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1.李广利(西汉)

俗话说,一个将军打败仗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打败仗,李广利身为汉武帝统治后半段的最高军事统帅,居然能够完成这个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实在让人"佩服万分"。

李广利,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虽然同为外戚,可李广利比起之前的卫青霍去病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外戚统帅横扫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大概是受了卫霍二将军横扫千里的鼓舞,汉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赖症。"似乎认为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统兵大员,同为汉武帝大舅子的李广利就这样平步青云,在卫青去世后接替了大将军的职务,而他面临的是比卫青好的多的形势:强大的匈奴早已经威风不再,西域的小国更实力有限,以汉朝强大的军力和国力,放在他手上不是指哪打哪吗?可问题是:李广利实在不是这块料。在这个历史时刻,李广利这位庸才粉墨登场,差点把汉匈战争的大好格局都赔进去。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三征匈奴之战,汉武帝壮志满怀,一心要把匈奴赶尽杀绝,可李广利实在让他失望了。第一次征匈奴,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被匈奴人重重围困,险些脑袋搬家。第二次征匈奴,汉武帝动了血本,把二十一万大军交给李广利,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蒙古土拉河血战,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靠着汉朝断后部队的殊死奋战总算全身而退,可这次毕竟还算把部队完整的带回来,不算太丢人。第三次征匈奴却真让汉朝血本无归,李广利率七万精锐,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先是打了个开门红,迫使匈奴撤军,可之后又被匈奴来了个反包围,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此战使汉朝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诏,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

不但打仗不行,李广利的人品也着实有问题,此人打仗无谋,为官却阴狠奸诈,实在是聪明用错了地方。他在任大将军期间,勾结丞相刘屈髦,结党营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了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作为将军,他更是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征匈奴期间,坐视李陵孤军被围而不救,断送了一个名将的前程,而自己最后也兵败投降,可悲的是当汉奸也没当好,投降没多久就被匈奴重臣卫律陷害身死。

2.王玄谟(南北朝-宋)

大词人辛弃疾在南宋国破山河在的时代里曾悲哀的赋词感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正是南朝宋国北伐中原的典故,在南北朝分裂的大格局下,宋国本来是最有希望缔造南方统一北方奇迹的王朝。在经过刘裕和刘义隆两代帝王励精图治以后,南朝宋国国力富庶,兵强马壮,出现了南北朝时代最好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而北方的鲜卑北魏初步完成了统一,正是立足未稳之时,南朝原本迎来了他们一统中国的最好时机,连南朝当政的宋文帝也憧憬起"封狼居胥"的伟业了,只可惜将熊熊一窝,一个叫王玄谟的庸将横空出世,最终缔造了"赢得仓皇北顾"的滑稽结局。

王玄谟出身南朝世家大族,字彦德,太原祁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北朝鲜卑燕国的大将,可谓是将门之后了。说起来,王玄谟的优点也是不少的,比如说他善谈吐,能说会道,宋武帝刘裕就是在与他交谈后大为赞赏,从此大加提拔。而且他的人品也不坏,甚至刚直敢言,在后来刘宋暴君乱政,大杀宗室的时候,正是他直言抗争,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有理想的人,在南朝世族满足偏安的情况下,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就是他鼓动宋文帝"封狼居胥",终于激起这位君王热血满腔的梦想。只可惜,能说的未必会做事,品德好未必能力强,志大更有可能才疏,王玄谟在刘宋北伐时候的拙劣表现就是证明。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公元450年,刚刚结束了对北朝汉族世家大清洗的北魏太武帝举兵南征,宋军在彭城严防死守,硬是挡住了魏军的铁骑。大好形势下,宋朝终于在七月举兵北伐,兵分两路杀入北方大地,当时,北魏因持续的民族压迫,已经民怨沸腾,中原百姓纷纷起兵,组成义师声援南朝北伐军。王玄谟作为大将随东路军经黄河入山东,一路连下数城,可谓势如破竹。然而就在大好形势下,王玄谟的拙劣表现开始了,先是他对归附过来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占领区横征暴敛,使宋军大失民心。然后在事关北伐战局的滑台之战中,面对这个本可轻易攻克的小城,王玄谟却因贪图城中财物而禁止使用各种攻城器械,结果围城200多天却始终不能拿下,反而给北魏赢得了集结兵力反扑的时间。

事情到了这步还不算太坏,如果宋军稳打稳扎,即使不能击败魏军,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困难,可王玄谟在迎战北魏增援部队的时候,被北魏军浩大的声势吓破了胆,直接发挥了其另一大特长---跑。丢下前线的数万军民仓皇南逃。导致丧失主将的宋军即刻陷入到北魏铁骑的包围中,最终被打得全军覆没。此战也成为元嘉北伐的转折点,本来之前宋朝西路军在河南连战连捷,东路军虽面临北魏增援部队,可依然是个相持局面,北伐形势原本大好,可滑台一败,北魏居然趁势杀入南朝境内,兵逼长江,若非藏质,沈璞等一批名将殊死奋战,阻挡北魏骑兵南下,刘宋王朝估计也得落个二世而亡的结局。

3. 鲜于仲通(唐朝)

把鲜于仲通列入十大草包将军的名录里,别人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说实话,他是个草包不假,可把他算做将军,实在真是勉强的很。不是因为他级别不够,而是他能力真的有限的可以。

鲜于仲通,名向,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东南部)。说起来,鲜于仲通本人和带兵打仗原本是没什么缘分的,他家是四川当地的富豪,从小就勤攻诗书,还在科举里中了进士。不过鲜于仲通读书有专攻,救世济民的本事没读出来,带兵打仗的道道也一窍不通,却从满册书卷里学来了不少溜须拍马的本事,并很快学以致用。早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四川穷困潦倒的时候,鲜于仲通就认定他是个"奇货",经常资助他,后来杨国忠凭着妹妹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自然下死力的报答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因此平步青云,终于成了手握四川军政大权的剑南节度使。本来这样的事也不可厚非,身在官场,谁没有点钻营的手段,可打仗实在不是闹着玩的事,加上鲜于仲通此人人品实在太滥,他拼命巴结杨国忠,横征暴敛,将四川祸害的民不聊生。任用酷吏压迫临近的南诏等国。结果,他所信任的酷吏张须陀强暴了南诏王妃,使南诏与唐朝几十年的友好关系彻底告吹,闯下了塌天大祸。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天宝十年,为报张须陀辱妻之仇,南诏发兵攻唐,将奸污南诏王妃的张须陀大卸八块,由此,也拉开了鲜于仲通这位边镇大将一系列草包式军事指挥的序幕。战事打响后,鲜于仲通急于抢功,率8万精兵杀入南诏境内,唐军的浩大气势一开始还真把南诏吓住了,鲜于仲通很快兵逼西洱河,南诏国王阁罗凤慌忙派使者求和,并一再表示,只要唐朝能够退兵,南诏愿接受唐朝的一切条件。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唐朝已经有台阶下了,更何况此时唐朝最大的对手是吐蕃,南诏的存在更可以被当做防御吐蕃的屏障。然而短视的鲜于仲通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南诏的求和要求。为求自保的南诏只好背水一战了,唐朝丧失了本可不战屈人之兵的最好机会,但七万唐军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然而鲜于仲通马上又走出了另一步臭棋:他拒绝部将提出的稳进的建议,派大军饶到苍山背后,很想演一出前后夹击全歼强敌的好戏,想法是不错,可太不切实际了,唐军的西面,正有吐蕃的边军在虎视眈眈,值此危机时刻,南诏不可能想不到向吐蕃求援的一招,可鲜于仲通长着猪脑子,硬是对吐蕃的威胁视而不见,事实果然如此,唐朝派大军企图饶苍山发动进攻,却正好让部队的侧面暴露在吐蕃人的眼皮底下,南诏和吐蕃合军从两线发动袭击,将唐军拦腰斩断,于是一场原本势如破竹的胜利很快变成了脆败,六万唐军被杀,尸首堆满了山谷,鲜于仲通想给敌人来个前后夹击,最后却被人家来了个前后夹击。可恨的是,唐军全军覆没,却只跑了这个无能统帅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的庇护下,他不但逃过了兵败的惩罚,反而平级调动为京兆尹,然而几年后,他因小事得罪了后台杨国忠,最终被贬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场还不算太坏,因为他去世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坏人得善终,真是老天无眼。

鲜于仲通一辈子就打了这一仗,说他是个草包,原因自然不仅仅于此,身为边镇大将,他生性贪婪,只知道横征暴敛迎合权贵,却全无一个将领应有的战略眼光,唐朝与南诏一百多年的友好关系毁在了他手里,直接把原来的朋友推向了敌人吐蕃的怀抱。更要命的是,西洱河之败让唐朝把四川地区的精兵几乎赔光,使四川防务能力大为削弱。

4. 范雍(宋朝)

范雍镇守西部边陲的时日,正好是西夏王元昊在历经两代人蛰伏修炼,终于破茧而出的关键时代。结果,范雍任延州知州时,元昊终于扯旗自立,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大幕,并将攻击的首要目标选在了范雍镇守的延州上。由于宋朝在这条防线上守卫甚严,于是元昊便首先致书范雍,提出要去宋朝议和,此时宋夏双方已经剑拔弩张,这种诈和伎俩恐怕只能哄小孩子了,可范雍偏偏信了,接着,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范雍投降,按照范雍部将们的意见,这些党项降兵降意真假未知,即使接受其投降,也该将其迁居到别处安置 ,偏偏范雍书读的糊涂了,很想"怀仁四方",反而把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军事要地金明寨周围。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至此,范雍的前两步回应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里。结果某日夜晚元昊一声炮响,诈降的党项人群起而出,与元昊大军里应外合,率先偷袭了金明寨,将金明寨的宋军来了个一网打尽,直接兵临延州城下。面对危机局面,范雍再出昏招,在元昊对延州围而不急攻,围点打援企图已经极其明确的情况下,依然派人送信死催周边宋军来援,结果,元昊在好水川设伏,将来援数万宋军全数包了饺子。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对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西夏从一个臣服于宋朝的部落走向"主权国家"的开始。若此战西夏失败,之后纵横河西走廊的西夏帝国,只怕只能是一场空梦了。

不过带兵无能的范雍,在镇守西线的日子里却还是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好事,正是这件好事,几乎最终改变了北宋抗击西夏被动的战局。在他刚刚到任延州时,有个小兵触犯军法,论罪当死,而范雍因爱惜这个小兵是条热血好汉,破例赦免了他。多年以后,正是这个小兵率军在战场上屡屡重创西夏铁骑,成为了西夏军队最恐惧的宋朝战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5.范文虎(南宋--元)

一个败将祸害一个朝代并不稀罕,祸害两个朝代才叫稀罕中的稀罕,由宋入元的大将范文虎正是这样的稀罕货。横扫天下的元太祖忽必烈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位火线叛变的南宋高级将领,居然是一个放哪哪不行的败事精。

南宋末年是一个朝政败坏的时代,南宋的军事将领们自然是良莠不齐,有忠义却无能的,也有有能耐却道德败坏的,但是能够将无能无耻无胆等诸多字号加诸于一身的,恐怕这范大将军认第二,没有人敢论第一了,真个是文虎一出,天下小人谁与争锋。

作为南宋统兵大将,范文虎的后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祸害得乌烟瘴气的奸相贾似道,所谓上粱不正下粱歪,从宋蒙战争一开始,范文虎就屡屡在蒙古大军面前表现出饭桶本色。1269年襄樊争夺战,范大将军率南宋主力水军驰援襄樊,水陆军队列阵几十里,真个是威风凛凛,结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轰,范大将军嗷的一声拔马狂逃,把几万大军扔下任蒙古人宰割。

盘点古代十大草包将军(上)

两个月后,范文虎不幸在鹿门又撞上阿术,这次他连打的胆子都没有了,连夜撒丫子就跑,数百艘精良战舰和上万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四年以后,蒙古人兵逼安庆,镇守安庆的范文虎吓的腿发软,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居然不放一枪便开城投降。

南宋灭亡后,元朝对这位灭宋的"功臣"礼遇有加,加上范大将军确实属于会来事的主,于是没多少年就混到了尚书右丞的岗位上。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范文虎估计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元朝名臣"的美名,可惜好景不长,天下一统的忽必烈又惦记上东边岛国日本了,而此时元朝的两位水战名将史天泽与张弘范已相继去世,于是同样水战将领出身的范大将军只好赶鸭子上架了。按说当时的日本实力真不强,不能和中原政权相比,忽必烈也给了范文虎足够的信任以及10万水军,共计35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直向东洋杀去。可事实证明,草包终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军到了日本没多久,遍赶上了台风。他一转眼便跳上一艘战船跑回了国,把数万元军扔在了日本岛上。结果群龙无首的元军很快在日军的反击下崩溃,上万元军成了日本人的俘虏。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战败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权臣的庇护上隐瞒了失利的真相,直到一年后才被追查,一度遭到罢官,可没过多久便被重新启用,从这个角度看,范大将军打仗草包,混官场的本事却真不是盖的。1301年,享尽了富贵的范文虎以尚书丞相的身份病逝于家,留在历史的是他无数次草包式的战场表演与长腿将军的美名。而重用如此无能鼠辈的元王朝,从立国开始便注定了不能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