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穴位注射與打針的區別是什麼?好技術拿走學習吧,也做個高手!

穴位注射與打針的區別是什麼?好技術拿走學習吧,也做個高手!

穴位注射技術是將小劑量中西藥物注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操作技術。本技術通過藥物在穴位的吸收過程中產生對穴位的刺激,利用藥物與腧穴的雙重作用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適用於多種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藥物

1.常用器具

根據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穴位選用不同型號的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和針頭。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2.常用藥物

根據臨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幾類藥物:(1)中草藥注射劑:如複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中藥注射液。(2)維生素注射劑:如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藥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數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可考慮作小劑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據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後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後,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淺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更換幾個方向注射藥液。

2.注射角度與深度

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痛於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

3.藥物劑量

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於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頭面部和耳穴等處用藥量較小,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用藥量較大,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1~5ml;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用量較大,如軟組織勞損時,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以及特異性藥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用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

4.療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療程根據病情確定,一般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宜間隔5~7天。

(一)眩暈(頸性眩暈)

眩暈主要是因頸椎及其有關組織的結構產生功能性或器質性變化而引起的一組症狀。中醫認為頸性眩暈是因經脈空虛,經氣不足,氣血不能上榮清竅,腦失所養而致。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補虛瀉實,調整陰陽。

操作方法

取穴:風池、頸部華佗夾脊穴。

患者取側臥位。以複方丹參注射液2ml、10%當歸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維生素B12 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號針頭,吸取上述藥液,充分混勻後,依據患者病情每次選3~5個穴位,常規消毒後,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緩慢進針15~25mm左右,有酸脹得氣感後,回抽無血,緩慢注入藥液1~1.5ml,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隔5天。

(二)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疼痛多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常因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溼邪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舒筋活血,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伏坐位。將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0.9%氯化鈉注射液6ml混合配置成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採用長5號注射針頭,在患肩肩前、肩髃、臑俞三處部位垂直進針,深刺可達肩關節囊所在的部位,每處注射劑量分別為3~4ml,每隔3~4天注射1次,3次為一個療程。

(三)呃逆(膈肌痙攣)

呃逆是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氣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症的病症。本病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肝氣犯胃或脾虛痰濁中阻等原因致胃氣上逆胸膈,氣機逆亂所致,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佈的《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理氣和胃,降逆止呃。

操作方法

囑患者平臥,取雙側足三里穴,用5ml無菌注射器抽取胃復安注射液10mg、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常規消毒皮膚後,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0~30mm,回抽無血即可注射,每側足三里穴各注射1.5ml,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四)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痺證,是因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痠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通痺止痛。

操作方法

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經取穴。

藥物: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

操作:先按常規消毒所選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鹽水混合均勻,然後刺入所選的穴位,當患者"得氣"後再回抽,未見回血才能推注藥液,每次每個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療手足局部各選4~5個穴位,有時可加用大杼穴(骨會)、懸鐘穴(髓會)。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選用。10次為1個療程,需要繼續治療的患者,隔1周後繼續治療。

三、禁忌症

1.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

2.孕婦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此法。

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較嚴重皮膚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4.診斷尚不清的意識障礙患者。

5.對某種藥物過敏者,禁用該藥。

四、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後的正常反應,以消除患者顧慮。

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局部反應、發熱等,應及時處理。

3.操作前應熟悉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使用劑量、配伍禁忌、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較嚴重的藥物,不宜採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4.切勿將藥物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後再注射。

5.在神經幹旁註射時,必須避開神經幹,或淺刺以不達神經幹所在的深度。如神經幹較淺,可超過神經幹之深度,以避開神經幹。如針尖觸到神經幹,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避開神經幹後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帶來不良後果。

6.頸項、胸背部注射時,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

7.兒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8.藥物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並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澱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9.下腹部腧穴進行穴位注射前,應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傷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時,穴位應輪流使用,一般每穴連續注射不超過2~3次。

10.注射藥物時如果發生劇痛或其他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注並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