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人到中年,享受餘溫

人到中年,享受餘溫

2018.05.17

讓人一生暖香,給別人給自己。

給母親買過液化氣罐和灶具,用了幾次,她就不用了。一是液化氣看不見摸不著,沒柴火看著踏實。更主要的是,關火就涼,鍋裡飯菜再熱一次,不好吃。

不像柴鍋,灶膛裡燃剩的炭火,或柴草的餘燼,足以讓大鍋裡的飯菜持久保溫。甚至於,許多溫軟,都是餘燼完成的。

我燒過柴鍋。煮魚到最後,作料放齊,收汁時,就不再添柴。將餘燼攏在一起,鍋蓋蓋好,便去做別的事。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揭開鍋,香氣撲鼻,剩餘不多不少的湯汁,還在小魚吐泡一樣咕嚕。一切剛剛好,比刻意控制的火候還好。

紅燒肉、燉豬腳、鹹鴨燉黃豆等也是這樣。而想炮製一鍋金燦燦、恰似穹廬的鍋巴,沒有餘燼慢炙,味道更是出不來。

餘燼的好,在於不用花時間、花精力去經營。它在你的注意力之外,把最需要耐心的一切都替你做了。

記憶一個菜的時間,常常跟在菜上花費的時間成正比。就說一道紅燒羊肉,無論怎樣有口碑的飯店,也不會花三四個小時,讓調料與羊肉相融,讓骨頭裡的味道漫溢,完成自身的豐盈。他們等不起,你也等不起。

人到中年,享受余温

那年,我去宿州老凌那裡遊蕩。老凌買了半隻羊,剁碎了,放在大柴鍋裡煮。用的是松木,架在高寬的灶膛裡,燃燒出遠古荒郊野外篝火的情味。

然後他帶我去閒逛,閔子騫祠、虞姬墓、東林草堂遺址、垓下遺址。回來已經天黑了,拉開門,一屋子肉香撲鼻。湯差不多幹了,油猶自吱吱地冒著細泡,瞬起瞬破,每一根羊骨都油光閃亮。

嚴冬的清晨,起來洗漱很煎熬,好在一進廚房,灶臺依然溫熱,吊罐裡的水也是溫熱的。母親深夜煮開的稀飯,餘燼替她慢慢熬著,慢動作般翻湧。溫暖便會在短暫不適後,由觸覺至心靈。

母親幫我帶了幾年孩子,再叫她來,就不答應了。她說,城裡方便、乾淨,可人與人之間,沒有鄉下暖心暖肺。她說,那天把我家院裡種的絲瓜帶了幾根,送給平時偶有說話的張媽。張媽死活不要,她尷尬地下樓。剛下臺階,就聽身後門“咣噹”一聲,砸得她心裡一哆嗦。

我卻有相反的體驗。還是老凌,在北京時,他住我樓上,晚上我去見他。聊了很久,忽然停電,我告辭下樓,他在門口送我。我摸著牆壁向下走,慢慢走到迴廊盡頭,電忽然來了。我下意識回頭,老凌依然站在門框邊,看著我。

人到中年,享受余温

人到中年,不大喜歡快火,那隻會燒焦表層,內裡依然生硬。也不大想四處招搖,交新朋快友。到這個年紀,沒有帶著餘溫的親朋,是會覺得寒冷的。

餘溫是歲月的溫度,是不需要經營的溫度,是走了很遠依然有人目送的溫度。餘溫不是時過境遷的一手寒灰,而是以心尖上的小火苗,舔著生命的鍋底,讓人一生暖香,給別人給自己。

人到中年,享受余温

審核:韓麗晴

人到中年,享受余温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