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很多學術大牛近年來的論文都不是第一作者?

劉亦鑫


通常來講,論文第一作者是學生的居多,導師們通常在第二(年輕導師)或最後幾位(大牛導師、大導師)。

什麼時候,老師會作為第一作者呢?根據我的認識,如果這個想法對於論文非常重要,而老師是想法的產生者,他可能要求掛第一作者。另外,有些老師可能會受邀撰寫評論、綜述等,此時老師可能會作為唯一作者出現在作者列表裡。

下面以一篇SCIENCE論文為例來分析:

這篇論文複合通常的情況,即主要貢獻者是第一作者,導師是通訊作者(排最後一個,是大牛)。Pingwei Liu是MIT化工系的博士後,為論文第一作者,Michael S. Strano是MIT化工系的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學術青椒


提問者沒有說出的話是,這種學術大牛一般都會充當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另一個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是,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學術大牛的學生或者下屬,他們承擔了大部分研究工作或者試驗過程與數據整理等。

根據ACSNANO期刊2012年的社論,通訊作者是那些讀者可以提出問題、索取補充材料和對未來工作提出建議的作者(those to whom readers can address questions, requests for materials, or even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通訊作者的出現首先是對當前學術研究的複雜性與聯合性的一種回應。以物理領域為例,從1920年到2010年,平均的作者數量已經從1個多增長到現在的5.25個,比1980年時候的作者數量翻了一番。

一般而言,當讀者對文章中的研究提出問題時,單個作者一般無法回應相應的問題與補充材料,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承擔起責任,來回應問題、提供補充材料甚至對未來研究提出規劃的人。這個人就是通訊作者,一般也是一個實驗室或者一個教研室的老大,或者是這種學術大牛。

與此同時,學術研究的跨學科性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更是需要有個人能夠居中協調對論文進行修改或者提交,這個人需要比較強大的能力,也就是學術大牛啦。

對於當前學術研究中的流動性,這種充當通訊作者的學術大牛一般擁有穩定的職位,然後其學生(博士或博士後)則經常會換單位,因此無論是提交論文還是修改論文或者回應論文,都需要這種學術大牛出現,並且承擔重要的責任。因此,在這個方面,通訊作者實際上是一種具有問責性的稱呼,當論文出現了學術不端行為,最先承擔責任的也是當通訊作者的學術大牛。

參考文獻

Cell期刊 http://crosstalk.cell.com/blog/what-does-it-mean-to-be-the-corresponding-author


南大毛維準


作為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者,這個問題我們關注很久了。這種現象非常正常,也非常合理。如果我們高校仍然以第一作者來要求學術大牛們,那才是真正違揹人才規律,把人才用廢了。

首先,這是團隊的需要。科學研究並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尤其是重大的科研項目,可能需要好幾十人。這個時候,領導好一個團隊以及為團隊研究引導方向比具體去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求也更高,至少需要一個有學術話語權和威望的人。這才是這些學術大牛們的真正使命。當然,我們也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術做的好的人都能帶好團隊,這裡面,領導力和團隊協調能力都非常重要。一些人在利益分配上過於計較,造成團隊不和;也有人在細節問題上糾結過多,導致項目推進困難。這些人很難成為大牛。

其次,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一個團隊除了合夥做科研外,還要想方設法讓團隊裡的人快速成長,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團隊裡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團隊負責人(大老闆)負責定方向分課題,主要跑大項目、科技獎勵;課題負責人(二老闆)負責推動課題的完成,整合數據、研究工作思路,主要跑基金項目、發高水平論文、申請人才稱號等;剩下的就是實際幹活的了,這部分人包括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年輕教師,甚至包括一些優秀的碩士,他們根據老闆們的指導,做實驗、採數據、寫論文。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論文第一作者,但論文的貢獻一般都歸到了課題組,普遍也認可為大牛們的成果。

最後,這也是評價的需求。大牛們已經不需要那麼多論文了,他們要的是重大成果,而且,正如上面所說,即便這篇論文是成員寫的,學界也會把這個成果算到團隊頭上。另一方面,青年人發展需要論文,博士研究生畢業需要論文,這個階段的考核體系還要求他們必須是第一作者,所以,大牛把論文的署名權讓給後輩是學術界很常見的,也是團隊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一個大老闆還搶著發第一作者,他一定幹不長。

綜上,儘管大牛們已經不怎麼發表學術論文了,但他們對團隊以及整個研究的推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科研比作一次創業,那他們現在已經是CEO了,如果再讓他們寫論文,就好比要求王健林親自去售樓處賣房,馬雲親自當淘小二,比爾蓋茨親自寫代碼,那才叫人才浪費。


高校人才真經



解朋醫生


學術論文的第一作者通常為科研工作的主要完成者學生,導師通常作為通訊作者出現,對整個文稿負責!其他作者按照貢獻大小排在中間!


科學Insights


大牛功成名就,不需要一作來證明自己,大牛的學生,或者年輕的老師要靠一作的文章來找工作、評職稱。而且很多時候,大牛跟文章本身沒關係,是拉來給文章增加分量用的,現在好多文章都會找些院士,Fellow來撐撐場面,要不然review給的意見很尖酸刻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