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红楼梦作者对喜欢的贾宝玉,为何在《西江月》中说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我就是竹韵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作者对宝玉很喜欢,为何在《西江月》里说宝玉“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是一个评价,也是一种感叹吧。

《红楼梦》开篇作者说自己这一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如果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作者肯定是喜欢这个角色的。但是宝玉绝对不完全是作者。因为《红楼梦》不是自传,还是文学创作。

贾宝玉生在在豪门,不喜功名,不爱读圣贤书,加上祖母疼爱,也没学习别的什么技艺,会一些诗文但是好像又没有特殊才能,家族衰落的时候,就很落魄了。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北静王见到贾宝玉,说宝玉果然生的“如宝似玉”,黛玉初见宝玉时,是这样形容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蠢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时而有情”,贾政在嘱咐宝玉进大观园之前,看到了宝玉“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可见宝玉确实生的是一表人才,气度不凡——有一副好皮囊。

但是,宝玉不喜“仕途经济”,当时的主流文化他也不太喜欢,《诗经》之类,还有一些《西厢记》之类的杂书,现在应该算是课外书。会做诗,但也不拔尖儿。不喜场面上的应酬,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大家都叫他“无事忙”,备受关注与宠爱,没有功利之心,自己也不操心什么事情。也许“内里草莽”。

宝玉因为得到的爱太多,内心也很柔软,慈悲,在当时看来于家,于社会,于国是没有什么贡献的。但是宝玉不同于其他荒淫无度的富家公子,他有一颗佛心,慈悲为怀。

曹雪芹在世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红楼梦》会成为一部旷世经典的名作,宝玉会成为一个如此经典的人物,放在现在,贾宝玉妥妥的也是可以靠颜值吃饭的啊。虽是生的又一副好皮囊,内里也不完全“草莽”。


江边李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其实是一首明贬暗褒、明嘲实赞的诗。

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他身上处处都透露出曹雪芹反叛的性格,整首诗既概括了贾宝玉抗拒封建框架的特性,也暗含了曹雪芹的影子。

贾宝玉这样的人,在那些世俗人眼里看来就是“草莽”、“愚顽”、“如傻似狂”。这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知道。贾宝玉在他看来就是个长得俊俏的“绣花枕头”,不爱读“经济仕途”之类的书,只将些女子的胭脂水粉来玩弄,实是个不乐业又乖张的富贵纨绔子弟。他所喜爱的那些玩物在当时是混不到生活的,当时的就是八股文之类,这在宝玉眼里都是“国贼禄鬼”之流,就像薛宝钗与贾雨村都属此例。

冷子兴还说:“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看到女子便清爽,看见男子便觉臭浊逼人”,“那女子嫁了人,沾染了男子的浊气,比男子更可杀了”。这样的贾宝玉在冷子兴这样的人看来是个彻头彻尾的“好色之徒。”

其实贾宝玉这样尊女轻男的观念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例如“守柔守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贾宝玉之所以憎恨男子,就是因为男子多数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强人,他们为了达到私利的目的,而让自己蒙蔽了正义的本性,就像贾雨村等人。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这恰是林黛玉将他当成知己的一点。


阅书文化之观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确实喜欢贾宝玉,贾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那么为何在《西江月》说贾宝玉是生得好皮囊,腹中是草莽呢?我认为这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其一,这是作者的自我解嘲。说是“嘲”,其实是“赞”。因为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像贾宝玉这样的人,就是纨绔子弟,不肖之徒,是受批判的对象。作者是借统治阶级的口吻语气来说话,实际上是暗批统治阶级思想的落后和社会的禁锢。



其二,时代的主流意识所致。封建时代崇尚光宗耀祖,家里的男丁有义务与责任振兴家业,而振兴之道莫过于读书考功名。只要考上了功名,入了仕途就能做官。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指的就是这桩事,而读书并不是读闲书杂书,乃是儒家之书。贾宝玉不喜欢,甚至于厌恶,作者也不喜欢,但是不喜欢却无法明言,否则就会被社会主流所不容。


其三,以明贬暗褒的手法使赞叹效果更好。熟悉汉语修辞手法的读者都知道,反语比陈述语气更强。作者贬贾宝玉就有反语的意味,明白的人一听就知道作者本来的意思,我们透过文字的表象,体会感悟其中的意境,原来作者赞叹贾宝玉到了极致,不仅是对书中的贾宝玉,更是对作者本人所言。

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自嘲之语上,一定不能被文字表面意思所迷惑,而误解了曹雪芹的真实用意。


六妙长春


红楼梦里描写了大量贵族生活的细节,只有经历过这种富贵生活的人才可能了解那么多。根据胡适的考证,红楼梦很可能是作者写的自传。曹雪芹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到十四岁,然后家族败落,抄家落难。



西江月中的这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反映了外人对宝玉的,或者说是对作者的看法。

宝玉在那个时代是被否定的人,他多愁善感,天真善良。第35回,借傅二爷家两个来请安嬷嬷的口,讲述了外人对宝玉行为的嘲笑。

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 其实这时宝玉因金钏的死很懊悔,金钏的妹妹玉钏此时正在恼宝玉,好不容易借着喝莲花羹这件事有了和解,因为这两个嬷嬷的到访谈话,分散了正在吃饭的宝玉的注意力,伸手接玉钏递的汤动作大了些,汤溅到宝玉手上,但宝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玉钏是否受伤,本来是个极温柔体贴的人,最后被外人一转身就谬传为宝玉是呆傻之人。



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第30回,宝玉回怡红院途中,看到一个小丫头在地上写字,似乎有心事,长的很像林黛玉。他不忍离开,下雨后劝女孩避雨。这女孩是宝玉家里养的戏班里的小戏子龄官。

可见宝玉没有阶级观念,是个怜香惜玉之人。平日里,也乐的为丫头们效力,若有丫鬟闹了别扭,也会耐着性子哄。最有名的场面是晴雯撕扇,多名贵的扇子,只要晴雯高兴解气,就随她撕了。对宝玉来说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人和感情最重要。



宝玉长得漂亮,出身在贵族家庭,但他极抗拒走读书考取功名这条父母希望他走的路,不肯好好读书。但是,在大观园里给每一处景定名出诗句的时候,可以看出宝玉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然而在那个时代,不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就是不务正业。从书中可以看到,他父亲贾政打骂他大多是因为他不肯读书上进和其他人一样走科举做官这条路。



所以西江月中的这句,是说明了外人对宝玉的看法。而宝玉的真实为人,并不能说是草莽之人,他聪明,善良,漂亮,但思想上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不同,作者只有自嘲一下自己了。


赏心阅目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银样儿镴枪头”,前两句是作者写给贾宝玉的,后一句是林黛玉戏称贾宝玉的。从词面看,都是说贾宝玉无才无德,只是长了一副好模样。贾宝玉果然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寓褒于贬的写作手法罢了。

先说作者的真实评价,作者通过三人来评价:贾雨村称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薛宝钗说他是“富贵闲人、“无事忙”;警幻仙姑称他“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意淫”。应该这三人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尤其是警幻仙姑的评价,代表了作者的真实意图。至于贾政说他“淫魔色鬼”、王夫人说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那都是气话、骂语,是用正统观念来看贾宝玉这离经叛道的儿子的,有恨铁不成钢之义。

再说脂砚斋评价:“说不得点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黛玉是和宝玉心意想通的,说得是反语,贾雨村、薛宝钗、警幻仙姑比较客观,贾政、王夫人是气话,脂砚斋是了解作者的。



都市闲翁


贾宝玉就是个醉心风月的多情公子哥,整天厮混在脂粉堆中,吸食风月、讨巧任性,胸无大志,也没有多大的心胸、眼界和责任心。对于喜爱的女性,没有一个尽到保护的责任。还处处需要女性的照顾和袒护。除了出身好、身为一个男人外,跟个女人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曹雪芹笔下的很多女性。

可惜了晴雯,惋惜了黛玉,甚至袭人、宝钗这些貌似著作中的既得利益者,又从他那儿得到什么了?恰如其名,他就像是个值钱的物件,被人供养着、抚慰着,也吸食着人性的情感和温暖,偶尔反射出来的,只是一些夺人心魄的所谓魅力吧,但是终究少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和温度、生命的张力和能量。

《红楼梦》中,宝玉一直是处在女性的包围和保护中。基本上跟男人的“家国情怀”、“江山抱负”没多大关系。除了兴趣不在之外,也透露出这个公子哥的养尊处优、见识浅薄、被老一辈宠坏的特质。即便是兴趣爱好,也没见到他拿出几样有自己水平的东西。黛玉有诗词、文采出众,晴雯有性格、孤傲不屈,探春有骨气、自我担当,宝钗有城府、经营人脉,王熙凤也有自己的能耐、掌管大观园……金陵十二钗个个性格鲜明,这才是作者浓墨重彩、用心创作的精彩之处!

只是,好在他还知道对女性的基本尊重,对女性的爱也是发自真心、不乏善意的,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的时代环境下,这就算不错了吧。


仰望星空随波逐流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怎么样度过,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给出过答案,“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私以为,这段话用来解读曹雪芹的这首《西江月》,再为恰当不过。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只不过是曹雪芹在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繁华旧梦时,对于往事不堪回首的怅惘与悔恨。曹雪芹借助贾宝玉这一形象,倾注了自己对于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那条不可逾越鸿沟的反思与忏悔。

特别要指明一点,“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并非是曹公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控诉,也并不是对于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外贬内褒、正话反说”。宝玉身上,有曹公所赞许的精神特质,但也从未掩饰透过宝玉流露自己饱含的无奈与悔恨。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具体来看,具有以下深意:

其一,这是从世俗角度出发,对于贾宝玉“富贵闲人”形象的客观评价。

诚如宝钗所言,“天下最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因而宝玉被大观园的姐妹戏称为“富贵闲人”。而曹雪芹的《西江月二首》,正是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精准概括与客观评价。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是曹雪芹从世俗角度出发,以封建主流价值为标准,对宝玉这一形象进行的立体式审视与评价。宝玉的性情,就连贾府的小厮兴儿都知道, “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里头更糊涂。”众人之所以如此评价,正是因为宝玉空有一副看似聪明灵慧的好皮囊,却不喜读书,厌恶经济仕途之道。宝玉平日所作,不过喜欢在内帏与姐妹厮混,一时疯疯癫癫,一时吵吵闹闹,与月亮谈心,同鱼鸟说话,在众人眼里可不就是一个怪胎。

而宝玉最为离经叛道的,不是“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也不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而是整日宣称,“我见了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气逼人”。如此秉性乖张,用情怪谲,可不正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写照。

其二,这是从作者经历出发,对于自己“无才补天”的自嘲与悔恨。

小说在第一回就指出旨在为闺阁女子立传,“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而作者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则是对自己“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的自责与悔恨。这种无才补天的遗憾,正如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那块遗弃的顽石,难免悲号惭愧。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宝玉的身上,倾注了曹雪芹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反思。尽管宝玉提出的“女清男浊“思想有其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作者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于无才补天的羞愧与悔恨,“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尤其《西江月二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曹雪芹对于自己半生潦倒的羞愧。“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更是将宝玉“于国于家无望”的离经叛道之罪剖析得淋漓尽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只不过是对这种无能与不肖的高度概括而已。

贾宝玉身上,折射出曹公的痛苦与矛盾。年少时“富贵不知乐业”,整日留恋于生命之美的欣赏与享受,到了贾府大厦将倾的时候,早已无力回天,难改“贫穷难耐凄凉”的悲惨现状。所以,曹公只能“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其三,这是从主题思想出发,对于“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挣扎与回归。

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宝玉的“正邪两赋”和“意淫之情”,有着超越世俗的佛道色彩。“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从主题思想上来看,是对贾宝玉最后“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一种挣扎与回归。

宝玉腹内的草莽,是被世俗无法理解的对以女子为代表的美好生命的欣赏与悲悯。宝玉的虚无,看似脱离了贾府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实际上却从未逃脱其影响与束缚。倘若没有贾府的由盛转衰,宝玉很难单单从黛玉的去世之中大彻大悟。正是因为有了由财富和权势的累积,宝玉的青春王国大观园才得以存在,宝玉才能任性逍遥,自由自在。而恰恰又是因为荣华的争斗与权势的衰落,宝玉的青春王国由此被毁灭。宝玉在女儿国的陨落和贾府的衰落之中,悟到“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佛理禅机。

最终,宝玉未能如荣宁二公亡灵所希冀的那样继承贾府的家业,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现实,宝玉抛弃了一身的好皮囊,也抛弃了这满腹的乱草莽,在挣扎过后,以“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完成自己对于生命的祭奠。

总之,理解“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不要被反封建而标签化。宝玉这个形象,诚然有曹雪芹为了突出”女儿尊贵”的进步意义,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等级森严的客观呈现,但是他对于自己无才补天的自责与悔恨,同样流露在字里行间。

这种“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遗恨,体现了曹公对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理想人生和“于国于家有望”这种责任期待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宝玉贪恋红尘,又渴望自由,因而当红尘乐事转瞬即逝的时候,他只有遁入空门才能获得自我的救赎。诚如林妹妹所言,“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的腹内草莽,只不过是如苏东坡一般“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罢了。理想幻灭之后,宝玉终将在那片“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走向属于自己生命里的空寂与虚无。


此笺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澄清题主的问题,《红楼梦》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抱着要歌颂男主角或者批评封建社会的目的,这都是五四以来很多读者的自作多情。


作者并不喜欢贾宝玉,他是带着批判和自悔的心情来写这个人物的。原词说: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生得外貌俊美,所以说他好皮囊。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这样的外形引发了很多女性对他的好感,也满足了他处处留情的个人爱好。


他并非胸无点墨,题对联,写诗写赋都是有些天分的。但是诗才不如他的姐妹们,八股文章不如他的兄弟和侄子。


但是作为那个社会的男性,他既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干,又不能为稻粱谋。而且也没有什么为人处世的智慧,平白坑了不少女孩子。


他喜欢金钏,晴雯,却白白断送了她们的性命而无力拯救,他宠爱芳官四儿,但眼睁睁看着她们被赶走。他想与黛玉和袭人同死同归,却因为自己没有谋生能力而缺乏话语权,最终只能听从家长安排另娶他人。


芳官说他是个“无才的”,这话真没冤枉他。因为无才导致无能,因为无能而导致懦弱和责任心缺乏,贪图享乐,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所以他真的是腹内草莽的绣花枕头。条件好的时候不能发奋图强,家破人亡时更是一蹶不振,撒手不管。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这些词在宝玉的辞典里是不存在的。他没有勇气与命运抗争,更没有勇气与封建制度抗争,他只会安心享受投胎给他带来的好处而已。所以作者说“莫效此儿形状”。


凭栏翠袖


《自由体诗》

——(贬与扬)

贬是贬来扬是扬,切莫将贬说成扬。

一个小子败家事,凄凄惨惨雪中央。

雪中央,烂衣穿,单薄瑟瑟缩成团。

当年富贵人仰慕,不悟正道乞丐郎。

——(和尚)

和尚如同那乞帮,四处化缘不种粮。

沿路乞讨关中去,剪径之人看不上。



如若天风


《红楼梦》中,上到吏老太君,下到执事丫环,贵如贾贵妃,尊若北静王,都将宝王当宝,连认为他将来是酒色之徒而不太喜欢的贾老爷子贾政也一样是舔犊情深,谆谆在望。宝玉确也非凡,常入宫帏,温情守礼,生身富贵,惜弱怜贫。虽不好读书,也高中乡魁,不经意悦了龙颜,光了门楣,消了贾赦贾珍之厄。而《西江月》中,却说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书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沿着这脉络走向,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开篇作者便己道来,“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原来作者一是要警醒那些纨绔子弟:云华富贵,过眼云烟,立德立身,方为根本。二是要为世间女子礼赞,为女子抱屈,为女子标功。

且看作者笔下的红楼裙钗:

林黛玉,貌似刻薄使性,实则善良纯洁,温柔体贴,知书达礼,才华横溢,最后受亲人算计,含恨而去。

薛宝钗,端庄娴淑,豁达宽容;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终究是被礼教所缚,独守空房。

史湘云,天真烂漫,豪爽大度,敢做敢当,巾国丈夫。然好景昙花一现,凄凉半世。

晴雯,胸怀坦荡,快人快语,无所顾忌,天真无邪。结果是含冤受辱,一命呜呼。

尤三姐,冰清玉洁,至情至性,也无奈谣言寻死。

妙玉,一个清新脱俗的出家人也难逃一劫。

贾府中不得善终的好女子太多了,从金钏,鸳鸯等丫头,到惜春,迎春这些千金,作者笔下,不少好女子都无好结果。

而一干混沌龌龊的男人们,或官或盗,或淫或奸。作威作福,却是生养自然。

用宝王的话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作者笔下,贾府将来是会“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功劳仍隐示在温良贤淑的李纨宝钗身上。

如此贯穿来看,说宝玉“腹内原来草莽”便好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