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就解读绘画作品而言,有人说“油画易懂,国画太难”,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将国画和油画进行对比讨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国画线条,油画造型;国画写意,油画写实;国画笔墨,油画笔触;国画“以书法入画”,油画可以“乱涂乱画”,问题来了:就解读绘画作品而言,有人说“油画易懂,国画太难”?



就解读绘画作品而言,油画易懂,国画太难

国画注重写意,追求“书画同源”,书法和国画出于同一源头,书法又讲究“用笔、结体、章法”这三大要素,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有笔墨神韵的国画作品,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书法功底,开篇说了,国画“以书法入画”,也就是用书法的笔法来创作国画,书法用“写”,国画也用“写”,



经过上段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就创作而言,国画难度远远大于油画,油画流派风格很多,其中抽象派就可以“乱涂乱画”,写实油画虽讲究“光影明暗对比、空间透视效果”,但是抽象派油画就完全可抛弃复杂的透视法,还有种种例子,可以说明油画创作的简单,

同样,就解读作品而言,也是油画易懂,国画太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与万物哲理,以及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的美的规律,可以这么认为,国画与居住文化、景观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等有密切关系,想通过国画作品了解这些诸多文化就令人费解,



解读油画作品轻而易懂,那是因为画家通常借助油画作品的视觉效果向人们讲述故事,与他人达成思想、精神方面的沟通,也就是说,油画作品的“故事性”很强,观赏者可以通过油画作品的题材、色彩笔触效果,领悟作品的寓意内容,画家要表达的情感。


诗夜城主


油画作品的整体画面容易被人们看懂和解读,给人们在欣赏中所产生的审美感受。画面的整体充满着审美憧憬的艺术享受,是表达画家思想情感的审美理想。国画是写意的审美意境,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国画难懂深奥,欣赏的人们比较少。国画艺术具有情高志远,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一、油画属于视觉造型艺术,要体现出油画艺术的写实逼真、使人们一看就懂,就要对构图和色彩进行把握和控制,才能使油画具有审美的欣赏价值。油画作品大多数表现女性人体艺术的审美,形象直观、容易看懂,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需要,不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程度比较高,就能看懂并产生自己的审美感受。即便是没有文化或者是文盲的人,也能大致看懂一些。

二、国画是写意的视觉艺术,国画再现客观对象与表现主观情感上,讲究“写意”、“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简洁的构图与形象调动欣赏者情趣的联想,获得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

三、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画种,以山水画为主要题材。国画艺术深奥而寓意深远,具有感人至深审美情感。国画艺术的思想内容大多数表现出画家的崇高情操,体现出画家博大精深的艺术风格。


黄智637


1956年,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巴黎会晤了被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天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请张大千夫妇观看了30多张临摹的中国画,画的多是花卉虫鸟之类,一看便知是模仿齐白石,并且笔法非常稚嫩,一看便知是初学者的画作。

张大千直率地说:“你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浓淡难分。中国画是用毛笔蘸墨,含水多少来控制深浅,形成焦、浓、重、淡、清五色……”我想张大千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也是不甚了了吧!

中国画讲写意,西画讲写实。中国画的基础是儒释道的形而上哲学,西画的绘画基础是自然科学。

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讲散点透视。西方绘画重写实写形,讲焦点透视。中国画讲白描,西方画讲素描。

中国画和西方画都有各自的高峰,各自有自己的特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的去解读和欣赏中国画和西画。






北京嘉得书画院


中国绘会重在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中国画的核心是展现意境之美,要是把意境解释为难以用言语阐明的境界,那还有什么话可说的了。可以这样理解,意境就是画家在宣纸上画一些具体符号(后面还会解释这种符号),用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烘托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和他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融合在一起的。可以把意境理解为画家对精神世界的表达,至于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当然是高洁,兼具天下这些高尚的情怀,从这里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大国气度。

再看西方的油画,比如一串葡萄,西方画的就可能像到极致,第一眼就让人忍不住要流口水,但是我们去看国画中的葡萄,第一眼你觉得它是葡萄又非葡萄,并不能产生多大的食欲,但是再看,哦~是葡萄挂在藤蔓的样子,哇塞!对,就是这个样子,共鸣开始产生,葡萄的记忆就有可能在这一刻被唤醒,越看它,这画的味道就越重,仿佛回到某个夏天葡萄藤蔓下的场景。

从视觉角度上说国画的视觉冲击力要弱,它重在神似,在气和韵中游走,欣赏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生活感悟,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油画中的人物看起来都很像真人,但是国画中的人物比较抽象,看国画人物只能脑补真人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了。这也是油画看起来更加逼真的原因。国画中的人物比较抽象,看国画只能脑补物品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了。





冬子148406920


油画易懂,国画太难,就普遍意义上来说,的确有这种现象,如果要问我怎么看,我不这么看。

油画国画是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种最主要形式。

而油画易懂,国画太难的说法,其实就是如何欣赏两种绘画的问题,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好像已经成了普遍的认识,但如果从欣赏角度来说,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一欣赏绘画作品的观念造成的

大多数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或者判定绘画作品的好坏,首先就是看画的像不像,画的像的好懂才是好画,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多数人对于艺术的欣赏,并没有太多的要求,甚至只是出于娱乐,就像现在看电影大家觉得看的爽就是好电影。

那么由于中国画更讲究神似,形是可以似与不似,而油画更重视写实,是以科学透视等一些理念来表现,所以作品与现实惟妙惟肖,既然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大差别,自然就容易懂了。

其实这也不是油画易懂,国画太难,最主要的问题。

二油画易懂,国画太难,最主要是因为写意

油画与国画不仅仅只是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它们还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

中国画具有独立和独特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观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写意成了最根本的要求和追求,之所以说国画太难,是因为画中的意,实在是一种很玄妙的的东西,也许根本体会不到,也许就算能体会一二,也说不出来。

尤其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是道,而道也许作者自己都还没有真正领悟,那其他人觉得难也是很自然的,不过,这也是中国画独特的妙处所在,若有所思才是艺术的魅力。

三油画易懂,国画太难自己为什么不这么看。

这应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从大家对油画国画的误解来说,

大家对于它们也许了解太少,或是认识太刻板,它们都有很丰富的种类或者说风格流派表现主义。油画不只有写实,也有立体主义,印象抽象画法等等。

国画也分工笔写意,也有文人院体等等,写意并不代表不写实,尤其现代世界交流畅通无阻,艺术借鉴融汇也在所难免,只是简单的说油画易懂,国画太难,在逻辑上也并不符合。

另一方面,就是欣赏绘画艺术的习惯。

这种只看像不像的欣赏理念,虽然不能就判定对与错,因为艺术是自由的,怎样欣赏艺术也是个人自由,但是现代这个时代,这种欣赏理念至少是比较土的,不能与时代相符的,现代信息这么发达,大家获取知识的方法怎么方便。

如果看不懂,到头条多看看文化艺术领域,或是直接到悟空问答提问,是非常容易的事,再有不要一句话油画易懂,国画太难,就让自己少了很多艺术的享受和欣赏艺术的乐趣。


红梅工笔佛画


国画重主观,油画重客观。国画重神,油画重形。

近现代画种丰富,中西绘画艺术逐渐丰富,很多艺术风格也融会贯通,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上,不存在太大的差异。题主所指的“油画和国画”应该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油画与写意国画,所以抽屉在这里先从传统角度出发回答一下:


画面与色彩

国画、油画从画面来看,前者用色简练,后者颜色极为丰富,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感是完全不同的。

油画注重还原事物本身,不仅颜色饱满,而且画面是填满的,给人一种谨慎、厚重之感。

而国画则常常用写意的手法来表达其内在,并且国画讲究留白,画面的空白处是画面的一部分,一片叶子,几株花蕊,就构成一幅画。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夜巡》伦勃朗

▲《渔庄秋霁图轴》倪瓒


题款、题跋、钤印

国画和油画很大区别在于题款、题跋、钤印的有无。

中国自古书画本同源,表明文字对于中国画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国画中,题款和题跋对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远比画本身要高得多,有时是对画面的一种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钤印则蕴含着作品的传承。

如果解读国画,这些“画外之音”是必不可少的。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题材差异

国画题材以自然意境为主,油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汉代以前,国画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

油画从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至今油画中人物画也占主要题材。

山水意境难以用言语诠释,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蕴含的是作者的心态与境界,相对的人物画可以用言语阐述,会容易理解。


“油画易懂,国画太难”此言差矣

之前的回答都是建立在“写实油画”的基础上,但是油画不仅仅有写实派,还有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等等,这些艺术主义都是以主观表现为主。

▲《星月夜》梵高(后印象派)

▲《梦》毕加索(立体主义)

艺术是相通的,油画与国画本身就不能相提并论。解读一幅画得看它的创作初心,需要去了解这幅画的年代背景、作者经历。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想要完全去“懂”它,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艺术需要细水长流地品味,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它。


画室里的抽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背景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主义的宣传有关,也与传统国画长期受到批评、压制脱不开关系。

绘画作品的解读有两个层面:眼读和意会。我们可以借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三层次来进一步说明。

图像学是“解读”一件绘画作品的方法之一,在古典油画研究领域一度成为模式。他把对绘画等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为三个层次:

1.图像的自然意义:视觉经验的直接反映,画的是画还是人?什么画什么人?等形象判断和情节判读;

2.图像的传统意义:作者画这幅画所要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这一主题是否表达准确?例如宗教绘画中的耶稣诞生题材,画面情节是否符合《圣经》中的描述,或与某位宗教家的观点一致?

3.对作品的内在意义进行更深的分析。沿用前例,为什么这张耶稣降临和一百年前的普遍画法不一样?其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变革?

图像学这一研究工具对研究中国书画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国画这颗巨大的螺丝,不是小改锥拧得动的,因为中国书画语言本身比叙事结构的西方写实绘画复杂、高深的多。

对于没有美术相关知识的人来讲,在观看美术作品时往往处于第一层次,即通过视觉经验来判读画面内容,因此,当画面形象超出其既往经验时,便觉得不可理解。

我们可以把油画和国画进一步延展:油画中印象主义和抽象主义作品,比如《日出印象》、《格尔尼卡》、赵无极的作品等,对普通人而言,也并不好理解;国画中工笔写实的作品,大家也都能“看懂”。这些都是基于形象真实。

我国长期将欧洲写实绘画作为介绍重点,各类美术学校也是以素描、色彩录取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只会满足于对像不像的判断。

中国绘画历经两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理念和表现手法,早已经过了摹画自然的低级阶段,到元代就将抽象的笔墨作为绘画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因此,对于相对复杂的,甚至带有玄密色彩的笔墨,大家感到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连吴冠中这个西画家也看不懂)。梅兰竹菊题材,画的人成千上万,就绘画对象而言,大家早已视觉疲劳,但专业人士却看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眼里,画里的梅兰竹菊和现实的梅兰竹菊几乎没关系。说实在的,国画欣赏需要极高的传统文化素养。

张大千的画很好看,受众广泛,都认为画得好,看得懂。黄宾虹的画,黑漆漆的,老是那么几座山,画花鸟画得也不太像。然而,黄宾虹的水平和高度却甩出张大千十几条街,因为他抓住了中国画的精髓。





徐榴堂


对油画写实些的还好些,能懂。什么抽象 波普就没有感觉了,国画讲究颇多,笔墨功夫,文人情怀打底,表达含蓄内敛,更符合东方人审美。




畫匠摩雲


西方油画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画也发展了几千年了,各有千秋。

我们看油画尤其是写实油画,觉得很美,几乎没有问题,那是因为油画光影明暗空间透视效果均衡,色彩饱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超写实主义油画连笔触都沒有了,光滑细腻到极致,细致到衣服的纹路都看的清清楚楚。西方的油画作品传下来的确实不少。一方面是油画的保存时间长远一些,另一方面因为流行和审美观点的不同。

而中国画和书法,经过数千年沉淀才传下来那么几家。这与审美观有关,经得住审美的才被传了下来。而人们的审美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随着社会和人们审美的发展,一些中国画经过沉淀也成为传世之作。但是道路坎坷,加上中国画保存没有油画那么长久,一路算下来成熟的画家远少于欧洲,作品不多可以理解。

国画的发展道路和欧洲不一样,评价标准也不能一样的。

不能因为喜欢油画就说油画容易中国画难。我们说难是因为我们没有付出古人的那种对艺术的近乎“疯癫”的热爱。


瑞瑞2201


这是一个属于美术鉴赏的问题。

其实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解读油画未必就易懂,而解读中国画亦不是难以企及的。

欧洲油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艺术到后来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流派林立,当中的艺术家如毕加索、达利、马蒂斯等的一些作品,我们未必能一一解读;而我们中国美术史上的历代绘画名作,若不结合其他学科考据,还真弄不清其图象制形的含义。因此,我们在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需要梳理出几大关系:

1、对绘画作品进行分类,是具象艺术、意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

2、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甚至宗教信仰以及这幅画的创作意图。

3、了解与这幅作品相关的绘画技法技巧,如用笔用色特点等。

所以说解读一幅绘画作品,如果仅仅是从绘画技巧上去考究他,比如我学习过素描和油画技法,因此我懂油画,我没学习过中国画技法,因此我看不懂中国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