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有什么习俗吗?

驻马店小妞儿呀


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其实都是一个样,只要2人同心同德,早嫁早娶都一样,一个反正娶,一个反正嫁,又何必那张毫无意义的纸?


渺茫12345


这个问题又揭了我的伤疤,我来讲个结婚证的故事吧,二十多岁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姑娘,看到她身体很壮实,一定是个劳动能手,听说她家要很穷。到我家会更适应一些,也就同意了。两地相距很远,平时端午,八月半,春节期间去一趟,很少来往,䓁于是定制了一个物品存放在她家,到了该结婚的时候,由于定婚时有过反复,父亲要求我领了结婚证再筹办结婚的事情。于是约她来乡政府领了结婚证,到我家三里路的小镇上买衣服,当时都是买布料然后有裁缝做成衣服,当时有点穷凶极恶。要在结婚的当口翻个身,她要剪一条的确凉裤子,我没有同意,到夏天购买,两条裤子只要九尺布,现在做一条需要六尺布,她在布店就与吵起来说,你不要以为领了结婚证,我就是你的人了,到结婚那天我会跑到江西去。我当时就离开了,直接去了厂里,她们几个人又到我村上供销合作社买了几段衣料,叫我母亲去付款在我家吃饭后拿着布料回家。第二天早上,我父亲赶到我厂里,问我为什么不在家吃饭。我说我不准备与她结婚了,我把情况告诉他,他也支持我不要结婚了。我这边找人出来劝她家解除婚约,她那边找更多的人来劝我结婚,我抱着一辈子打光棍也不与她结婚。她看到结婚无望,也不让别人与我结婚,扬言女人岁数再大也有要。她要把我的岁数拖大,看看我怎样找老婆,我发誓一定要找一个比她好的女人。下次结婚一辈子不再领结婚证了。以前我们这里都是先结婚。等到要迁户口的时候才能去领结婚证,我就被结婚证绑死了。拖了三四年后,我父亲到法院找了人到她家去办了解除婚约的手续后又送来给我。我问他,如果女方一直不同意解除婚约怎么办,他说,我们可以判决的。早点知道可以判决,我己可以少受二年煎敖了。


user2967448950190


先领结婚证保障自己,再举行婚礼。不过时代不同了,每种情况不同。很多女人已怀孕了,没登记就举办婚礼,过后再补登记。也有人举办完婚礼后,男人不想登记的。看情况而定,男人善变,过后不认帐也会有的。以前的同事就是举办婚礼后,男的不肯登记。女儿随女方姓,后来男方出轨又跟别的女人同居,又生一女。男的几年没回过家,突然一天玩够了回来,同事竟然也接受他,再生了个男孩,才肯去民政局登记。


健康是真理


当然是先领证啊,领了结婚证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对男女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至于习俗,一个地区一个样,我们东北这里基本是这样的:

1 双方选择一个彼此喜欢的日子,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去民政局登记。

2 筹办婚礼。

可以选择花钱找婚庆公司包办,也可以自己办理。首先就是双方家长要见面,我们这儿叫会亲家,目的就是协商彩礼呀,嫁妆呀,婚纱摄影呀一些婚礼的事宜。这些都协商好了就可以定日子了,我们这一般都是找个看事的先生定黄道吉日。接着,日子定好了就可以通知亲戚朋友了。

3 布置婚房。

我们这儿一般都是男方购置婚房,女方有陪嫁汽车的,也有陪嫁装修家电的,两家人在一起协商,都是为了二位新人,双方家长也是希望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条件的都会给孩子们置办齐全。没有条件的就看女方愿不愿意陪你裸婚了。

4 婚礼当天在娘家。

这一天是喜庆的一天,也是最累人的一天。我们这儿是男方出婚礼车队,带着司仪,带着伴郎团,接亲的长辈,还有压车的小孩,早起去女方家里接新媳妇儿,接媳妇儿的时候要喊未来岳母“妈,开门儿”,伴娘团会“刁难”新郎,不给开门,一般给点红包,糖果都会叫开门,一种风俗而已,意思意思就行了。进了门新郎要给新娘戴花,临接走时新娘要抓娘家提前准备好的钱,不能抓光,给娘家留点。还要和新郎同吃面条,寓意顺顺溜溜。新郎要找到新娘藏起来的婚鞋,给新娘穿上才可以走。全程录像,拍照片,留纪念。最后新郎给新娘带上红盖头,新郎就可以把新娘抱上婚车了。

5 婚礼当天在婆家。

新郎接回新娘,婆家也是有仪式的。到家了一般都是新郎抱着上楼,上楼前,要先揭红盖头放在高处,婆家准备五谷米,往新娘团身上扬洒,寓意五谷丰登的意思,就可以抱上楼了。婆家准备的女孩子接过婚车上新娘的包裹,拿到新房放好,包裹里娘家放了红包,到了婆家要备出一样的数目的红包。新娘上楼后要坐福,就是坐在自己床上,床上铺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样东西,寓意早生贵子,等到新郎的弟弟把新娘拉下地才可以下来。新娘改口叫爸妈,给婆婆戴花,婆婆给包大包,这是改口钱,一万零一块钱,或者更多,但总是零一块钱,寓意万里挑一,新娘的兄弟要在新房安灯,寓意光明,日子亮堂堂,接着就是照相,录影。全程所有的活动都要准备红包,接包的,安灯的等等都要给红包。

6 去饭店。

家里的仪式进行完了,就是二位新人去饭店了。有进场登台仪式,双方家长登台仪式,新人敬酒仪式,答谢宾朋。

7 送客。吃了饭以后男方要备车把娘家客人送回家,娘家客人留下离娘肉就可以回去了。离娘肉就是离开娘家,娘家准备的一块猪肉,大葱等等。

8 闹洞房。这一点没什么详细描述的,都是年轻人们的节目。闹洞房之前,二位新人同吃婆家准备的饺子,寓意同心相交,早点生孩子。

养姑娘二十多年,折折腾腾这一天,就把女儿送到人家了。婚礼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这一天下来,花很多钱不说,双方都很累,我觉得,一切从简最好,再隆重的仪式和习俗,都抵不过好好过日子那么实在。





情感小姐日记


我觉得最好先领证,然后再办婚礼好。因为,从法律上来看,只有领了结婚证的新人才是合法婚姻,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若是先办酒,在领证的话,那么出现问题,则受到不到法律的保护。

先领证后结婚利大于弊:

1、首先,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要求男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民政局进行结婚登记,若双方都具备结婚条件的话,则予以登记,并发放结婚证,确认双方夫妻关系,若没办理的新人,则要补办登记。

2、其次,根据婚姻法第8条规定,补办结婚证的新人,他们婚姻关系的效率,则从双方都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那天起算。

3、最后,符合实质要件是指双方的身体和相互的关系都结婚规定,因此,男女双方补办结婚证后,婚姻效力具有溯及力。比如:吴某和张某二人是2012年补办的结婚证,但是吴某2009年就到达了20周岁结婚年龄,那他们的婚姻效力则于2009年,他们在2009年之后取得的财产,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吴某有权要求分割。法

结婚习俗:

1、传袋:是以“传袋”谐音之“传代”,一是讨“传宗接代”的口彩,二是突出“新妇到门,弗令履地”之意。“传一袋,郎才女貌;传二袋,鸳鸯合好;传三袋,三星高照;传四袋,四喜如意……”。

2、撒谷豆及掀盖头:新人手牵红绣球(其意为驱邪避刹兼喜庆之意。)步入宴会厅的过程中,由伴郎、伴娘在前方丢撒盛有谷物、核桃、红枣、花生、钱币的托盘,随着新人走动,一边撒托盘里的东西,至到主台方为结束。登上舞台后,新娘跪坐舞台中央,由新郎拿起喜棒揭起盖头。

3、金盆洗手并祈福:由伴郎伴娘分别奉上两个洗手盆,洗净后用红色毛巾檫拭。礼毕后新人转身注视着来宾,手执纸灯与来宾共同祈福、许愿。(历时约三十秒)

4、交换信物:新郎、新娘互换结婚戒指,意为结定终身。

5、拜堂:许愿完毕后,由司仪主持,面对主席台一拜天地,面向宾客二拜来宾,转身向后三拜父母,最后新人面对夫妻对拜!以示二人已正式成为夫妻。

6、合酒:两杯以线相连,新人各执其一,相对饮酒。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7、花好月圆(切蛋糕):象征家庭团圆、和睦、吉祥、幸福之美好愿景。

8、结发:由伴娘剪下新娘的头发,伴郎剪下新郎的头发交于新娘,缠在一起放入荷包!此举意为“结发夫妻”。

9、抛绣球:以上仪式结束后,有意争抢绣球的来宾请站到舞台前方,由新娘背对来宾,抛出绣球,抢到绣球者将会幸运吉祥,宏运当头。







生活趣味0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当然先领证了。办不办婚礼,只是个形式。不登记只办婚礼,不受法律保护,只能算同居。

至于有什么风俗习惯,各地各办,我们这里是:

一、两人看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去民政局登记,比如:五一、520(我爱你)、十月一等。

二、然后,让风水先生根据两人的生辰八字,选个良辰吉日。

三、双方置办结婚用品,一般男方准备新房、家具等,女方准备被褥等。

四、婚期临近,男方邀请婚庆公司、主持人准备婚礼现场,包括喜盈门、拜高堂的喜台等。

五、吉日驾到,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还要叫门、找鞋等礼节。男方这边早准备好了,新娘车到,喜婆婆和儿子要一起接儿媳妇下车,然后拜高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六、中午:双方父母亲戚朋友参加一起到酒店吃个饭,婚礼圆满里程。

我是儿子,婚礼就是这么办的,我觉得有点啰嗦,从心里讲,我还是喜欢一切从简。


孙姐syx196110


如果俩个青年男女,要结婚必须先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手续后,再举办婚礼,如果先领证过段时间,再办婚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履行结婚登记续,是每个公民应该必须尊记守法必须要做到的,

因为这个婚姻,是受国家保护的合法婚姻。

如果先举办婚礼,仅是一种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表示一种祝贺的方式而已,与正式结婚没有关系。

如果不办结婚手续,日子拖久了,很有可能情感发生变化,变成非法同居有苦难言,到时为时已晚。


靠山4


我走过很多地方,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习俗各有不同。


习俗不同。

男方的少数民族结婚早,当地女孩大多先办婚礼,等男女双方达到婚姻法领证的年龄才去补办结婚证。

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一样,如新疆,西藏,内蒙等你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二十,女十八。实际生活中,风俗沿袭结婚年龄更早,女孩甚至有15,16就结婚的,先办婚礼后领证。

而汉族男女结婚,婚姻法明确规定先领证后结婚。绝大部分先领证后结婚,汉族相对少数民族管理更加严格。


态度不同。

那么究竟是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

其实,只要男女彼此情投意合,双方父母认可,先领证或先办婚礼都无所谓。但一般这种情况下,先领证。

如果男女彼此认可,但双方家庭持反对意见,这种情况下,男女在外地工作的,大多都是先在外地办婚礼,后回家领证。

保障不同

我们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先领结婚证。结婚领证,婚姻受法律保护。一旦婚后一方受伤害,有法律做后盾。

如果先办婚礼,后领证。不少男女举办婚礼后,因为没领结婚证,少了一层婚姻的约束,双方生活在一起,出现矛盾不愿妥协,心想反正没领证,说分手立马就分手了,婚姻得不到长久保障。

意义不同

先领证,法律认可身份转换,但社会知情面窄。

先办婚礼,得不到法律有效认可,但知情面广。

汉族结婚习俗各地也有不同。

我说说北方吧。一般男女双方恋爱水到渠成,择一吉日,男方父母请媒人带两斤高档酒加四色礼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当场打开媒人提来的酒,供亲朋一起品尝。这叫定亲,说明这门亲事已定了。

第二部是行礼(送彩礼),彩礼数目各地也有不同,平均彩礼都在八万八,但北方彩礼是这样,男方拿去八万八,女方父母留下两三万置办结婚陪嫁的嫁妆,其余的当场全部返回给男方家。西北这种习俗叫面子工程。

最后就是择吉日举办婚礼。农村的婚宴男方出钱,女方家送亲的客人三,四桌。城市婚宴一起举办,男方家客人的份子钱男方家收,女方家份子钱女方家收。宴席钱男方条件好的男方全出,条件一般的女方家适当出一部分。

我所知,大致如此。


水木金


爱情是享受,结婚则是对爱情的承诺,更是一种对婚姻的责任和担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欢女爱,谈婚论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应严肃认真的对待,不要图一时之欢,而放纵自己,视婚姻为儿戏。

结婚是一个人成家立业,进入社会,逐步成熟,开始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开始。至于结婚先领证还是先办婚礼,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一、婚姻的庄严感和仪式感

在人们的心目中,结婚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一定年龄的善男信女,有了自己心仪的人,经媒人牵线搭桥订婚。订婚一般分两次,第一次要给对方送小礼,喝小酒,正式确立婚姻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成熟了,双方开始商量结婚事宜。进行第二次送大礼,喝大酒,看婚期,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结婚事宜。然后如期举行婚礼,宴请各路亲朋好友,为自己祝贺、大家共同做婚姻的见证人。到此,结婚礼仪就算完成了。从定婚喝小酒到喝大酒,一直到结婚仪式的完成,人们都在不断用这种仪式感证明婚姻的庄重和严肃性,爱情也好,婚姻也好,不光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共同的大事。托付终身大事,那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通过婚姻的这种仪式感来约束双方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这种双方家庭和众人认可了的婚姻,却得不到婚姻法的认可和保护。光靠道德和舆论无法解决夫妻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出现有理无处说。而且生活中孩子的户口和上学等好多问题都会遇到麻烦,所以,结婚后顺便把结婚证也领了会更好。

二、婚姻的合法性与责任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大数据和精细化管理。人们对婚姻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情侣在步入婚姻的殿堂时都是有证驾驶。婚姻关系确立后,先办结婚证,再办婚礼来答谢众亲友。

先办结婚证,双方婚姻的合法性首先得到了婚姻法的认可和保护,婚姻生活也有了法律的保障。办婚礼也是结婚的重要仪式,通过婚礼仪式,让婚姻得到了家庭和众亲友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也是一种社会舆论和道德对婚姻的有效约束。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先办证后办婚礼也好,先办婚礼后办证也好,都是为了婚姻的美满幸福。既然选择了婚姻,就得好好爱惜,好好珍惜,用心经营,用心呵护,结婚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其正色


婚姻,是一生的大事,是两个人恋爱长跑的重点,是对前期双方付出的肯定,是后期生活的行为规范,是男女双方下半生相爱相守的保障。

个人观点,应该先领证。因为领证后,在法律上,你们就已经是夫妻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从领证那一刻起,就受到法律保护。判定双方是否为夫妻关系,并不在于你办没办婚礼 办了多少酒席,请了多少啊亲朋好友,那张结婚证,才是你们婚姻关系的唯一证据。

总有个别的情况,先办婚礼,再领证。我们在新闻上也看到而来了不少这样的例子,办完婚礼之后,双反因为不合闹分手,由于没有领证,双方的权利和责任都得不到任何法律保护,结果闹个大笑话,不但对双方当事人造成伤害不说,也对双方的家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无论当地习俗如何,都建议,需先领证再办婚礼,婚礼是一个神圣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明这两个没有血缘的人,便要从此在一起生活,无论对方贫穷或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都要不离不弃,想恩相爱在一起。所以,在举办这个仪式之前,请一定领证,为这个仪式获取法律的保障及道德的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