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德对“我思故我在”的反驳真的成立吗?

丿Seduce-希丶


西方哲学研究外面然后又研究精神自我。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最后像现在都在学东方文化修行,他们现在有很多的冥想静坐培训和学习科目就是回归东方文化。他反对他对不对的问题实际上争论本身有问题。按佛陀和老子说的。实际上没有对错。产生对错的基础是有自我存在。只要有自我立刻远离了真相。因为没有真相。没有一个固定的真相。佛陀说的空。老子讲的无。而那个东西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无法表达。因此只有一种人能接近那个世界。佛家禅定道入定状态,道家静坐按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进入天人合一状态的人。产生的智慧能理解。真正的智慧是不可用知识推导出来的。也就是不可以用理论推导。理论背后隐含追求确定标准的前提,这就是科学的定义。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绳绳不可名。那个东西无法被确定。像量子力学说的,你锁定它它就不是它。康德虽然不是唯物主义,而且他企图摆脱唯心主义然而他说的人的感官无法接触的那个物自体世界的这个东西的推出却是用逻辑思维得出的。东方圣贤早就讲过逻辑这个东西是不可靠的。这个是非常要命的核心的区别,导致东方不发展出科学,西方发展出科学。而科学却又是更大的迷信。像毒品,吃了爽,后果却很严重。人类追求的真理,幸福,自由,力量,解脱,等等这些东西。逻辑是给不了的。因为真相里没有逻辑,逻辑只是桥,不是目的。更不是真相。如果追求理论正确,那就本末倒置了。罗素讲过人的智慧是一种愚蠢。而人类的教育却是制造愚蠢。老子讲"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学得越多越背道而驰。因此他才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才说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但是明了这个的太难,因此地球上几乎都是不明之人。


低调的网红


“我思故我在”与“形而上学”什么关系?这句话竟然是错的?

今天我决定尝试一下新的问题,一个哲学问题。有一位童鞋是这样提问的:康德对“我思故我在”的反驳真的成立吗?

其实我对哲学几乎不懂,看到这个问题后我稍微查了一些资料,明白了个大概(如果有哲学大佬发现我理解的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明白了两点:

1、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个观点,而且遭到了反驳。

2、反驳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尔。

相信大家对“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一定很熟悉,也经常看到各场合有人引用它,那么既然被反驳了,说明它可能是错的,现在我们想知道的是,这句话难道不对吗?

“我”即上帝

其实哲学上的话常常不是它表面的意思,一般人会理解“我能思考当然证明我还活着,我死了就不能思考了,当然我思故我在”。不过笛卡尔想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中的“我”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概念。

现在,请您随口说出一句话,什么都可以。然后你想一想这句话,你会发现它的背后藏了一个“我”。比如酋知鱼说:马桶没冲。那是谁看到了马桶?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是谁认识到马桶存在“冲”与“不冲”两个状态的?无论是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也无论这句话出现在什么场合,就算它只是麻木不仁地交待了一件客观事实,你总是会感觉到曾经有谁做了些什么才会出现这句话。

我们意识到的这个无形“我”的存在被称为“逻辑主体”,将世界中的物质提取出来并变成信息的过程被称为“认知”。那么很显然我们都能意识到,想“认知”一个事物就必须要有“认知者”,如同想托起一个东西就必须要有一个“落脚点”,这个无形的“我”就是笛卡尔想要证明的对象,他想证明“逻辑主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实在的“物体”。

那笛卡尔是如何证明的呢,他认为因为“我”可以通过思考来认识研究一切,一切都是可以被研究的,但是只有“我”是无法通过思考研究的,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从“我”之中来的嘛。因为思考有来源,而来源是唯一不可研究的(可研究就意味着可能不存在,不是吗?),所以它就是存在的,所以“我思故我在”。

▲康德

为什么笛卡尔要证明存在一个“绝对存在的逻辑主体”呢?这其实是为了他的“形而上学”理论做铺垫。,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世间存在着“绝对真理”,以“绝对真理”为指导,世界才得以运行,而想要找到绝对真理,就只能通过思维逻辑来证明。这个思想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证明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禁止套娃

康德认为自己有一套更好的“形而上学”

那么康德是如何反驳笛卡尔的呢?他说笛卡尔你犯了一个“越界”的错,你说“我”是不能研究的,但是你刚刚明明思考了一下“我”能不能被研究,这就是在研究“我”呀!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试图“什么都不想”,那么只要他在脑中动了一下念头“刚刚我什么都没想吧”,他就立即毁了他想要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思”是不能推导出“我在”的,“我思”只能推导出“我研究我思”存在……只要人用思考去认识那个“我”,那它就立即失去了“绝对存在”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世界更相信的是“物理定律”(虽然定律也在不断被修改着),主张“认知”与“知识”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经验,而非什么“上帝规定的宇宙真理”。这种思维被称为“形而下学”,因为“上帝在上,客观世界在下”嘛(不过康德可不是唯物主义者,他击败了笛卡尔后自己也想搞一套不一样的“形而上学”)。

逻辑是进化赋予生命的普通能力

随着越来越昌明的现代医学技术,我们认识到关于“自我”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生物的属性,它的根源是趋利避害,为了向对生存更有利的环境定向移动,从最简单的神经系统开始,生物就出现了“倾向”,而更复杂的“倾向”自然会导向意识。意识虽然还没有被完全解明,但总得来说我们认为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对环境与自身条件综合判断反应。

所以“自我意识”是心理学家们非常喜欢研究的内容,目前我们至少明确,很多聪明的动物比如海豚或是黑猩猩也是拥有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而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发现动物们同样拥有逻辑思维,而且完善度也各不相同。比如狗不能理解两个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但是狼就能理解,这证明的逻辑本身也是进化的产物,而且也随着脑容量的增加表现出复杂度的增加,所以想从思想中找到更深刻的东西是不太可能的。

我是酋知鱼,一条不慌哲学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酋知鱼


在细致的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之后,康德说,人的知识是靠人先天就有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整理综合规定…等等的主观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知识离不开经验但没有人的主观形式努力也就没有知识。

但康德认为,我们的时空能力只是就经验而言(与前者唯理论不同),因此只是对现象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不能达到真理。不过在康德以后哲学家们对此不以为尽然,并在康德的肩膀上对其学说改造创新,比如黑格尔及后来发展黑格尔学说的卡尔·马克思。

我们知道,在康德之前的17世纪有位出生于法国后来流亡在荷兰的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他曾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意思是除了从我的思想知道我在之外一切的存在都可怀疑。在那个时代,这可是第一次用人之“自我”取代上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的来做哲学思考。不过,上帝的位置当然也不可或缺。

笛卡尔这样论述造物主的存在:既然我怀疑,那就是说我看到了不完满,而我心中早已有完满的前提我才会见有不完满。那么我心里哪儿来的完满前提呢?肯定是上帝放进来的。所以上帝肯定存在。——笛卡尔这里其实是沿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推导上帝存在的方式。

现在我们看康德如何分析笛卡尔的命题。康德说:‘我思故我在’的‘我’其实是思维着的我,在语言表述中它是一句话的逻辑主词,此时这个‘我’只是无形的承载或说进行者,而不是可作主体的“在”。

试试看,能对这个‘我’做具体描述和定义吗?只有对某物或某“我”(的心理)做具体研究时它才成为主体,但此时你研究的并非那个正‘我思’的‘我’,你的研究实际上是那个无形的承担着思维的“我”在做。

因此,康德认为笛卡尔混淆了无形承载者的逻辑主语的“我”和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主体存在的“我”。‘我思’之我是无形和不可知的,不是那个作为研究主体的‘在’,所以不能从‘我思’推出‘我在’。康德接下去说:这个‘我思’的‘我’虽然不是知识认识的主体存在,但是它作为无形不可知之物却有其道德、宗教、法律 ,(—这些作为非知识形式的自我意识时)上的意义。

我们知道人的主体道德感在康德是‘绝对命令’式先天的,而非经验,也就非知识。宗教,像灵魂不死,灵魂的意义等等作为知识看来是荒谬的,但是人却可理性想象在不可知之‘我’的自在之物那里上帝的存在。

法律,这个‘我思’之我,要负法律责任的。这里的意义首先是在精神上。

康德认为信仰所终在知识领域之外,这样信仰就有了如儒家的孔子所说‘祭神如神在’那样的不确定和模糊的性质。而当信仰的对象,比如上帝,不属于公共知识而属于那个不可知之‘我’时,信仰才真正还给个人,才有“信不信由你”,才可能有事实上的信仰自由可言。

在此可以对比此前提到的笛卡尔的造物主:来自‘我思’的人脑中的完满观念,尽管这一推导在我们今天看来犹如逻辑思维游戏,但超自然的造物主的存在明确肯定,其实也通向了像后来唯物主义那样的无神论真理说,它的反面。

假如有人问:信仰难道不是从来就是个人的事情吗?拜佛还是求道不就是出于你自己信什么吗?答:这是你在从中国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此事。

作为公共知识的信仰无论是超自然的神明还是社会真理其实是具有社会强制性的、是要强加于人的。尽管有时是以无意识的潜在的方式进行。社会被那些堂而皇之的说教所笼罩让人们习惯依赖信仰而忽视照看内心。也不能理解本信仰之外的人的观念与内在的道德力度。因此才有人认为种种的暴力、偏激言辞、无理性,及族群歧视等等皆由此而来。

康德的启发是信仰可以是作为个人冥冥然的感觉或是通过自身的内在道德感而存在的。这样,还给我们这样一种意识,总的来说,人类人与人之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细节和方式作为个人的事情,可以不问,且尊重。


水木99999


这个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你即使是植物人了,对于这个宇宙你也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