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临摹书法是否一定要临的与原帖一模一样?

醉墨斋48915840


书法临摹必须跟原帖一模一样吗?这个问题不简单,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回答的。很多书家都说了,临摹经典法帖是书法学习一生的功课,如果不管是初级还是高级阶段都要一模一样的话,那就不会有创新了,书法的发展也就止步不前了。

学习书法初级阶段对临摹的要求:尽量与原帖相似

为什么不说一模一样呢?是因为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完全做到了,也是有问题的。打个比方,我们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原帖是碑刻,是书法写上去之后再用刀刻出来的,然后加上风化腐蚀会有一些失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临摹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了。

第一,刀刻的效果,如果完全用毛笔去模仿的话,那么笔法可能会出现问题,就是会出现“画字”现象。第二,有些点画上的痕迹,可能是风化失真的问题,例如有些字的“圭角”问题,“圭角”因为风化的原因,可能最好会失去方折的感觉,变成比较圆的那种用笔,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明就里去临摹,也写成圆的,那就错了。所以,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碑帖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初学没有经验的时候,就要多听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话,多向老师请教一些用笔的方法。如果是自学的话,那最好去看看一些优秀书法老师的临帖教学视频,我在我的今日头条里就建立了一个《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里面为自学书法的书友们提供了众多的书法老师的各种碑帖的临摹教学视频。自学书法的书友们,搞不清笔法的时候,一定要去多看看。

临摹传统碑帖的时候,关键的就是笔法和结构,然后就是要注意笔势的问题。如果临帖能达到七分或者八分像就已经算是过关了,完全沉浸在非要临到一模一样就有点钻牛角尖了。

书法深入学习阶段对临摹的要求:神似

书法学习进入到高级阶段之后,我们一般是要拓宽我们的学习范围,往往不会就盯着一家一帖临摹一辈子。而且有的书家,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风格又有区别的,例如颜真卿的早期的《多宝塔碑》和晚年的《颜勤礼碑》风格就相差蛮大的。

这个时候,你不可能说我临摹一个新的碑帖,就把以前临的、学的都抛掉,完全要跟这个碑帖一样,这不现实。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某一个碑帖的根底,再去学习新的碑帖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带上原有碑帖的特点,这个时候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因为非常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启功先生在讲述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说他早期学习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青年时期学的是赵孟頫的《胆巴碑》,后来觉得自己的用笔不够流利,于是又学董其昌的字,学了一段之后觉得自己的字缺乏骨力,于是后期又学习了欧阳询和柳公权的书法,最后也奠定了他的启功体的书法基础。

从这上面我也受到启发,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过了初级阶段之后,你就要根据自己的书法,看看哪里有问题,然后再去学习新的碑帖来修补,这个时候的临摹只是为了取我所需,不一定要全盘吸收。

另外就是,在高级阶段的临摹,主要是以“意临”为主,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这幅法帖的作者,模仿他当时书写时候的状态,然后再去临帖,这个时候我们学习的是法帖的“神”,而不仅仅是外形的相像。

以上是南山的一点拙见,希望大家指正。感谢您对翰墨今香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临摹是否需要力求逼真的“复制”,因个人所处的书法学习阶段而异。


(一)以个人书学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初学者应以原帖为蓝本,临摹得越相似越好;入门之后已经进入创作阶段的学习者,不必百分之百的临摹仿学,意临也可,只取自已最需要的即可。初学阶段是从无到有,重在打牢点画结构细节基础,对书法理论的积养还比较浅,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知,这个时候,临摹越像,效果越好。




(二)以个人书学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可以无限逼真去仿学古人,临摹经典,本身就是娱乐为主嘛。专业的书法研究者,研学的目标的探究艺术,因此书学必须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讲究一个时效。他们的临摹,特别是在书法创作、融塑个人风格的阶段,大量的时间是在读帖和理论研究,临摹也常以轮廓或细节上的意临为主,只求笔法笔意的技巧与形体大概,不须进行精准“复制”式的临摹。



(三)临摹要以理性认知为先。即便是初学阶段的临摹,也要尽量读悟在先,先看先琢磨,对笔墨章法进行粗络的研究,对线条的来龙去脉、结构的布局关系等进行理性的思索,尔后再去动笔去临写。很多朋友拿起笔来直接干,照着原帖猛练,对技法关系不太清楚,对原帖明显处理不好的地方也照着写,甚至带到日常创作之中,这样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期看于书学并无大益。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书法习作。


抱庸詩書


笔者7岁临帖,走了十几年的书法弯路!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言,倒是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分享!临帖分为三个步骤!先回答主题的问题:分阶段,打基础的阶段不必用一摸一样的原贴,而临写书法大家的笔意笔势时,最好是原贴,同笔,同纸!才能更好的检验是否得到要意!

首先,临摹笔画!这个时候,借助的是书法教程,这里的笔法是书法教程编写者提供的!比如下图


接下来,是间架结构!推荐临习《黄自元九十二法》这个时候临帖,重点在结构上!不必追求一模一样!

最后临写的是笔势笔意!感受书法变化之妙,这个时候,最好用原贴,而且要用书家选用的笔和纸!

为何?因为书法的变化因素很多,如果要快速体会到书贴当时的笔意,自然要知道,笔的大小不同,笔豪的软硬不同,纸的生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在这个阶段,碑帖就不如纸贴了!

欧颜柳赵四大家中,赵的纸贴最多!但由于出书贴的人们没有太深研究书法,导致市面上的书贴,要么大,要么小的居多!所以原贴一摸一样的不好找!

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像赵体的纸贴,大多都有标注原贴的大小,可根据这个提示去打印同等大小的书法纸贴!

赵孟頫《三门记》介绍 楷书,纸本,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


黑底的为碑帖!


此为纸贴!

然而,书法的宗旨并不是把字写的和字贴一摸一样就OK了,而是能学得名家的功夫,自己融会贯通!灯过了上三个阶段后,有了扎实的功夫和经验!自然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不需要原贴一摸一样的字贴也一样可以得到书家的笔意!


汉卿CG


这几年我们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广越来越重视,其中传统艺术中的书法艺术也越来越被众多人士喜爱,学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书法离不开向传统的书法碑帖取法,那么在临摹传统碑帖的时候,很多人说一定要临摹的一模一样才行,真的是这样吗?这里面有三点误区,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第一,临摹的一模一样,几乎不可能。作为一个初学者要想写得和碑帖一模一样,难度太高了,也几乎不可能做到。即使是很多书法就练了一辈子书法了,你让他去模仿另外一个人的字,也很难做到,尤其是古帖。

如果一个人的字体随随便便就能完全模仿了,那么就不会有笔迹学这门功夫了,签名画押也完全没有必要了。临帖主要学习的是原作者的笔法、结字和章法,通过临摹掌握了某个书家的用笔特色,再学习他的结字法则,然后去体会他的章法布局,那么这个临帖的关就算过了。

第二,碑刻书法不是真正的书法。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非常有启发,他说学习碑刻书法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事实上碑刻和墨迹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差别还可能会很大。书法家写完字,让刻工去刻出来,这就等于二次加工,有些刻工并不会完全百分百复制墨迹,有可能会带入自己的喜好。

第三,临摹的关键是入帖和出帖。临摹法帖的目的在于入帖,入帖就是学习法帖的精髓,这样你在不自然的情况下写出的字就具有了临摹对象的特征。什么是原帖的精髓呢?窃以为就三点,笔法、结字、章法。

如果一个临帖高手临谁像谁,这也有问题。很多书家不会终生就学一个碑帖,都会兼收并蓄,不局限于一家。而且即使同一个书家,不同阶段他的作品也是有十分明显的风格特征的,举个例子吧,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是颜书早期的作品,而《颜勤礼碑》是成熟期的作品,二者风格就相差很大。再举个例子,你学过欧体,再去学习赵孟頫书法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把原来学到的欧书的特征带进去,这样的话,你临摹赵体的时候就不会像了,但这种“不像”反而是好事情,如果能融合各家书帖风格于一体,那不就是自己的风格了吗?您也就成家了。

就像启功先生自叙学书经历一样:“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先生早期学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欧阳询的书法,最后学习的是柳公权的字,这中间启功先生还临摹过很多书家的作品,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多大书法家看他们的临帖,没有一个和原作是一模一样的,既有原作的特征又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说您临谁的都一模一样,那等于没有学习吸收到原作的营养吗,等于学过就忘了,这种临摹到最后也学不到什么。

启功《论书绝句》

例如史载颜真卿写完字,就有专门的刻工负责给他刻石,而这个刻工刻完之后颜书的捺画波磔就会失真。另外随着岁月的摧残,碑刻最容易风化和受损,所以很多转折之处的方笔,就变成圆笔了。本来是瘦硬的笔法风格,会变得相对圆润了很多。

另外由于摹拓的手法和技术问题,同一块碑用不同的手法技术拓下来的拓片有可能会不同。所以我们在选贴的时候,拓本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一点,一定要选择优良的拓本,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点书法知识了。所以启功先生那句话“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很有深意的,王羲之据说后来再次写《兰亭序》写了很多本都不如第一次写的,何况我们后人去临摹,怎么可能一模一样。




工笔小强


近日有朋友问我:他的结构总是临摹的不像怎么办?我回答说:不像就对了,又不是复印机。朋友对我的回答不屑一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临摹中像与不像的关键问题——力的平衡!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力的平衡”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而是古人提出来的,古代的书法家非常有智慧,在书法的探索道路上是遥遥领先的。比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笔法》,据说是神人传授给他的。光凭借这一点,我们后人永远也跟不上,你说是不是遥遥领先呢?好了回归正题,“力的平衡”是第一次由蔡邕提出来的,就写在他的《九势》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临摹跟“力的平衡”的关系,先看临摹。

第一,临摹中的“像”是表面的。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在临摹的过程中不自觉或者自觉地去追求跟原帖一模一样的效果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临帖多年的书法朋友都反应说:他们始终都临不像,很多地方不管多么努力都跟原帖有差别,而像的地方也是表面的像。

第二,不像才是书法临摹的意义很多人都觉得要跟原帖写的一模一样才行,我不认同。就想现在田英章的弟子们,都在学习田英章的楷书,他们的笔法和结构几乎是同一个面貌。把很多田英章弟子的作品放一起,看不出差距。这就是一味追求像的结果。所有人都跟你写的一样了,还有什么意义。你学欧阳询写的跟欧阳询的一样了,他学欧阳询也是跟欧阳询一样了,所有写欧体字的人都一样了!还有学的意义吗?于是有人问,不能像,那到底该怎么?

第三,临摹应该重视“力的平衡”。怎么理解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了解原帖里是怎么处理重心的,结构是怎样平衡的,在充分了解之后,再把它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品里来。而不是去像它的某个字。就算像了,那也是人家的,不是我们的。当你把这些字复制下来放在我们的创作作品里,一样不和谐,不好看。为什么呢?应为你忽略了一点,你觉得模特身上的衣服好看,就直接复制了一身,穿在自己身上,忽略了自己的身材跟模特一样吗?

关于力的平衡,蔡邕《九势》说的非常好,看过的人都知道,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临摹和创作的问题。大家如果对《九势》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赵少俨


临帖要与原贴一模一样吗?”你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学习书法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一个书法学习的科学问题。

临帖大体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初学阶段,一个是精研书法的高级阶段。

我们把这两个阶段总结一起看,初学阶段和高级精研阶段,都会有“临得与原贴是不是要一模一样”的问题。

首先,初学阶段,最好亦步亦趋地学习临帖。

既然是亦步亦趋地学临帖的,当然会临得一模一样。

而事实上,我们真的能够临得“一模一样”吗?

如果说不能,那不是事实。如果说能,为什么我们会提出临得“一模一样”的问题呢?

这就是说,临摹书法作品,真临得“一模一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能把“形”临得很像,但是气韵神色就不是一下能够临得出来的。这样的话,临出来的字,往往比较死板,没有生气和精神。

我们对一个帖临上几年十几年,会基本熟习一个帖的基本精神的。这样,我们也可以比较规范地写出那个字帖的基本面貌的。

但是,随着你对书法认识的提高,你就会有更高的学习要求。

这就需要重新学习原来的字帖。这一次,由于你已经有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经验感受,那么你对字帖的学习要求也会更高的。

在你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条件下,我们从两个方面看临帖。一方面,您能不能把字帖临得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本事。你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检验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本事”。

如果你真有这个本事,那么,首先要祝贺你,你的书法本领真的不用怀疑了。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层次,那么,你的书法本领还是不够强的。

面壁十年图破壁。有信心的书法家,应该有一定的创造性。

如果你具备临摹一模一样的本领,那么就需要多临一些帖。然后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书法经典,好好学习一段时间,这样,你就会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表达语言,再加上一些书法美学理论学习,你的书法就会好多了。也就彻底完成了临帖的任务。

以后有临帖,你完全可以不受临得像还是不像的要求。你也可以“意临”,也可以“复印”下来一样的临。因为无论如何临,你写出来的字是精彩的。

学习书法几十年,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除了传统的初学临帖和精研临帖的学习方法,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即适合初学,也适合精研的高级阶段学习。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比如,青少年一下年龄段的朋友,不太适合高级学习方法。只能要求粗通书法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人学习书法,除了必要的熟练期,直接进入高级阶段,适应性比较强。

但是,“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方法,就没有那样明显的区别了。

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要求在如何“写出来”上下功夫。

怎样按照“四法三笔”把一个字“写出来”?

首先对书法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要严格控制。

除了起笔行笔收笔,还有一个要求,叫做“接笔”。

接笔其实也是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成的。

但是,这一笔,之所以叫做“接笔”,关键是在一个字的所有笔画中,要注意安排位置关系,这样,我们写字临帖,就会有一个监控手段和检测办法。

我们学习书法,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检测出我临摹的作品“哪对哪错?”,如果按照“四法三笔”学习,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最后是“写出来”以后,怎么看?

我们前面说了,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接笔”写字,就可以写得很准。

那么,你怎么知道临摹的“很准”呢?这就是“笔法、笔意、笔势”这“三笔”。用笔法检验笔画“像不像”,用笔意检验笔画“生动不生动”,用“笔势”检验笔画的觉度走势写出来没有。如果“三笔”都满足了。你的书法真的就会没有问题。

知道学习书法我“哪对哪错”了,这非常重要。以前的书法学习体系没有“四法三笔”这样严密而简单的理论,也没有检验哪对哪错的依据。



万堤方


对于临帖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设法吃透原作精神是最重要的,一模一样大可不必。即使能临到真假难辨的程度,只能说明高仿能力很强,要验证真功夫,还得去创作领域打擂,只要找个内容一写,立马见分晓。



如果写的像集字作品似的,说明没有出帖,仍在基本功范畴徘徊,与创作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走。创作的真正意义是写出自己的个性,重点看消化功能怎么样,获得了多少营养,谓之取法。所以,从日后应用所需着想,临到七八成像就行了,而这七八成,70%用在笔法与笔画技巧上(神采),剩余30%用在字形结构上。



临帖是悟法、识法过程,通过求像(形似、神似),仔细体会原帖技法精要,如执笔法、运笔法、基本笔画、结字法,领悟每一个细节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其实,只要是把笔法、字法这两个关键科目弄清楚、学明白,熟练掌握技术原理,并在实际应用当中得心应手,这就达到目的了,况且,按创作中章法要求,不能把原帖的字形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摆在那里,必须进行变通,重新设计单字章法布局。



所以说,临帖并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追求形神具像方面苦熬干修,除非想当x×传人。以我之见,莫不如省出时间多学几个帖,多掌握一些元素,以便融会贯通,闯出一条新路,岂不是更有意义。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1关于书法中的临摹问题,一直是老师,前辈反复强调的问题!因为学习书法离不开临摹。



2至于书法临摹是不是要与原帖一模一样,我三围这是必须的。古人强调临摹一个善本,我们要争取能做到重影。也就是,字帖上的字多大,我们就这多大,千万不要把字放大了去临写。因为清朝大书法家包世臣曾经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强调过这个问题,字形既殊,笔法顿异!


3我们选择的善本上,字的笔画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写,结构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必须写一笔看一笔,不能贪图速度和数量。有些人可能觉得字帖上的字看起来并不漂亮,我们为什么还要按照字帖去写呢?有些东西初学者理解不到位,只有按部就班的拿来就可以了。古人那么写,必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慢慢学习时间久了,也就能够理解了!

4古人强调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只有忠实原帖才能做到取法乎上的。既然要取法乎上就要和原贴上的字写的一模一样,争取重影!所谓临摹,我们既要临,同是也要摹,只有临摹相结合才能进步的更快,学习的更深刻。临,就是把字帖站起来,用笔对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的去书写,摹就是,拿一张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面去双沟描写!临写会记得时间久一些,但是会失去去的结构,摹写的更像原贴一些,但是容易忘记。所以要临摹相结合,才能写的和原贴一模一样!



5现在有些书家基本功不行,不进字帖,或者很少临习字帖。因为他们根本就和原贴写的不像,而且又没有耐心,所以也不会学好书法的!


6还有人提到临帖不必和原贴一模一样,讲究什么神似,这纯属无稽之谈!没有的形似,请问哪来的神似?只有形似了,才有可能神似!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些人群迷惑!我们还是听前辈们的金玉良言,一定要忠于原帖,力争重影,只有这样书法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7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如果有人喜欢我请关注,如果有疑问请在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学习!!!!


清涵书法


这是一种追求,尽量相似,是学习书法的诀窍。

孙过庭在书谱中明确指出: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临帖不临像,就体悟不准书者的用笔精髓。在临帖中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


普通的人,尽全力去临帖,尚且不能做到相似,而存懈怠之心,则胡越殊风。名为临帖,实际完全按己意抄写。抄帖,对书法的提高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是书法水平提高的障碍。

我们临帖,如果能达到和字帖”复影”,便知道每个笔画的完成,需要应用的是那些笔法的组合。只要知道了笔法的组合,任何形态的点画,你看一眼就知道需要用什么笔法来完成。这个时候要做的事就是:熟练。能够写精练熟,落笔成矩,挥墨为经。

学习书法,更多的是人的观念。你用什么态度去对待。整天不吃不睡的去思考,没有用,不如切切实实的去学习片刻的收获 。


子衿书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了解!



临摹书法是否要和原帖一模一样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一模一样!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临帖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效仿古人,写出和古人作品一模一样的文章和文字!而是通过学习,揣摩古人在当时书写作品,出作品的笔法和方式!从而自己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临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临帖,我们可以学到笔法,结构和布局!但是不能一味的去临摹,变成临摹机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



为什么非要临的跟古人一模一样呢?常言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写出一模一样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所以,得其法,通其意!才是临摹书法的目的,而不是追求相似!

有很多名家会点评:这幅作品有赵孟頫的影子,有王羲之的影子,等,就是说,不能自创,也不能一味效仿,写出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