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奥斯卡大热门《三块广告牌》,为何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開在荊棘裏的花--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赢得了众多口碑的《三块广告牌》很遗憾,并没有拿下大家期待的最佳影片奖,输给了另外一部《水形物语》。


《三块广告牌》现在在国内的票房并不高,我想这也是完全可以预料得到的。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文艺片,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国内票房不可能高。导演来自爱尔兰名字,叫马丁·麦多纳,他不仅是电影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在《三块广告牌》之前,他拍过《疯狗绑票令》和《在布鲁日》。

如果大家看过这两部电影,应该能够熟悉他的风格。第一是对于暴力,第二是对于宗教。

这也完全体现出了他的那种爱尔兰身份以及天主教背景。


《三块广告牌》表面上看是一个围绕着女孩被谋杀、捉拿真凶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深刻的指向了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尤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南方文学先知”弗兰纳里·奥康纳。

奥康纳和麦多纳的作品一样,对人性的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同时喜欢讲述诡谲的故事,又带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在这部电影当中,一个人物甚至就拿着奥康纳的这本小说在读。所以,与康纳的代表作《好人难寻》一样,《三块广告牌》只是借助一个复仇故事,来呈现美国“铁锈带”一个日益衰败的小镇的南方传统,或者更具体的说,是3k党、种族暴力、美国内战之后的南方如何在日益衰败。Ebbing这个地名本身也是暗示了这一点。


《三个广告牌》的另外一个文学性,体现在对于西部片和希区柯克的致敬,很多人认为该电影很像美国影史上最重要的西部片《正午》。它让我们处于一个道德选择的蛮荒之境。



这部电影它的商业性其实很弱,与《水形物语》比较起来,他没有那种英雄救美的桥段,也没有在最后时刻好人与坏人决斗,坏人没有罪有应得的死去,然后警察赶往现场收拾残局,而男女主人公相拥殉情....这些类型片的东西才是商业化的元素,但是它们在《三块广告牌》中都没有出现。


相反,《三个广告牌》更多的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米尔德里德和迪克逊两人最后决定开车去打死那个退伍军人,这是一个“在路上”的模式,但是他们并不确定自己到了以后是否真的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们都在成长,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所以电影深刻的刻画了我们人性的幽暗,但是却不在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确定的意义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观众会感觉到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同样奥斯卡奖的评委也不会将最佳影片的投票投给它。


洛之秋


要回答这个问题,各种以排片量、资源泄露等等的清一色客观借口来套用此类问题的惯用模板在此我不想赘述,因为这些基本都属于废话:

想当初就算里昂纳多的一部《荒野猎人》、2016口碑大作《你的名字》同样都面临着国内资源的提前泄露,票房依旧不差。



但这些只是个例,总体上来说没有哪个电影公司会对自己的产品这么抱信心的,毕竟电影票房是很受资源的普及和排片的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各种欧美大片都会选择让中国大陆和北美市场同步、甚至提前上映,有些国内观众还窃喜居然我们比这个电影出产国家的观众还提早看到影片,事实上,这不是讽刺么?

过多的话不说,我们进入正题。

其实一部能在金球奖夺魁,在奥斯卡盛传口碑佳片的多重因素加持下的电影,我们国内或多或少都会有关注,即使你不关注,也会有各种媒体人来帮你关注,《三块广告牌》在各种媒体号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和豆瓣的慷慨高分都给这部电影的票房灌入了强有力的动力。



但事实上,这事居然还就逆转了。不只没排片、票房一路滑铁卢,口碑越传越稀巴烂,整个电影成了电影人自己的狂欢,在群众间,就这么悄悄进了内地市场,然后悄悄地离开了。

在这里我只想给各位提供一个跟各位评价过这部电影的影评大咖不一样的思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三块广告牌》讲的是美国人的故事。


从小不管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各种生活实践,家长和老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貌似是铁一般的真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永远服从于集体利益”。

这是我们国家整个社会所秉承的价值观,但美国则不同,美国人民追求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概念不同于“自私”,而是一切行动目的和归因都要满足自我,将自我凌驾于集体之上。

能看得出来,这是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所完全不能接受的东西,而这部电影处处都在体现着这一点:

女主人公的女儿遇害,警方调查了一年,按旁观者观点看来,警方为你付出也付出了这么多,时间也过去了这么久,这件事情怎么也都应该算了,但女主角则不愿意,强大的个人主义所引发的不服气转为了她对条求“公道”之路上越来越多的要求:我挂广告牌,谁拦我我搞死谁:

牙医?搞他!癌症?搞他!儿子?搞他!神父?搞他!

神来杀神,佛挡杀佛,到最后,老娘一急眼,一把火烧了警局,让你们再不断地逼我。

这种一连串求“公道”的行为,确实,表面是黑了体制,黑了美国,但究其根本,她折腾了这么久,受了这么多人的白眼和非议,她真的还在乎凶手是谁吗——

闹到最后,她只是想要一个说法而已,在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以自我为中心,“老娘就是宇宙最憋屈,所以老娘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精神力量所带动的。

这种思想不只体现在女主人公身上,还有那个得癌症的警察、不懂事的儿子等人身上。

警察为何会自杀?怕疾病的痛苦吗?可能有这个原因,但更多的,其实是他真的不想再管这个烂摊子了:他明明就已经为了这个女人的破事折腾了一年了,现在广告牌一挂,名誉扫地,连他得了癌症这件事都无法激起这个女人的丝毫同情心而选择让步,他的自我了断其实就是在告诉着女人,你不是能作吗?劳资把广告牌的费用都给你垫好了,我人也去了,不用管你这破事了,你好自为之吧。

现在看了我的分析,再回顾一下电影中的各种你曾经一带而过的细节,反思一下你真的看懂这部电影了吗?

这是个美国人的故事,它无关“正义”、无关“大爱”,而是在猖獗地明晃晃地宣扬着极端的“个人主义”。

看不懂电影,自然无法感同身受,排片太少,票房滑铁卢也是必然的。这是整个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导致的。


狗蛋儿的私人影院


很正常,《三块广告牌》上映的时候,我在上海,准备去贡献一波票房的,结果搜了搜购票APP,放弃了。整个上海,就几家距离特别远的电影院在上这部奥斯卡热门。


从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来看,《三块广告牌》上映的首日,排片率仅仅只有0.6%,同期上映的《彼得兔》就有10.1%,《闺蜜2》17.3%,十几倍于《三块广告牌》了。


而截止到我今晚写答案的时候,《三块广告牌》的排片率仍然不足《彼得兔》的一半。


而当日的总票房,《三块广告牌》却以333万逆袭《彼得兔》的260万,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不要再说电影在中国遭遇票房上的滑铁卢了,排片那么少,就算影院全坐满,票房也没办法和其他商业片比啊。别说《三块广告牌》,换做任何叫好又卖座的电影摊上这样的排片,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外《三块广告牌》票房看起来低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早就已经看过了。不可否认,对于《三块广告牌》兴趣最大的群体,是影迷,而不是普通的观影群众。


普通的观影群众电影院有什么他有时间就去看什么,而影迷对于每年的奥斯卡,各类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等等电影奖项的提名电影,都是十分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提名名单出来,国内没有上映,视频网站也没有买版权,就通过各种渠道搜索资源,提前观看完。


所以时隔很久,《三块广告牌》才选择国内上映,已经损失了数量最大的一批受众了,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



我是星夜行


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吧?就像有人问:为什么在中国票房大爆的《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电影没能在奥斯卡成为拿奖大热门?

《三块广告牌》在奥斯卡举办前好几个月,就已经是本届的热门了,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几乎是内定的板上钉钉,因为除了“科恩嫂”(当然,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肯定不喜欢这个中文外号)弗朗西斯·麦克道曼和山姆洛克威尔的确演技精湛之外,这届的女主和男配对手比较少。

所以《三块广告牌》一直是大热门,但是很可惜,没能拿到最佳影片。但是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三块广告牌》是作者电影,小成本制作,用我们习惯的说法,它是一部文艺片。

一部文艺片,别说在中国票房不会大热,即使在美国,在好莱坞,能刷存在感的,也主要是各种颁奖礼。即使是颁奖礼,它也很那形成一种刷提名然后一一包揽的那种情况。因为既然是作者电影,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三块广告牌》的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名不见经传,之前的几部作品中国观众甚至没怎么听说过。他接收记者采访,说这部电影的女主,几乎就是为了弗朗西斯量身定做的。

这种电影,有人无比喜欢肯定就会有人觉得太小众,所以最后没能拿到最佳影片,就是因为它还没到有口碑、有演技、有票房的那种程度。

你看,一部美国的作者电影,演员演技是很精湛,可是衡量电影好不好卖的,是有没有人更多人会喜欢,而普通观众是很难看出演技有多好,而且也很难为了一个外国的演员的演技去买票的。

但是不妨碍我们都看一看《三块广告牌》,好电影,能穿透时光。好的演员的演技,不仅能带来大家的喜欢喝尊敬,还能带来尊严。

比如,弗朗西斯已经六十岁了,一样霸气地面无表情拿下奥斯卡影后,而且这是她的第二座影后小金人了。


巩会计


北京时间3月5号上午9点,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就将开始,24项奥斯卡大奖将会在镶有4500万颗施华洛世奇水晶的舞台上经过角逐而颁出。

作为明天奥斯卡最佳影片最热门的候选影片,《三块广告牌》在3月2日内地院线上映。

这部剧情片讲述一个女儿被人奸杀的母亲,购买三块广告牌而不断向警察施压的故事。



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从去年开始一直是各大国际电影节是头号种子选手,还拿下来金球奖最佳影片大奖。

然而这部影片从3月2号上映后却一点反响都没,4号排片仅占0.9%,上映3天票房不到1500万元。

或许中国观众对这种叙事缓慢、需要动脑子思考的剧情片不太感冒,但影院在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呼声如此之高的时候,如此压低排片量,真得是不懂市场了吧。

现在多说无用,等着看《三块广告牌》六项奥斯卡提名明天能拿到几座小金人。

希望后天它的排片能提高一些吧,让更多影迷能够看到这么优秀的电影。

简单问题专业回答,专业问题趣味回答。欢迎关注:影迷也疯狂,连接电影和你!


影迷也疯狂


其实在国内口碑也很好,豆瓣评分8.7,上座率也高达41%,但排片和票房真的非常不容乐观。

一,阵容相对陌生化、中老年化。

虽然《三块广告牌》的女主科恩嫂,21年前就已经凭借《冰血暴》问鼎奥斯卡影后,年轻时又美又有气质;现在的表演也更有力量,充满了这个人物真正动人的摧毁力度、痛失女儿的末日感,以及未曾泯灭的怜悯感。

虽然片中两位男演员,山姆和吴迪都提名了最佳男配,山姆还拿奖了(今年很有意思,《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伯德小姐》都算是没有男主角的电影,拿男配形同男主啊)。

虽然影片里有一位“小鲜肉”,卢卡斯,95后里的流量、演技担当(去年就已经凭《海边的曼彻斯特》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

但是《三块广告牌》里他戏份很少,造型也不怎么照顾颜值,一脸麦片出现...而且好莱坞95后男星、国内观众唯一熟悉的可能只有甜茶。

所以,这部阵容超级豪华的《三块广告牌》,对于中国普通观众来说,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既视感:那都是谁?不认识!女主看起来好老、男配不是秃子、就是啤酒肚...

票房号召力无外乎几大因素:招牌人物,故事,口碑。招牌人物无外乎导演和演员,《三块广告牌》的演员们,虽然非常优秀,但在华语电影市场上还是扛不动票房。


二,故事相对内化、反套路

在国内有好票房的好莱坞电影,无论是《速度与激情》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漫威、DC的各路超级英雄系列,迪士尼、皮克斯的各路动画,毫无例外,都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节奏明快、笑点密集。

而且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人物体系,风格、调性套路,所以粉丝买账。

普通观众也愿意去看个大场面,图个热闹和小感动,顺便看看帅哥美女。


而你期待的动作戏大场面震撼,侦探戏高智商碾压,《三块广告牌》里都没有;这部电影原本就不是典型的商业卖座片,而是通过无线趋近于真实的反转、无奈、痛苦,来揭露一种人生。

深度和质感都很棒,但商业卖相...真心不是很能打。

以上。


舒心酱




《三块广告牌》奥斯卡遭遇滑铁卢(3月5日奥斯卡颁奖仅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和在中国遭遇并未如期所热,是有其原因的。或者说有其必然的。

首先《三个广告牌》的前半部分节奏很好,人物特质和魅力非常有吸引力,剧情也是在各种互怼中产生的情感困境让人有价值思考(为女儿昭雪和警察局长口碑良好兼癌症晚期)。这样的电影设置和演员表演十分到位,甚至一度有稍有浓烈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同样的丧失亲人之痛,同样的背负情感重力,同样的剧情极其简单,同样的人物演绎令人着迷(三个广告牌略显浓烈和锐利一点),而《海边的曼彻斯特》简直就是文艺片之王,非常具备一致的气质和电影构造。

而《三个广告牌》则是产生了裂变。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所设定的剧情走向和内容展示,就注定了 它的滑铁卢之劫!

后半部分剧情有母女的剧烈冲突,家庭的严重不和谐,父亲的吃嫩草和暴力,男配角母亲的诛心之计,警察局长自杀和看似完美的逐一回应,男配角的180度大转折,烧警察局,主动送备份广告牌,男配角大火中拿去女主女儿的案件资料等等。

其一 剧情设置冲突过大,破坏了上半部分电影绵里藏针的气质,从而让人觉得有点风格不统一,更多的是人设产生的变化,逻辑上有瑕疵。这是电影里隐隐的不合理之处。所以电影在结构,节奏和人设上的摆动,让它逊色《海边的曼彻斯特》很多。

其二 矛盾过于冲突减弱了广告牌的冲击力,这是对电影主题的搅动。编剧的美剧思维模式是通过增加剧情的层次和丰富性,找到更大的社会主题:更真实有代表性的家庭生态,在真实的语境里找到力透纸背的叙述魔力。

其三 后半部分的内容设定,严重不符合国人的思维逻辑。这是电影气质裂变的重要体现。女主一直有节制的锐利和人物气质,在烧警察局和默认与侏儒的约会,是人物性格上的偏离和妥协。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人物魅力(温和而坚定,绵里藏针的母爱,不妥协不放弃)

所以电影气质的摆动,甚至偏离。让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好。可惜了前半部分的完美呈现!

所以,三个广告牌 编剧是不安分的,他企图通过更多的元素和矛盾升级来呈现更大的主题意义。最后"多不如少",如果增加更多的电影留白,人物温和而坚定的性格空间,那么它的卓越可以媲美《海边的曼彻斯特》。

三个广告牌,一部电影气质摇摆的,价值正确的优秀电影!


Iago羽人


《三块广告牌》是热议影片之一,在国外好评如潮的电影国内似乎并不怎么买账,比如《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单从票房来看似乎也有这种尴尬,只是,影片本身的排片量本就不多。

《三块广告牌》,豆瓣评分8.7分,由此可见这部怼天怼地的影片存在其可取之处的,只不过可能有点水土不服。



《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并不新颖甚至能说老套,惊艳在于影片能将老套的复仇故事生动展开。以黑色甚至荒诞的东西吸引人眼球,再用正能量感动你。故事情节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善恶,越是坚强就越落寞,越是追寻就越绝望,懦弱的人强装蛮横,心碎的人假装坚强,仇恨成为活下去的动力,报复是伤心人的良药,小人物们固执的做着自己,近乎疯狂。

影片中的小镇民风彪悍,动不动就开怼,怼不成就动手,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故事中的母亲在女儿被奸杀警察局迟迟不能破案后,毅然与警局对抗,这位母亲在影片中的固执坚持让我想到江歌的母亲。尽管方法存在偏失,但又如何评价善恶对错?她们将自己的伤疤一次次揭开,只想让伤害女儿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影片中有一句: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这句话对于不对,个人觉得影片并没有给出答复。

本想做好事,结果可能导致坏事,伤害了别人并不一定受到惩罚,最终受到惩罚者可能只是想做一件好事。

影片值得一看,在国内是否真的遭遇“滑铁卢”未知,单看票房可能是因为自身群众基础相对薄弱,有些人可能在国内上映之前就看过了,自身排片量不多,女子的彪悍并不符合我国国情。


风雪无边雨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三观不合不正不偏的电影,五味杂陈,需要细细品味,但品味过后又不过如此的电影。

一部不错的电影,跟经典的距离还是很大的。更像是主宴席里的一道偏菜,有滋味,但味道还不够。



把女主科恩嫂捧得上天,本身说明了观众的审美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恩嫂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也说明了奥斯卡也不过如此。这里并不是说科恩嫂的演技不行,主要是谈电影表达的思想。

女主女儿被奸杀,女主愤怒,怪罪警方,各色人物登场,体现女主强大,引发阶级对立,揭露社会问题。看起来三观超正是不是?



但真实的情况并不如此,女主不能说是一个烂透了的人,但一定是个烂透了的家庭,丈夫家暴,有小三,女主作为妻子酗酒,脏口,仇恨任何站在她对立面的人,女儿更是吸毒滥交,儿子都骂她是个婊子,瞧瞧,这就是女主的家庭。

任何悲剧都是有原因的,女主和女儿大吵一架,女主的台词是这样的,狠不狠?所以说女主的愤怒恨,一部分来自于警察的不作为,一部分来自于自己。



作为女主对立面的警察,看起来像是应该被大家讨伐的群体,实际上警察局长才是背后隐藏的主角,也是电影讴歌的美好代言人。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警察局长的悲哀,他用自己的死和爱,影响着三个群体的命运,一是给家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二是影响了同事的工作态度,三是对女主尽可能的进行了帮助。



伍迪哈里森的戏份虽然不多,但私以为真正的主角是他才对。


半日喜剧


虽然没有最终摘得最佳影片,但《三块广告牌》还是收获满满,摘得了包括影后在内的数项荣誉,这足以说明该片是很成功的。

《三块广告牌》在中国遭遇滑铁卢,这是完全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就像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中国遇冷一样,尽管很多明星大腕不断为影片打CALL,但在票房上依然改不了惨淡的结局。因为,国内还没有形成文艺片的观影气候,很少有人能够走进影片看文艺片。

国内放映引进影片,特别是文艺片,在时间上一般都要滞后很久,各种高清资源在网络早就铺天盖地了,真正喜欢这些影片的人,早早的就先睹为快了,而能够走进影院看的,也绝对是电影的死忠粉了。

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的观众还是喜欢比较闹腾的电影,比如喜剧,比如漫威,比如灾难或犯罪等类型片,要的就是热血贲张激情满满,而国外文艺片往往开头冗长,剧情铺垫较久,是一种层层递进环环相套的剧情,没有点耐心是坚持不下去的。特别是喜欢热闹的观众,简直就是种折磨。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文艺片,在大陆市场普遍遇冷是正常现象,宣传功课做的再深再细也与事无补,就像《至暗时刻》《受在记忆消失前》等今年上映的片子,制作班底牛,演员也大牌,可就是不卖座。

一言以蔽之,国内观众的胃口还吃不惯文艺片这碗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