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元朝末年,由于元朝统治者暴虐无道,以百姓为刍狗,以至民怨四起,百姓们不得不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暴政。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朱元璋原本是并不起眼的一支,但他凭借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知人善用的胸襟气魄,与陈友谅会猎于鄱阳湖,来张士诚决战于高邮,最终将元朝驱逐回草原,开创明朝276年的伟大基业。

在朱元璋创业过程中,有两个决策极为重要,一个是九字方针,就是所谓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尤其以缓称王三字最具建议性,让朱元璋得以在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包围之下得到了发展的时机,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一个是在当时纷乱的局势之下,兵力财力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建议之下采取了先陈后张、各个击破的战略,避免了两线作战的险境,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第二个方针的提出者刘伯温在民间故事的演绎下成了张良、诸葛亮式的军师形象而变得家喻户晓,而第一个方针的提出者朱升则显得默默无闻。事实上从技能角度来说,朱升比刘伯温更像《三国演义》中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因为朱升懂得传说中的一门神技,那就是看天象。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从《明史》记载来看,刘基更像一个老谋深算的谋士,对局势的判断都是基于其对事物的精确判断,诸葛亮那种“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就断定敌军如何如何的神通是没有的,但朱升的“神通”明明白白记载在了历史书上。

比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想要讨伐诸暨,出战前,朱升给算了一卦:“箸数可伐也,但在土木相犯之日,有伤阴阳和气,干戈不旋踵而兴,准豫严守备,修德以回天意,可保无虑也。”

朱升说根据卦象,诸暨可以讨伐,但是攻下的日子打破了阴阳平衡,敌人马上就会反扑,应该令守备的人严加防范,多行善事以顺从天意,这样可保安全无忧。

果然,朱元璋攻下诸暨以后,张士诚的部将吕珍水攻诸暨城,但因为事先有所防范,吕珍很快便败走。朱元璋知道后,对朱升多加称赞:“朱允升(字允升)知几其神乎!”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鄱阳湖之战中,朱升也是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决战前夕,朱升为朱元璋卜卦,“

箸得晋卦五艾有变,占云:`明日我主逢凶化吉,帝业自此成也”果不其然,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歼灭陈友谅,除去了争夺天下最有力的对手。

在见识了朱升的本事后,朱元璋曾写信给朱升:“烦访山中有精天文著数者,邀请同来,……必以佳宾右之。”说明朱元璋对朱升这一手是心服口服的。朱元璋本人也是知尚出身,而后又入了明教,对这类神神鬼鬼的东西想必是有一定了解,如果朱升仅是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神棍,肯定过不了关。

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对朱升这套所谓的天象之说肯定是嗤之以鼻,但在古代那个科学技术还远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对于神秘的自然总是有着特别的敬畏与崇拜。朱升本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也并非是街头摆摊算命的术士,相反,朱升是朱熹儒学的隔代嫡系传人。四十六岁,朱升考中进士,后来被授予池州路学正,只是看到元朝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任职三年后便选择了辞官回乡,“闲户著述不辍”。朱升的“料事如神”不过是他对局势的客观判断,但为了增强神秘感,不得不装出术神问天的样子。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除了献三策以外,朱升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还提出过诸多有益的意见,比如他曾利用自己的名望,独自一人跑到徽州城下说服元军投降,令朱元璋不战而胜;在鄱阳湖之战的关键时刻,朱元璋粮草消耗殆尽,朱升又提出去“建星、子星、天保、刘椿四家,蓄积稻粮,宜急去借”,朱元璋派人去取,果然借得粮草万余,而陈友谅“粮且尽”,不得不败走。

而最关键的是,朱升在投靠朱元璋后为他推荐了三个人才,“

处州有刘基、叶深、章溢,皆王佐才,难致磨下,必取处州,然后可得”,朱元璋于是听从朱升的意见攻下处州,而后刘基、宋镰、章溢、叶深四人果然前往投靠朱元璋。所谓刘基,就是刘伯温,他的能耐和对朱元璋的帮助就不必细说了,宋、章、叶三人也都是一时才俊,并称浙东四贤。

元末群雄纷争,朱元璋起身于微末,最后却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推翻元朝,创建大明帝国,这不仅得力驰骋沙场的武将,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从这个意义上说,谋臣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朱升被誉为朱元璋集团中的“启运之臣”,或称之“翼运之臣”当之无愧。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前面说了朱升具有一个审时度势、识人知命的本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升对朱元璋的脾性也摸得纯熟,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皇帝。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朱升就向朱元璋提出“请老归山”,不需要任何赏赐。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整个朝野都处于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许多元勋都在等着朱元璋赏封,因此朱升的这个请求也让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对他多加挽留,“欲锡以爵士”,授予他爵位。但朱升却坚决不接受,还说他的子孙福气不够,受不起这个赏赐。

朱元璋说:“卿子几何?即不受吾爵,独不使辅联乎?”你有几个儿子啊,即使不受我的封赏,还不让他来辅佐我吗?

朱升听完,眼泪都流了下来:“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牖下也。”我有一个叫儿子叫朱同,他忠心有余,却不会保全自己,我之所以不让他出仕,就是担心他不得善终。

朱元璋一听就不高兴了:“恶,是何言欤!联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虑及此乎?”可恶,你这是什么话!我和你名属君臣,感情却像父子一般亲密,你为什么担心这个呢?

朱升回答说:“非臣过虑,数固然耳。但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赐以完躯幸矣。”不是我多想,是天命如此啊!希望皇上能够看在我的面子上,我儿子肯定是要死的,但希望你能够留他一个全尸。

说完,朱升大哭了起来,朱元璋一看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而且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他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屠戮功臣,大开杀戒,于是便对朱升好言安慰,还赐了一个免死券给他的儿子朱同,意思是你放心吧,我都给你儿子免死券了,以后肯定不会杀他,你就放心回老家吧。

朱元璋对此功臣说我以后决不杀你儿子 功臣:只要给他留全尸就好

朱升辞官回乡第二年便死去了,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如他所意料的一样。朱升的儿子名叫朱同,“文才武略,图绘丹青,无所不精,时称为三绝”,而且在朱元璋起义之初便投靠了他,立有功绩。明朝建立后,他入朝为官,官至礼部侍郎。

后来朱同被人诬陷,卷入了蓝玉谋反的案子,此时的朱元璋果然也忘了当年的“免死券”,只是想起当年朱升的请求,“使自缢”,给他留了个全尸,不得不说朱升的识人术真是如火纯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