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部分老人会认为儿子是自己的归宿,觉得儿子家才是自己家,那姑娘家就不是自己家了吗?

忆江南


我楼下的邻居家里也是三姐妹,她和三妹考大学考出来了,她在青岛,三妹德国留学,最后回到了上海定居。只有大姐留在了农村。可以看出来三妹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所以在三妹有了宝宝后,老两口毅然决然的决定跟着有出息的三女儿一起生活,帮他们带孩子,照顾一家子的起居。虽然我邻居也在小城市青岛,但工作一般,她老公也是普通的职工,在岳父母的眼里,他们怎么和年薪百万的三女婿比啊?二女婿受到了岳父母多年的冷落。但是不出所料,在他们把外孙,外孙女都看大了,女婿直接变脸了,天天找茬和女儿打架,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这是他们在三女婿家的第八年。老两口含着泪给我邻居打电话要到青岛住,我邻居没有公婆,苦逼的工薪阶层又不能不上班,你就能想象她一边带孩子一边上班那么艰难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在他们最需要老人帮忙的时候他们不在,现在孩子大了,他们需要养老了又过来,二女婿心里憋着气,天天跟我邻居闹别扭,女婿的意思是老两口农村老家有房子,让他们回老家,但是老两口也不让步,在城市生活习惯了,回老家不习惯!就这样老两口硬是在他们一室一厅的家挤了好几个月,女婿没地方住,在车库凑合打地铺睡了这两个月,那时正值夏天。 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女婿半年后查出了癌症,我觉得跟他这几个月的憋气,窝火拖不开关系,很不幸我的男邻居一年后病逝了,老两口最终也没走……


Kingdom82980632


我家楼下有个例子。

老太太有儿有女,由于我们这里是农村,在过去非常重男轻女,老太太也不例外。

这个老太太重男轻女到什么程度呢,家里的一切都是儿子的,到处说儿子好,女儿不好。

后来,老太太生病了,儿子不亲自伺候老娘,儿媳妇也不好好伺候。(不是怪儿媳妇的意思,儿媳妇没义务,儿子都不孝顺,就不能怪儿媳妇不孝顺,且不知道她们以前的婆媳关系如何,所以不能下定论。)

然后女儿就接过来了,老太太在这里住了两年了,逢人就说儿子多么多么好,女儿多么多么不好。

有一次,儿媳妇来看望老太太,儿媳妇一个人来的,儿子没来。

儿媳妇跟老太太的女儿说:我给你十块钱,你去给娘剪头发吧。

闺女说:我还没钱给娘剪头发吗?

的确很多家庭会重男轻女,想要儿子养老,但是说真的,儿子有几个亲自伺候老娘的?儿媳妇有多少真心贴心周到的伺候婆婆的?(没有怪儿媳妇的意思,有多少婆婆又真心贴心周到的伺候过儿媳妇月子,所以,婆媳之间,不能要求太多,但是应该理直气壮的要求儿子。)

儿子养老,很多都是面子上的事,让老娘有吃的有喝的,真正生病的时候,就悲催了。

(当然,孝顺的儿子,儿媳妇,也是有的。)

去年我妈做了一场严重的手术,病房里真正伺候病重父母的,大部分是女儿,儿子去的少,儿媳妇更少。

我妈隔壁病床的老太太,脑溢血,住院二十多天了,女儿贴心伺候,伺候麻烦了,就骂两句,接着给亲妈端屎端尿,我和我妈就说:幸亏是女儿,要是儿媳妇,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所以,指望儿子养老,只是根植在一部分老人心里的执念而已。

儿子女儿都有孝顺的,也都有不孝顺的。


叶子叶公子


小时候没感觉,知道这两年才感觉出来。

我今年32,妹妹31,弟弟29,都成家了,可是爸爸和妈妈,总是说以后我弟去哪他们就去哪,我弟在杭州买了房,去年也结婚了,我妈天天说她儿子好她儿媳好,还想着以后去杭州给他们看孩子,我爸也去,就不回来了

家里不是还有我和妹妹嘛!就着急走,,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

可能她们这个岁数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吧,儿子是自己人,女儿结婚了,嫁出去就远了一步

愿父母健康!


春归燕来


我也正为这个问题苦恼,前两天在头条看了电视剧《都挺好》的其中一段视频,就是女孩父母重男轻女,我做了个评论,每天都有人点赞。我想这个点赞一般都是外嫁的女儿。

中国的父母在繁衍后代方面,都想有儿有女。可是真的有了的时候,孩童时候,还能一视同仁。等到儿女婚嫁以后,就千差万别。为了儿子砸锅卖铁,赴汤蹈火买楼买车。债高台筑也得为儿子拼劲全力。每天都累得汗流浃背的赚着辛苦钱,吃糠咽菜省了点钱,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儿子有点事,就大方掏出给儿子。甚至过年过节女儿孝敬的钱也搭进去。

女儿出嫁后,可能真的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过得好,也为此高兴。女儿过得不好,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有儿子,他们要帮儿子,帮孙子。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是他们意识不到。

可是真正老的时候,作为女儿们,难道就不出钱出力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女儿可能天生的小棉袄,对于父母的差别对待也很无奈。但是该孝敬父母还是一样的孝敬。脆弱的时候,心里想着还是小棉袄贴心,但是过后还是得为儿子拼劲全力。

作为女儿其实并不是在乎父母给儿子的多少钱,而是希望父母可以为自己着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为儿子辛辛苦苦一辈子。

我想当初父母为了自己的私欲,想要儿女双全,就要平等对待。否则就可怜了身边的从今的掌声明珠。父母不要为儿子债台高筑,省吃俭用就是对女儿的公平对待。


我是微微Vivian


儿子传宗接代是历史以来的普遍现象,男人结婚责任首先就是传宗接代。人生在世,有儿传千代,无儿一世情。

首先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同样的事不同的结局 ,讨论交流这个问题只能考虑普遍现象。

村里一对老夫妻,已经80多岁了,8个女儿,大女儿60几了呢?就是因为没有儿子,由于老太婆厉害,一直不准老头子娶小女人,直到老头子60多了,没有一个女儿愿意参与生活,实话实说老两口脾气暴躁不好,没有一个女婿愿意上门。于是老太婆批准老头子娶小女人,四处打听娶了一个残疾人,也是精神病人,生活两年还是没有怀孕迹象,断定老头子没有生育能力了,只好把小女人送回娘家去。如今老两口相依为命,前几天吵架了老头子偷偷走出去 ,差点摔死了。8个女儿在一起经常吵架,甚至会打架,都怕对方得了父母钱财和遗产。老两口看透后,去年几万元修建了活冒坟,隔壁的说经常听到老两口哭泣声。

同样的事情,隔壁村也有一个60几的老头子,娶小女人去年生了一个儿子,高兴得眼泪掉下来,由于女人精神有问题,不敢给女人带,就是大女儿帮忙照顾。

农村重男轻女严重,传宗接代严重。如果没有儿子,再多的钱再好的生活也不完美,也会低人一等。每到清明节有儿坟上飘白纸,每个男人上坟都会思考人生意义,尤其是没有儿子的,更加渴望。

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政策,让根深蒂固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爆发,很多人为了要儿子,只能检查把女儿打掉,看看那些独生子女的家庭吧!绝大多数都是儿子呢?现在几千万的男光棍,就是三十年来计划生育的结果,三十年河西,上一辈的政策报应这一辈人来偿还。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思想观念改变多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很多人还是无法面对现实,还是希望儿女双全,没有儿子的只能是面对现实罢了!哪一个家庭不希望有个儿子呢?


乡镇农家


在农村,重男轻女是固有的观念。如果没有儿子,就被人称之为绝户。就是女儿再多,也是外姓旁人,倚靠不住,养不得老的。

我同学的岳父岳母,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当年儿子和女儿都在上学,一个考上了高中,一个考上了县重点初中,老人让儿子上了高中,却阻拦女儿不让上学。

女儿哭闹也无济于事,惹来的是父亲的拳打脚踢,闹到最后,别说县重点了,就连乡办初中都没有上成。

女儿结婚时,只要彩礼不给赔送,结婚后还生着法儿给女儿要钱,填补儿子。

村里拆迁,得了六套房子。全部给了儿子,女儿未得一分钱。可是岳父病重住院时,只让三个女儿摊钱,儿子一分不给,最后报销完药费,儿子还净得了一千多元钱。

去年秋天,同学去给岳母拜寿,说起拆迁之事,便说了句,按理说,这些房子应该有女儿一份。这一句话不打紧,被岳父岳母一顿臭骂,妻侄也动起粗,让他滚出去,并搡了他一个跟头。

前几年碰见同学,说起此事,他仍然余怒未消,说:今年没有去给他们拜年,以后也不准备去了。只顾儿子,不顾女儿,这样的亲戚,要他们何用?

其实想想,做为老年人,重男轻女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但你既然选择了儿子为你们养老,把财产全部给了儿子,那就不要动不动的还让女儿摊钱,只让她们尽一些伺候之力也就是了,如果需要让她们和儿子一样养老,那财产就应该平均分配才是。就是不分也不打紧,应该留足自己的养老钱,把剩下的给了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了儿子,再让女儿往外摊养老钱,这就有失公平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有把事处公平了,家庭和睦才能得以维系,否则,只能造成家庭分裂。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的确是这样的! 谁也不要讨论什么儿子女儿都一样的话题,在父母心里儿子家就是自己的家,女儿家那是别人的家,肯定不一样!
谁也不要谈高调,什么男女都一样了,什么儿子是你的,女儿不也是你的吗?之类的!那都没用,现实生活中,儿子家就是父母的家,虽然法律规定儿女同样享受法律所给的权利,你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把女儿家当做自己家的父母,我反正是没遇到。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祖训,是任何一条法律和个别言论所不能动摇的。当然了,这里要排除掉那些有独生女儿的,但即使是独生女儿,父母把那里当做家的也是微乎其微。像我国的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华人较多的国家,现在还是女随夫姓的。
现在社会上虽然有不少女儿把年龄大的父母接到自己家里,但是到最后,老人还是回到家里多,还有一部分宁可去住养老院,这个现象,不是一朝一代能改变的,需要时间!


潇易


我家就是例子。我婆婆脑出血,但没有后遗症。每年春、秋各输次液。某年秋天村医给输液,因为村医在县里买了楼要装修,打电话告诉我们当天的液晚上输。本来白天我婆婆在大姑姐家待着(大姑姐嫁本村是对门),大姑姐就让晚上在她家输液,输完液在她家睡。我婆婆说啥也不行,非要回家。大姑姐就生气了,说:不在她家输液以后就不要再去她家。我婆婆哭着就回来了。到家我一看就问咋了,我婆婆跟我学了一遍。我告诉她:别哭了!闺女给你撵出来不怕,儿媳妇不撵你就行,咱有家晚上就不在她家输液,我又不是不给你看着液。明天我找她去,她给你撵出来,我就不让她回娘家!我婆婆一下就不哭了!

其实我婆婆是怕自己年纪大了,真在闺女家睡一晚怕万一死在闺女家。第二年五月婆婆就又犯脑出血住了十几天医院就不在了!


q阳光灿烂


题主在描述中,心理哀哀的。女儿的孝心,不是不被母亲认可,母亲是在用既有的方式,疼女儿,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出了嫁的女儿,是客人。父母是这样看,许多女儿也把自己当成原生家庭的客人。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走15里路去县城赶集,三个姐姐都在县城,他想看闺女,却从不在姐姐家吃饭。他不是在饭馆吃过饭去,就是饿着肚子回来。

他的观点是不给女儿添麻烦,免得姐夫还得陪他。

父亲想用娘家人“硬气”的形象,为女儿争取尊重。在父亲眼里,女儿是弱势群体。三个姐姐结婚,没有要一分钱彩礼,反而尽量陪嫁。他唯一的希望,是婆家人对姐姐好。

他还一再教育女儿,一定孝敬公婆。

或许,题主的老母亲,和我父亲有同样的心理。

重男轻女,不仅是一种“封建思想”,女儿的作用,的确有被“轻”的原因。

在父母教育下,姐姐们的确孝敬公婆——

有一次大姐夫去宁夏出差,姐姐看到有伐树的。那时候没有手机,姐姐用自己的工资,买来了为公婆做棺材用的木材。

要知道,大姐夫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准备棺材板这种事,说什么也轮不到姐姐。

二姐对公婆也非常尽心,她婆婆下不来床,又是老年痴呆。拉了就抹在墙上,床上、身上滚的到处都是。她也是二儿媳妇,妯娌、大姑姐、小姑子都不管,就她伺候。

姐姐们对公婆好了,对亲生父母,却是让人透身凉。

父亲去世后,母亲85岁的那年,摔断了腿,哥哥有病傻了,嫂子不管,三个姐姐还不如嫂子,嫂子还给我打电话,让我赶500里路回去送医院,姐姐连电话都不打,就让断腿的老娘自己躺在床上。我回家时,就母亲自己在冰冷的屋里等儿子。

大家可以看看,做媳妇做的有声有色,做女儿做的相当不称职,她们把自己当客人,在一边观望,女儿有什么理由不被“轻”?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是普遍现象,那么,咱看看祖坟管理现象——

清明节扫墓,这是我们民族习俗,国家也倡导公众给烈士扫墓,这是对为国家、对民族捐躯者的敬仰!

我们普通人也很注重扫墓,在我们老家叫“添土”,就是在坟茔上添上新土。凡是家有男丁的,祖坟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有人管理。谁若不长眼破坏人家祖坟,就有他好瞧的。

这叫在坟头上动土——大不敬!

看看没有男丁的人家,女儿可能还去上坟添土,然而到了第三代,就鲜有给姥爷姥娘添土上坟的了。第四代就完全没人问津了。坟茔免不了被平掉的宿命。

城市重男轻女没农村严重,但也依然存在。

有一次听到同事叹息:养个儿子给人家养得!

听了才明白。她调集全家之财力,为儿子买了一套110平米的房子,儿媳家陪嫁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还是精装修。儿媳家不仅不要彩礼,亲家母还经常给她们买衣送物。她也回了礼物,就是拼不过人家。人家不在意,说自己一个老太太,手头宽松,您别客气。

婚后小两口住进了陪嫁房,丈母娘疼女儿、女婿,时常叫去家里吃饭。有钱人,山珍海味不缺,自然是比亲妈家粗茶淡饭强。

岳母愿意伺候,孩子也乐意去。岳母家房子170平米,岳父没了,家里就一个老太太。吃完饭,陪着看会儿电视就到了10点多,他们的卧室,岳母准备的妥妥的。就这样住下吧!

慢慢的,干脆住在了岳母家里,自己的两套房,也租出去了。

老太太用温情和钓鱼的方式 ,收服了年轻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孩子不叫姥姥叫奶奶,这种偷梁换柱的方法,让同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要生二胎了,老太太提出,让孩子跟女方性,这同样让同事不好拒绝。

老太太很聪明,用亲情、利诱,把公婆嘴堵得死死的!慢慢的将第三代亲情收入囊中。

这同样是一种“重男轻女”,只是迂回前进,已达到“延续香火”的目的。

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之中。

要想彻底根除重年轻女的思想,不仅需要社会舆论,还要女性加倍努力。那些索要高额彩礼,指望嫁人改变命运的攀附心理,永远也不会被尊重!

女儿不被尊重,父母又怎能被尊重呢?

女性同样应该有责任感,有家族意识,家族是国家、民族的细胞。历史上有很多女英雄,她们为民族利益而牺牲,当然也能为家族凝聚力而担当。

根除重年轻女路漫漫,女儿当自强!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转发!请留言讨论。


倾情相随


这事不好说,因为用现实也改变不了。可能是一种基因选择论。有的人自动进入了优化系统,自然选择重男轻女。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儿子才是人,女儿最多算外人。比如我爹妈,对女儿毫无养育之恩,但对儿子倾其所有。女儿活该被压榨为工蜂,儿子自然是上帝。所以他们现在都要每年给我家精分兄几十万住院费。

至于钱是哪里来的,除了我和我们家的官太,哪里去找

我真不想祝福我父母

但是,他们好歹生了我

我是真的真的不喜欢他们

如果哪天他们离开,我会祝福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