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王-_-子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神机妙算孔明,英勇神武关云长和末代枭雄曹孟德等,苏东坡也在诗中感叹过当年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孙权能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让其对手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儿子就要生他那样的,可见他是十分优秀的一代枭雄——富有智慧,善于谋划。但是也有不少人评论他说薄情寡义,为什么这样的批评一直依附在他的身上而洗刷不掉呢?

首先,吴国的建立离不开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前期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不是孙策意外被刺杀,这皇位是否能轮到孙权坐,结果并不是很明朗的。

此外,当时的传闻甚嚣尘上——说他和孙策感情很好,经常跟随孙策外出打仗,孙策还经常同他推心置腹说江山以后与他共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来二去就埋下了孙权野心的种子。

孙策待他这样真心诚意,出于让弟弟继承皇位名正言顺的考量,被刺后那么危急的时刻,还不忘对心腹说让他继位。而孙权登基后追封父亲为皇,尊为始祖;孙策仅为王,王与皇之间的区别不需要笔者赘述了吧?也怪不得有人说他薄情寡恩了。

那么孙权到底为什么要留下一个“忘恩负义”的把柄呢?

我们先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一下孙权这么做的原因。首先,孙权是孙策的弟弟,按理来说皇位继承早就是遵循父子相继的原则,但此时孙权是按孙策的遗命兄终弟及成为皇帝的。

孙策死前决定让孙权继承皇位也是想了很久的,也算是对羽翼未丰的儿子的保护。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走向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孙策的儿子,一旦追封孙策为皇,孙策的儿子也成为继承皇位正统,这既是给自己埋下危险的种子,也不利于儿子孙绍顺利继位。

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谁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呢?谁会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内部纠葛重新分裂呢?那前头孙坚和孙策不就白忙活了吗?所以为了让自己这一支血脉永久为皇,孙权也不得不、必须封孙策为王。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孙策和孙权的名字,对他们的兄弟好像都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当时他们的兄弟孙朗也算一大威胁。假如孙权真的把孙策追封为皇,意味着他承认自己继承皇位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这不就给了孙朗也想当皇帝试试的名头吗?难道孙朗不会想:孙权是从兄长孙策手里拿下的皇位,我凭什么不可以?为了保持皇位还是按照父子相继的原则轮换下去,孙权必须封孙策为王。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宗庙祭祀制度——

据古代文献所传,天子配享七庙,诸侯配享立五庙,大夫配享三庙,士配享一庙,庶人无庙,数字的递减是一目了然的。后世也以这个标准来区分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始祖居于宗庙的最中间的位置,子孙后代分别列于左右两席,右边为穆,左边为昭。

更具体的根据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标准的划分是:始祖为穆,始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为昭;始祖的第三代继承者再次为穆;始祖的曾孙继承为昭。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则,那就是父子必须一为穆一为昭,父子不能列在同一列;但是祖孙必须一直保持同列的队形。这个时候有件事情就很清晰了,那就是如果父子同时被尊为皇帝,但如果后面遵循的是兄终弟及,就会打破严密地昭穆次序。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孙权面临的问题,如果追封孙策为王,昭穆序列是符合传统的父子不同列和子孙同列的标准的。但是如果追封孙策为皇,昭穆序列安排就不符合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规范了。

不能不说孙权追封孙策为王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再者追封孙策为皇,很显然,孙策的儿子会对孙权的儿子孙绍造成威胁,不利于国内皇位继承和平过渡,很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国不成国,从而竹篮打水一场空,血都白流了,头颅都白抛了。这应该是孙氏家族不想看到的。

还有一句话很耳熟,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也离不开司马炎的衬托啊。因为司马炎追封了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亲。难道他就没有让自己的血脉永远继承皇位的野心吗?怎么可能,再没有比当皇帝的人权力欲望更强烈的人了。那么他为什么敢追封伯父为皇帝那?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自然不用担心继承权的问题。

所以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的来由是很多的,虽然孙权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也确实是形势所逼。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从表面去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努力挖掘背后的真相,才不至于失去公允,才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真正的谋生之道和大智慧。


静说历史


孙权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孙策有儿子。

当年孙策死的时候,其子孙绍年幼,因为周礼明确规定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礼法,孙绍的继承权在孙权前面。但为防止大权被他姓获得,孙策只能让弟弟孙权继承爵位。所以孙权的继位虽然是孙策的意思,但却不合礼法,存在瑕疵。

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绍就比较尴尬了?作为前皇帝的唯一儿子和嫡长子,孙绍是有皇位继承权的,而且礼法上他的继承权还在孙权前面,以后可能会威胁到孙权和他儿子们的地位。为了解除威胁,孙权必须干掉孙绍才行,就和后来宋太宗赵匡义一样,继承了他哥哥赵匡胤的皇位之后赵匡胤的儿子们基本都是早早死于非命。但为了这种事杀了孙绍,不仅对孙绍不公平,对孙权的名声也没好处。

最好的办法就是压根不追封孙策。孙策不是皇帝,孙绍自然也没有皇位继承权,也就不会构成威胁了。换成死了的孙策估计也会一样的想,让他用一个追封皇帝的虚名换儿子的性命,估计他也不干。所以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一方面是避免孙绍威胁自己的皇位,一方面也是保护孙绍。虽然后人一直说孙权不厚道,对孙策的子孙也不照应,但实际上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让孙策的子孙远离政治中心其实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一旦陷入政治的漩涡,孙策的子孙就死定了。后来孙绍的儿子孙奉在孙皓在位时因为民间流传孙策的子孙会取回皇位而被杀就是明证。

有人可能要问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兄终弟及啊,司马师也有儿子啊,为什么司马炎就能追封司马师为皇帝?这里有个问题,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也是兄终弟及,但和孙策孙坚的情况不一样,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是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所以对于司马炎来说追封司马师为皇帝是没有什么威胁的,毕竟自己的皇位实际来源于父亲司马昭而不是伯父司马师,不存在孙权那样还要考虑后代的继承权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是司马昭当皇帝,那倒真可能考虑一下司马攸的地位问题,但到司马炎这儿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而且司马攸是自己的亲弟弟,性格脾气也不错,不会威胁到自己和子孙的皇位。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看把孙权难为的愁眉苦脸)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好问题。

孙权称帝后,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否忘恩负义不好说,但一定是深思熟虑的。

在豹眼看来,这件事孙权处理得还是妥当的。

据《三国志·吴主孙权传》记载,孙权即皇帝位后:

"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而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

对此,陈寿认为: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在陈寿看来,江东的基业大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只封为王,封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没有封王,这在道义上说,孙权过于吝啬。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晋,看一下西晋的做法: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晋文帝,追尊其父兄长、也就是其大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

这是因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其爵位;司马师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司马昭继承了其兄司马师的爵位。弟承兄业,这跟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十分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司马师没有儿子,但孙策已经有了儿子孙绍。这一点不同,恐怕是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帝的主要原因。

司马昭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就把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作为其继承人,并且特别宠爱。司马昭认为自己是代替司马攸担任相国职位的,去世后,晋王的爵位应当还给司马攸。司马昭经常说:“这是景王的天下,我怎能去分享呢?”

这听起来很感人,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即便司马昭把晋王的爵位还给司马攸,但司马攸也还是自己的儿子。将来司马攸称帝,一样会追尊司马昭为皇帝,他该有的待遇一样不会少。

第二,或许司马昭更喜欢司马攸,如此安排不会有废长立幼的议论,反倒是遵循道义。

第三,司马昭也就是说说而已,收获一些虚名。

果不其然,在议论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何曾等人坚决反对,于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

西晋建立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晋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大臣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司马攸排挤出朝廷,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再看孙策的情况,孙策死时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孙绍。孙绍的生年不详,有资料介绍是公元199年十月出生,但肯定的一点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被刺身亡时,孙绍已经出生。

当初,孙策把职位没有传给孙绍而传给孙权,是因为江东刚刚平定,并没有完全掌控,而孙绍年纪太小,根本没法控制江东的局势。孙策让孙权继承自己的职位,是为了江东孙氏家族的利益考虑。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三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如果孙权追尊孙策为皇帝,那么作为孙策唯一继承人的孙绍就是皇子。将来孙权确定继承人时,就面临着把皇位传给孙权的儿子还是传给孙绍的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看,自然是不适合把皇位传给孙绍,否则就会导致混乱的局面。

这与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关系还不一样,毕竟司马氏还是亲兄弟,而孙氏兄弟就差了一层。

如果孙权把皇位传给孙绍,孙权儿孙们的势力远远大于孙绍,孙绍很难掌控局面。

想象一下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储之争如何血腥,就会想到孙权将会面临的问题。

如果孙策被追尊为皇帝,孙绍就得立为王,其地位更加尊贵,势力就会更加强大,一些不安分的人就会主张孙绍继承帝位。

孙权死后,吴国历任孙亮、孙休两个皇帝。孙休死后,孙皓继位。由于孙皓残暴不仁、喜好杀戮,民间渐渐地流行应该让孙策之孙、孙绍之子孙奉为君的舆论,孙皓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孙奉。

孙奉仅仅是一个侯爵,比孙权许多封王的皇子皇孙们的地位都要低,就因为民间舆论而被杀死。如果当初孙权把孙绍封为王,一方面孙绍或许不能保持低调,另方面孙权的子孙猜忌之心更甚,这对孙绍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豹眼看来,孙权即便再吝啬,也不至于吝惜一个给孙策更加显耀的名分,也不会吝惜给其兄长的后代一个王位。这件事不能说孙权就是忘恩负义,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同时,提升孙绍的爵位,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遗患。

孙权无意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孙绍,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让孙绍居于高位,免得带来祸患,实际上对孙绍也是一种保护。

因而,孙权对孙策的追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宫廷内斗的残酷,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孙权在立太子问题上反反复复,虽说晚年犯浑,但也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如果孙绍高居王位,具备一定的势力,有一部分人追随,恐怕其子孙奉的命运早就在他身上出现了。

总之,在这件事上,还是从良好的意愿去品评孙权这么做的动机吧。


豹眼看历史


孙策有没有这个资格?

当然有,其实江东的基业,并不是孙坚所打下的,而是由孙策打下的,当然,有很多将领是孙坚的旧部。

而且孙权并不是从孙坚那边继承过来的,而是从孙策那边继承过来的,所以不管是当时的人物,比如诸葛亮,还是我们来看,江东是孙坚、孙策、孙权打下来的,孙坚是打基础,孙策是开拓了基业,孙权是保住了家业并且扩大了家业。

按道理说,孙权称帝之后,封孙坚为皇帝,那是必然的,即使孙坚啥事也没做,比如曹操的父亲与祖父也是啥事也没做,同样也被封为皇帝。

孙策,也应该要被封为皇帝,因为孙权是从孙策那边继承的。

可是按之前开国称帝的人来说,且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开国者自己努力的结果,比如刘邦,刘秀,要么是从父亲那边继承的,比如秦始皇、曹丕,都没有从兄长那边继承过来的。

所以,这个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如果没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事情,大家还不觉得,他们的情况是一样的,司马懿传给了司马师,司马师传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传给了司马炎,而司马炎不仅将爷爷司马懿、父亲司马昭都封了皇帝,还将伯父司马师也封了皇帝。

这样,就显得司马炎很大方,而孙权就显得很寡情。

或许他们的心态上会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点很不同的是,孙策是有儿子的,而司马师是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

而且即使司马师没有儿子,同样在继承权上面给司马昭、司马炎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司马师无子,司马昭将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

司马昭立太子,要在司马攸与司马炎上面做选择,而司马炎要传位,也同样在司马攸与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做选择。

孙权,不想有这个选择,所以就只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样啥事都没有,只能是自己的儿子继承帝位。


历史简单说


严格地说,并非无视孙策。不过待遇确实偏低。

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坚是东吴集团第一代领导人,孙策是第二代领导人。同样是领导人,为什么一个成了皇帝,一个却只能称王呢?

因为孙策是有儿子的。(孙绍,封为吴侯)假如孙策成了皇帝,那他的后代,在法理上就有皇帝的继承权。参照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太宗赵匡义即位,北宋的皇帝都是出自赵匡义一脉。但到了南宋,因为赵构无后,皇帝又转回了赵匡胤一脉。

所以,如果孙策被追谥为皇帝,将来万一哪一天,孙策的子孙想要争夺皇位,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合法继承人”!这显然是个隐患。

孙策的孙子孙奉,继承了孙绍的吴侯爵位。孙皓在位时,有传言说孙奉才应该是皇帝,结果孙奉因此被杀。这件事本身不论,至少可以看出,【孙策后代有可能成为皇位的威胁】这事是的确存在的。

因此孙权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那我说孙权给的待遇偏低,偏低在何处呢?

低在孙策儿子的待遇上。

孙策不能是皇帝,只能是王爵。但是让他儿子继承他的王位,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孙权只给他儿子孙绍封了一个侯爵(吴侯)。

在之前,历史上曾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刘秀称帝后,追谥他的哥哥刘縯为齐武王,刘縯的两个儿子分别封为太原王和鲁王。

对比之下,孙绍只得了一个侯爵,确实寒酸了点。

因此陈寿也忍不住批评说:“江东的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可儿子却只有一个侯爵,孙权实在是不厚道。”(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P.S.孙绍的这个吴侯倒不是乱封的,因为孙策生前的爵位也是吴侯。

曹操欲抚纳之,表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资治通鉴》)


北门猿


从维护政权稳定、确保权力的平稳交接方面来说,孙权没做错。

孙权执掌江东时,对江东的掌控有限,很多跟孙策的老臣本就感恩孙策,不服孙权。都在看着孙权之后权力是否回归孙策一系?历史上也有很多是从哥哥手中取得权力但是后面权力交接出问题导致后代权力争夺的不断的事例。最著名的就是赵襄子了,死前把权力交还给大哥伯鲁的儿子,结果自己儿子不服,导致赵国内乱,连自己死了都没人埋。


孙权直接压低自己大哥这一系的爵位,完全是向江东群臣表明他的态度,他的权力是交给自己的子孙的!断了孙策旧臣和孙策后代的念想,避免同室操戈,同时也未必不是保护了孙策一脉,起码自己不用向自己的侄子举起屠刀。在宋朝,赵光义从哥哥那里继承权力后就直接灭了哥哥的后代。

从道义和情感上来说,孙权是对不住孙策的,起码可以说是小气,甚至是忘恩负义了。

“桓”字在谥号中属于褒谥号,有“辟土服远,克敬勤民,辟土兼国,武定四方,克亟成功,克敌服远,能成武志,壮以有力”之义。和孙策开疆拓土,独霸一方的事实相符。在谥号“文治”、“武功”排行榜中,“桓”字属于“武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武”。所以在谥号中“桓”字还是不能挑剔的。

但是,“长沙桓王”中“长沙”是地名,属于是二字王,“郡王”的级别。相比孙坚的皇帝,孙策是直接降了两级。在政治地位上,比孙权的儿子、一字王的鲁王孙霸、齐王孙奋要低一级。




而且,孙权给了孙策的儿子先封为吴侯,后改封为上虞侯。按理说,孙策的儿子应该袭孙策的爵位的,但是没有,直接变成县侯——吴侯,王爵没了。后来又把自己的孙子封为吴侯,将孙策的子孙改封为上虞侯。虽说吴侯和上虞侯都是县侯,但是级别就不一样,吴侯要比上虞侯更加尊贵。即是说,孙策儿子在政治的待遇上要比孙权的孙子差。


寻找不答应


孙权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这是古代开国皇帝的通常做法,体现其皇位的合理性与继承性。

但是,孙权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哥哥孙策,从现实看孙权是孙氏集团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孙坚得到了追封,第二代的孙策也应该享受此殊荣;从情理上讲,没有孙策也就没有孙权的后来,要追封的话孙策也应该一并追封。

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王与帝有本质区分,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但孙权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古代宗庙祭祀实行昭穆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周礼》记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释为:“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 为穆。”意思是,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

具体的情形是:始祖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在昭穆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单线排列,以保证父子始终异列,避免“并肩而立”的尴尬,而祖孙则始终同列。这时候,如果中间多出一个平辈,则打乱了昭穆次序。

以孙氏为例,孙坚为穆,孙权为昭,孙权之子为穆,孙权之孙为昭,这是正常序列。如果前面插入一个孙策,情况就变化了,孙坚为穆,孙坚为昭,孙权又为穆,孙权与父亲同为穆,这就不符合常规了。

这不仅是一个仪式问题,更有现实的考虑。如果追认兄长为皇帝,那么兄长的儿子也拥有皇位继承权,具体到孙策,他的儿子孙绍与孙权的几个儿子一起在法理上也都可以问鼎皇位,这容易造成内部分裂。所以,无论从通行制度还是现实去考虑,孙权的做法都是没问题的。

那么,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下子追封了3位已故皇帝,即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又如何理解呢?

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师是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父亲,这次追封后晋朝的宗庙排列如下:司马懿为穆,司马师为昭;司马昭为穆,司马炎为昭。如果这样排,的确有些乱。

司马炎是如何考虑的呢?其实,昭穆次序的考虑在他看来还是次要的,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确定谁是始祖。始祖即太祖,司马炎当然希望父亲司马昭能为始祖,但谁都知道晋朝基业创建与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密不可分,司马炎如果将二人排斥在昭穆之外,必然会受到质疑。

所以,司马炎确定了这们的七庙制度:六世祖司马均,五世祖司马量,高祖司马俊,曾祖司马防,祖宣皇帝司马懿,父景皇帝司马师,父亲文皇帝司马昭。上面这六位,合为“三昭三穆”,但“太祖虚位”,也就是干脆不明确为太祖。

这是从制度方面的考虑,从现实考虑,司马炎将伯父司马师也追封为皇帝,不担心他的后代拥有皇位继承权吗?这一点恰恰不用担心,因为司马师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


南门太守


我觉得并非是孙权忘恩负义,而恰恰是为了保护孙策的子孙,用心良苦,我们在讲述一个政治人物行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他所面临的环境,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其子孙奉继。

乍看之下,好像孙权太不够意思了,他的位置都是大哥给的,追封大哥一个皇帝的位置咋了,晋朝的开国之君司马炎不是还追封他的大伯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那么为什么司马炎能追封司马师为皇帝,而孙权却这么吝啬呢?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司马师跟孙策

司马师从他的父亲司马懿手里面接过权力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自职掌,朝野肃然,在军事上,司马师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并指挥平定淮南三叛,巩固了司马家的权力基础。


最重要的是,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 ,只有五个女儿,一个养子司马攸,司马师这一系对司马昭一系没有威胁,所以司马炎称帝后可以大大方方的封司马师为皇帝,也展现一下自己的胸襟。

孙策却不一样,他打下了江东六郡后就被刺身亡,由于孙策死得太早,孙策打下的江东六郡非常不稳固,人心很浮动。孙权继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安抚人心,巩固地盘,才把江东稳固下来,孙策的情况属于创业未半,中道崩阻罢了。

关键的是,孙策这一系有继承人,他死的时候有儿子孙绍,当年就有群臣建议拥立孙绍为江东之主,只是因为孙绍年纪小,无法服众,最后没有成功。

在孙权眼里,孙策这一系属于一个重大隐患,没有斩草除根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另外孙权称帝后,朝廷上有着非常激烈的储位争夺,长子孙登、三子孙和,四子孙霸、幼子孙亮,为了储位都打的不可开交。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孙策被追封为皇帝,他的后人肯定不甘心,必定参与皇位争夺,孙策一系的文臣武将,周瑜,太史慈,蒋钦,陈武,周泰,甘宁,凌操等要么早早去世,要么失势,仅仅一个张昭能犯得起什么大浪么,最后一定死的很惨。

为了保存大哥的遗孤,也为了自己的权力,孙权也只能把大哥降为王,把他的儿子降为候,让孙策一系永远没有继承江东的法理依据。


我们往往都喜欢用一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政治人物的行为,事实上他们的很多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用心良苦,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给我!


秀盛君


江东真正的“太祖”其实是孙策,孙坚死后没有留下一寸地盘,甚至军队也被袁术收回。是孙策通过自己帮袁术多次攻城掠地的战功,获得袁术支持,给予一千兵马(罗贯中小说夸大为三千)。孙策通过个人魅力获得周瑜、张昭、张弘、太史慈等人支持打下江东六郡甚至被封为吴侯。

孙策临终时完全可以让好友周瑜、亦师亦友的张昭辅佐嫡子孙绍,但孙策却考虑到江东长远发展,让弟弟孙权继承自己的事业。从200年孙权继位到208年赤壁之战,可以说这都是孙静留下的人脉资源辅佐孙权。等到吕蒙、陆逊、顾雍这些孙权嫡系成长起来,孙权的江山才是自己发展的。从周瑜病死到孙权称帝历时20年,孙权早就站稳脚跟,不存在孙策的儿子争夺继承权之事。孙权以孙坚为太祖烈皇帝,以孙策为太宗武皇帝,其实无损江东政局安定,毕竟孙权太能活了,太子孙登也很早确定地位。

孙权刻薄寡恩,不仅对江东基业实际开创人孙策凉薄,对周瑜等人后人也很刻薄,对张昭也远没有孙策那样尊重。兄终弟及的皇帝不少,比起司马氏、高氏,名分上差的太多。


一梭烟雨江湖行


三国之东吴,势力根基基本上都是小霸王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但孙策英年早逝,临死之际,传位于弟弟孙权,后来孙权称帝,追封其父孙坚为皇帝,但传位给他的兄长孙策却只被封为长沙桓王。


孙权无视孙策,忘而负义是普通人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普通人的道德观念都是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孙策在自己有孩子的情况下,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承给了弟弟孙权,可以说孙策对孙权恩义深重。

然而,孙权称帝后,追封其父孙坚为皇帝,其兄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站在我们平民百姓的立场,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孙权确实无视孙策,有忘恩负义之嫌。

但是,孙权毕竟是一方霸主,所以我们需要站在他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


孙权必须为东吴的江山能够稳定传承考虑,皇帝是不可以随便追封给兄长的。

古代君主的继承,名正言顺的是子承父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王朝权利的平稳过渡。

宋太祖来了一次兄终弟及,传位给了弟弟宋太宗,至今都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为人所诟病。


而孙策是在自己有儿子的情况下传位给了弟弟孙权,若孙权称帝时,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将置孙策的子孙后代于何地?难道将来还传位给孙策的儿子不成?

所以,孙权在称帝后只追封父亲孙坚为皇帝,而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并不是无视孙策,而是为了东吴的基业能够稳定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