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葉鱼


首先,当年的英国也试图废除过君主制,想推翻王室的统治,由此发动了英国内战,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消了君主专制。然而虽然将国王杀死了,可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如英国人所预想的那么好,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国家却陷入了动荡。后克伦威尔利用国内混乱待整的局势,发动了政变,开始了军事独裁,这其实和君主专制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克伦威尔去世后国家再次陷入动乱,于是人们意识到或许没有国王并非是好事,查理二世复辟。当反动的詹姆士二世上台开始血腥报复后,议会发动宫廷政变,迎回玛丽和威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这一举动可谓是大智慧,既保证了政体和国家的稳定,吸取了英国内战的教训,又在自己掌控范围内换了君主。君主是由议会迎回,必然也是需要议会的支持,由此英国将君主独裁制平稳过渡到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没有流血冲突的“光荣革命”。

其次,要推翻一个事物,一定是它不好、不利于事态的发展才要推翻。可是,光荣革命后的君主和王室已经成为一个和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相和谐的事物,并且君主们没有添乱或出错,反而起着国家精神领袖、国家形象象征、英国贵族气质体现者的作用,那么保留一个王室来维持政体稳定和国家持久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还与英国的国民特点有关,英国人历史上一直倾向于保守,无论是政治变革还是经济政策,都趋于安稳,不想有太激进的举动。他们倾向于细水长流式的稳步前进,于是保留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王室,也成为英国人欣然接受的事,只要它不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阻碍,就不会极端地来废除王室、引起动荡。


国家人文历史


首先你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全世界大概还有不到30个王室存在,但是除了英国王室,哪个王室还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凯特王妃参加活动,当天穿的衣服都能被全球各地的媒体报道,试问哪个王室能做到这样的影响力。

英国王室是一个网红家族,同时也是英国最权贵的家族。

在其他人的回答里,都总结了很多。那我这次将会分析英国王室现代化的情况。

那就是虚位政权。

长久以来,反对君主制提倡共和制的人大有人在。最近的就是戴安娜(威尔士王妃)逝世导致君主制的危机。因为对英国女王的态度太失望,1997年的时候,英国王室面临很大的压力。

温莎王朝最危险的一次,就是爱德华八世的退位导致的。当时共和制本就跃跃欲试,他的退位直接给了对方一次很大的机会。这个后续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了查尔斯王子的选妃标准,因为伊丽莎白王太后担心查尔斯王子会像爱德华八世一样,对王位不珍惜。从小就教育查尔斯要谨慎。

而现任英国女王目睹了王室的太多动荡,她非常明白王室未来要走的路是什么。这一点哈里王子也在纪录片里提到“女王还有王室的大家族,都在考虑王室的现代化之路,到底怎样才会被大家接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很早就建议戴安娜去做慈善活动,赢得大众的好感和支持。包括她晚年也把很多赞助人的身份传到了凯特和梅根的手里,菲利普亲王也是如此。

王室的很多出发点,都是希望国民能接受这样的设定。

很明显,他们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她因为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去世后,开始选择退居幕后(据说阿尔伯特亲王一直在帮助她处理国事,她就负责生孩子)。这就开启了君主制的虚权时代,君主仅是一个象征。

到了伊丽莎白二世这一代,她基本没有动用过手里的大权,就算对首相不满,也没有革职谁。让君主制彻底变成了大英帝国一个象征性的权力机构,王室的成员跟政府有来有往,同时也会非常关注网络的舆论,适当做出声明,必要时做出改变。比如菲利普亲王放弃了自己的驾照。

与其说英国人没有找到推翻君主制的理由,还不如说是英国女王率先开始选择立足的方法。

整个王室都让国民骄傲了,谁还想着去推翻这个吉祥物呢!


书酱瞄瞄


英国曾短暂废除过皇室,所以英国有皇家海军,皇家空军,但是作为最主要兵种的陆军,却没有被冠以“皇家”二字,因为陆军曾“对不起”英国王室,不仅废除王室,还杀掉英国国王。



1625年,英国查理一世登基为王,1629年,议会通过了谴责宗教非法征收关税等议案,下院院长被按在坐席上,查理一世宣布休会,此后长达11年时间,英国再也没有开启议会。

1633年,查理一世认命高教徒威廉•劳德为大主教,并且逐渐向苏格兰渗透,企图统一宗教,进而强化对苏格兰的统治。但是苏格兰人强烈反抗,查理一世选择出兵苏格兰,但是最终被苏格兰军队击败。



战争失利,查理一世并没有放弃,反而准备增加军费,继续把战争打下去。但是按照规定,如果想要加税,必须得到议会的批准,于是查理一世重新召开会议,结果议会不仅没有同意查理一世增加税收的计划,反而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最终导致议会和国王之间爆发战争。

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在1645年击败国王的军队,而查理一世因为背叛国家、背叛人民的罪名被当众处决。克伦威尔虽然推翻了英国王室,但是自己却也实行独裁统治,依靠军队稳定国家局面,由于政体没有确定,英国内部矛盾不断,1658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挖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最后被斩首示众,直到300多年后才被剑桥大学安葬。

英国王室的兴废围绕着权力,如今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已经没有废除王室的必要。

英国真正治理国家的是议会和首相,英国女王的权力已经被架空,英国女王能做的几乎只是签字同意,甚至把女王的死刑判决书递到女王面前,她也只能批准。



英国王室虽然不再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但是却不可或缺,大英帝国崩溃解体之后,原先的各个殖民地与英国共同组成了英联邦国家,而元首就是英国女王,英联邦一共包括52个主权国家,它们以“共同忠于国王”而组成联盟,虽然英联邦没有中央政府,也没有权力机构,但是却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而英国王室则是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纽带。


英国女王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元首,二战初期,德国攻势猛烈,法国宣布投降,英国本土也遭到轰炸,英国就曾有撤退到加拿大的打算。

英国王室核心成员只有4个人,王室成员每年都可以从国家领取工资,而菲利普亲王每年也就只有35.8万英镑,对于英国来说负担并不重,英国王室有自己的产业,并非全都依赖于国家财政。

英国王室已经成为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每年都要花钱,但是隐含的价值却是英国无法割舍的,如果不是王室的维系,恐怕不仅仅是英联邦,就连英国都已经解体了。“日不落帝国”早已日落西山,英国王室成为大英帝国重要的见证。


视野新观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室是国家象征没有什么实际的政治权利。而且,根据统计,每年皇室光进行官方旅行就要花掉450英镑(大约四千万人民币),平摊到纳税的公民身上差不多一人65便士。英国有必要花巨资养着一个看似没什么用的皇室家族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我们中国也斥巨资研究保护历史,也不惜为了上万亿整一个奥运会。对于英国来说,王室的存在就是他们对历史的自信也是他们国家的活招牌。



第一:皇室的地位是自己争取的结果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是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自然双方要妥协,作为封建的来源——国王,他的存在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来讲,皇室的存在也极大的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和民主。皇室很理智的顺应了历史趋势,站对了历史队伍。英国的皇室是否不是由资本主义是否同意决定的,而是皇室主动把封建主义变成文化传统,让英国完成了不流血的政变。同时英国皇室也极大的保持了英国文化的延续性,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皇室有天然权利,是英联邦的皇室

英国皇室虽然表面不理朝政,但他们也在为英国努力着。英国女王是英国的形象,她一向以慈眉善目的姿态示人。英国女王就如同日本天皇一样,也要长年拖着疲惫的身躯奔赴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外国重要来宾来访时,女王需要出面接待。接待就要聊天,聊天也不能尬聊,所以英国女王也需要做很多功课,即使已经九十岁高龄。女王也不可避免的要出国访问,元首的出国必然不同于常人的旅行,她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仪态,甚至不能迈错一步说错一句。当然,皇室不发威我们也不能拿皇室当病猫,如果皇室不满也很容易引发宪政危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和统治。英国女王是英联邦包括新西兰、加拿大等在内的16个国家的女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皇室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得民心

英国皇室在百姓中的口碑还是非常好的,除了他们平时的和蔼和亲民外,皇室也给百姓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首先,英国皇室在削减自己的日常开支,一定程度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其次,英国的一些年轻皇室也在努力赚钱,长公主每年要出席几百个典礼,威廉王子也在开表演性质的救援飞机,他们把自己的工资全部公益捐出。英国是一个绿化面积非常大的国家,其中有很多的绿化土地都是皇室提供的,在寸土寸金的英国这些绿化也是皇室带给百姓们最好的福利。



哲学上常说:“存在即合理。”,英王室的存在不光合理而且十分必要。英国王室既是英国人民的无形信仰也是英国人民的心里寄托,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历史文化没了,留给人的就只剩下嗟叹和后悔。


小镇月明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我这么慈祥可爱的老太太你们也想推翻,太过分了吧


在讨论英国人为什么推翻或者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前,我们要先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民族国家不论政体形式如何,都要拥有国家元首作为本国的象征,这是国家的特征之一。之所以现代民族国家会设置国家元首这一职位,这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求,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求。在现代政治实践中,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者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掌握者或者象征,在整个国家体系中,实际或者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们


国家元首的权力各国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1)公布法律;(2)任免国家机构中的高级官员;(3)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4)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进行对外交往;(5)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6)部分国家的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家元首,因其宪政地位不同,导致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实际拥有上述这些权力,而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则只是象征性的拥有上述这些权力,英国国王(女王)就是象征性的拥有这些权力。现代世界各国,因其政体不同,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的称呼、权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也有一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象征最高权力者担任,而英国的国家元首温莎王室的国王(女王)就是这种象征性的最高权力者,实行世袭和终身任职。因此,看起来英国王室拥有很多权力,但事实上,作为英国国家元首国王(女王)的直系亲属,英国王室所享有的这些权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权力,而不是实际拥有的权力。既然只是拥有象征性权力的国家元首,推翻他(她)其实没什么意义的。


加冕仪式上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相反,作为英国国家象征,英国王室相比普通人,还要受很多限制。而这些限制,其实就是民众对王室的期望,换句话,就是民众希望王室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那个人格:王室成员既要雍容华贵,又要平民化,可以说要求极为苛刻。而且王室的生活,几乎全部都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某种意义上,英国王室成员,稍微做出一些不符合王室规范的事情,都要被“集火”,甚至连普通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英国王室成员,都不能具有。最典型的就是查尔斯王子,婚外恋导致到现在还不受待见。而哈利王子的王妃梅根,自从爆出与王子的关系后,不管有的还是没有的,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被英国媒体“塑造”成什么样(什么家庭不和,争风吃醋,挑唆王室不和的帽子反正全扣上了)了……这样的生活,其实真的不值得羡慕。某种意义上,如果推翻了英国当前的温莎王室,上哪找比他们更符合英国民众心目中的“主权者”身份的人来代替他们呢?


2013年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的温莎王室


因此,个人以为,英国人已经找到了那个最接近对英国人期望中“完美”标准的王室了,某种意义上,英国温莎王室,在做象征性国家元首这一“事业”上,已经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好了。推翻了现在这个王室,换了其他人,真不见得比现在的温莎王室做的更好。因此,这大概也是英国人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吧。同样也是因为王室既没有实际权力,又在做英国的象征这份职业上,做的很不错,所以英国人也没什么理由推翻温莎王室。


hording


英国人之所以保留着君主制,自然是因为英国的国实际情况所致,更何况,保留着王室能够带来很多的好处。

第一,王室是英国的精神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孤悬海外的英国,养成了孤傲、理性而又保守传统的性格。王室正是英国传统文化与贵族礼仪象征的最好体现。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王室是将英国四个主体以及广大的英联邦成员联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剂,如果没有了王室,那么英联邦乃至英国能否继续存在,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没有实权,但英国君主并非没有任何作为,在英国政局中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英国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王室深受爱戴是有原因的

虽然表面上高高在上,但并不代表英国王室是压迫者。光荣革命之后,王室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实权,然而英国人仍旧非常尊敬王室。


包括英国在内,王室的男性成员都要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军服役,如今的查尔斯王子、安德鲁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全都在军中服役。有人说王室服役不过是做做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战期间,英国被德国轰炸,王室仍旧固守在白金汉宫不做任何撤离,如今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发表了著名演说,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二世也奔赴前线帮助治疗伤员。

虽然每年英国王室需要至少4000万英镑的财政补贴,但这个数字对于英国这个全球主要经济体来说并不值得一提。

更何况,英国王室作为英国的一个“品牌”,给英国带来的收益更多。以威廉王子大婚为例,仅仅婚礼的实况转播、纪念品出售、旅游观光业收入等,就给英国带来了巨大收益。英国王室将英国的绅士文化、贵族文化等传扬到其他国家与地区,也是英国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澹奕


英国女王没有实权?

你认为什么才是实权,高高坐在王座上,贵族大臣小心翼翼地奏事,一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女王使了个眼色,旁边的皇家卫士立马把他拖出去,乱锤打死,这才叫实权?

现在掌权的都在幕后指挥了,谁还跑去前排耀武扬威。

看一个人是傀儡,还是掌握实权。一看他有没有军权,二看他有没有财权。

有几个陆战营,是直接听命于皇室的。还有皇家卫队,听名字跟个仪仗队似的。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女王的丈夫飞利浦亲王任总司令。对王室忠心耿耿,不惜一切代价地完成女王的命令。并且足有1.7万人,驻扎在英国本土和各殖民地的要地。

英国的海滩,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英国国王的私产。南非钻石生意,最大的boss就是英国女王。英格兰银行,伊丽莎白坐股东第一把交椅。

老佛爷可谓要钱有钱,要枪有枪,如果这样的人还是傀儡,那不傀儡的不得统治全世界了。

英国内阁四年一改,所谓铁打的佛爷,流水的内阁。老佛爷乐的把前排交给内阁来打理,自己在后面作个幕后掌柜。但任何一任中堂,每周都得抽两小时给老佛爷汇报工作。

别说当中堂了,就是当个伦敦银行行长,也忙的要命,一个人恨不得掰两掰使。他能抽出这么长时间来,觐见老佛爷,说明老佛爷绝不可能是个礼仪性的吉祥物,而是个重要的实权人物。

并且英国是个阶级固化很严重的国家。比如,在中国的升职路线是这样的:基层小兵——小领导——中层领导——高级领导。而在英国是,要么一开始你就进入高级领导岗位,要么一开始就进入中层领导岗位,要么一开始就是小员工。这几条路线泾渭分明,极少极少能实现跨越。一工作就能成为高级领导的,当然是那些贵族了。不仅在公司,上议院,皇家海军里,你都找不到一个非贵族成员。维护王室高高在上,他们才有血统至上的法理依据,所以在英国想废除王室,那是不想混了,会受到贵族的猛烈回击。


待我施为地煞变


这其实是英国资产阶级跟国王不断妥协的结果,今天的英国人把皇室看做国家象征,可能其他国家的人感觉不出来的。

通篇看一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你就会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从没想过与皇权彻底决裂,所在武斗和议会斗争中进行是英国革命的特征,国王渐渐不再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了,也就没那么多人要求废除皇室了,直到今天,英国人也愿意花钱养着皇室。

英国资产阶级跟国王的斗争并不是单枪匹马,而是跟地主贵族联合,地主贵族势力很大,肯定不想废除皇权,只想限制皇权而已。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确立到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才完成的。

在17世纪建立的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还有查理一世,都想加强君主专制,纵容天主教徒;可英国向来反感天主教徒,天主教毕竟不是起源于本土,对应的便是清教徒;查理一世一味地纵容天主教徒,导致清教徒的起义;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被迫召开已经被解散的议会,议会直接跟查理一世谈条件,提出了《大抗议书》;

1642年,查理一世向国会宣战;

1642年-1644年,议会军溃败,处于守势;1644年-1646年,议会军获得战场上的主动。

1647年,议会软禁查理一世,

1648年,出逃的查理一世,发动二次战争,但同年就被镇压了。

1649年,查理一世再也没有上次的好运气,这次议会直接处死了他。

1653年,克伦威尔发动政变,驱逐过会,开始自己的独裁统治,直到1658年去世。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反攻倒算,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继任者詹姆士二世依然推行反动政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

1688年,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为阻止天主教徒继位,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回英国,随后发动政变,再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光荣革命”。

1689年,玛丽和威廉同时成为了国王。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跟地主贵族开始联合专政,并且通过了《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联合,说明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只能妥协,这就决定了大量封建残余被保留了下来。

1694年,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还规定皇位继承人必须是清教徒。

议会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议会的权力彻底超过王权,国王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再后来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内阁首席大臣成为首脑。


看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就会很清楚英国为什么保留君主了;其中,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地主贵族发挥了保留君主的重要作用。


过去即历史


英国王室的存在,使得英国能够成为“联合王国”而不走向分裂;同时君主立宪制,也限制了王权保障了人民的权力。这是英国人不愿意推翻王室的基本原因。


英国历史上其实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共和国时代。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护国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克伦威尔)


1642年,由于英国议会与国王查理一世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从而爆发了内战。1645年,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队战胜了王党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克伦威尔执政时期,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矛盾日趋尖锐,始终未能稳定局势。

因此,在克伦威尔1658年去世之后,英国人民觉得还是应该重新把王室迎接回来,由此迎来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时代。但是复辟的詹姆士二世与英国议会及人民的社会矛盾及宗教冲突依然无法化解。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英文为“Glorious Revolution”。在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英国以及全世界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既限制了王权、防止了独裁,又巩固了整个英联邦的统一。事实上,如果没有英国王室的话,英国就不会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俗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是会走向分裂的。


建章君


2019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个多事之年,先是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辞职,继任首相约翰逊脱欧一直没有进展,他承诺的10月底脱欧目标已经成空,约翰逊把英国女王当作救命稻草,征得女王同意后宣布关闭议会,而反对党英国工党则恼羞成怒发表声明要求废除英国王室制度。

可是谁都知道工党是在说气话,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党就提出过这样的议案,结果英国议员十有八九不同意不废除英国王室,而日前的民调显示,有90%以上的英国民众不同意废除王室,有5%的英国民众表示无所谓,只有不到3% 的英国民众赞成废除王室。

我们知道皇室和皇帝是专制的象征,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多国家早就废除了皇帝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的排头兵,英国为什么一直保留王室制度呢?

一、民众的需要。

由于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皇帝和国王的独裁权力并不是那么集中,在古代的时候,皇权就有很多限制,皇室封的王侯的爵位不能随便剥夺,财产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不经法庭裁定不能予以没收。而且国王不干预国家司法,不能随便给人定罪,国王只要好吃好喝,一般不会乱来。

而中国的皇帝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话就是王法,王法高于一切。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中,动不动就是凌迟抄家,诛灭九族,杀错了也白杀,高兴了就给你平反昭雪,不高兴明知道你有冤屈也将错就错。就拿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来说,前期血债累累,后期劣迹斑斑,百姓对它恨之入骨,它在百姓心里没有一点神圣的意思,百姓也不会对它像日本人对天皇,英国人对女王那样崇拜。

所以中国和英国的皇帝虽然都招人恨,但专制制度不一样,恨的程度不一样,中国人把皇帝看作万恶之首,一说革命那就是势不两立、斩尽杀绝。而英国人平时干什么跟皇帝无关,皇权也管不到他们的私生活,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让进,爱谁谁当皇帝无所谓。

再说,千百年来,民众习惯了皇室的存在,皇室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影子,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没有了皇室就会没有依托,就会非常空虚,早晨一觉醒来没有了皇室就空荡荡的。

而且皇子成婚了,女王生日了,王妃出轨了,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八卦的素材。每天把英国弄得热热闹闹的,所以他们觉得每年仅仅花几亿英镑养着英国王室,挺值得。

二、王室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现在的英国王室早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女王只是一种象征。但有女王和王室在,就没有人敢乱来。王室起着国家稳定基石的作用,王室就是英国的定海神针。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共和国,但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比皇帝还专制,所以大家就推翻了这个假共和,迎来了查理二世,让国王重新执政。

世界近代史上过好多国家都在爆发"革命"后废除了国王,但相当多的国家在废除了国王以后建立的政权都比国王更残暴、更独断,比如萨达姆之于伊拉克,霍梅尼之于伊朗。所以说英国人保留王室就是最聪明的选择,有了名义上的王室就没有人胡作非为。

三、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来源于西方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成果。秦末汉初最大的无赖刘邦跟项羽在鸿沟为界,分治天下。墨迹未干,张良陈平等谋士就让刘邦反悔,刘邦犹豫说这恐怕不好吧,我和项羽有协议。

谋士说协议算个屁,打江山重要还是协议重要。

所以说古代中国人看中三十六计,不重契约,统治者翻脸不认账的事层出不穷。在清帝退位的时候,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跟满清皇室签约,契约中满清答应退位,民国政府则给满清皇室以优待。

可是溥仪根本就没有把契约当回事,首先违约,在辫帅张勋的怂恿下复辟。而杀近北京的冯玉祥也来了个你不仁我不义,废除了跟清皇室签订的优待条款。

而这样的事在西方就很少发生,西方人非常认死理,重承诺,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契约精神的故事。

1797年7月15日,美国的一个农场,一个幼童不幸坠井死亡,农场主——孩子的父母伤心之余,在这口井的旁边建造了一个坟墓寄托哀思。后来因为家道中落,孩子父母不得不出让自己的农场,在出卖农场的时候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无论何时不能动孩子的坟墓。

买主同意了孩子父母的要求,并写进了协议。一个世纪过去,农场的所有权几经变更,但这条协议不断写进新的契约,孩子的坟墓几经风雨,依旧完好。

1897年,这块土地被国家购买作为美国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的陵园,在建造总统坟墓时,孩子的坟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跟格兰特总统相伴而眠。

时间又过了100年,到了1997年,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百年的时候,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缅怀格兰特将军,听到有关的故事后感慨万千,他自己出钱将孩子的坟墓修葺一新,还叫人在孩子的坟墓旁立碑,把墓地的故事刻在石碑上,让它一代代流传下去。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让英国人严守承诺,把王室保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