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央视名嘴白岩松:孩子的成长51%靠家长,学乐器不能用放养式教育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没有长性,没有持之以恒的品质。于是,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孩子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品质,还是家长在后期的教育过程中让孩子钻了“惰性的空子”?


▼白岩松:中国教育里,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从事钢琴教育时间久了,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孩子交给你了。我们做家长的让孩子学习弹琴,纯属是因为他当初说喜欢。我们不指望他能成为专业的钢琴演奏家。您就按着他的学习节奏和水平教一教就可以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辞,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我同样哑口无言。


因为当家长抱着这样的态度带孩子学弹琴或是其他的艺术课时,孩子很有可能中途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

而在家长看来,即便孩子放弃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孩子一时的喜好。不仅如此,不少家长还把这种教育思维看作是“快乐教育”,即随着孩子的性子,让他自由的发展,成长。

央视名嘴白岩松:孩子的成长51%靠家长,学乐器不能用放养式教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倡导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其教育理念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遗憾的是部分家长对于“快乐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在他们看来,就是随着孩子的性子让他自由的成长。譬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艺术领域,就给他报一个对应的课程。等孩子失去兴致的时候,家长随时放弃续课。

央视名嘴白岩松:孩子的成长51%靠家长,学乐器不能用放养式教育


这样做看似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实际上却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遇到难事就半途而废”的种子。在孩子刚刚启蒙时,只要坚持,才会渐入佳境。如果家长全部听从孩子的想法,盲目地为孩子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却没有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后导致孩子什么也没学会,遇到困难的事情就逃避,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家长不能采取完全放养型,更不能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

关于“快乐教育”,《人民日报》官媒曾这样评论:零压力的“快乐教育”并不可行。拒绝填鸭式教育,不等于完全放养。

家长在孩子的艺术学习中充当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孩子在练习中产生困惑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在他想要放弃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孩子在学钢琴的时候遇到了困惑,也许在这时候他会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聪明,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而在这时家长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家长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这门艺术学习有成就感,激发孩子更浓厚的兴趣,发挥孩子最大的潜力。


▼陈安可演奏莫扎特K545


孩子的艺术学习之路看似颠簸,但一旦决定开始,就应该一直坚持下去。这里的坚持不仅仅是孩子的坚持,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的坚持。那些优秀的琴童背后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有来自父母的付出。

央视名嘴白岩松:孩子的成长51%靠家长,学乐器不能用放养式教育


可以说,艺术的学习贵在坚持,家长坚持培养孩子一门特长时,事实上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他的耐心,培养他做事的持之以恒,因为这样的品质将伴其一生的成长,当然,在这期间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


在孩子年幼尚小时,家长及时督促,及时鼓励。也许年幼的他对此并不理解,但是当他长大后,拥有一门引以为傲的特长时,他就会感谢家长曾经的付出。毕竟是父母的坚持让他走进了某一艺术领域,并培养了他的耐心,让他面对一些其他的事情时同样能游刃有余。

央视名嘴白岩松:孩子的成长51%靠家长,学乐器不能用放养式教育


总之,快乐教育不是家长跟着孩子的兴趣盲目选择,而是在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不断坚持,完成教育的真谛,收获更多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