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美術而言,是不是畫的越像越好?

鈺眀


學習繪畫藝術,能夠畫得像不過是基礎訓練而已,不算啥難事。就算是一些沒怎麼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給別人畫像賺錢,只要善於把握人物的特徵,畫得倒也挺像。



一般來說,只有初學者才特別在意畫得像不像的問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後,追求的是造型的精準,以及對肌肉、骨骼結構的準確把握和塑造能力。當然,能做到這一點,再抓住一些主要特徵,還能畫得不像嗎?

雖然對造型藝術的要求並非簡單的像與不像,能畫得大家都覺得很像當然是更好。不過,就算是經驗相當豐富的畫師,也不能保證將每個對象都畫得很像。因為有些人的特徵很難把握,就連照相都時常覺得不太像,這事還真有點尷尬。


大家都知道,西方繪畫藝術的確是很注重造型的,尤其是印象派出現之前的寫實主義繪畫風格,很多繪畫大家的造型之精準令人歎為觀止。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安格爾的《泉》等等,應該是畫得很像的,但是如果就憑畫得很像而成為經典作品的話,這樣的理解未免也太過於膚淺了。

國畫追求的藝術境界更加不能停留在像與不像的層面了,而是注重於“神”的表現。用齊白石的話說: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因此,說一幅畫畫得越像越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些道理,但僅僅把像與不像當成評價一幅畫的標準,那是外行人才說的話。多年前流行一種炭精粉畫像的職業,畫師只要經過一些簡單的培訓就能把握住對象的特點,並且讓人覺得畫得很像。這種畫在當時還挺有市場,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從事這樣的繪畫的人應該稱其為“畫匠”,與藝術並無太大關係。

如果依照這樣的審美邏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以及所有的抽象主義繪畫形式,都將被排除在繪畫藝術之外了。哪還有什麼藝術水準可言?


簡單說了這些,大家最喜歡討論的像與不像,其實並未真正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不過是普通大眾和一般的美術愛好者談論的話題,缺乏藝術的專業性。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當然不是畫的越像越好。

畫得像只是某一種審美標準。

在古典時期,畫的像是一個基礎能力,就是必須畫的像。當然,不僅僅要求像,還要有色彩、造型、構圖、寓意等等方面的因素。

到現代主義時期,基本拋棄了畫的像這個追求。藝術家更多的追求畫畫本身的東西,比如線條、顏色、構成形式等,而形象並不重要了。表現主義更加要誇張誇大形象,以符合畫面氣質和情感表達。

到後現代時期,也就是60年代以後,什麼東西都沒有標準了。藝術可以非常多元。所以,畫的像也是好藝術,不像也是好藝術。就看藝術家從哪個角度出發進行創作,而這個作品感動你的是哪個點。不是畫的像就會打動人。


不談藝術


當然不是,如果是,現在就不需要畫家了,只需要照相機就行了。相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機器,機器永遠代替不了人,因為它沒有人的情感。藝術就是人生氣灌注作用的產物,沒有人獨特的情感在裡面不是藝術。畫是畫家眼中的世界,表現了畫家內心對世界的觀感。

超現實主義油畫逼真到和照片分不清,可是那些作品對人體解剖研究和表現還處於表面淺層次,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畫相差不僅以道理計。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畫和雕塑對人體骨骼肌理刻畫的準確和精細至今無人能及,他對人體解剖之精深連很多醫生都做不到。可是達芬奇卻笑米開朗基羅的繪畫失之精細,說他畫的人體肌肉過於強健和細緻,就像一梱梱的胡蘿蔔一樣。這就是不同藝術家的不同藝術感受,風格不同。

葉淺予和黃永玉不研究人體解剖,甚至不練人體素描。他們的畫並不深入卻很有靈氣,很吸引人。特別是葉淺予的速寫捕捉的是宏觀的動態的神韻,反而畫活了。他們的畫可以說不像,但那動態的線條,對人神韻的捕捉卻有勾魂攝魄的魅為。







舞進人生天堂


美術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不同,人們的要求,欣賞水平不同,衡量藝術水平的標準也不同。有的喜歡寫實畫,畫得越像越好,有的喜歡抽像,有的喜歡印象派,不管你用什麼表現方法和形式,能打動人們心靈,才是最重要的。





康樂先生


不是的,也許孩子的畫在大人眼裡比較“難看”,但無論“像”還是“不像”,都是他們的自由表達,家長應該鼓勵。對此,專業的美術老師建議,10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嘗試不同的繪畫方式,如繪本美術、創意水墨、兒童畫都是不錯的選擇;10歲以後,就可以結合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培養孩子自信心,讓孩子享受繪畫的樂趣。

老師強調,無論繪本美術還是創意水墨,無論是繪畫還是手工,統統都只是美術形式,讓孩子從中學會感受美,學會表達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悟興視界


對於美術的要求齊百石的要求是作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是純藝術的重要標準。當然有工筆除外,但遇工筆在純意術中做岀成就的並不多,有陳之佛於非闇這兩位而己。前提是夲人的綜合修養不是一般的高深。做畫是講究神韻在內的,這神韻是自己對事物產生真情而產生的最美的感受,通過生活實景提煉出來的。也有一定的寫實能力,但這種寫實不是百分百的描繪自然。而是自己對自己內心深處主觀美的高度理解,對自然的真實美相碰撞。吸收最重要的部分而形成自己強烈的表現欲的特質,做岀實境和意境相合的美的作品。


踐行心魂


美術所包含的領域非常多,比如,書法、雕塑、繪畫、攝影、建築、設計等等,就單繪畫就有好多種類了,譬如,壁畫、國畫、油畫,這些都至少已經幾百年歷史了,壁畫已經上萬年曆史了,這都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問題來了:美術而言,是不是畫的越像越好?

美術而言,畫的越像越好,這是繪畫藝術的前提基礎

稍微瞭解繪畫藝術的人都知道,在人類世界最早誕生的壁畫,其人與物的形態特徵都是非常逼真,雖然遠古時期的繪畫條件極為弱後,但藝術家們都盡全力把人、物描繪的很逼真,畫什麼像什麼的那種,這是為了達到真實記錄物象的效果,要不然,我們也無法瞭解古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及生活狀況,

即便是後來的國畫與油畫,藝術家們都將現實生活中的人與物,描繪刻畫的非常逼真,至於為什麼?只能用一句話簡單概括:繪畫是一門再現的藝術,對現實世界的高度還原,這不論是寫意的國畫,還是寫實油畫,都是以大自然為師,所以,將物象畫的越像,越能體現藝術家卓越超凡的技法,



要清楚的明白,人的某項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成為了藝術,就美術中的繪畫而言,連現實中的人與物都畫的不像,那麼就更不用指望所謂的情感了,這怎麼能說是藝術呢?用現在的話說,藝術就是指人的創作技能,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設一位畫家畫的東西沒人看懂,那繪畫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吧!


雖然現在繪畫藝術的流派很多,包括“以醜為美”的抽象派,但抽象派的物象並不是完全無法辨認,它依舊是有可以辨認的跡象的,只是欣賞起來費勁些而已,那些讓人完全無法看懂的畫作,是絕對稱不上為繪畫藝術的,綜上所述,就美術而言,畫的越像越好,這是繪畫藝術的前提基礎,尊重藝術,繪畫的風格可以有很多種,作為一名畫者,必須具備將物象畫的逼真、越像越好的能力。


詩夜城主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術史上,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前還不能把人物畫的像照片,畫的像只是500年前的西方標準.而中國1000年前宋代就已經解決畫的像的問題。在500年前的西方,把人物畫像是具有學術性,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大師已經解決。所以到今天就已經不具備學術性了。假如你進入非洲原始部落,或者亞馬遜的原始部落。如何把東西畫的像,在他們那裡還具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