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投是低效率的進攻選擇嗎?

鹹瑞柱


理論上是。

近些年來盛行的魔球理論提倡在籃下和三分線完成終結。這是經過大量歷史數據驗證後的結論,沒有什麼可質疑的空間,舉一個簡單的例子,NBA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中距離大師——諾維茨基,諾天王巔峰時期中距離的命中率有多少呢?

答案是,10-11賽季,諾天王3-10英尺短兩分命中率47.7%,10-16英尺中兩分命中率50%,16英尺外長兩分命中率52.6%——綜合下來,大約是50%的水平,這就是歷史最頂級的中距離大師的中距離命中率。

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題,50%的兩分球,則算成有效命中率等於33.3%的三分球命中率...

這就很傷人了,因為33.3%三分命中率,差不多是聯盟裡隨便拉出來一個射手都能維持的水平,從加成效率上,就可以看出中距離有多麼低效。

籃下也是個高效區域,我們都不用拿詹姆斯這種歷史級籃下命中率的球員比較,就諾維茨基自己的數據,他在10-11賽季的0-3英尺籃下命中率就有70.9%,再加上籃下更容易博到罰球,而罰球命中率輕輕鬆鬆就能過80%,殺籃下的收益要遠遠高於中距離投射。

所以,我們現在判斷一個球員的得分效率不會簡單的去看命中率,而是看加成了三分球和罰球的真實命中率,比如阿德的命中率有50.3%,哈登只有44.3%,可阿德以中距離投射為主的打法,三分和罰球都遠沒有哈登多,最後看真實命中率,阿德只有56.5%,哈登有62%。

但是,這並不代表中距離投射就沒有意義。事實上,相比籃下和三分線,中距離開發進攻要容易的多——中距離面臨的協防要比籃下輕鬆,也比只侷限於三分線一圈的三分球更容易晃出出手空間。從無限開發進攻的角度,用中距離來消化球權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很多頂級巨星都是這方面的高手,比如喬丹,諾天王,杜蘭特,他們本身就能將中距離命中率維持在50%的高水準,最大限度的降低中距離低效的弱點——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很多人對球星打法的描述過於簡單簡單,彷彿生涯後期的喬丹擅長中距離,就用簡單的邏輯推導出喬丹所有的出手都在中距離,所以中距離才是最牛逼的進攻手段。實際上,喬丹、諾天王、杜蘭特這樣的頂級得分手都有殺籃下、要罰球或者三分球來加成自己的得分效率,以10-11賽季的諾維茨基為例,他高效的中距離投籃維持了保底輸出,別忘了他還有場均6.1次罰球,有14.2%的出手來自三分線外,12.8%的出手來自籃下0-3英尺,這些加成把諾天王的真實命中率提升至61.2%。喬丹和杜蘭特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能維持同時代頂級的得分效率,中距離只是效率保底,中距離之外的解決辦法才是效率提升手段,而中距離的無限開發進攻能力讓他們可以通過增加球權來提升得分產量,這種結合最終造就了這幾位成為同時代球星裡得分最無解的存在。


靜易墨


眾所周知,三分33%命中率的得分率,等於中投命中率50%的得分率。但是,33%的三分球命中率,連聯盟的平均水準都達不到(本賽季36.2%)。

而即使是最厲害的中投高手,中投命中率都很難達到50%。事實上,中投命中率有40%,就已經是高手了,45%以上則是絕頂高手。比如,阿爾德里奇、安東尼的三分命中率就是40%左右。

正因如此,三分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聯盟每個賽季的三分出手次數都在提升。本賽季,聯盟每隊場均出手三分28.9次,達到歷史最高值。而火箭的場均三分出手更是達到42.6次,佔總投籃次數的一半以上。丹東尼更是曾表示,希望場均出手50次三分。而三分球出手次數30次以上的球隊,也有10支,最少的尼克斯也有22.2次。

那麼,中投是否真的已經是一種必須被放棄的進攻手段?

首先,多投三分是對的,但物極必反。中距離的空間佔半場的一半左右。而空間對於籃球比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對手都鎖著你的籃下和三分時,中距離進攻就是懲罰對手的一大有力武器。

另一方面,中距離也是全明星球員持球進攻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運球幹拔得分。而當整體戰術打不開,需要明星球員解決問題時,中距離往往是非場有把握的得分方式。

最後,當你需要得分的時候,最先考慮的是成功率,而不是兩分還是三分(最後時刻更不用說)。因為三分命中率低,頻繁地出手三分,會給對手更多的搶籃板機會,從而失去球權,這在比分落後急需得分的時候是很不利的。

正因如此,很多球員都開始重視三分球,但並沒有放棄中距離。雞蛋不應該放在一個籃子裡,籃球同理,畢竟藝不壓身,多一樣武器總是有益無害。


曾不才在別處


由於三分球的天然優勢,球員只需要保持33%的三分球命中率就可以達到與兩分球50%的命中率相同的得分效果。可實際上,當今聯盟中的平均三分球命中率已經達到了35.8%,遠遠超過了兩分球的得分效率(兩分球命中率50.8%)。因此在當代的籃球體系下,三分球確實是一種更高效的投籃方式。但是一般而論,中投是不是低效率的進攻選擇?看情況。

邁克爾-喬丹,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他的職業生涯完全處於已經三分球時代之中(NBA從1979-80賽季開始在比賽規則中引入三分線),可是他在三分線外的投籃選擇卻僅佔他總出手數的7%,而且命中率也只有32%。作為聯盟歷史上最偉大的得分手,他曾經連續10個賽季得到聯盟得分王,職業生涯的投籃命中率接近50%,是一位極其高效的得分手。尤其是在他第二個三連冠期間,招牌式的後仰跳投更是被視為一大絕技,後來又被科比等人學習並繼承了下來。可以說中距離投籃這種進攻方式本身並不存在所謂的高效或者低效一說。

隨著喬丹的退役以及NBA的比賽變得越來越傾向於鼓勵防守忽略進攻,聯盟出臺規定,取消了手測(hand check)式的防守動作,使得外線的防守球員突然被規則“鬆綁”了。由於無法通過手臂來探測進攻球員的位置,甚至稍微延阻進攻球員的行動,防守球員不得不拉開與外線進攻球員之間的距離以避免犯規,同時組織有效的防守。這樣的防守策略也就給外線進攻球員創造了相對寬鬆的出手空間。同時伴隨著當代球員日益提高的三分投籃能力,三分球也便不再是少數球員的專長,逐漸成為了聯盟中一種常見的進攻手段。

所以雖然聯盟中的進攻方式經歷了從中投到三分球的變遷,但是這算不上是一種進化,而更像是一種“引導”,是一種在規則變遷下效率選擇的結果。

那麼三分球就一定高效的狀況將就此不可逆轉了嗎?未必。起初庫裡和湯普森組成了聯盟中所向披靡的“水花兄弟”,他們以精準的三分球投射名聞天下。但是近幾個賽季,三分球大隊的名頭逐漸被火箭隊搶去,勇士隊不但沒有繼續擴大三分球方面的優勢,反而悄悄的向著中距離進軍。本賽季,勇士隊的中投命中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8.8%,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雄鹿隊4個百分點。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杜蘭特出色的中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如今大多數球隊都放鬆了對中投的防守。

由於“中投效率低”這種觀念的存在,不少球隊在佈置防守時就刻意加強了三分線外和內線的防守,放空了中距離。在較低的防守強度下,自然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投籃命中率。因此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中距離說不定就在什麼時間就會再度復興。至於最終哪種進攻方式體現出更好的效果,則要看最終進攻與防守博弈的結果了。所以那個時候中投還會是一種低效的進攻方式嗎?


專籃


中投是挺靠譜的進攻,就是不好練,基本沒有肌肉記憶,投籃點不固定,記憶當中中投好的是劉玉棟,王治郅,孫軍,鄭武,姚明也可以,胡衛東,鞏曉彬,吳乃群都可以,當時的球員比現在球員厲害多了,三分相對比中投好練,能形成肌肉記憶,最靠譜的是中鋒的籃下進攻,離籃筐越近命中率越高,現在流行快攻,外線進攻,是因為沒有好中鋒,有奧尼爾那樣球員的球隊肯定都得以中鋒為主,籃球是集體運動,球隊裡有個中投好的球員很關鍵的,現在我們的球員中投好的非常少,還得練啊。


楓124412191


三分至上有個公式。40%三分命中率等於60%二分命中率。三分球隊對比二分球隊。能獲得更多前場籃板。也就是更多進攻回合。越高速度的攻防轉換。回合數越多。三分球隊越有利。節奏一旦起來很是恐怖。但是以上命題都有個前提。。就是NBA內線凋零。如果出現一個奧拉朱旺。奧尼爾這種內線。無敵的進攻效率以及殺傷力。可以全線外撲。沒有內線得分支撐的三分很容易進入慢性死亡。科比的三分多。其實也表示奧尼爾。加索爾這種內線支柱的強大。老流氓喬丹一輩子也沒有跟支柱型內線合作過。以至於後期喬丹都是自己進入地位單打。怎麼會有機會投更多的三分。當然喬丹時代三分熱度不足。喬丹自己三分能力差也是有關係的。


嘿康


說個數據

蒂姆鄧肯3米內命中率70%。每一投期望得分2×70%等於1.4分。

奧尼爾,麥基數據都差不多。麥基命中率56%,都算他籃下打的,每一投期望得分1.12分

NBA平均三分命中率,35.1%,期望得分1.05分每一投。

克萊湯普森三分期望得分1.2分。

而中投目前全聯盟只有40%,只能期望得到0.8分。

那中投從理論上是期望得分最低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