烈。而清朝国内则始终还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觉醒过来。从当时中国驻防云南及越南的清军训练水平来看,可谓持续的军纪废弛,人员疏懒。只有少数有先见的清朝军官在强调军队的训练,从而带出为数不多的几只部队。

法国的不胜而胜其实才是最让人着急的,充分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软骨头毛病

法国在越南的短期目标是占领越南,使之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而法国的长期目标是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进而侵略中国。

而当时中国虽然没有失败,法国也并没有胜利。尤其法国陆军在云南边境的惨败更是给法国以沉重打击,不但其远东指挥官受伤,而且其内阁也被迫倒台。

中国当时的劣势始终还在海军而已。李鸿章之对于台湾岛的保护虽然也有道理,但是台湾孤悬在外,占领了也是一味投入,不占领而转头固守越南地区并不见得就是得不偿失。或者借着这次机会,使得越南完成融合到中国大陆也未可知。

但是直到最后,法国战略目标并没有完成。而李鸿章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却让法国真正实现了“不胜而胜”的目的,因为法国不但占据了越南,问中国勒索了花费的军费,还成功打开中国西南门户,以后又将西南数省划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李鸿章提议的趁热打铁与法国议和,虽然有道理,却失于太过卑躬屈膝,反而让中国损失巨大

李鸿章也算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了。但是在晚清时期与左宗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太过软弱,一味求和。希望总这样的求和来保存中国的权益,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军队没有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得到锻炼,中国国力也每况日下,反而陷入外国的宰割之中。

李鸿章在越南和台湾之间最终选择台湾,所以不得不放弃对越南的保护。不过从实际情况来说,台湾的拥有只有在海军力量足够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李鸿章眼光是挺远,一直看到了现在还没实现的事情。而越南对清朝只是个藩属国,所以最终被李鸿章抛弃了,从实际和后来看,却未必是英明的事情。如果现在的中国拥有越南地区,那么整个南海的资源可就没谁说二话了吧。

所以当时的清朝全权授予李鸿章对中法战争的最终结果,使得中国不败而败,丧失了对越南藩属国的保护和占有,也丧失了后来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阿庆还是阿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法战争和法越战争并不是一回事。

中法战争我们获胜,只是镇南关大捷。

说白了,我们阻挡了法军向越南北部的推进,并且趁势占领了谅山等地。

然而,这不能扭转法军已经占领越南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嗣德国王已经投降的事实。



事实上,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经占领了越南南部,1873年占领河内。

1874年(嗣德二十七年),越法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其内容为法国承认越南的主权及独立,而阮朝须承认整个南部为法国领土。

其实越南已经几乎亡国。


当时越南名义上是中国藩属,实则上完全独立。越南嗣德国王仅仅是利用中国来对付法军,这才向中国求援,而并非真的就准备将越南交给中国。

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1883年越南国王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

可以看到,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已经是既成事实,不是中国在越南北部打赢一场就可以扭转的。



即便是满清和法国的战争,也不能说满清就是赢了。

因为越南北部陆战虽然赢了一局,海战则全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同时,法军还占领台湾一部分,只是因为刘铭传用兵得法加上法军兵力不足,不能继续向台湾内陆推进而已。

就整个战局来说,仍然是对满清不利。

毕竟你守住的是越南领土,而自己台湾和福建都被法国人打了。



而满清政府最大问题是,将越南北部的驻军,包括黑旗军全部撤回国内,等于放弃对越南北部的控制。

当然,法军也曾台湾撤军,并且接触对福建海域的封锁。

客观来说,这个协议似乎并不算过分,毕竟中国放弃了打赢占领的越南北部,法国人也放弃打赢占领了的台湾一部。


萨沙


唐朝最大的失败在于不能很好的悟透领略治理国家的要节,还派高僧不远万里去天竺取经,纯粹狗屁.治理国家的精妙之处藏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一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与民优待与民共发展与民共学习与民共生产与民齐欢乐.当时的中国慈禧所谓的大清帝国并未很好的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一一凭借左宗棠夺取新疆的胜利继而要求沙俄归还中国北海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否则进一步攻入沙俄莫斯科.此举一旦成功可让所谓的大清帝国扬威于全世界.甚至可以通过陆上进攻所谓的八国联军老巢.但是这个慈禧昏昏然茫茫然没能很好的利用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打胜了国仗也未能得到慈禧的实质奖励,令人嘘嘘。李鸿章顶屁用,比鹅斗败江山没有什么两样,谈判?谈个屁!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华夏民族,更不了解倭寇一族.就在当时的两百多年前倭寇被明末戚继光多次以少胜多的彻底击败,这些是不争的吏实.堂堂大国国家所谓的大臣重臣竟然卑躬膝身附和于劣等的倭寇一族.这不是让千古让子孙笑话吗毫无气节。尽管如此,但是大明天朝没有也没能很好的实现华夷一家.未能实现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一一各民族通过一定的时间逐渐摒弃摒除原有的民族不好的习俗,倡导全民族一家亲倡导全民族学习汉唐优秀的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作为大明的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各地、县、乡村.尤其注重于原各民族之间军民之间必须通婚使民族溶为一体,如通过移民大量汉人到东北、西北及各地少数民族进行同化一起学习汉文化学习耕种并在全国范围将各地区年满15岁的优秀青少年挑选进入国家学校、军校、军队等机构进行义务服兵役学各种技术以利国家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才导致上演野人入侵文明、种族歧视、民族发展倒退、历史发展倒退、文化发展的倒退等等。.此时忘记了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国家耻辱的大事一一中国北海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尚在沙俄手中.完全可以乘机与土耳其结盟对沙俄夹击以实现彻彻底底的瓦解沙俄,夺取中国领土,与土耳其平分原沙俄的领土,将沙俄彻彻底底的赶出俄罗斯并永久取缔沙俄这个名号,彻彻底底的消灭他们。.打得不可开交。蒙古几乎被大清溶化了。但终究失败的仍然是清帝国.为什么?清帝国收服蒙古后没有及时的整合汉满蒙等民族的力量对头顶上这把刀进行致命的一击.降服了蒙古,引来了沙俄,而且步步紧逼东北和西北地区,而所谓大清帝国竟然没有胆量向沙俄侵略军彻彻底底的攻击.当时的沙俄其实就是秦汉时期的匈奴,我们这个大清帝国不可能不知道匈奴的威胁.不要说当时的大清帝国有这个消灭沙俄的实力,即使没有这个实力也必须为民族为国家长治久安慎重考虑一一千方百计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摘掉头顶这把刀,占领该地区,以彰显自身大天朝的综合国力,照耀千秋万代的子孙.但是,我们这个大清帝国没有没能这么做。.不以为然。秦皇汉武唐宋元许许多多的优势明和清都没有能够很好的继承吸收.如永不停歇的领土征伐(商业发展)、再强大的异族也休息骑在大汉民族之上(北元(蒙古)、沙俄).但是我们这个大明天朝特别能显摆自己尽搞大搞多次大规模下西洋搞天朝赠送,且毫无目的毫无战略眼光更是让国家毫无发展甚至于倒退.当时的大明朝朱棣完全可以通过强大的舰队创建强大的海军.一来通过下西洋赠送大量的民族的特产及传播明朝(中原)文化,顺道进行航海探险探球当时的“宇宙”都有哪些王国哪些强国.二来通过创建强大的海军一来可以拱卫庞大的国家海防,二来可以通过强大的海军占领大明附近的群岛包括朝鲜半岛及倭国群岛和东南亚群岛甚至更远的群岛(开疆拓土,从彰显大明天朝大国的气度、风范.)让万代子孙都能引以为豪.可以大量移民各群岛开发海上渔业资源贸易,增加国家民族的特产,进而不断增加国家、地方、百姓的储备.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不断开疆拓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民族人口大流通相互增加了解互相学习增进民族之间的国家感情(人口大杂居、小聚居)可以为国家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三来可以通过下西洋把国家民族的特产及工艺品(丝绸、陶瓷)大量的输送至大西洋沿岸诸国换取真金白银.有了充足的钱粮可以通过大量的移民东北与西北(漠北),进而实现步步残食所谓的北元(猛虎):包围、分隔、歼灭、诱降(劝降).尤其是以重利劝降承诺为其置房产、田产财产使之安居乐业无须肆处游荡漂荡在茫茫的大漠草原之中.通过种种瓦解其战斗意志使之彻彻底底的败逃、败亡(消亡)。……但是无论是我们这个大明天朝还是后面的大清朝都没有能够实现秦皇汉武复兴华夏的伟大梦想。那么精明强干的朱元璋、朱棣没有做到,那么精明能干的康乾祖孙三代也没有做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头顶上都悬挂着一把利刃.到现在仍然如此.所以说同志们仍然需戒骄戒臊仍需更加加倍的努力奋进。


东东抢夺高地


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从盘面上看,中国没赢,法国也没输,双方基本打了个平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陆战上,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临洮大捷”,法军惨败;但是在海路上,法国舰队击溃了福建水师,牢牢控制了海上控制权,并可随时封锁中国海面。

“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国后,茹费理内阁轰然倒台,中法双方也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并最终签订了《中法新约》。

在这个和约中,中法双方互不割地赔款,同时宣布清廷不再干涉越南内政、继续扩大与法国的通商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法新约》大体是平等条约,对双方其实都是有利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越南作为原中国的藩属国,现在被法国拿走了,如何不算丧权辱国?

在这里,笔者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回答如下:

其一,中国古代的藩属国制度多是名誉性质的,中国其实并不干涉其国内政,也不谋取任何经济利益,相反,在所谓朝贡的旗帜下,中国其实都是做亏本生意,给他们送钱的。

当然,如果是国家强大,为了笼络各藩属国倒也没什么,但在晚清时期,自顾尚且不暇,哪有余力去保护那些传统的小国呢?比如琉球、越南、朝鲜,皆如此例。

也不是说不能保护,但如果真的要这么做,成本是极大的。试想,在西方列强环伺的险恶情况下,清廷敢倾全国之力去保护毫不相干、绝非核心利益的藩属国吗?

如果真是这样做,真的脑子进水了。



其次,即便中法战争在镇南关打了胜仗,但真要乘胜追击的话,其实未必有胜算。事实上,当时的越南方面与清廷也是离心离德,在边境上打仗还好,如果深入越南,后勤完全没有保障,也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

其三,法国在远东的实力仍在,如在海战方面,中国海军和法国舰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法国舰队如果北上骚扰、截断海运、封锁港口甚至攻击京畿,这也是完全无法对付的。

其四,战争耗费巨大,清廷靠借债打仗,在财力上难以支撑。在持续两年多的中法战争中,中国总共耗资一亿多两白银,清政府并为此欠债达两千万两,继续开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五,当时的国际环境十分险恶,俄国和日本此时也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战争的进程,其他国家也都企图利用中法战争混水摸鱼。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继续战争的风险极大。

更有甚者,在战争结束以前,越南阮氏王朝就在法国人的指使下将清廷颁发的玉玺、封册等当众焚毁,并公开宣布断绝和中国的藩属关系。

如此一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越南阮氏王朝公开投降法国的举动,事实上让中国军队援越抗法失去了基本前提和理论依据。

其实,从这些历史的经验也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的对外援助都是面子工程,为了面子费了银子,最终都是喂了白眼狼。古代如此,现在何尝不如是?


坑爹史册


为什么会丢了越南?

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近代历史法国渗透侵略的结果。

我们知道最早从公元前3世纪就受到了咱们中国 的影响,

还在汉武帝时期,就征服了越南。而到了唐代,设置了安南都护府。后来唐朝以后,获得了独立,但我们仍是他们的宗主国,要进贡来朝。一直到明清仍是。

近代以来他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那是1615年耶稣会士带进的。但教会没有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后来那个东印度公司想贸易,也没有成功。一直到阮福映时期,他是阮朝的开创者,他是由法国军官支持当上皇帝的。而且这一当这个朝代就维持到了1945年。

但是这个皇帝不喜欢外来的法国,但这让法国的皇帝路易拿破仑不高兴了。就派兵过来,逼迫越南签条约,1862年,获得了赔款,贸易和传教以及干涉越南对外事务的特权。获得了南方三个省。后来又于1874年,让越南成了他的保护国。而这时清政府在干什么呢,自顾不暇,一个是太平天国运动,一个台湾危机和马嘉理事件,这个法国有了可乘之机。

接下来他们又进了一步,他们在1880年在越南驻军,建立要塞。这让越南政府很是烦恼,决定让清政府帮忙,于是就请来黑旗军。这样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他们争夺的焦点那就是越南的宗主权。谁会取胜呢?法国志在必得,而清政府要为荣誉而战。


其次,是清政府的畏惧害了越南。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度的谨小慎微,主张以谈判促解决,极力主张中国只有在遭到进攻时才可应战。曾侯就曾告诉李鸿章,法国人欺软怕硬,中国备战的决心越大,争取和平的可能性就越大,优柔寡断只能给法国带来好处。法国垂涎中国的广东煤矿和云南的金矿,放弃越南并不会满足法国胃口。法国的政权不稳,以及在欧洲的孤立,不允许他对外作战。让李鸿章采取强硬态度,但是不被采纳。结果就给法国签了和约。而即使胜了,他们也认为这只是给自己一个体面的争取和平的机会。


再次,到了近代,西方的思想,国际局势的影响,外强环伺,以及自顾不暇,也让清政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保护那些小国,做好自己的宗主国了,这样,越南的失去,也就可以理解了。
好了,关于越南是怎么从清政府那里溜走的,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虽然不愿意,但是必须说,“中法战争清帝国赢了”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中法战争中,清王朝并没有赢,准确的说,应该是在镇南关战役中,清王朝军队击败了进攻的法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也导致法国费理内阁倒台。但是面对整个中法战争的形势,清朝依然处于劣势。



在老将冯子材带领下,中国军队在镇南关重创法国军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也极大的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镇南关大捷并非中法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法国军队也没有因此被彻底击败。


镇南关大捷之后,中法战争的形势是:在海上,法国人占据绝对优势。法国舰队在几乎覆灭福建水师后,开始围攻台湾,孤悬海外的台湾虽然抵挡住了法国的进攻,但由于清廷没有可匹敌的现代海军,台湾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所谓久守必失,台湾依然有陷落的危险。

在陆地上,虽然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此时作为镇南关大捷的主力,老将冯子材的军队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都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而除此之外,持续的战争也使得清廷财政极为紧张。



作为敌人的法国陆军,此时仍拥有两万余兵力,再加上数量不小越南仆从军,和法国强于清军的精良装备,镇南关大捷之后,面对法军,清军依然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并非无可战之力,法军也有劳师远征的劣势,但清朝面临的形势也极不容乐观。而且,虽然镇南关大捷导致费理内阁倒台,但法国人并非想要结束战争,而是叫嚣着扩大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左宗棠等人坚持主战,但是一贯对列强畏惧有加、患有软骨病的清廷及李鸿章,又害怕持续的战争导致国内叛乱复起,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坚持“乘胜求和”。

与此同时,李鸿章等人坚持放弃越南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保台湾。因为此时,清廷没有现代化海军,孤悬海外的台湾在法国舰队的直接进攻之下危在旦夕。台湾是直接领土,而越南不过是藩属国,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李鸿章和清廷最终做出了“弃越南,保台湾”的决定。


鸢飞九天2018


中法战争,中国并没有赢,赢得只是局部战场,也就是镇南关大捷和镇江海战。镇江海战规模太小,也就是局部击退法国海军,实际上整个中国东南沿海的制海权,都已经被法国控制了。


陆军方面法军输给清军也不奇怪,一方面冯子材老将军治军有方,广西军民上下一心。一方面,法军对地形不受,经常限于被动。事实上,虽然战后法国的内阁被迫强行换届,但是战争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法军正计划继续增兵,准备大规模跟中国进行陆战。当时的法军军事实力世界第二(虽然输给了普鲁士德国),是清军无论如何都无法对抗的,不是意气用事杠到底就能赢得,所以李鸿章的借胜议和并没有什么错误,从大局出发,这是让中国损失最小的办法了。


丢了一个首鼠两端的越南,对中国没有太大的损失,关键是保住了广西,也保住了南海的制海权。


火器工坊


晚清由于落后欧美国家太多,一直都是备受欺辱,战败,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都是耻辱的印记。但是即便是科技和军事都相对落后的晚清,也不是输掉了所有的对外战争。甚至还打败了欧洲陆战雄狮的法国和欧洲国家的笑话意大利。

公元1883年到1885年,清朝与当时的欧洲第二强国法国正式开战,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中法战争。而且还在汉人将领冯子材的带领下于镇南关全歼法军一千多人。

越南原属于清朝的藩属国,在清朝鼎盛时期,越南、朝鲜、琉球、缅甸等周边国家都是清朝的藩属国,但是19世纪以后,两次鸦片战争让清帝国输的一败涂地,曾经的宗藩体系也在清帝国的式微中渐渐瓦解。就这样,英国在成功殖民印度后开始逼近缅甸,法国见状也不甘落后,越南就成为法国的入侵之地。

清朝得知法国入侵越南的消息后坐不住了,越南,朝鲜,琉球曾经作为清帝国东亚宗藩体系中的三个支柱国家,而且越南直接与广西云南接壤,越南一旦有事,西南地区将不再安宁。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清政府正式宣布对法国开战,援助越南。

在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初有成效,一些现代军工业的修建,清军部队也拥有了一批先进武器。

战争初期,法国欲以越南为依托,进一步占领广西和云南,当时的北洋舰队还未成立,面对海军舰船总吨位达53万吨的法国,福建水师勉强应战,最后惨败收场,失去了制海权,随后法国远东海军占领澎湖列岛,并进一步向台湾进军,由于当时瘟疫爆发和台湾统帅刘铭传的死守,法军对台湾的侵占才没有得手。

西南陆地战场上,两军的装备和指挥系统的差距,清军在西南战场上频频失利,一败再败。在兵力上,法国远东陆军出动超过2万兵力参战,清军大约25000人,清军几乎没有兵力优势,一打一而已,在火炮数量和质量上,法军远胜于才起步的清军。

正是由于战争初期陆海军的战事失利,以恭亲王王奕忻为首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一系列军事整顿和将领的任用,在战争后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台湾及杭州湾的防卫成功挫败了法军锐气,清廷重新启用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法军进入镇南关后,宣称西南 之地再无阻碍。冯子材上任后整顿军务,重新构筑防御工事进行备战。一次诱敌深入打得法军落荒而逃,而后联络抗法名将刘永福,在经过精密部署之后于凉山全歼法军一千多人,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一战打出了国人的军威。

法军战败消息传回国内,法国议会怕战事扩大会导致法军再次失败,以306票对149票否决了军费追加案,由总理儒尔.费里宣领导的内阁也彻底垮台。尽管如此,法军还是得到了五千万法郎的后备军费。

法国新政府上台后,经过仔细计算,参考自身的军事力量,补给难度等,得出结论是法军全胜的几率较小,且战争带来的收益不合算。清朝政府也重审自身,局部胜利也为朝廷赢得颜面,继续打下去也不见得会赢。再加上怕其他欧美国家插手中法战争,故此,两国以此为契机开始和谈。

签订《中法新约》,清廷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往来。至此,中法战争结束,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清廷的懦弱和妥协,导致胜利的果实被丢弃,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机械引擎


准确点说,中法战争清政府确实赢了,因为战争的结果仅仅是失去了一个朝贡国,本土并没有损失,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可以说是近代以来应对列强的第一次胜利。

其实如果真打的话,清政府未必干的过洋人,但是法军在越南人数不足,并拉了很多越南人当炮灰,严重拖累了法军的战斗力。根据彭玉麟的分类,越南法军成分如下;真法夷、西贡洋兵、黑鬼、越南教匪、华匪这几类。其中真法夷值得是法国陆军,西贡洋兵应该是指法国海军陆战队,黑鬼指的是阿尔及利亚军团,越南教匪是法国拉的越南炮灰,华匪指的是跑到越南并给法国人效力的中国人,一样也都是炮灰。后两类战斗力极低,属于炮灰,而且其熟悉地形一旦不利立即脚底抹油溜了。镇南关大捷清军斩下的人头,大多也是越南教匪以及华匪,法军以及阿尔及利亚军团的人头不多。

在陆地上,清军利用法军兵力单薄、不熟悉地形、轻敌冒进等错误,在冯子材指挥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是役也,冯子材不顾年迈带领他的儿子冲出工事和法军肉搏,先身士卒激励将士,军士们受冯子材感染,大喊道我等就此退却,有何面目复见两广父老,因此纷纷冲出工事和法军肉搏,最终击溃法军。但是海上,清军此时舰船大部分都属于木壳船,跟法国海军的装甲巡洋舰对肛可以说毫无优势,再加上船政水师因马尾一战全军覆没,清军彻底丧失制海权,虽然清军击毙了孤拔,但是法国远东舰队的主力还在。至于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也没必要太当回事,法国当时换内阁换的非常勤快,而且新内阁也没有结束战争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主张的乘胜求和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如果法国向远东大举增兵,那么清军所取得的那一点优势将会很快丧失,那时候中国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越南这个首鼠两端的附属国了,本土必然会受到损失。而且当时中国也正值多事之秋,日本就在朝鲜鼓动朝鲜的亲日派闹事,使得清朝不得不分兵去朝鲜镇场。不过,虽然说条约失去了越南,但是也不是没有好处,好像今天广西的京族三岛,就是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划进来的,也是防患于未然,避免了未来法国在中国沿海钉钉子。

而且中法战争的结束,在当时人看来也是大国崛起,因为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中国本土不受损失的条约,而且中法战争的结果,也是极大的增强了当时人的民族自豪感,毕竟是第一次战胜了洋人,尤其是镇南关大捷,斩了一千多个法军的脑袋,虽然有水分,真法夷不多,但是也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受鼓舞。

最后,至于越南的失去,也没什么可惜的,先不说越南在中国和法国之间首鼠两端,这个朝贡制度下的附属国,本身就是赔钱的买卖。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