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紀伯倫的作品《先知》是什麼文學體裁?

日與天同在


《先知》是紀伯倫(黎巴嫩)於公元1923年創作,被視為紀伯倫的巔峰之作,被人們譽為“小聖經”。在《先知》中,紀伯倫塑造了一位名叫“艾瑪達法”的智者,他正準備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正當他站在岸邊依依不捨時,城裡的男男女女來到船前,請求他講說真理,於是他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為那些年輕人講述為人處世的哲理,哲理涉及到生和死之間的一切,包括愛、施與、婚姻、自由、法律、工作等許多方面,把人類的“真我”披露給人們。關於其文學體裁,筆者覺得屬於哲學類散文詩。



1、《先知》的內容

講述清晨伴隨著雀躍的心醒來,感謝又一個充滿愛的日子的到來;午休時,思索、感受著愛帶來的心曠神怡與美好;天將暝,帶著感激回到家中;睡前,為心中摯愛祈禱……詩一般的句式,同時又有著散文的優美、抒情。



2、《先知》的主題

是愛”和“美”,作者也在詩中表現出對愛與美的追求。在《先知》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詩的浪漫與抒情,同時也能感悟到哲理思考的理性、嚴肅。紀伯倫把自己的生活感觸與哲思埋藏在詩中的字裡行間,讓我們能點滴之中感受到他的睿智,在詩的美麗動人中領悟到哲理。



3、《先知》經典

“彼此相愛,卻不要讓愛成了束縛:不如讓它成為湧動的大海,兩岸乃是你們的靈魂。互斟滿杯,卻不要同飲一杯。相贈麵包,卻不要共食一個。一起歌舞歡喜,卻依然各自獨立,相互交心,卻不是讓對方收藏。因為唯有生命之手,方能收容你們的心。站在一起卻不要過於靠近。”“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勵;一切的激勵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識;一切的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夢想;一切的夢想都是虛空的,除非是有了愛。”“思想是一隻屬於天空的鳥,在語言的牢籠中它或許能展翅,卻不能飛翔。”

最後,筆者摘取了幾段紀伯倫《先知》中的經典語段。就簡單地從這幾段中,我們便能深切地感受到《先知》在抒情性的散文詩中表現出來的哲思,令人深思。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藝嶼EYESVOT |紀伯倫《先知》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藝嶼陪我一起聊聊藝術那些事兒。

紀伯倫的《先知》屬於什麼文學體裁呢?



《先知》屬於散文詩,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介於散文與詩之間的文體,它兼具了兩種文體的特點,在形式上自由隨意如同散文,內容上卻有著非凡的詩意。


如《先知》著名的《論哀樂》一章 ,

“於是一婦人說:請給我們講歡樂與悲哀。 他回答說:你的歡樂,就是你的去了面具的悲哀。連你那湧溢歡樂的井泉,也常是充滿了你的眼淚。不然又怎樣呢?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歡樂。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窯中燃燒的坯子麼?那感悅我的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愛尖刀挖刻的木管麼?當你歡樂的時候,深深地內顧你的心中, 你就知道只不過是那曾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歡樂。當你悲哀的時候,再內顧你的心中,你就看出實在是那曾使你喜悅的,又在使你哭泣。”

從這段文本來看,

《先知》並不像詩歌一樣合轍押韻,也不講究分行,這一點具有散文的特點;

但是接連不斷的詰問又自有其內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表面無詩而含有詩美。

而且《先知》中充滿了紀伯倫的人生哲學,有獨特的審視人生的方式,運用自由的形式抒寫主觀感情,這一點也是典型的散文詩特點。

以上是山與君的一點感悟,我們還可以聊聊《先知》這本書哦,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藝嶼EYESVOT ,聊聊藝術那些事兒,下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