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和氏璧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現在又流落何方?

冇佢哋咁叻嘅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和氏璧是個老故事了,這裡守仁君就不廢話和氏璧是怎麼成為玉璽的了。

和氏璧是一塊完美的璞玉,戰國末期被秦國得到。後被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作為天受皇權之信物。和氏璧也就正式成為了傳國玉璽。其實一塊石頭又能有多大價值。關鍵就在於“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讓無數統治者心心念念。


後來劉邦入關,子嬰投降,和氏璧歸大漢所有。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王莽派人來要傳國玉璽,當時的漢太后一怒將玉璽擲地,崩壞一角,王莽遂命人以黃金補全。

後來義軍殺王莽,傳國璽歸更始帝劉玄,劉玄被殺後,傳國璽歸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獻傳國璽於劉秀。

傳國玉璽至此重歸大漢。後傳十二帝,於靈帝時因宦官作亂丟失。後董卓亂漢,聯軍攻入洛陽,孫堅在一口枯井內發現傳國玉璽。後來劉表殺孫堅,傳國玉璽歸袁術。袁術拿了傳國璽是相當開心。再加上當時他的地盤確實很大,沒多久就稱帝了。袁術稱帝后,孫策脫離袁術,後來袁術被曹操所滅。傳國璽歸曹操,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傳國璽也就等於重歸大漢。

後來曹丕篡位,在傳國玉璽側面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示正統。

後司馬昭篡位,傳國璽歸晉。及五胡亂華時,前趙俘晉懷帝,傳國璽歸前趙,後來後趙滅前趙,等傳國璽,並在傳國璽側面刻字“天命石氏”

但是僅僅天命了二十年,後趙就被冉閔拿下,傳國璽歸冉魏。後冉魏勢微,傳國璽被東晉騙走。至此傳國玉璽在東晉和宋齊梁陳相傳。

直到隋文帝滅南陳,傳國璽歸隋朝。隋煬帝時,天下大亂。李淵帶兵入長安,蕭皇后帶著傳國璽遠遁突厥。後來又返回,將傳國璽獻於太宗,太宗大喜。傳國璽就在李唐王朝傳世二百八十九年。

唐末朱溫篡位建立大梁,傳國璽歸朱溫。後來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傳國璽歸後唐,石敬瑭與契丹聯軍滅後唐,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璽自殺。真正的傳國玉璽從此失宗。

後來的兩宋元明清等朝多次有傳國玉璽現世的傳說,但是通通不實。當時的統治者因為沒了傳國玉璽,便多刻其它玉璽,以淡化傳國玉璽的意義。

和氏璧再珍貴其實也就是一塊石頭。但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讓他變成了傳國玉璽,意義非凡。中國封建時期歷代皇帝打破頭也想得到傳國玉璽,其實為就是為了得到這八個字,以示正統。

到了當代,傳國玉璽已經失去了他本身的意義。但是他依然是中國歷史最有力的象徵。如果傳國玉璽重新現世,必為國之重寶。


守仁讀仁


春秋多美玉,諸侯國多鎮國之寶。《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指的就是和氏璧。

楚國荊山下有一青年,名為卞和。古有相馬,相人之術,卞和確有一門相玉的本領。這門本領與相術的望氣之術相似,凡有美玉出土的地方,必有異彩,“藍田日暖玉生煙”說的就是此事,常人難以發現,卞和對此卻能洞察入微。

一日,卞和遠望荊山之巔流光溢彩,似有美玉在其中,這玉就是和氏璧。

古人愛玉,卞和便想將這塊美玉贈送給楚王,換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此時楚國是厲王在朝,卞和獻上和氏璧,卻無人能識,以“欺君”獲罪,被刖了左足。數年後,厲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瘸著腿又又捧玉去獻,依舊無人能識,被刖了右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和氏璧才被辨認為至寶。

後來,楚趙兩國和親,和氏璧作為禮品歸於趙國,後就有了“完璧歸趙”之事,此事家喻戶曉,不再多言。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和氏璧為秦王嬴政所得,李斯《諫逐客書》中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

傳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秦朝滅亡數百年間,傳國玉璽先後落於大漢皇帝,孫堅,袁術等人手中。

曹魏時,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329年,後趙石勒得傳國玉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後,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大隋,突厥,唐,後梁等朝代,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失蹤。

明初朱元璋聽聞傳國玉璽,被元順帝攜逃大漠以北,舉兵數十萬入漠北,以期奪回此,但最中也未能如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