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楚汉相争,最终刘邦一统天下。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领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一位奇男子——韩信。韩信由于性格和品质上的一些弱点,加之在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非命,并被诛灭三族。一代名将,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叹息。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出身贫寒,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没想到韩信真的从他的胯下爬了出去。这时的韩信内心是痛苦的,他不甘屈辱,恨不能一剑刺死对方,但又不甘心在自己的远大志向和理想没有实现的时候与这样的无名之辈同归于尽,他一定要有所作为,于是他选择了忍耐和等待。

韩信曾投军希望有所作为,但是一直不得重用。他曾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之后,韩信的才华才被夏侯婴、萧何发现,韩信虽经他们多次推荐给刘邦,依然未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刘邦而去。萧何闻讯后连夜追赶,经过苦劝才将韩信追回。萧何再次向刘邦力荐韩信,经过反复争取、陈说利害,刘邦这才同意举行仪式,将韩信拜为大将。韩信拜将后,向刘邦陈述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这才有机会向世人展示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听信谗言,韩信与刘邦日渐疏远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平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却最终没有逃脱“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说齐归汉,但韩信为了抢功,听从辩士蒯通的谗言,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然后率众降楚。这一行动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断送了刘邦的特使郦食其的性命,也使刘邦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虽然韩信最终占领了齐国,消灭了楚国的援军,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却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韩信平定齐国,项羽非常恐慌,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这时的韩信却以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为由拒绝了武涉的游说。蒯通就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也没有选择做忠臣顺民,而是以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为由,遣使修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急需救援,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封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于是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对于韩信这种乘人之危、逼宫似的做法,刘邦怀恨在心,君臣之间的阴影已变成了裂痕。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南下合围楚军。韩信并未如期南下。为调动韩信,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直到这时韩信才领兵南下,聚歼楚军于垓下,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不知收敛,韩信最终招祸身亡

刘邦在胜利之后,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凭心而论,刘邦为人还算宽厚,依然将韩信封王,并没有深究韩信当年要官要地的旧账。可惜的是韩信不知收敛,终于招祸身亡。

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昧,曾是韩信旧友,前来投奔他,韩信明知钟离昧是刘邦正在追捕的逃犯,还是收留了他。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闻讯后,经过一番权衡之后韩信选择了卖友求荣,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这一次再也不能容忍这个巨大的威胁继续存在,将韩信软禁在身边,并贬为淮阴侯。

大将韩信为什么会被“诛三族”?

被贬之后的韩信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怨天尤人,在家中闷闷不乐、牢骚不断,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反而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对同僚也缺乏起码的尊重。

公元前196年,就在汉高祖刘邦带兵讨伐巨鹿郡守陈豨时,韩信竟然密谋杀害吕后和太子,吕后和萧何设下计谋,将韩信诱至长乐宫,以“叛乱”之名杀死了韩信,并诛其三族。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