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5岁首战斩杀敌首领父子,20岁封太子的代善却为何两次主动让出皇位?

用户68736147


个人倒不认为代善是让出皇位。

🍑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同母长兄褚英最初被努尔哈赤确定为继承人,结果得罪五大臣等骨干力量,又得罪太多兄弟,三个月就被废黜关押,一年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此后,顶替长子地位的代善因为战功得到努尔哈赤认可,曾公开表示,自己死亡之后大妃阿巴亥及幼子(多尔衮等)归代善抚养。这话的意思是暗示将册封代善为继承人。

然而,反代善势力立即行动,努尔哈赤的两个小妾公开揭发,阿巴亥盗窃公共财物藏到儿子阿济格处。此外,阿巴亥私下赠送酒肉给代善与皇太极。皇太极没吃,代善却全吃了。这就是隐晦指控阿巴亥不守妇道,努尔哈赤还没死就急切去勾搭代善。而代善心安理得吃了阿巴亥的东西,则似有奸情。

努尔哈赤明白,反代善势力能把手深入自己的后宫,说明代善的能力与威望不足以服众。何况代善即便与阿巴亥没什么私情,也说明政治能力太差。

所以,代善唯一能够当继承人的机会已经永远失去了。

🍊满清第一次妥协皇位

努尔哈赤死亡,由于没有明确继承人,当然就只能以实力说话。

当时有四大贝勒,代善两红旗51牛录,阿敏镶蓝旗33牛录,莽古尔泰正蓝旗23牛录,皇太极正白旗25牛录。

此外,镶白旗杜度(15牛录)已被努尔哈赤调至两红旗,估计要将镶白旗给多尔衮。

同时,努尔哈赤亲将的两黄旗65牛录已经被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各15牛录,剩余20牛录也明确给多铎。

这就很恐怖了。

多尔衮三兄弟占据三旗80牛录兵力(满八旗超过40%的兵力),战斗力又是最强的,加上复立大妃的阿巴亥占据努尔哈赤嫡妻位置,这让四大贝勒还怎么活?

所以四大贝勒立即合作逼迫阿巴亥离开,然后伪造努尔哈赤遗言,令阿巴亥殉葬,共同推举势力最小的皇太极当继承人,四大贝勒共同领导国政。

此时,阿巴亥三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济格才21岁,多尔衮13岁,多铎11岁,还远不是四大贝勒的对手。所以阿巴亥只能在逼皇太极立誓善待三兄弟后自杀殉葬。

在这里,实力最小的皇太极为何当皇帝?

一、代善还顶着与阿巴亥有私情的名声,无论是否逼死阿巴亥,只要代善当大汗,都会坐实流言。二、代善在四大贝勒中实力最强,其余三人害怕。三、阿敏是努尔哈赤侄子,莽古尔泰有弑母原罪,都不适合当大汗。

因此,四大贝勒平衡之下选择实力最差的皇太极当大汗。而如四大贝勒不能达成协议,则将会被阿巴亥乘机翻盘。

所以,代善这一次是有实力,但严酷的局势令之不得不放弃大汗位置,自然就远说不上什么是代善在推让继承人。

🍎第二次推举皇帝

皇太极死后,也没有确定继承人,依旧得凭借实力说话。

此时,皇太极本系的两黄旗、豪格正蓝旗拥有117牛录,多尔衮三兄弟有两白旗98牛录,皇位争夺就是这5旗的事。作为独立派的代善两红旗与济尔哈朗镶蓝旗合计才96牛录,当然只能打酱油,居中调解而已。

多铎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设局令豪格哑巴吃黄连,而后故意推举代善。代善哪里敢在两大势力之间当傀儡,急忙推辞说,哪有哥哥继承弟弟(皇太极)皇位的?

最后形成决议,多尔衮与豪格双双出局,以幼小的福临当继承人,满足五旗与皇太极后宫的利益。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所以,这一次,代善毫无继承大汗的可能,更不能说是他推辞皇位。


四川達州


爱新觉罗·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大福晋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长褚英于1615年被处死)。在努尔哈赤的征战过程中,代善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从而使他成为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热门人选。作为势力最强,威望最高的“候选人”,却在努尔哈赤死后最终失去了继承汗位的机会,令人费解。

史料中对此原因并未记载,但据传是因为有人揭发他与努尔哈赤宠幸的大妃阿巴亥有私情,传言阿巴亥经常晚上精心打扮后去见代善,起初努尔哈赤对此将信将疑,后来越来越多的贝勒也这样传,努尔哈赤就开始相信了,因此两人均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处罚,也使其失去了成为努尔哈赤汗位的继承人的机会。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代善拥有继承汗位的诸多优势条件,但他也清楚他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继承汗位后所面临的困境。在论军功和能力方面,他的几个弟弟也是战功卓著,个个也是聪明能干,且阿敏和皇太极素有野心,所以汗位的“竞争压力”不小,另一方面当时后金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不仅前线吃败仗,明朝开始反击,同时内政的弊端也是激起了辽民的反对,对于这些困境,代善是心知肚明,促使他放弃了汗位的争夺。



岳麓讲坛


代善在大哥褚英被处死后,他成了努尔哈赤的长子,一度被父亲立为皇储。题干所说两次主动让皇位,一次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后,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位;另一次是皇太极驾崩后,又由他出面主持大局,促成了福临继位的结果。

这两次皇位更迭,代善确实有机会自己上位,那么他为何那么高风亮节,主动让位呢?

皇太极与多尔衮之争,代善投票皇太极

关于皇太极继位之谜,历史争议颇多。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虽没有遗诏,他确实意属多尔衮,皇太极勾结四大贝勒,逼死多尔衮的生母,夺了皇位。另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没有明确意向,皇太极继位就是由四大贝勒权衡商议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努尔哈赤意属多尔衮之说站不住脚(我曾经有文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不再细说)。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有指定接班人,如果要指定,接班人只能在四大贝勒中产生,多尔衮毫无可能性。

四大贝勒各有势力,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倾向性,都各有野心。不过,阿敏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获得拥护的可能性很小;莽古尔泰因为杀母事件,被努尔哈赤和大臣们看不起,也等于淘汰出局。真正对皇太极形成威胁的只有代善。

代善原本就是皇储,有人认为代善被废黜太子之位,是因为跟多尔衮的生母产生绯闻。其实站不住脚,如此不着边际的说法,努尔哈赤不至于相信。代善被废黜太子之位,我认为一是由于他虐待前妻生的儿子,被同病相怜的努尔哈赤所痛恨。二是代善虽有战功,但并不善于理政,不是汗位的理想人选。

既然努尔哈赤并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理论上代善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代善听从了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的建议,带头表态拥立皇太极。代善表态后,实力较小阿敏和莽古尔泰,在自身无望的情况下,只能赞同代善的提案。

多尔衮与豪格之争,代善巧妙隐身

如果说皇太极与多尔衮之争,其实就不存在,是后人自寻烦恼闹出来的公案,那么多尔衮与豪格之争,却是实实在在的故事。

在多尔衮与豪格几乎刀兵相向之际,由代善主持召开了新皇推选会议。会上,代善明确表态支持豪格,济尔哈朗也更偏向于支持豪格。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当然站在多尔衮一边。关键时候皇太极亲掌的两黄旗表态:如果继位的不是皇子,他们就兵变!等于向多尔衮下了战书!

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多铎见多尔衮难立,就提出立代善。代善以年老不胜任为由拒绝了,并以岁数大了,不想参与此事为由提前退席。

代善提前退席,让推举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其实,在朝中论资历和实力,无人可出其右,他在关键时刻退席,等于在鼓励两黄旗,如果我的建议不被接受,你们想动手就动手吧!离开了压得住阵脚的代善,稍不留神,大堂之上可能就是一片血光。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知道事不可为了,又不甘心败在豪格手下,就跑出了替补方案——立皇九子福临。他的这个提案,得到了代善的认可,一场危局得以化解。

代善的机会与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知,两次代善都有机会上位。尤其是第一次,代善家族几乎掌控了半数兵力,拥有绝对的机会,如果他想自立,皇太极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那么,岳托和萨哈廉为何劝父亲让位,拥立皇太极呢?代善又为什么接受了呢?原因不在代善有没有能力即位,而在于有没有能治国,能不能摆得平虎视眈眈的各大贝勒们。

岳托和萨哈廉认为,以父亲的实力,他想即位,没人能拦得住。关键是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不是省油的灯,四大贝勒之外,还有个和硕贝勒共和执政的体制,这都是努尔哈赤生前定下的。以代善的政治才能,他根本驾驭不了如此复杂的局面。

如果自己坐在台上,面对心怀异志的兄弟子侄,岂不是坐在火山口上?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当皇帝,当一个能左右局势的王爷,还乐得逍遥自在。

多尔衮与豪格之争时,代善虽然没了绝对的优势,但他以及他的家族,依然掌控了三旗,他的个人资历依然是最强的。如果在鹤蚌相争之际,做个渔翁,未尝不能上位。事实上,会上也提出了由代善即位的方案。

那么这一次代善又为何放弃了呢?

其实,满清皇族此时政治斗争,比上一次还要复杂。上一次是四大贝勒之间的四方角力,这一次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比如两黄旗,以鳌拜和索尼为主的将领,大多数倾向于豪格,也有部分支持多尔衮。再比如济尔哈朗,态度也不够坚决。

总之,这一次的皇位之争,不到尘埃落定,谁也猜不透对方的真正心思,变数太大,内部发生火并的可能性极大。

代善当时已经六十多了,到了晚年,他不能洞察政治玄机吗?事实上,多铎建议立代善,多少有点动机不纯,有想将局势搞混的嫌疑。代善不会上他的当,他中途退席,既是自保,也是对多尔衮的无声威胁!

年轻时候,都不敢挑战皇位,晚年了,再去蹚浑水,代善没那么傻!

明智之举

由此可见,所谓代善的两次机会,确实不假,不过也伴随很大的政治风险。假如代善光看到利益,看不到危机,盲目介入,第一次他的结果恐怕就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昏君,被人搞驾崩了一点也不意外;第二次可能会更惨,不等上位恐怕就替别人当箭去了!


寻根拜祖


不会是主动。因为他已经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