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小潘的日常vlog


这个朋友所说的这种鱼在过去其实很常见的,以前我们这里也没人吃的。在我们当地以前这种长得像泥鳅,背上却有倒刺的鱼叫“刀鳅鱼”,也叫刺楸、钢鳅、石锥等。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淡水鱼,在国内南方分布比较普遍。其长得很泥鳅很相似,但是细看还是有区别的。刀鳅鱼的背上有一排倒刺,而且嘴巴要比泥鳅的更尖更细。同时泥鳅一般都是在水塘、水田中活动。而刺楸却是一种淡水鱼,主要是在河流、湖泊等水质比较干净的水源地活动。

在小时候很少有人吃刀鳅鱼的,当时如果在捞鱼、钓鱼的时候发现有刀鳅鱼了,要么是直接踩死了,然后拿回家里去喂鸭子了。要么是直接放生了,都是不敢去用手抓它的,原因是它背上的刺很锋利,而且它的身上和泥鳅一样很滑的,是不容易被抓住的。不过,现在刀鳅鱼少了,而且价格还非常贵。听钓友们说,有些地方野生的刀鳅鱼现在都能卖到近百元一斤了。想想当年被鸭子吃掉的刀鳅鱼,胸口就有隐隐作痛。在过去不吃刀鳅鱼,主要是害怕这种鱼伤人,有些人都说这种鱼不好吃。其实这都是谣传,刀鳅鱼的肉质非常的鲜美,而且营养也很丰富,这也是其价格贵的主要原因。

刀鳅鱼和野生的鲫鱼一样,生长都是很缓慢的。虽然它要比泥鳅的个头大一些,但一般也就是几两一条,最大的也难以超过半斤。而这个朋友说自己钓到一条超两斤的刀鳅鱼,这实在是运气太好了,足够在钓友圈里吹上好一阵子了。

在农村里,老辈人对于这么大的巨物,一般都认为是有灵性的。并且认为能长到这么大,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抓到了还是放生了比较好,尽量不要杀生了。农夫也认为,如此大的刀鳅鱼实在是多年都难得一遇的事情,虽然刀鳅鱼很营养、美味,但是这么大的刀鳅鱼,还是拍拍照片发到朋友圈以后,然后放生为妙!


农夫也疯狂


我是小黄鸭,我来答题。

泥鳅在农村我们并不陌生,只要是栽水稻的时候,在水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泥鳅的身影,很不好抓,喜欢钻泥巴,泥鳅身上有一层润滑剂,很滑很滑,一只手可能抓不到泥鳅,要用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行。

题主说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重的泥鳅,身上还长刺,这是什么啊?难道是泥鳅穿上刺衣不成?带刺的泥鳅好拉风。

但是泥鳅没有两斤重的吧,你是不是搞错了,泥鳅长到1斤的就要成精了,就别说两斤的泥鳅了。难道是农村原来常见的刺鳅,刺鳅最大特点是背脊上有一排锋利的尖刺,身长比泥鳅要大多了。

原来喜欢在村里的水塘钓鱼,经常钓起来刺鳅,但是都不大,刺鳅在水里非常有劲,奔奔跳跳的,身上有刺不敢取钩。直到它累了,身体放直了,刺也收起来时,才可以抓到桶里面去,拿回家有面粉搅拌,油炸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味道很好。

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刺鳅是有可能的,因为刺鳅身体很长,泥鳅不能比,在野生水库的环境,水库一般是几年或者多年不放干,刺鳅可以长时间的自由生长,没有人类的打扰,长2斤应该没问题。这样的刺鳅是可以吃的,肉质肥美,今晚题主有口福了,2斤的刺鳅够你喝两杯。


三农小黄鸭


以前小时候经常在农村的池塘里挖泥鳅,记得有一天我和我妹妹一起去上学,当时读的是小学3年级,当我和妹妹走到我们村的一个水坑边上的时候发现有一棵柳树的根步有很多的泥鳅,这些泥鳅的造型非常奇特,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都和尾巴在泥土里,而只有身体中间的部位是弯曲着的,特别像一座拱桥,于是我和我的妹妹就把这些泥鳅一个个都捡回了家。



但是叫回家以后发现这种虽然看起来像泥鳅,但是仔细再一看又不像,因为其身上长着刺,这些刺就像问题当中说到的“全部都在背上长着”那么这种泥鳅到底能吃吗,为什么泥鳅背上会长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就去问我们村有经验的捕鱼人,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泥鳅身上会长刺呢,到底是泥鳅吗”

其实我问过我们村那位捕鱼人以后我才知道,其实这也是泥鳅,但不是我们经常见到那种外表比较光滑的泥鳅,而这是一种我们老家常叫的“秋刀泥鳅”。

为什么会叫它秋刀泥鳅呢,那是因为这种泥鳅一般都会在秋天比较活跃,而且只能在 秋天才有可能被人类捕捉到,当时我和我妹妹捉它的时候正好是在秋天,主要是当时水塘的水位下降的严重,因此我才能捕捉到它。



秋刀泥鳅的身上刺主要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当这种泥鳅在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长在背上的刺才会立起来保护自己不被其它的鱼类所伤害。


“那么这种泥鳅可以食用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就是这种“秋刀泥鳅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其营养价值也特别高,只不过现在这种泥鳅特别少,几乎捉不到了。

这种秋刀泥鳅最大的不止2斤重,因为我记得我们村有经验的捕鱼人说,这种泥鳅的最大可以长到4斤左右,当然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了这种泥鳅时,尤其是2到4斤左右的,切记千万不要徒手去抓,因为其背上的刺会不小心刺伤我们的手,所以在抓的时候尽量用网兜捕捉最安全。



综上所述:

秋刀泥鳅是我们农村老家的叫法,小时候见的多,现在由于户外的河流和池塘几乎常年都有水源,因此这种泥鳅也就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如果捉到它了,尽量放生毕竟已经很少了,因此我们这要懂得保护它们。


纪录乡土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还长着刺,这种鱼肯定不是泥鳅。

首先,从来没有发现过长到2斤重的泥鳅,小时候我跟舅舅他们一起在山里抓泥鳅,由于在我们那带水里的营养特别丰富,水温也比较恒定,所以当时非常意外的抓到了一条重9两的泥鳅,那是我亲眼见过最大的泥鳅,平时能见到的普遍只有筷子那么细,特别小的泥鳅。村里老人当时见了我们抓到的泥鳅,说这么大的泥鳅少说也活了十年了。但事实上野生的泥鳅能活到6年已经不错,活到10年还能长这么大的泥鳅确实少见。

后来看新闻,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消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泥鳅,是一名芦溪的男子捕捉到的,足足有半米长,一斤八两重。你看2斤重的泥鳅或许有,但还没人见过。

再看题主水库抓到的这条鱼,有2斤重,背上长着刺,这十有八九是一种叫做刀楸品种。记得2013年的时候,我一个江苏的战友在朋友圈发过一条在他们当地捕捉的刀楸,就是那种背部布满硬刺,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手的鱼类。

我当时饶有兴趣的问了一下他,这是什么怪物呀。战友告诉我,这东西太少见了,就是刀楸,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平时都很难抓到它,而且它也比泥鳅长得要大一些。不过当时战友抓到的那条刀楸只有3两半左右,距离2斤重还差得远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刀楸其实长得也非常慢,并且常见的也就是几两重,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比较大的刀楸也只有半斤左右,像这种2斤重的刀楸,至少也得生长了十多年了,实在难得。

之前在广东有个人在水库抓到过一条重2斤多的刀楸,有手臂那么长,当时村里老人说长这么大的刀楸,生命得多顽强啊,为了讨个好彩头,放生了比较好。

可见刀楸确实可以长到2斤多重,不过也很少见,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那种。

至于这种刀楸能不能吃,当然可以吃了,由于刀楸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现在在野外基本很难见到,所以它的营养成分往往也比泥鳅要好一些,肉质也比较不错。

只不过一些人觉得刀楸背上的刺有毒,这种鱼肉带泥土味,不好吃。甚至在我小时候,还有人抓到刀楸后直接喂鸭子的。现在想想,真是浪费。

不过抓到2斤重的刀楸,确实活着已经很伟大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我觉得放生也比价好。况且长这么大,活这么久的刀楸,身体内难免细菌比较多,吃起来也要小心为好。


李阿冰


在农村小时候经常抓泥鳅,抓小鱼小虾,那种感受至今难忘,但是已成往事,只能回味。

两斤的泥鳅?真是长大见识了。但是你估计搞错了,泥鳅背上是不会有长刺,我这边当地有种叫刀鳅鱼,也叫刺鳅,就是因为背上有刺就叫刺鳅,和泥鳅差不多,但是嘴巴是尖尖的,用手抓的话很容易被刺。

刀鳅在我们南方农村很常见,一般都是在沟渠、野塘、小溪回流区都有分布,还有的农村如果有大型水库的话,也有分布。

我做小孩的时候,经常去我们当地的水库钓鱼,鲫鱼、翘嘴最多,还有黄颡鱼,有时候也能钓到刀鳅鱼,这种鱼很不好钓,不好口,能钓起来要靠运气,我们一般抓到多的是把水沟浇干,捉鱼才能抓到刀鳅鱼,那是我们小时候暑假最喜欢干的事情,几个小伙伴去浇塘。最后抓到的鱼虾几个人分,我们每个人都会分几条刀鳅鱼,个头都不是很大,拿回家油炸很脆香。


有一年我们村的水库干了,被老板承包后有五六年没有放水捉鱼了,这一年干了之后,水库的鱼非常多,什么花鲢、草鱼、白鲢、鲫鱼多的很,老板请了好几个人帮忙捉鱼,有个抓鱼的人好像摸到什么了,像蛇一样的,他回忆说,身上滑滑的,他的手还被鱼刺划破了,鲜血直流,最后抓起来后,是条大的刀鳅鱼,很大条的那种,当场估计有一两斤,最后被一个矿老板以500元的价格买走了,因为刺鳅鱼是纯野生的,是没有放过鱼苗的,并且刀鳅鱼生长很慢,能长到2斤那是几十年的时间了,真是水库的见证者吧。

最后还抓了一条斤把的刀鳅,其他都是小的,有好几斤。最后都卖给鱼贩子了。

刀鳅鱼吃起来很鲜美,可以红烧、可以油炸椒盐,人们都喜欢吃。


我是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在我们那里这种鱼叫沙鳅,可以吃,只不过那个时候河里好多这种鱼基本上没人喜欢吃,处理起来容扎到手[捂脸],不过长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小时候到了雨水季节每一次河里涨水就会跟着大人后面,拿着竹子做的鱼竿、破拖鞋剪成的鱼漂、从家里的旧草帽上拆下来的透明线再加上一根鱼钩这样的钓鱼装备去河里钓鱼,基本上每次都会钓到这种沙鳅,我们也学着大人只要钓到这种鱼都给扔回水里,不过不知道这种鱼是比较笨还是咋滴,每次都感觉扔水里它有回来咬钩,经常被它背上的刺扎到手。

还有一次也是河里涨水,那个时候我跟小伙伴两个人就拿一根只有绳子系着的鱼钩在河边的石头缝里钓了好几斤沙鳅,如今都记得处理它们的时候手被扎的滋味[捂脸][捂脸][捂脸]


还款路上的棋子


这种鱼一般生活在江河泉等水较清的有石头缝的地方,都是野生的,池塘里没见过,刺鳅,钓上都怕抓,背后有刺,特能钻,这鱼白天水清一般不出来,天黑才出来活动,只有洪水涨水浊时白天才出来活动。吃钓大多很深,难拔钩,油炸味美,小时候河水涨时常去钓,非常容易,


Sutwo171


泥鳅是非常常见的鱼类,一般体长也就15厘米,体重50克,绝对不可能长大两斤重。

如果你抓到了背上长刺的超大泥鳅,你抓到的其实是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由于其身体扁如刀,所以也叫刀鳅。

别看大刺鳅和泥鳅长得很像,但是两者并没有亲戚关系,我们熟悉的泥鳅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而大刺鳅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科,两者只是碰巧长得很像罢啦。

与泥鳅相比,大刺鳅就要大得多,其体长在30至50公分之间,体重300至500克,也有超过1000克的,所以抓到两斤重的大刺鳅是完全可能的。

大刺鳅尽管乍一看很像是泥鳅,但是仔细看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其脑袋尖长,眼睛大而明显,嘴巴周围没有长须。在大刺鳅的背上有大约16根刺,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大刺鳅分布在长江及以南的淡水河流湖泊之中,在海南和台湾也有分布。与喜欢浑水池塘的泥鳅不同,大刺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栖息于有砾石的河流底部,以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目前我们还没有对大刺鳅进行养殖,所以能够见到的都是野生个体。

问题来了,大刺鳅能吃吗?

当然能吃,而且味道还不错。其肉质细而坚实,营养丰富,鱼肉中含有高蛋白和各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元素等等。

南方有道名菜角干煸刀鳅,就是以大刺鳅为食材烹饪的,制作方法如下:

先杀大刺鳅然后用刀拍扁,加盐腌制4小时,放竹簸箕内,在阳光下暴晒成鱼干。再把大刺鳅干油炸骨肉酥香,孜然风味浓郁。

再准备蒜末、干辣椒粉、醋、孜然油、料酒和色拉油。

最后是将大刺鳅干用凉水泡至回软,控水备用。锅内烧油至六成热,下大刺鳅干炸熟,捞出,放调料在锅里炒匀,出锅装盘即可,想想味道一定不错。


古生物探索


背上长刺的肯定不是泥鳅,只是长的像泥鳅的刺鳅鱼,这种鱼可比泥鳅有价值多了,拿回家自己烹饪下吃起来营养可是非常丰富的。刺鳅鱼是底栖鱼类,生活在水草的浅水区,是杂食性鱼类,平时主要以昆虫和小鱼为食物,性情也是非常的凶猛,大部分时间都是喜欢躲藏在暗处。

刺鳅鱼也叫刀割或者刀鳅,主要它的背部长着一排硬硬的小刺,在有遇到危险的时候那一排小硬刺就会竖起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如果用说去抓它必定会被硬刺给刺伤。

刺鳅鱼营养价值非常高,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还有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而且口感也非常的好。由于现在原生态鱼类大量的减少,这种刺鳅鱼的价格能卖到100一斤左右,目前的鱼类价格里这种鱼价格算是比较昂贵的,估计也没多少人能吃的起。

近几年来由于各地受到污染和破坏,很多原生态的生活逐渐的在减少,如果再这么下去必定对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还是给这些自然生态的生物一个好的栖息之地,我们不要去破坏它们。

以上是个人所答。


村里的男青年


有刺,那肯定不是泥鳅了,应该是刺鳅~

叫刺鳅可能很多人反应不过来,因为在各地它有各地的叫法,比如我的家乡就叫倒鳅,也有叫刀鳅或钢鳅的。听名字就凶凶的,皆是其背部生有30余枚硬刺的原因。应该还有其它诨名,或许有温柔的,欢迎评论区补充。

刺鳅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大水系都有,是底栖性鱼类,一般在多水草的浅水区生活;喜欢群居,翻开一块石头可能同时发现许多条;长得凶一些自然要吃肉,它们以其它小鱼或者昆虫为食,也兼食一些藻类。

小时候对它恶意满满,现在感觉有点抱歉~

因为一身刺能伤人的样子,看起来又瘦巴巴的,所以我们那的人不吃它,抓到或者钓到直接扔岸上任它挣扎而死。你可能很疑惑,为什么不放生呢?因为它还有另一个人类不喜欢的地方,就是鱼窝里一旦进了它,你就休想再钓到其它鱼。

现在据说野外不容易发现它们了,该是化肥农药用得太狠伤到了它们的根本。好在现在有养殖的了,据说还很好吃,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材。

营养价值方面,氨基酸种类非常齐全,脂肪酸中又多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被誉为“血管清道夫”的epa和“脑黄金”dha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同时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可以说是营养与口感俱佳了。

可惜我没吃过,以后碰到有养殖的,一定点一份尝一尝,就当向小时候在我手里无辜枉死的那几条道歉吧!什么鬼逻辑,哈哈!

ps:刺鳅属下有好多种,2斤重的应该是大刺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