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和氏璧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现在又流落何方?

冇佢哋咁叻嘅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和氏璧是个老故事了,这里守仁君就不废话和氏璧是怎么成为玉玺的了。

和氏璧是一块完美的璞玉,战国末期被秦国得到。后被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天受皇权之信物。和氏璧也就正式成为了传国玉玺。其实一块石头又能有多大价值。关键就在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让无数统治者心心念念。


后来刘邦入关,子婴投降,和氏璧归大汉所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王莽派人来要传国玉玺,当时的汉太后一怒将玉玺掷地,崩坏一角,王莽遂命人以黄金补全。

后来义军杀王莽,传国玺归更始帝刘玄,刘玄被杀后,传国玺归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献传国玺于刘秀。

传国玉玺至此重归大汉。后传十二帝,于灵帝时因宦官作乱丢失。后董卓乱汉,联军攻入洛阳,孙坚在一口枯井内发现传国玉玺。后来刘表杀孙坚,传国玉玺归袁术。袁术拿了传国玺是相当开心。再加上当时他的地盘确实很大,没多久就称帝了。袁术称帝后,孙策脱离袁术,后来袁术被曹操所灭。传国玺归曹操,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传国玺也就等于重归大汉。

后来曹丕篡位,在传国玉玺侧面刻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示正统。

后司马昭篡位,传国玺归晋。及五胡乱华时,前赵俘晋怀帝,传国玺归前赵,后来后赵灭前赵,等传国玺,并在传国玺侧面刻字“天命石氏”

但是仅仅天命了二十年,后赵就被冉闵拿下,传国玺归冉魏。后冉魏势微,传国玺被东晋骗走。至此传国玉玺在东晋和宋齐梁陈相传。

直到隋文帝灭南陈,传国玺归隋朝。隋炀帝时,天下大乱。李渊带兵入长安,萧皇后带着传国玺远遁突厥。后来又返回,将传国玺献于太宗,太宗大喜。传国玺就在李唐王朝传世二百八十九年。

唐末朱温篡位建立大梁,传国玺归朱温。后来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传国玺归后唐,石敬瑭与契丹联军灭后唐,唐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玺自杀。真正的传国玉玺从此失宗。

后来的两宋元明清等朝多次有传国玉玺现世的传说,但是通通不实。当时的统治者因为没了传国玉玺,便多刻其它玉玺,以淡化传国玉玺的意义。

和氏璧再珍贵其实也就是一块石头。但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让他变成了传国玉玺,意义非凡。中国封建时期历代皇帝打破头也想得到传国玉玺,其实为就是为了得到这八个字,以示正统。

到了当代,传国玉玺已经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但是他依然是中国历史最有力的象征。如果传国玉玺重新现世,必为国之重宝。


守仁读仁


春秋多美玉,诸侯国多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指的就是和氏璧。

楚国荆山下有一青年,名为卞和。古有相马,相人之术,卞和确有一门相玉的本领。这门本领与相术的望气之术相似,凡有美玉出土的地方,必有异彩,“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就是此事,常人难以发现,卞和对此却能洞察入微。

一日,卞和远望荆山之巅流光溢彩,似有美玉在其中,这玉就是和氏璧。

古人爱玉,卞和便想将这块美玉赠送给楚王,换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此时楚国是厉王在朝,卞和献上和氏璧,却无人能识,以“欺君”获罪,被刖了左足。数年后,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瘸着腿又又捧玉去献,依旧无人能识,被刖了右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和氏璧才被辨认为至宝。

后来,楚赵两国和亲,和氏璧作为礼品归于赵国,后就有了“完璧归赵”之事,此事家喻户晓,不再多言。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和氏璧为秦王嬴政所得,李斯《谏逐客书》中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传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朝灭亡数百年间,传国玉玺先后落于大汉皇帝,孙坚,袁术等人手中。

曹魏时,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得传国玉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后,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大隋,突厥,唐,后梁等朝代,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失踪。

明初朱元璋听闻传国玉玺,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举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但最中也未能如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