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是不是都已融入華夏族?

搖把子56339089


中國“遠古”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什麼人?最後是不是都已融入華夏?要問答這個提問很有學問,雖然我不是學歷史的人,但多少喜歡、喜愛班門弄斧算得上是一個無知無識的愛好者,特別喜歡亂談、亂說、亂習、“亂究、亂研,打破砂鍋問到底”嘗試商代以前“傳說”的歷史。

該提問的兩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歷史正史當中“很難”找到“正確、統一、標準的答案”。我也是“盜聽途說”,憑自己的“一知半解”的臆測、臆想,胡思亂想妄為回答提問。

所謂中國“遠古”歷史上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實際上、實質上原始社會末期(後期)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目前歷史研究、考古學上暫定)夏朝,這一漫長曆史期間(過程)所形成的,以中原為中心,向四方八面遷移居住、定居的各部落、部族群體。在這個過程的時代,中原以華山地區為中心、以禹的兒子啟為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政權統治王朝:夏朝,稱為華夏。當時四周部族、包括夏朝自身、以及後來先秦以前各時期的商、周朝等,都稱中原以華山地區為中心,建立的政權王朝為華夏,同時稱之為華夏族(群)。中原華夏族的文明、文化在當時”高度先進發達”,而四方、四周各部族很落後、原始、愚昧、野蠻……

西周建立者:周文王、周武王實行周治理、致禮,以仁義分封諸侯。周朝是高度先進發達的仁義之邦、禮儀之邦、文明之邦、文化之邦;稱當時周朝周邊的四方八面是落後、愚蠢、野蠻……等之邦;將四方劃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周之前沒有這些、這種稱呼和叫法。先秦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如是也沿用了西周之初的叫法。

實際上、實質上,所謂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在原始社會、在夏朝、商朝,在周朝等以後的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跟當時的華夏族、跟我們今天的中華民族同族、同根、同源,是一個共同的祖先,只不過在當時西周建立之時、之前,以中原為中心的文明、文化高度發達、先進,而四方(四周周邊),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各方各部族依然還是很貧窮落後、愚昧無知、彪悍野蠻,仍然過著“原始社會刀耕🔥種”、遊獵、遊牧、或半農耕的生活,跟當時中原農耕文明、農耕文化先進發達相差甚遠,隔離幾個檔次,在勾通交流上牛頭不對馬嘴、文不對題,是野蠻的“原始人”;用現在的話說綜合素質太差太差,所以當時的中原華夏族人,稱四周四方人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歷史的發展、文明、文化先進發達,時代變遷、時空變化、斗轉星移,同一祖先、同一民族,中華大地四周、四方的生態環境居住的各群體、各部落、各氏族,根據各居住地的原始生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自然叢林法則,逐漸演化、演變成各少數民族。

隨著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變化、變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各地各方各人口氏族、族群也隨之不斷遷徙、交替、交融、交流、繁衍、發展、興盛,有許多華夏族人演變、更改為少數民族,有許多少數民族演變、更改為當時的華夏族,同時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到了明朝華夏族更改為漢族,對四方四周,包括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等中華大地各方各地各居住氏族,進行全面、周詳細緻的的清理、統計、核對、統一確認劃分為漢族和各少數民族。

西周之初劃分的,西周之前周邊四方四周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方各地各種氏族族群、部落,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當中有很多演變、更改為以後的華夏族,與此同時,當時和以後同樣有很多沒有更改為華夏族,逐漸、逐步變化、演化、演變、形成以後和今天的少數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中的一員民族。

從原始社會未期,至西周建立之初以前的夏、商朝代,特別尤其是,初、中夏朝之前,周邊四方

東夷:以守獵為生,善弓箭種族。

南蠻:以採集為生,善蟲蛇種族。

西戎:以掠奪為生,善甲戈、“強盜”種族。屬於純“軍事性種族”。

北狄:以食動物為生,善野獸種族,原始獸性種族。


袁聰


以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為主體,科技文化發達,相繼建立夏、商、周王朝。把中原地帶周邊的少數民族分別統稱為“夷,戎,蠻,狄”。

1.東夷

主要指古代山東地區人民,是先秦時期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

根據《左傳》的記載,商末時期,紂王曾經派遣過大軍出征東夷,結果國力大損,最終被周武王所敗。

周朝在東夷之地設置了齊、魯等國,用來牽制和同化東夷之人。

在春秋戰國的爭霸過程中,東夷各國逐漸被楚、齊、魯等國兼併,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得到交匯融合,其中的差異也逐漸消失,等到秦國統一後東夷餘下的民眾已經成了秦國的百姓,完全融入到了華夏中去了。

2.西戎

泛指西周對其邊界西方的部落,商代稱為羌或氐羌,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西戎各個部落主要分佈在三大塊,一是秦國附近即隴西之右、岐山樑山之北;二在晉國北方,三在燕國北方。三個國家中,又屬秦晉兩國與西戎之間來往最多。

秦漢時期,西戎大致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為犬戎,另一部分為羌。犬戎從周到唐都是中原王朝的威脅,西周的滅亡便是犬戎的功勞,在申國侯的邀請之下,犬戎聯合諸侯國進攻西周,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搶奪了很多財物包括九鼎在內,等到秦襄王來救的時候,西周的都城已經殘破不堪,周平王因此東遷,不久之後,犬戎為秦國所滅。犬戎族人一部分組成了白狼國等國,臣服於中原王朝,另一部分遷往了蒙古草原地區繼續過著遊牧的生活。

羌族在秦漢到西晉時期雖然偶爾會騷擾邊境,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之事。羌所幹的出格大事應該就是五胡亂華了,五胡亂華初期,是六個族群之間的混戰,到了後期直接成了漢族和鮮卑之間的對峙,像羌族這樣的族群在戰亂中失敗,族人被大量屠殺,剩下的羌族人結局有四種,一是融入漢族;二是松贊干布將這些羌族統一起來起來成了吐蕃;三是到了雲南一代成為後來對唐朝威脅甚大的南詔國,四是到了緬甸地區與當地的部落書寫緬甸史。明清時期,羌族逐步遷入四川等地,經過發展成為了如今的羌族。

3.南蠻

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帶的人對南部一些部落的稱呼,後來漢族繼承這種稱呼,用來代指南方非漢的外族。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在大多分佈於四川瀘州一帶。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征服巴蜀之地,納入秦國;楚國征服長江中下游廣闊之地,包括後期被滅的吳越之地。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等南征百越之地,盡歸大漢領土。

4.北狄

春秋時期,周朝諸侯國對居於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稱呼,傳說北狄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始均,實際上是從華夏分裂出來的部族是晚商時。

看左傳就能看的出來,經常把人看迷糊。齊桓公和晉獻公 晉文公都和北狄打過交道,對抗北狄就是霸主的任務。

戰國時期,又把胡人稱為北狄,還有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就是狄人所建,實力很強的。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通過各朝代的人員遷徙和民族融合,現在都屬於中華民族了。





小諸葛歷史觀


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並稱為“四夷”,是先秦時期處於華夏邊緣的各個人群的名字。他們與中原人群合稱“五方之民”,成為今天中國人的祖先。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四夷中的多數人漸漸與中原人群融合為更廣泛意義上的華夏族。當然,也有一部分轉化成後來的一些少數民族。下面,小牛就分別陳述一下。


一、五方之民的說法來自《禮記》,是先秦中原人視角下的的看法。

《禮記·王制》說天下有五方之民,按照方位劃分可分為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是以中原為座標來看待天下的。在語言上,四夷的話鴃舌難懂,與中原人難以直接溝通;在飲食習慣上,四夷茹毛飲血,尚未能以火蒸煮糧食與肉食;在服飾裝束上,四夷往往衣不蔽體,不知衣冠之美。在中原人看來,四夷尚處在不開化階段或文明的初期。當然,從今天的視角看,這種印象是粗淺的、片面、有偏見的。


二、東夷

東夷人是華夏族的重要來源之一,因其居住區域在中原的東方而得名。狹義的東夷,主要是指今山東、江蘇和安徽三省淮河以北至渤海沿岸的遠古居民;廣義的東夷還包括遠古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在這裡,我們只談狹義的東夷。《說文解字》上說“夷”是一個會意字,表示一個拿著大弓的人。東夷以玄鳥為圖騰也說明,他們早期過著漁獵生活的。《禮記》上說他們披髮紋身,不吃熟食,尚處於比較原始落後的狀態。但實際上東夷人開創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帶來中國東部大地的文明曙光。東夷之下有太昊、少昊和蚩尤等大的部落,人文始祖伏羲出自太昊,嬴姓秦人出自少昊,孔子拜師學習的郯子也是少昊之人。以嬴姓徐國為首組成了一個淮夷聯盟,漢高祖劉邦的祖先就來自淮夷。東夷是四夷之中文明進程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漢之時,他們已基本融入了華夏民族。

二、南蠻

南蠻是居住在南方的人群,生活在淮河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歷史學家林惠祥把它分為荊吳和百越兩系,作為Han族四大源頭中的兩個。其實,百濮、三苗和巴蜀等人都是屬於南蠻系列的。《禮記》上的話體現了中原人的印象:南蠻之人額面刺著花紋,兩腳拇指相對而行,還處在矇昧野蠻的狀態。起初,就連楚國人都被稱為“荊蠻”;吳越兩國雖然國君是中原人後裔,但其百姓都是披髮紋身嘔啞嘲哳之人。然而,在所謂南蠻的生活區域,出現了河姆渡、良渚、屈家嶺和湧浪等文化,出現了三星堆文明,絲毫不落後於中原地區。南蠻的後裔多數都成為華夏之人了,也有一些變為少數民族,如苗族、壯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三、西戎

西戎是周時期中原人對西方諸部落的統稱。《禮記》上說他們披散頭髮,穿著獸皮,不吃糧食。由此推斷,他們應該是西部的遊牧部落。可是,考古發現說明,西戎與北狄一樣,都是出自仰韶文化的,只不過因為某些特殊原因,他們告別黃河中游地區,有的西進,有的北上了。周人始祖后稷是農業之神,但是,夏王不重視農業,后稷之子不得已率領族人進入西戎,放棄農耕達八代之久。後來,古公亶父又重操舊業,舉族遷居岐山下的周原,改西戎之俗,建設城郭宮室,重現華夏本色。東夷出身的秦人也曾沒入西戎數代,以放牧為生。西周王朝也是亡於西戎之下的犬戎。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義渠王,就是西戎一個部落的首領。秦漢之際,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華夏民族。據說,現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後裔,部分藏族人也來自西戎。


四、北狄

北狄是中原以北的遊牧或漁獵部落,住在山洞裡面,穿著羽毛皮毛做的衣服。他們主要分佈在今天陝西、陝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內蒙和東北地區。有人說,北狄其實就是獫狁,就是匈奴。這種說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為北狄還有一些部落,東胡、鮮卑和烏桓等,它們都在史冊上留下了印記。《山海經》說,皇帝的孫子始均就出生於北狄;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母親狐姬是狄人,重耳逃難時在狄國娶了季隗;戰國時的中山國就是白狄人所建。至於匈奴,更應該另起一篇,大書特書——他們從秦漢到兩晉,數百年間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北狄人的後代多數都加入了華夏族,一部分成為現代北方少數民族如蒙古族等的成員。


懿頭牛


蠻夷戎狄是先秦時代中原華夏統治者們對其他民族的一種泛稱,比較籠統,也比較模糊,在具體方位的聯繫上也並不是固定的。

比如東夷,古書中還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稱。《竹書紀年》中不是說:“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如此說來,周朝建立以後,分封制下的功臣諸侯不也是“西夷”麼?《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周禮·夏官·司馬》中還列舉了“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五戎、六狄”等數量不少,卻並沒有做具體命名的對華夏周邊地區民族泛指。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可見,在先秦時代,中原諸侯把西方秦國也視之為“夷狄”。

對於“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比較具體全面的記載主要見於《禮記·王制》“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由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

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民族意義的記錄,但實際上這種定義,也只是從文化上予以的區分,是華夏文明民族自我中心意識和優越感產生後的產物。

根據文獻記載,儘管在夏商時期就已經有了民族區分的觀念和成為,但中國古代社會從來沒有壁壘森嚴的民族界限,諸夏、夷、狄、戎、蠻等概念的區分。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人們在利益上的衝突和文化生活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諸夏與夷狄在地域上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而是一種雜處的局面。大概當時諸夏各國都是農耕文化,有城郭、郊疆,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而當時已經開墾的農耕土地並不廣泛,還有大片的土地是荒草、水澤。這些地方多屬邊鄙之地,正是蠻夷生活的地方,夷狄等 民族集團一般都以遊牧漁獵為生,常見遷徙。由於經濟生活的不同,諸夏主要集中在大河兩岸谷地和平原地帶,而夷狄多集中於山林、水澤之地。

而中國地形複雜,山林、水澤與平原、河谷錯落有致,這就自然的形成了諸夏與夷狄雜處和相對聚居的情形。

同時,諸夏和夷狄在血緣上也難以區分。《孟子·離委》說舜是“東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後來陸賈說“文王出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另外,被視為“蠻夷”的楚國,一般認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顓頊,也屬諸夏一支。

是故,夷、狄、戎、蠻只是當時人們對四周不同民族集團的泛稱,很難說其具體所指的是哪一部分的人。其中每一個都是一種歷史混合體,出了互相之間和華夏族加以對比,能夠藉著對方的特殊性格而顯示器不同外,不能說是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血緣上,地理上的獨立性。

因此,所謂諸夏與夷狄,其實只是文化生活的一種界限,實質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漁獵文化的區別,即以文化為“華”,“夷”分別的標準。

放之如今,哪兒還有這樣的區分呢?


江畔初見月


古代中國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而在華夏周圍分佈著其他眾多的少數民族,籠統地稱為“四夷”。

在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居於四夷之中,於是有了“中國”的稱號,這個中國不同於今天意義上上的中國,而僅僅是指黃河流域的華夏聚居區。在華夏周圍的四方分佈著四夷,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東夷

古代中國最初沒有觸及大海,在夏商時期,在黃河下游包括山東、江蘇等地分佈著眾多的部族。後來華夏擴張,吞併了東夷,比如周朝的齊國就攻滅了山東半島上的萊夷(東夷的一支),把華夏文明傳播到了海岸一帶。在周朝之後,古代日本、古代朝鮮以及一些東北的部族或者政權都被認為是東夷人,但這是一種廣泛的稱謂,沒有確指。

南蠻

南蠻是先秦時代,華夏民族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他們分佈在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兩廣等廣袤的地區內。周朝時期,楚國人在南方稱霸,吸收了大量的南蠻。

在南方未開化的地區,分佈著“百越”人,他們就是南蠻的主幹。比如江浙滬一帶是“吳越”,福建一帶是“閩越”,廣東一帶是“南越”,廣西一帶是“駱越”。

秦漢時期,統治南方的南越國也是以南蠻為主的國家,他的建立者是秦朝的武將趙陀。自秦朝以來,歷代中原王朝不斷南擴,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置郡縣、州府,以蠻人首領任太守或刺史﹐進行羈縻統治。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改土歸流的推行,羈縻統治被消除,南蠻的後裔也逐漸被華夏吸收。

西戎

西戎則是古代華夏部落對西方的諸部落統稱,最早是商周等朝代用來指鬼方、犬戎、諸羌等西方部族。秦朝以後,專門用來稱呼西方的敵對遊牧民族。

在東漢時期,先零羌和燒當羌十分強大,被稱為西戎;魏晉南北朝時期,西遷的鮮卑族吐谷渾部等部族也被稱為西戎。

到了唐朝時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兼併了吐谷渾和諸羌,並且威脅到唐朝的隴右和劍南等地。唐人驚歎“

西戎之盛,未之有也!”這裡的西戎就是指吐蕃王朝或者吐蕃人。不過,由於西北和西南地理環境的限制,西戎總體上對中原王朝威脅不如北狄大。

北狄

北狄一般是指先秦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後來用來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在四夷之中,北狄的威脅是最大的。蒙古高原是一塊天然的養馬場,孕育了大量強大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對華夏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北狄已大多融入了華夏都血統中。

兇殘的鮮卑人變成了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桀驁不馴的契丹人變成了“吾修文物,彬彬無異於中華”的好鄰居。

從秦朝開始,“北狄”之名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鮮卑等多個民族。秦與西漢時期,北狄是指匈奴人;東漢與三國、西晉時期,北狄是指鮮卑人;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前期,北狄是指柔然人、高車人、丁零人;南北朝後期、隋朝、唐朝時期,北狄是指突厥人;唐朝後期,北狄是指回鶻人;宋朝時期,北狄是指遼國人(遼其實興起於東北地區);南宋時期,北狄又是指蒙古人……

毫不客氣地說,蒙古高原的地理環境是遊牧民族興起的搖籃。難怪古人稱為:"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


世界人文通史


先秦的東夷,即分佈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的東夷各部落與方國,到戰國晚期都已經被中華文明同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文獻記載中,蠻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蠻、巴等,但不專指南方,南蠻的總稱,大概出現於戰國。

《孟子·滕文公上》稱楚人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是說南蠻講話如鴃鳥(八哥)那樣舌頭不好使;南蠻是對今伏牛山脈以南漢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雲貴高原各個民族的統稱,其中族系複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濮與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個族系。

至於“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曹丞相


這種說法是對四面環繞的眾多的少數民族的籠統的稱謂。傳說中的的伏羲應該屬於東夷。從韓國的國旗圖案就可以知道他們以為自己的祖先屬於伏羲的後人。所以東夷人一部分進入了朝鮮韓國,而留下來的被徹底漢化,因為周朝時東部的齊魯燕就已經不存在所謂少數民族了。

南蠻主要指長江以南的少數民族,秦漢時期稱為百越,同時也已經被納入到了中國的版圖。南方少數民族眾多,很多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但在歷史上基本都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即便有些時代有的民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也基本都臣服於中央政權。千百年來,南方少數民族是文化上獨立,政治上歸依,從未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北狄早期應該是指當時的少數民族匈奴。周朝以前經常犯邊,對北方邊境構成極大威脅,以至秦始皇才不得不修築長城抵禦。但長城還是難以阻擋把搶劫作為其生存方式的匈奴騎兵。於是兩漢時期對匈奴發起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迫使一部分匈奴人內遷並最終被同化,而另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據說今天的匈牙利人就具有匈奴的血統。

西戎是指在西部的少數民族,早期的被稱為“犬戎”,是帶有歧視和汙衊的稱謂。西部的少數民族歷史上變化很大,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與北方少數民族密不可分,匈奴之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往往是從西方遷移以來過去的。我以為古人說的西戎最大程度上是指羌族,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曾經也影響過中國的政治格局,南北朝之後逐漸衰落,但一直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大家庭的重要一員。


今晚的康橋2019


只要你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無論你是什麼民族,你們的祖宗都是來源於黃土高原,這裡是中國人東亞人的發源地,在哪了遙遠的時代,隨著氣候的變暖洪水的退去,黃土高原上的人們不斷地向四周擴散,在部落首領的代領下,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部落、部族,邦國、城邦部落。向東北亞地區擴展,直至後來的部落壯大,爭奪監並。到炎黃時代就監併成炎黃蚩尤三大部落。是他們演義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傳統歷史。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

周秦之地,集合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到了周雍之地,經過周秦文化的薰陶,都能成為秦文化的執行者和傳播者。為秦國統一貢獻智慧。因為秦文化誕生在西周的土壤裡,淵源深厚。因而西周先進文明待替落後野蠻的商文明是不可抗拒歷史必然。因為周文明蘊含在炎黃的故土裡,炎黃文化是華夏民族五千年的啟朦文化。西周文明與炎黃文明一脈相承,息息相關。東夷商屬於東方系,夏與周屬與西方系。歲月滄桑,日月輪迴。西方系佔居了華夏文明的主導地位。(歷史就是一面鏡子,西方系的文明主導周秦漢隋唐的三千餘年中華民族是強大的。當東方系主導西晉宋元明清的不到一千年中華民族敗落的一塌糊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4月27日公佈)星期一。(動態專題)中外媒體中華行。西安世博會、西安概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www.scio.gov,cn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有十三朝古都“美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超過1200年的建都史。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個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於此。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和國務院最早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漢唐時期西安是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金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外國使節,於朝拜者的到來,“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真實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一坐城市的歷史就是,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相傳的雍谷,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有熊氏是西晉文人皇甫謐第一次在“帝王世家”中編造出來的謊言。史前的三國,東漢、西漢、秦、東周、西周、商、夏、殷、等等史記史料都沒有記載這一說法。皇甫謐的這一謊言出來之後,不斷被轉載,留毒甚廣,毒害了不少文人學者,和不明真相的讀者。有興趣可以搜索皇甫謐以正視聽。


白石61


在古代,隨著各個國家對已知的部族不斷刷新認知,都將除自己國家以外的部族稱之為外族,殊不知其實他們只是朝代不一樣而已,其實都是華夏民族。在歷朝歷代中,經常會出現外族勢力侵擾邊境,而每一個朝代都或多或少的將自己的版圖不斷擴大,到了清代,版圖基本上形成了現代的模樣。

在古代,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國就存在大大小小數千個部落,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部落都是一些比較大且軍事力量比較大的部落,像女真族以及蒙古族都是一些軍事力量強大的部落,他們基本上都曾經入侵併且在一段時間內統治半個中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中原。在這些部落中,我們還比較熟悉的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那麼這些部族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有沒有融入華夏文明瞭呢。

東夷是一個在華夏大地上存在的時間比較早的一個部族,主要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在商周時期對中原以黃河流域的居民的一個稱呼,所以總的來說他們也是華夏兒女,東夷人在歷史上是後李文化的承載者,在他們的部族裡湧現出許多文明,到了秦朝時期,逐漸被融合,所以東夷文化算是秦文化最為古老的。東夷不僅存在的時間較早而且也是融合華夏文明較早的。

上面的東夷是對黃河流域的居民的統稱,而南蠻也是如此,主要是指我國南方居民的稱呼,最早記載南蠻的史料來自於《禮記》,在《禮記》中有記載我國中心文化天下觀,將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稱之為四夷,這裡的夷是指民族部族。

南蠻的人善於打魚涉獵,農業則比較落後,因為南蠻之地比較落後也因此在古代經常被朝廷當成是流放之地。南蠻是世界上存在的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當時所謂的南蠻人其實同樣也是華夏文明。

西戎的稱呼最早來自周代,西戎指的是以華夏敵對的西方部族居民,當時的統治者將所統治的區域稱呼為中原,而與自己敵對的人稱之為部落。西戎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盛,不論是哪個諸侯國都總會受到西戎人的侵擾,不少國家為了應對西戎人的侵擾,為此修建了長城鞏固邊防,也正因為這樣,不少西戎人逐漸被華夏人所征服,西戎人也逐漸融入了華夏文明。

而北狄同樣也是起於周代,周代時期,周代統治者奉行的是華夏文明,將自己稱呼為炎黃子孫是為正統,而與自己敵對的人分為四方,上面的三者分為南方西方南方東方,剩下的北狄則是泛稱中原北方的居民。現在有不少歷史資料將黃河以北劃分為北狄活動範圍,在古代經常有人將戎狄混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部族。

以上四個部族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起興於周。後出現了像秦朝這樣的帝國,這些所謂的部族逐漸被中原華夏所融合


舊時樓臺月


是的,最後都融入了華夏族,即秦漢時代的漢族。

華夷五方格局,是周人對當時中國域內民族成分的認識(大致在現在的長城到長江之間,西到隴右東到海)。西為戎,東為夷,北為狄,南為蠻。

周人以首都豐鎬到雒邑(京畿)為中心,建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周朝是“以民為本”的人文德治王朝,通過分封,配以宗法、禮樂,使得各民族得以融合,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統一局面。

這個融合有血緣融合,但實質是文化認同,文化融合。用歷史大家范文瀾的話說:只要遵守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是華人華族(赤即華),也就是華夏民族。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在周天子的域內,已經完全華夏化了。以周禮、宗法為核心的周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文化,影響後世幾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