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英國為什麼不廢皇室?

葉魚


首先,當年的英國也試圖廢除過君主制,想推翻王室的統治,由此發動了英國內戰,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取消了君主專制。然而雖然將國王殺死了,可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如英國人所預想的那麼好,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國家卻陷入了動盪。後克倫威爾利用國內混亂待整的局勢,發動了政變,開始了軍事獨裁,這其實和君主專制也沒有太大的區別,當克倫威爾去世後國家再次陷入動亂,於是人們意識到或許沒有國王並非是好事,查理二世復辟。當反動的詹姆士二世上臺開始血腥報復後,議會發動宮廷政變,迎回瑪麗和威廉,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議會這一舉動可謂是大智慧,既保證了政體和國家的穩定,吸取了英國內戰的教訓,又在自己掌控範圍內換了君主。君主是由議會迎回,必然也是需要議會的支持,由此英國將君主獨裁製平穩過渡到了君主立憲制,實現了沒有流血衝突的“光榮革命”。

其次,要推翻一個事物,一定是它不好、不利於事態的發展才要推翻。可是,光榮革命後的君主和王室已經成為一個和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相和諧的事物,並且君主們沒有添亂或出錯,反而起著國家精神領袖、國家形象象徵、英國貴族氣質體現者的作用,那麼保留一個王室來維持政體穩定和國家持久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還與英國的國民特點有關,英國人歷史上一直傾向於保守,無論是政治變革還是經濟政策,都趨於安穩,不想有太激進的舉動。他們傾向於細水長流式的穩步前進,於是保留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王室,也成為英國人欣然接受的事,只要它不對國家發展產生重大阻礙,就不會極端地來廢除王室、引起動盪。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你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全世界大概還有不到30個王室存在,但是除了英國王室,哪個王室還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凱特王妃參加活動,當天穿的衣服都能被全球各地的媒體報道,試問哪個王室能做到這樣的影響力。

英國王室是一個網紅家族,同時也是英國最權貴的家族。

在其他人的回答裡,都總結了很多。那我這次將會分析英國王室現代化的情況。

那就是虛位政權。

長久以來,反對君主制提倡共和制的人大有人在。最近的就是戴安娜(威爾士王妃)逝世導致君主制的危機。因為對英國女王的態度太失望,1997年的時候,英國王室面臨很大的壓力。

溫莎王朝最危險的一次,就是愛德華八世的退位導致的。當時共和制本就躍躍欲試,他的退位直接給了對方一次很大的機會。這個後續的影響力直接影響到了查爾斯王子的選妃標準,因為伊麗莎白王太后擔心查爾斯王子會像愛德華八世一樣,對王位不珍惜。從小就教育查爾斯要謹慎。

而現任英國女王目睹了王室的太多動盪,她非常明白王室未來要走的路是什麼。這一點哈里王子也在紀錄片裡提到“女王還有王室的大家族,都在考慮王室的現代化之路,到底怎樣才會被大家接受。”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很早就建議戴安娜去做慈善活動,贏得大眾的好感和支持。包括她晚年也把很多贊助人的身份傳到了凱特和梅根的手裡,菲利普親王也是如此。

王室的很多出發點,都是希望國民能接受這樣的設定。

很明顯,他們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她因為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後,開始選擇退居幕後(據說阿爾伯特親王一直在幫助她處理國事,她就負責生孩子)。這就開啟了君主制的虛權時代,君主僅是一個象徵。

到了伊麗莎白二世這一代,她基本沒有動用過手裡的大權,就算對首相不滿,也沒有革職誰。讓君主制徹底變成了大英帝國一個象徵性的權力機構,王室的成員跟政府有來有往,同時也會非常關注網絡的輿論,適當做出聲明,必要時做出改變。比如菲利普親王放棄了自己的駕照。

與其說英國人沒有找到推翻君主制的理由,還不如說是英國女王率先開始選擇立足的方法。

整個王室都讓國民驕傲了,誰還想著去推翻這個吉祥物呢!


書醬瞄瞄


英國曾短暫廢除過皇室,所以英國有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但是作為最主要兵種的陸軍,卻沒有被冠以“皇家”二字,因為陸軍曾“對不起”英國王室,不僅廢除王室,還殺掉英國國王。



1625年,英國查理一世登基為王,1629年,議會通過了譴責宗教非法徵收關稅等議案,下院院長被按在坐席上,查理一世宣佈休會,此後長達11年時間,英國再也沒有開啟議會。

1633年,查理一世認命高教徒威廉•勞德為大主教,並且逐漸向蘇格蘭滲透,企圖統一宗教,進而強化對蘇格蘭的統治。但是蘇格蘭人強烈反抗,查理一世選擇出兵蘇格蘭,但是最終被蘇格蘭軍隊擊敗。



戰爭失利,查理一世並沒有放棄,反而準備增加軍費,繼續把戰爭打下去。但是按照規定,如果想要加稅,必須得到議會的批准,於是查理一世重新召開會議,結果議會不僅沒有同意查理一世增加稅收的計劃,反而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制統治,最終導致議會和國王之間爆發戰爭。

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在1645年擊敗國王的軍隊,而查理一世因為背叛國家、背叛人民的罪名被當眾處決。克倫威爾雖然推翻了英國王室,但是自己卻也實行獨裁統治,依靠軍隊穩定國家局面,由於政體沒有確定,英國內部矛盾不斷,1658年克倫威爾解散議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挖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最後被斬首示眾,直到300多年後才被劍橋大學安葬。

英國王室的興廢圍繞著權力,如今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已經沒有廢除王室的必要。

英國真正治理國家的是議會和首相,英國女王的權力已經被架空,英國女王能做的幾乎只是簽字同意,甚至把女王的死刑判決書遞到女王面前,她也只能批准。



英國王室雖然不再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但是卻不可或缺,大英帝國崩潰解體之後,原先的各個殖民地與英國共同組成了英聯邦國家,而元首就是英國女王,英聯邦一共包括52個主權國家,它們以“共同忠於國王”而組成聯盟,雖然英聯邦沒有中央政府,也沒有權力機構,但是卻維護了英國的國際地位,而英國王室則是英聯邦國家之間的紐帶。


英國女王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6個國家的元首,二戰初期,德國攻勢猛烈,法國宣佈投降,英國本土也遭到轟炸,英國就曾有撤退到加拿大的打算。

英國王室核心成員只有4個人,王室成員每年都可以從國家領取工資,而菲利普親王每年也就只有35.8萬英鎊,對於英國來說負擔並不重,英國王室有自己的產業,並非全都依賴於國家財政。

英國王室已經成為英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每年都要花錢,但是隱含的價值卻是英國無法割捨的,如果不是王室的維繫,恐怕不僅僅是英聯邦,就連英國都已經解體了。“日不落帝國”早已日落西山,英國王室成為大英帝國重要的見證。


視野新觀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皇室是國家象徵沒有什麼實際的政治權利。而且,根據統計,每年皇室光進行官方旅行就要花掉450英鎊(大約四千萬人民幣),平攤到納稅的公民身上差不多一人65便士。英國有必要花巨資養著一個看似沒什麼用的皇室家族嗎?答案是肯定的,畢竟我們中國也斥巨資研究保護歷史,也不惜為了上萬億整一個奧運會。對於英國來說,王室的存在就是他們對歷史的自信也是他們國家的活招牌。



第一:皇室的地位是自己爭取的結果

英國的光榮革命,是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是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妥協的結果。自然雙方要妥協,作為封建的來源——國王,他的存在也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來講,皇室的存在也極大的推動了英國的資本主義和民主。皇室很理智的順應了歷史趨勢,站對了歷史隊伍。英國的皇室是否不是由資本主義是否同意決定的,而是皇室主動把封建主義變成文化傳統,讓英國完成了不流血的政變。同時英國皇室也極大的保持了英國文化的延續性,對英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皇室有天然權利,是英聯邦的皇室

英國皇室雖然表面不理朝政,但他們也在為英國努力著。英國女王是英國的形象,她一向以慈眉善目的姿態示人。英國女王就如同日本天皇一樣,也要長年拖著疲憊的身軀奔赴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外國重要來賓來訪時,女王需要出面接待。接待就要聊天,聊天也不能尬聊,所以英國女王也需要做很多功課,即使已經九十歲高齡。女王也不可避免的要出國訪問,元首的出國必然不同於常人的旅行,她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儀態,甚至不能邁錯一步說錯一句。當然,皇室不發威我們也不能拿皇室當病貓,如果皇室不滿也很容易引發憲政危機,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和統治。英國女王是英聯邦包括新西蘭、加拿大等在內的16個國家的女王,牽一髮而動全身。



第三:皇室也在貢獻自己的力量,深得民心

英國皇室在百姓中的口碑還是非常好的,除了他們平時的和藹和親民外,皇室也給百姓帶來了實際的效益。首先,英國皇室在削減自己的日常開支,一定程度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其次,英國的一些年輕皇室也在努力賺錢,長公主每年要出席幾百個典禮,威廉王子也在開表演性質的救援飛機,他們把自己的工資全部公益捐出。英國是一個綠化面積非常大的國家,其中有很多的綠化土地都是皇室提供的,在寸土寸金的英國這些綠化也是皇室帶給百姓們最好的福利。



哲學上常說:“存在即合理。”,英王室的存在不光合理而且十分必要。英國王室既是英國人民的無形信仰也是英國人民的心裡寄託,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是歷史文化沒了,留給人的就只剩下嗟嘆和後悔。


小鎮月明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我這麼慈祥可愛的老太太你們也想推翻,太過分了吧


在討論英國人為什麼推翻或者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前,我們要先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民族國家不論政體形式如何,都要擁有國家元首作為本國的象徵,這是國家的特徵之一。之所以現代民族國家會設置國家元首這一職位,這是國家政府機構內部分工的需求,也是國家對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求。在現代政治實踐中,國家元首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或者形式上的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主權的掌握者或者象徵,在整個國家體系中,實際或者形式上處於首腦地位。


國家元首們


國家元首的權力各國各不相同,但一般來說主要包括:(1)公佈法律;(2)任免國家機構中的高級官員;(3)召集議會,宣佈戒嚴、大赦、緊急狀態或對外宣戰;(4)以國家最高代表身份進行對外交往;(5)代表國家頒佈榮譽、授予榮譽稱號和證書;(6)部分國家的國家元首還是國家武裝力量統帥,具有全國武裝力量的指揮權。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家元首,因其憲政地位不同,導致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實際擁有上述這些權力,而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則只是象徵性的擁有上述這些權力,英國國王(女王)就是象徵性的擁有這些權力。現代世界各國,因其政體不同,作為國家象徵的國家元首的稱呼、權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是由專門國家最高代表者擔任,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是由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也有一些國家的國家元首是由象徵最高權力者擔任,而英國的國家元首溫莎王室的國王(女王)就是這種象徵性的最高權力者,實行世襲和終身任職。因此,看起來英國王室擁有很多權力,但事實上,作為英國國家元首國王(女王)的直系親屬,英國王室所享有的這些權力,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性權力,而不是實際擁有的權力。既然只是擁有象徵性權力的國家元首,推翻他(她)其實沒什麼意義的。


加冕儀式上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與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


相反,作為英國國家象徵,英國王室相比普通人,還要受很多限制。而這些限制,其實就是民眾對王室的期望,換句話,就是民眾希望王室成為他們理想中的那個人格:王室成員既要雍容華貴,又要平民化,可以說要求極為苛刻。而且王室的生活,幾乎全部都曝光在公眾的視野中,某種意義上,英國王室成員,稍微做出一些不符合王室規範的事情,都要被“集火”,甚至連普通人生活中的家長裡短,英國王室成員,都不能具有。最典型的就是查爾斯王子,婚外戀導致到現在還不受待見。而哈利王子的王妃梅根,自從爆出與王子的關係後,不管有的還是沒有的,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被英國媒體“塑造”成什麼樣(什麼家庭不和,爭風吃醋,挑唆王室不和的帽子反正全扣上了)了……這樣的生活,其實真的不值得羨慕。某種意義上,如果推翻了英國當前的溫莎王室,上哪找比他們更符合英國民眾心目中的“主權者”身份的人來代替他們呢?


2013年在白金漢宮陽臺上的溫莎王室


因此,個人以為,英國人已經找到了那個最接近對英國人期望中“完美”標準的王室了,某種意義上,英國溫莎王室,在做象徵性國家元首這一“事業”上,已經做的相對來說,比較好了。推翻了現在這個王室,換了其他人,真不見得比現在的溫莎王室做的更好。因此,這大概也是英國人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吧。同樣也是因為王室既沒有實際權力,又在做英國的象徵這份職業上,做的很不錯,所以英國人也沒什麼理由推翻溫莎王室。


hording


英國人之所以保留著君主制,自然是因為英國的國實際情況所致,更何況,保留著王室能夠帶來很多的好處。

第一,王室是英國的精神紐帶,是傳統文化的象徵

孤懸海外的英國,養成了孤傲、理性而又保守傳統的性格。王室正是英國傳統文化與貴族禮儀象徵的最好體現。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與北愛爾蘭四個部分組成,王室是將英國四個主體以及廣大的英聯邦成員聯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劑,如果沒有了王室,那麼英聯邦乃至英國能否繼續存在,還是個未知數。

雖然沒有實權,但英國君主並非沒有任何作為,在英國政局中扮演著平衡者的角色,是英國保持穩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王室深受愛戴是有原因的

雖然表面上高高在上,但並不代表英國王室是壓迫者。光榮革命之後,王室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實權,然而英國人仍舊非常尊敬王室。


包括英國在內,王室的男性成員都要與平民百姓一樣參軍服役,如今的查爾斯王子、安德魯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全都在軍中服役。有人說王室服役不過是做做樣子,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戰期間,英國被德國轟炸,王室仍舊固守在白金漢宮不做任何撤離,如今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發表了著名演說,當時還是公主的伊麗莎白二世也奔赴前線幫助治療傷員。

雖然每年英國王室需要至少4000萬英鎊的財政補貼,但這個數字對於英國這個全球主要經濟體來說並不值得一提。

更何況,英國王室作為英國的一個“品牌”,給英國帶來的收益更多。以威廉王子大婚為例,僅僅婚禮的實況轉播、紀念品出售、旅遊觀光業收入等,就給英國帶來了巨大收益。英國王室將英國的紳士文化、貴族文化等傳揚到其他國家與地區,也是英國軟實力的重要象徵。


澹奕


英國女王沒有實權?

你認為什麼才是實權,高高坐在王座上,貴族大臣小心翼翼地奏事,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女王使了個眼色,旁邊的皇家衛士立馬把他拖出去,亂錘打死,這才叫實權?

現在掌權的都在幕後指揮了,誰還跑去前排耀武揚威。

看一個人是傀儡,還是掌握實權。一看他有沒有軍權,二看他有沒有財權。

有幾個陸戰營,是直接聽命於皇室的。還有皇家衛隊,聽名字跟個儀仗隊似的。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女王的丈夫飛利浦親王任總司令。對王室忠心耿耿,不惜一切代價地完成女王的命令。並且足有1.7萬人,駐紮在英國本土和各殖民地的要地。

英國的海灘,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英國國王的私產。南非鑽石生意,最大的boss就是英國女王。英格蘭銀行,伊麗莎白坐股東第一把交椅。

老佛爺可謂要錢有錢,要槍有槍,如果這樣的人還是傀儡,那不傀儡的不得統治全世界了。

英國內閣四年一改,所謂鐵打的佛爺,流水的內閣。老佛爺樂的把前排交給內閣來打理,自己在後面作個幕後掌櫃。但任何一任中堂,每週都得抽兩小時給老佛爺彙報工作。

別說當中堂了,就是當個倫敦銀行行長,也忙的要命,一個人恨不得掰兩掰使。他能抽出這麼長時間來,覲見老佛爺,說明老佛爺絕不可能是個禮儀性的吉祥物,而是個重要的實權人物。

並且英國是個階級固化很嚴重的國家。比如,在中國的升職路線是這樣的:基層小兵——小領導——中層領導——高級領導。而在英國是,要麼一開始你就進入高級領導崗位,要麼一開始就進入中層領導崗位,要麼一開始就是小員工。這幾條路線涇渭分明,極少極少能實現跨越。一工作就能成為高級領導的,當然是那些貴族了。不僅在公司,上議院,皇家海軍裡,你都找不到一個非貴族成員。維護王室高高在上,他們才有血統至上的法理依據,所以在英國想廢除王室,那是不想混了,會受到貴族的猛烈回擊。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其實是英國資產階級跟國王不斷妥協的結果,今天的英國人把皇室看做國家象徵,可能其他國家的人感覺不出來的。

通篇看一下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你就會發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從沒想過與皇權徹底決裂,所在武鬥和議會鬥爭中進行是英國革命的特徵,國王漸漸不再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了,也就沒那麼多人要求廢除皇室了,直到今天,英國人也願意花錢養著皇室。

英國資產階級跟國王的鬥爭並不是單槍匹馬,而是跟地主貴族聯合,地主貴族勢力很大,肯定不想廢除皇權,只想限制皇權而已。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從確立到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才完成的。

在17世紀建立的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還有查理一世,都想加強君主專制,縱容天主教徒;可英國向來反感天主教徒,天主教畢竟不是起源於本土,對應的便是清教徒;查理一世一味地縱容天主教徒,導致清教徒的起義;

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措軍費,被迫召開已經被解散的議會,議會直接跟查理一世談條件,提出了《大抗議書》;

1642年,查理一世向國會宣戰;

1642年-1644年,議會軍潰敗,處於守勢;1644年-1646年,議會軍獲得戰場上的主動。

1647年,議會軟禁查理一世,

1648年,出逃的查理一世,發動二次戰爭,但同年就被鎮壓了。

1649年,查理一世再也沒有上次的好運氣,這次議會直接處死了他。

1653年,克倫威爾發動政變,驅逐過會,開始自己的獨裁統治,直到1658年去世。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反攻倒算,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繼任者詹姆士二世依然推行反動政策,企圖恢復君主專制。

1688年,議會中的輝格黨和託利黨為阻止天主教徒繼位,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及其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回英國,隨後發動政變,再次推翻斯圖亞特王朝。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榮革命”。

1689年,瑪麗和威廉同時成為了國王。

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跟地主貴族開始聯合專政,並且通過了《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聯合,說明英國資產階級力量還不夠強大,只能妥協,這就決定了大量封建殘餘被保留了下來。

1694年,議會通過了《三年法案》,議會至少三年召開一次。

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還規定皇位繼承人必須是清教徒。

議會這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議會的權力徹底超過王權,國王漸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再後來國王不再參加內閣會議,內閣首席大臣成為首腦。


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史,就會很清楚英國為什麼保留君主了;其中,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地主貴族發揮了保留君主的重要作用。


過去即歷史


英國王室的存在,使得英國能夠成為“聯合王國”而不走向分裂;同時君主立憲制,也限制了王權保障了人民的權力。這是英國人不願意推翻王室的基本原因。


英國曆史上其實也曾經有過短暫的共和國時代。

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於英國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國護國主,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曾逼迫英國君主退位,解散國會,並轉英國為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英吉利共和國,出任護國公,成為英國事實上的國家元首。

(克倫威爾)


1642年,由於英國議會與國王查理一世發生了巨大的矛盾,從而爆發了內戰。1645年,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隊戰勝了王黨軍隊。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壓力下,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5月,宣佈英國為共和國,成為實際軍事獨裁者。克倫威爾鎮壓掘地派運動,出兵遠征愛爾蘭。1653年,他驅散議會,自任“護國主”。克倫威爾執政時期,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矛盾日趨尖銳,始終未能穩定局勢。

因此,在克倫威爾1658年去世之後,英國人民覺得還是應該重新把王室迎接回來,由此迎來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時代。但是復辟的詹姆士二世與英國議會及人民的社會矛盾及宗教衝突依然無法化解。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英文為“Glorious Revolution”。在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英國以及全世界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而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既限制了王權、防止了獨裁,又鞏固了整個英聯邦的統一。事實上,如果沒有英國王室的話,英國就不會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俗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是會走向分裂的。


建章君


2019年對於英國來說是個多事之年,先是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辭職,繼任首相約翰遜脫歐一直沒有進展,他承諾的10月底脫歐目標已經成空,約翰遜把英國女王當作救命稻草,徵得女王同意後宣佈關閉議會,而反對黨英國工黨則惱羞成怒發表聲明要求廢除英國王室制度。

可是誰都知道工黨是在說氣話,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工黨就提出過這樣的議案,結果英國議員十有八九不同意不廢除英國王室,而日前的民調顯示,有90%以上的英國民眾不同意廢除王室,有5%的英國民眾表示無所謂,只有不到3% 的英國民眾贊成廢除王室。

我們知道皇室和皇帝是專制的象徵,包括中國在內的好多國家早就廢除了皇帝制度,作為資產階級民主的排頭兵,英國為什麼一直保留王室制度呢?

一、民眾的需要。

由於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皇帝和國王的獨裁權力並不是那麼集中,在古代的時候,皇權就有很多限制,皇室封的王侯的爵位不能隨便剝奪,財產更是神聖不可侵犯,不經法庭裁定不能予以沒收。而且國王不干預國家司法,不能隨便給人定罪,國王只要好吃好喝,一般不會亂來。

而中國的皇帝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話就是王法,王法高於一切。生殺予奪全在皇帝一念之中,動不動就是凌遲抄家,誅滅九族,殺錯了也白殺,高興了就給你平反昭雪,不高興明知道你有冤屈也將錯就錯。就拿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統治者來說,前期血債累累,後期劣跡斑斑,百姓對它恨之入骨,它在百姓心裡沒有一點神聖的意思,百姓也不會對它像日本人對天皇,英國人對女王那樣崇拜。

所以中國和英國的皇帝雖然都招人恨,但專制制度不一樣,恨的程度不一樣,中國人把皇帝看作萬惡之首,一說革命那就是勢不兩立、斬盡殺絕。而英國人平時幹什麼跟皇帝無關,皇權也管不到他們的私生活,風能進雨能進皇帝不讓進,愛誰誰當皇帝無所謂。

再說,千百年來,民眾習慣了皇室的存在,皇室是國家的象徵,民族的影子,民眾的一種精神寄託。沒有了皇室就會沒有依託,就會非常空虛,早晨一覺醒來沒有了皇室就空蕩蕩的。

而且皇子成婚了,女王生日了,王妃出軌了,也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八卦的素材。每天把英國弄得熱熱鬧鬧的,所以他們覺得每年僅僅花幾億英鎊養著英國王室,挺值得。

二、王室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現在的英國王室早就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君主專制,女王只是一種象徵。但有女王和王室在,就沒有人敢亂來。王室起著國家穩定基石的作用,王室就是英國的定海神針。英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共和國,但卻是掛羊頭賣狗肉,比皇帝還專制,所以大家就推翻了這個假共和,迎來了查理二世,讓國王重新執政。

世界近代史上過好多國家都在爆發"革命"後廢除了國王,但相當多的國家在廢除了國王以後建立的政權都比國王更殘暴、更獨斷,比如薩達姆之於伊拉克,霍梅尼之於伊朗。所以說英國人保留王室就是最聰明的選擇,有了名義上的王室就沒有人胡作非為。

三、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來源於西方文明,它是人類文明的最大成果。秦末漢初最大的無賴劉邦跟項羽在鴻溝為界,分治天下。墨跡未乾,張良陳平等謀士就讓劉邦反悔,劉邦猶豫說這恐怕不好吧,我和項羽有協議。

謀士說協議算個屁,打江山重要還是協議重要。

所以說古代中國人看中三十六計,不重契約,統治者翻臉不認賬的事層出不窮。在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代表民國政府跟滿清皇室簽約,契約中滿清答應退位,民國政府則給滿清皇室以優待。

可是溥儀根本就沒有把契約當回事,首先違約,在辮帥張勳的慫恿下復辟。而殺近北京的馮玉祥也來了個你不仁我不義,廢除了跟清皇室簽訂的優待條款。

而這樣的事在西方就很少發生,西方人非常認死理,重承諾,下面就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契約精神的故事。

1797年7月15日,美國的一個農場,一個幼童不幸墜井死亡,農場主——孩子的父母傷心之餘,在這口井的旁邊建造了一個墳墓寄託哀思。後來因為家道中落,孩子父母不得不出讓自己的農場,在出賣農場的時候附加一個條件,那就是無論何時不能動孩子的墳墓。

買主同意了孩子父母的要求,並寫進了協議。一個世紀過去,農場的所有權幾經變更,但這條協議不斷寫進新的契約,孩子的墳墓幾經風雨,依舊完好。

1897年,這塊土地被國家購買作為美國總統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的陵園,在建造總統墳墓時,孩子的墳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跟格蘭特總統相伴而眠。

時間又過了100年,到了1997年,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百年的時候,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裡緬懷格蘭特將軍,聽到有關的故事後感慨萬千,他自己出錢將孩子的墳墓修葺一新,還叫人在孩子的墳墓旁立碑,把墓地的故事刻在石碑上,讓它一代代流傳下去。

正是這種契約精神,讓英國人嚴守承諾,把王室保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