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哪句?

云南王小夏


曹操的《短歌行》,写的感情真挚,令人感动。下面,结合《三国演义》,详解《短歌行》。

第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翻译:喝着美酒,咏唱诗歌,感叹时光勿勿,人生能有几个春秋啊:就好像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失去的岁月太多了

理解:曹操率军南下,荆州之主刘琮率众而降,轻易收复了荆襄之地。接着准备进军东吴,平定江南。就算孙权和刘备联盟,兵力总共不过十万,而自己八十万大军,可谓胜利在望。曹操站在一只大船甲板上,检阅水军,见水军部队整齐有序,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心情格外舒畅,大摆宴席,与会文臣武将,喝酒咏歌,作诗抒情,感叹时光勿勿。

第二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翻译:歌声虽然激昂慷慨,可是我的忧愁烦恼,却难以忘记;靠什么来排忧解愁,只能借酒消愁。 理解:曹操忧愁什么呢?曹操素有平定天下的志向,而现在西凉马腾、韩遂,割剧一方;东西两川还没有收复。平定天下的大业,可谓步步维艰,令人忧愁。然而,更让曹操忧虑的是,和东吴开战在即,手下谋士没有一个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手。

第三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 穿着青领的莘莘学子们,是我深深的牵挂;只是因为你们都是青年才俊,让我思念到今天。 理解:此句说明曹操爱惜人才和渴望人才。曹操确实爱惜人才,以陈琳为例: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文辞优美,但给曹操骂得狗血淋头,甚至骂了曹操十八代祖宗。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擒获了陈琳,曹操爱惜其才,赦免其罪,还让陈琳当了个文官。

第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麋鹿在草地上相呼相鸣,是因为找到了它们爱吃的艾蒿;如果有嘉宾来访,我一定奏瑟吹笙,设宴欢迎。 理解: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到访,曹操可以说是鼓瑟吹笙,热情欢迎;现在是赤壁之战前夕,庞统(诈降)到访,曹操依然鼓瑟吹笙,设宴欢迎,待为贵宾。

第五句: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翻译:嘉宾才俊,如同夜空里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落到我的阵营?因此,我忧心重重,不曾断绝。 理解:曹操一直思念人才,渴望人才。

第六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翻译:才俊朋友们,越过那弯曲纵横的田间小路,枉驾前来,必当重用,让我们相依相存;久别重逢,设宴相谈,诉说往日的恩情。 理解:曹操渴望和才俊豪杰,把酒言欢,共谋大业。猜想一下,曹操这儿说的才俊朋友,很可能指的是庞统,因为在荆州和江南一带,卧龙凤雏,最为有名,而卧龙诸葛亮跟了刘备,凤雏庞统还没有正式来到。(曹操当然不知道庞统上次来访,献的铁索连环计,是诈降。)

第七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翻译:在这月光明亮星光暗淡的夜晚,一群乌鸦向南飞去;围绕树木飞了三圈,却没有找到栖身树枝。 理解: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才俊豪杰们,在这建功立业的时代,不要东张西望了,我这儿正是你大显身手的地方。

第八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翻译:山不会厌烦它的高度,海也不会厌烦它的深度:周公曾经,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迎接来宾,我也愿意像周公那样礼待宾客,天下的英雄豪杰们,归顺我吧,让我们共谋大业。 理解:我绝对不会厌烦人才的数量,我会像周公那样礼先下士,让天下英才都来我吧。诗歌最后一句,豪情壮志,直抒胸意,令人感慨。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优秀的诗人。赤壁之战前夕,曹操胜利在望,面对百万雄兵和壮丽山河,曹操作诗抒情,写出这篇千古佳作《短歌行》。诗人先是感叹岁月勿勿,号召青年才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


逝忆先生


好吧,即便到了这个时间点,我的美篇也没有修改完成,管它吧,再怎样,也让我来悟空答题一道,在我,这算是一天当中仅有的一点乐趣了。我爱学习,所以,爱答题。在我,悟空问答简直每天都在督促我学习,温故知新。看,今天的题目:你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这样的题目,太喜欢了,既简洁又明了,重要的是答案是人都答得出,真心不为难任何人。这样的题目,总让受挫的我重拾信心和勇气,因为生活再怎么不济,我还是个心中有诗的人。好,言归正传,虽然最熟的诗真的不是只有一句,而是很多很多,但今晚,我还是只写一句吧,那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惬然。

太喜欢这一句李商隐的诗了。爱乌及乌,我不仅背了除这一首《锦瑟》之外的李商隐几乎所有的诗,还很有兴趣地去阅读了关于李商隐的身世的文字。哎,李商隐的一生,说多了都是泪,也难怪他的诗写得那么好,也还是那句话啊,又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诗人,当然也相当有才气,身世之悲,抑郁之志……没经历磨难的人读不懂李商隐,不曾失意的人也读不懂李商隐,少年也读不懂李商隐,或许沧桑历尽之后才会读懂吧,又亦或一次真正地失去之后,也突然读懂了李商隐。

情可待成追忆的情,这个情不狭隘,很广博,应该不仅仅是爱情。我以为这个情包括了亲情和友情甚至包括了对世间万物之情。理论说得太多了,说点真实场景吧。

先说亲情。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之情,相信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类似场景,我也体会过,去年,我老爸在近郊的一个疗养院住院,他生日那天,我开车去看望他,因为10年前,我曾出过一次车祸,老爸一直不太放心我开车。那天黄昏,天空下着小雨,陪老爸吃完晚饭,我就准备回家了,老爸送我到5号楼前,看着我发动车子,直到我开车到几百米外,后视镜里,老爸还在那定定的目送着我………

再说爱情。我有多少本亦舒小说?有一整箱,应该不下50本,谁送的?我的前男友,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理工男,记得那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好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再说友情。还是说说雪雁吧,最记得读高中那会,在她家里,我们一起读《飘》,一起写同名散文《窗外》,她也很喜欢亦舒,所以,她结婚,我送了她十本亦舒,而最难忘的是那些个和她一起听《卡萨布兰卡》、《以吻封缄》、《昔日重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流年似水,未来已来。但愿,时刻,当下我们真实地拥有着亲情、爱情、友情……不惘然,知足,感恩……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使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

“一片孤城万仞山",其原因是后人对这句诗的误解让我久久难以忘记,为此,特作七言一首推荐给头条读者,请鉴赏。

唐王之涣留名言,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万仞髙山围孤城,

误解诗意到今天。

两座喜玛拉雅山,

不足万仞入云端,

孤城房顶都坍塌,

只见一片废屋山。

注释:

废屋山:即一片孤城中废弃的许多坍塌了房顶的一仞髙的屋山墙。



济翁长庚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应该是小学一年级时背会的,自此再也不曾望掉。

小时没有幼儿园,我们兄妹5人是跟奶奶一手带大的。

因为是农村孩子,奶奶只负责我们吃喝,不弄丢了就行。

村上孩子都没有提前识字的,就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

春天来了。

围着田地乱跑,追逐着蝴蝶,互扔泥巴,看草儿发绿,盼花儿盛开。

夏天到了。

争着下河扎猛子,摸鱼捞虾。背着篓子,带着镰刀,去割猪草。

蜻蜓飞舞,举着大扫帚扑打。每捉住一个,便放在手中玩耍。

那时唯一副业,是拔茅草。晒干了,搓成绳子,一斤能卖5分钱。为拔茅草,手被划破了,脸被马蜂扎肿了。

晚上院子里乘凉,睡在席子上,望着月亮,数着星星,缠着奶奶讲故事。

奶奶边用芭蕉扇为我们扇风,边为我们讲故事,直到我们睡着。

秋天来了。

我们白天跟着妈妈去地里干活。掰过玉米棒,拾过黄豆等等。

晚上直奔麦场,玩起捉迷藏游戏。

冬天来了。

天气特别冷,孩子们几乎都有冻疮。耳朵、双手和脚都被冻坏了,但挡不住孩子们好动天性,跟在大人后边,去野外打野鸭和鸭兔,甚至爬上屋顶掏麻雀窝。

玩够了,终于到了上学年龄。

记得是被妈妈带到了学校,书包是奶奶用布缝的,第一个老师至今还记得,叫王元伦,住在同一个庄子。

自18岁起,我便远离故乡,成了游子。每当思乡时,便会想起这首诗。

屈指一算,7岁背会了这首诗,48年过去了,不知背过了多少遍,也不知写过多少遍。

今天想起此事,真是感慨万千啊。

(钱诗贵庚子日记)



左笔书法钱诗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不光是记得熟,可以说是记忆在我的灵魂深处。

我今年53岁,1967年出生于大山里的小山村。从我记得起就一直吃不饱、穿不暖。一直到我83年上大学才能吃饱,穿还是问题。

所以我在上学的时候,对《悯农》这样的诗词记忆最深。

还有:孔府一席宴,穷人百年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类的诗词记忆都很深。

这首诗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家庭生活写照,也是我奋发学习,走出农村的动力。


山西晋城李小龙


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之所以将此五言律诗,熟记于心,跟我的出身息息相关。我出生于农村,并在农村长大,说心里话那时的我,每当扛起锄头,挥舞镰刀,拿起挖铣,身负耕犁的那一刻,在一次次的赶超挥汗如雨的时刻,我都想即刻冲破这辛苦的樊笼,去当兵,去招工。因为摆在我面前的仅有这样两条出路,可是在那个年代又谈何容易。正是我的经历,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深情,我深知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他背后艰辛的滴滴汗水。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彻骨感受,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所以他们与农民的付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清流澎湃


我记读小学时老师教我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我初中沒有读完,因生话困难所逼就离开了学校。回到农村就这当了一辈子旳农民,对于粮的情况非常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经过春播秋收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农民历尽千幸苦,从播种培育耕耘收割,起早摸黑日晒雨淋,因为粮食的得来是农民幸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所以说粮食是宝中之宝,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为。大家爱惜粮食并要节约用粮,同时也常常提醒子女不要浪费粮。

所以对上面这首诗牢记心头………

田野愚人:


用户1301744626980普


我记得最熟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我从识字开始背的第二首诗,第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但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还是《登鹳雀楼》。

白日和明月

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于只有几岁的我来说,明月虽皎洁,但太过阴暗,而且9点就上床睡觉的孩童,哪里注意过窗口的明月,更别说洒落的冷光。

而白日对我来说,确是炽热的,就像孩童的那颗好奇心。从小就爱天上的火烧云,傍晚时分便追着晚霞跑,直到太阳落山,才意犹未尽地走回家,我喜欢太阳热烈地炙烤,也喜欢在阳光下大汗淋漓地奔跑。和现在喜欢寂静的夜不同,孩童时候的我属于白日。

所以,虽然不知道奔流的黄河有多壮美,但我知道傍晚的落日有多美,从诗的意境来说,白日依山尽在我心中已经完胜床前明月光了。

登高楼和思故乡

不用说,年少之时,谁不憧憬着登高楼,那时的我们,恐怕还不懂何为故乡。初次读到欲穷千里目的时候,我还天真的以为,只要登上高楼,便可以成为千里眼呢。于是我开始爬到楼顶去看落日,那种登高望远的感觉,虽然当时无法言说,但我知道,高处看到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欢。

那故乡呢?应该是高中住校之时,才有了思念故乡的感觉。不过,那时候的思念,只是儿时的玩伴,村口的大树,家里的小犬和外公做的饭。直到去远方念了大学,开始工作,思乡之情才开始在心中愈演愈烈。回去的时间越来越少,儿时的同伴因为许久不联系,走散了,村口的大树因为挡着致富路,被挖了,家里的小犬因为陪着走亲戚,跟丢了,外公呢?也因为生病,去天堂了。

如今,我才体会到《静夜思》中,月光的冷冽和思乡的浓烈。

我想,这两首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烂熟于心吧?只是对我而言,我依然觉得《登鹳雀楼》更胜一筹,我们一生都应该在不停地探索中"更上一层楼",思乡,只是偶尔的调味剂而已。


书野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你这一问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民》诗二首,全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意很好懂: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呢?


我对这首诗记得熟,是因为我对这两句诗体会深刻。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也当了多年的农民,深知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年纪,每年麦收时就要挎着篮子,顶着烈日跟在大人后面捡拾麦穗。

秋种时,也要挎个布袋儿跟着大人,大人用锄头锄一个坑儿,我就要把两粒玉米或者几粒豆子丢进坑里,一干就是半天。

等到上初中时,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麦收时节,我就要上阵了,也拿上一把镰刀,父亲会分配我割两垄小麦。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前面是似乎没有尽头的麦田,小麦杆上很脏,弄得人浑身刺痒。割麦子要弯着腰,不一会儿功夫就腰酸背疼,只好蹲下割,割过的麦茬扎着你的腿,汗水流进眼睛,火辣辣地。

割完了小麦,还要把小麦运到打麦场里去,小小年纪就得拖着一辆“架子车”,车绊深深勒进肩窝,红肿疼痛,但是你还得扯着脖子一步步地往前挣。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没有在骄阳下割过小麦,没有在冬夜瑟缩着灌溉过麦田,没有在大雨天去抢收过,没有在泥泞中去补种过,是不会对这两句诗深有感触的。


我不相信感同身受这种说法,就像我觉得我不能体会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辛酸,我也无法体会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凉。如果你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而只是风和日丽游春时,在路上看过两眼农民的劳作,或者到农庄里面体验过一把所谓的“采摘”,你是不会体会到我读这两句诗的心情的。


不希望人们再这样辛苦和劳碌,只希望每个人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的珍贵,在读这两句诗时,把珍惜粮食落实到行动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谢谢!


眉画张敞


我最熟悉的一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记得是在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年近半百的小老头,非常的和善,非常的认真。一次语文课,他给我们讲唐代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讲到“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时,老师给我们讲了“推敲”的典故。那时课外书少的可怜,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同学们别提有多么兴奋了,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即便是工作和家务缠身,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从未降低过。因此我希望能成为文化领域的创作者,与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