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悟空問答簽約大V答主?

用戶65146878


真正的大V有答題的嗎?我懷疑他們的文化,大家仔細看看,咱們的大V都在幹什麼,小視頻滿天飛,天天就是吃喝玩樂,居然是優質創作者,很多時候我都感嘆,我都這麼努力了,每天最少寫五篇以上的悟空問答,有時十多篇 ,全是推薦進入頭條首頁的文章,這麼長時間了,我居然都不是優質創作者,為什麼。

曾經回答過一篇文章,為什麼那些工作積極的人得不到提拔,反而那些婀娜奉承,拍馬屁的人都被提拔了,這個問題確實非常現實,就像現在的我一樣,這麼努力得不到認可,大家看看農民鼓上騷,就是一個喝酒,一窖壞紅薯居然叫他拍了好多集,他居然是優質創作者,我想知道他創作什麼了,小視頻算是創作嗎?在我都眼裡只有文章才是正經事。

曾經看過咱們頭條上那些關於創作的告示,居然說手把手教你寫出優質文章,我看都沒看,好文章是教出來的嗎?是自己知識的積澱,更是社會閱歷,沒有文化別說優質文章,就是叫你寫,你的字數不會超過200,大部分都是三言兩語,這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我不是不服氣,很多時候我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像我這樣的創作者就不是優質的呢?我都是圍繞三農創作,這是基本原則,畢竟我認證的就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很多時候我也是感嘆 ,哎!

現在粉絲26000多,一直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就是想創作好的文章,我從去年四月開始沒有收益,很多人不信,怎麼可能呢?確實是,其實也無所謂,我是因為喜歡才關注的頭條,絕對不是為了錢才關注的頭條,所以錢對我來說無所謂。

很多時候我搞不明白,那些簽約的作者憑什麼,是因為水平極高嗎?還是有很高的文化造詣,基本上我都看這些人的作品,沒有看到什麼文化修養,更多的就是視頻,確實很熱鬧,也許這就是他們圈粉的資本吧!我一直堅持我的原則,努力寫出優質內容與大家分享,謝謝。


大海傳媒


悟空問答的簽約答主不止300人,但從未禁止任何人在其他平臺發佈內容。

現金是對知識分享的獎勵,予人玫瑰者,手裡不應只有餘香。



知識應該分享的 我們只是鼓勵創作 。一如既往 我們會覆蓋長尾 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只是要做好匹配。大家別吵了 上來答題吧。


張一鳴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悟空問答之前在今日頭條欄目,但是隨著知識類節目的熱播,如最強大腦等等,這讓滄桑的小哥又回憶起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面,認真觀看《三星智力快車》這個節目的情景了!

知識,就是力量!

毫不誇張的講,以前小哥有百度APP,UC瀏覽器,知乎,微博,微信,QQ,淘寶等等,但隨著和今日頭條的慢慢接觸,小哥已經卸載了以上大部分APP,只保留了淘寶,微信,QQ等幾個APP,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今日頭條可以滿足小哥上網的一切需求!


悟空問答自打從今日頭條獨立出來後,活躍度只增不減,小哥也是第一時間就下載了悟空問答APP,並且一直再答題!

在悟空問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東西,可以找到很多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悟空問答的強大!

比如很多人做自媒體,那如何從小白開始一步步成為大咖,用悟空問答搜索,得到的答案絕對上百,並且都是題主親身體驗,熱心細緻的分享!

比如身體不適,自己很恐慌,沒事,悟空問答可以幫您,輸入問題,搜索答案,就有很多專業的醫生為您解答!

再比如,紅燒鯉魚怎麼做的才好吃?彆著急,悟空問答有幾萬個大廚教您做菜!

。。。。。。


對於悟空問答簽約大V這件事,不得不說悟空問答真是大手筆,實在人!

大家辛辛苦苦碼字是為了什麼,除了詩和遠方,麵包牛奶要不要?

悟空問答簽約瞭如此多的大V,表面上看是搶奪人才,其實也是悟空問答為了讓本身更加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所做的必要付出,西漢有《史記》。乾隆有《四庫全書》,明有《永樂大典》,今有悟空問答!

這是文化的傳承!

我國幅員遼闊,名族眾多,文化豐富,如何能把所有的文化,儘可能的記錄下來,分享出去,這想必是每一個文化人最大的願望了,而悟空問答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一個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吸收別人的知識,大家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而簽約大V,帶來的不僅僅是流量,更是優質的答案,雖然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漂亮的面孔千千萬萬,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同理,同一個問題,答案千千萬萬,優質的回答,屈指可數!

而簽約大V,同時也是方向的原則!

一個企業,能不能優秀的發展下去,方向很重要,而要繼續繁榮,那麼靈魂人物必不可少,而大V,就是知識範疇的靈魂人物!

所以說,悟空問答簽約大V,是一場雙贏的商業合作,問答提供無比強大的平臺,而大V也能專心致志的創作!

一句話!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謝謝大家,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因為小哥也想被簽約!


古梁鏞


我不看好知乎,知乎已經失去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導讀:

“微博化”的知乎能它在移動端贏得他的中途島之戰嗎?

一直推崇慢文化的知乎,開始變得著急了。

新版的知乎在其底Tab頁中,加入了“想法”。何為想法,其核心邏輯類似於微博,用戶不僅可以發佈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還可以轉發、評論和鼓掌。

知乎創始人周源將此舉解釋為看好短內容,他說,“還是覺得短內容生產是有價值的場景,短內容信息流最重要,就是把發佈功能做好,其他功能都不做。”

短內容是天然適合手機閱讀,因此這次的改版也被視為知乎向移動端的又一次嘗試,然而最終結局如何,只能拭目以待。比較鮮明的是今日頭條在幾天前,從底部Tab頁撤回了與想法類似功能的微頭條。

在過去的6年中,知乎完美地錯過了移動端的時代,而其要面對的是一個更加艱難的未來。

失去的移動端

知乎生於2010年10月,周源將域名為“zhihu”那時候還是一家分類信息網站購買,將其改成了知乎最早的版本。

周源曾在知乎上回答了,知乎名字的由來,他說:2010年9 月 13 日,下午 6 點過,我正在三里屯找晚飯果腹,一條知乎團隊啦啦隊長張亮的短信跳進我的手機:「如果圍繞『知之』這倆字呢?」幾分鐘後,他的第二條短信又跳了進來:「知乎者.com?」這個名字在我的大腦裡盤旋了幾小時後,我給所有人都發了一條短信,上面只有兩個字「知乎」。

現在來看,2010年那正是移動互聯網來臨的前夜,更有人把這一年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元年。許多研究機構紛紛預測未來,美國思科公司拿出了一份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的研究報告,它預測從2010年開始,全球數據流量的年度複合增長將在五年之內達到92%,而且到了2015年,全球會有超過71億移動就緒設備和M2M連接。

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有人就把握了這個趨勢。今日頭條張一鳴在解釋自己為什麼創立今日頭條時說,2011年,他看到了大家都看到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興起。這其中主要的標誌就是2011年的手機發布量相當於前三年的總和。而另一方面,報紙銷量大幅度減少。就像紙代替竹簡一樣,手機成為代替紙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介質。

令人遺憾的是,生長在一個風起雲湧時代的知乎卻並沒有飛起來。周源在最近的採訪中表達了遺憾,2011年和2012年,知乎仍在封閉測試的階段。他說:“那段時間就是不想那麼快,要慢一點。現在回過頭看,那時候確實是有點太慢了”。

2011年,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都在奮力搶奪市場,360周鴻禕稱2011互聯網第一仗是“微博大戰”。同時期,張小龍主持上線了微信的,短短几個月用戶規模就達到了5000萬。而同時期的知乎還在為用戶設置門檻,多數網民還在想辦法獲得知乎的邀請碼。

2011年2月,周源還曾在知乎上回答知乎用戶對“知乎為什麼不提供手機客戶端”的提問,他說,“因為知乎團隊的人不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後排了”。

那麼周源和知乎團隊在忙什麼呢?好在周源在知乎的回答詳細記錄了當時知乎團隊的情況。周源在2011年6月在“知乎團隊的路是怎麼走來的,知乎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問題中表示:“接下來我們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設社區,我們在做問答,還會做搜索,做閱讀,和更多的事情。”

2011年的時候知乎就做了第一個移動端的版本,雖然這個bug頻出的版本,只提供閱讀功能。2012年7月,知乎上線2.0版本,到第三年,2013年5月,知乎才正式上線自己的第一個安卓版。之後,雖然知乎不斷改進自己的版本,但最終都沒有獲得長足的發展。

在對的時間,沒有做成對的事,或許這正是知乎至今失去移動端的主要原因。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知乎的增加幾乎陷入了停滯。過去一年間,知乎的DAU均在250萬上下徘徊。

知乎能奪回移動端市場嗎?

通過手機預裝,搶奪既有用戶,將PC用戶轉移至移動端。知乎能通過這些方式獲得未來嗎?

1

流量紅利枯竭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網民的人數已經突破7.5億,已經超過一半的國人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民。而另一方面手機出貨量卻在大幅下降。據外媒digitimes報道,Digitimes Research報告顯示,今年Q2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11.8%,為9410萬臺。分析認為,Q2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下滑主要是因為三大電信運營商新增4G用戶數量下滑至5600萬,各種價格戰、補貼也逐漸減淡,這時4G手機銷量就會相應減少;另一方面,由於渠道庫存量較多,不少手機廠商下調了手機出貨量。

這意味著無論是靠內容去吸引用戶還是通過BD或刷機的方式獲得新增用戶都要付出更昂貴的成本。這條路過去追求”小而美“的知乎沒有走,到現在似乎更加艱難,目前看來他也不會走。

2

存量用戶固化

微博封掉了知乎的未來。知乎從存量的手機用戶中獲取爭奪用戶。

無法從新增獲取用戶,便只能從既有的存量用戶中搶奪。而知乎此次改版顯然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微博PGC用戶。事實上,微博的用戶與知乎的用戶群體高度重合達68%,知乎要向從重合之外的用戶中獲得更多,似乎並不容易。

3

提高移動端用戶比例?

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知乎“PC+移動”的月活用戶數為12,199.25,而PC用戶數為12199.25,移動端月活數為1143.88.這意味著,知乎移動端用戶同時也是PC端的用戶。而移動端的活躍用戶僅佔總用戶的9.3%。

單從這個數據來看,知乎移動用戶的空間似乎還大有機會。真相是:知乎的主要流量卻大部分由移動端貢獻。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知乎的總使用時長374,942.62萬分鍾,其中移動端達274,522.25萬分鍾,佔73.21%。這意味著知乎9.3%的移動端用戶為知乎貢獻了73.21% 的流量。

喜歡《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周源經常喜歡將知乎比作城市。周源對外發言時,經常習慣性地提到這本書,他喜歡引述其中的觀點來為知乎社區理念背書:一個城市解決了治安問題,下一步需要的便是繁榮。

正如《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作者所說的,一個好的城市街區可以吸引新來者,不管是自己選擇到來的新來者還是臨時找個地方安頓的暫住者,而且它還可以保護相當多的過渡性人口。

而現在擺在周源面前的是,周源如何來擴充城市的人口,無論是新來者、過渡性人口,還是PC端的移民。


螺旋實驗室


今日在跟新聞學同事探討新媒體專業時,我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新媒體最終將回歸理性,技術偏倚無法奪走內容為王的地位。換句話說,技術的歸技術,內容的歸內容,二者各司其職,齊頭並進,才是未來媒體的走向。

新媒體迴歸理性的時候到了:深度內容才是救命稻草

也就在今天晚上,2017年8月31日21;10,羅振宇的邏輯思維“002號知識發佈會”將在深圳衛視、優酷、得到App同步播出,作者朋友圈中的自媒體朋友砸開了鍋,隔屏圍觀這場為知識變現的路演。

但值得注意的是,“002號知識發佈會”並非全是新媒體技術產物、也非全是傳統媒體產物,反而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下的“混血兒”,是一次藉助新的媒體技術為知識變現的造勢。

事實上,獨有詩書氣質華。不管技術如何發展,商業模式如何創新,內容是根本,人類智慧是源泉。在VR、AR概念大行其道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好內容的深層渴望遠遠超過對技術創新明面上的訴求。

就像我跟新聞學同事聊到的一樣,經過幾年新媒體長驅直入、萬馬奔騰與繁花似錦,碎片化的內容與資訊信息,並沒有讓人們變得更聰明起來,除了技術上的更新外,並沒有對內容帶來實質性的進展,反而傳統媒體內容被凸顯。

悟空問答挖知乎300大V背後:是內容為王與認知盈餘者的勝利

這可以看著是傳統媒體內容的迴歸,新媒體技術的反哺。真正有歷久彌新價值的仍然是好的內容、深邃的思想與深層的價值。今日頭條悟空回答花巨資挖走知乎300大V,其實是知識重現價值的新機會。

從表面上來看,是今日頭條與知乎的商業競爭。事實上,其背後是內容為王與認知盈餘者的勝利。千百年來,知識無價勝有價,不管是古代的說書人、還是近現代的自由撰稿人,又或者是當下的自由媒體人,認知盈餘都是民間資本。

今日頭條作為媒體融合時下的代表,其發軔於碎片化的信息流分發與用戶生產內容,用戶與內容天花板漸顯,以此帶來的價值沉澱與商業效益見頂,能夠留存用戶、沉澱長遠價值、追求持續效益的必然要靠好的內容、知識與服務。

但今日頭條在內容創作者上的積累與沉澱還不足以撬動其未來的大商業,特別是有一定知識積澱、用戶累計的知識型領袖,今日頭條確實比較欠缺,培育不夠。從知乎挖大V不足為奇。

從知乎的模式來看,知乎大V從知乎平臺得到的名氣比金錢要多得多,但是內容無法更好的變現,知識無法變得更有實用價值。而今日頭條卻在後者給予了內容創作者、知識盈餘者更多具有實際意義的待遇。

拋開商業競爭不談,今日頭條開了一個讓自由創作者自由、體面寫作的可能。其開創性的廣告分成模式將傳統媒體稿費制度打破;其千人萬元計劃讓自由撰稿人變得更加自由;其簽約作者可能開啟了未來平臺創作者搶奪之爭。

這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特別是今日頭條悟空問答挖知乎300大V背後:是內容為王與認知盈餘者的勝利。值得肯定,讓創作者自由、自在、體面的創作,才能提供給用戶有意義的內容。

未來平臺如何才能贏在內容起跑線呢?

無論是今日頭條、騰訊天天快報、阿里大文娛,還是鳳凰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最終真正能勝出的一定是靠深度、有思想、有價值,甚至獨家的內容。因為內容才有頑強的生命力、經久不衰的價值。

作為平臺來講,不僅要有強硬的技術實力作為底層支撐,還需要強大的內容填充,即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合才能造就一個羽翼豐滿的平臺。在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內容創作將是重點,內容創作者與程序員一樣重要。

因此,未來內容平臺要想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必須在優質內容上下大力氣。哪到底該怎麼做呢?作者提供三點建議:

1.加強平臺自身內容策劃與創意 做大做強內容數據庫

一個平臺能否成為大眾平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獨一無二的內容和產品服務。作為內容平臺,特別是互聯網內容平臺,在沒有傳統媒體的採編權的情況下,創意性文化、知識性內容、技巧性常識等將是突破。

在Web2.0時代,百度的百度知道、百度貼吧、天涯論壇以及知乎均在這一領域做出了成績。這是其他新興平臺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知乎尤其如此,集聚廣大的知識青年。

因此,作為互聯網平臺,應該加強創意性文化、知識性內容、技巧性常識的積累,建立強大的、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內容數據庫,為用戶提供更多有趣、好玩、有引導性的內容才是王道。

2.獨家簽約有持續創作能力的作者 強化夯實內容特色

雖然會寫作的人很多,但能堅持寫作、能堅持寫好內容的人卻很少。這就是今日頭條擁有幾十萬作者的情況下,還要挖知乎大V的原因。今日頭條通過挖角,來補充內容創造者團隊,增強內容力量。

今日頭條的挖角行為,可能開了一個爭奪內容創作者的頭,未來稀缺作者將是平臺爭搶的對象,可能比商業資源還要激烈。因此,各自平臺如何挽留住具有持續創作的人很重要。

作者建議是,平臺應該通過獨家簽約的方式留住創作者,提供更強大的內容分發與變現,為簽約作者提供豐厚的待遇,使其安心創作好內容,深度內容,強化和夯實平臺內容特色。

3.加強版權保護與打擊 營造良好的內容生態氛圍

目前中國在內容版權上比較欠缺,不管是傳統媒體平臺,還是新興媒體平臺,在內容版權上保護與打擊還不夠。以至於,侵權行為、抄襲行為難以遏制,創作者的心血得不到保護。

就目前來看,內容平臺的版權多半以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維護,而平臺自身還沒有出現真正能全方位保護作者版權的成功案例。因此未來,平臺自身加強版權保護與打擊能力將有效遏制平臺競爭中的同質化,確保自身優勢與特色。

作者的建議是,平臺不僅要提供發佈與分發平臺,在第三方提供版權打擊的情況下,自身版權保護技術的積累與維護將至關重要,這是配合第2點的重要舉措。(圖片均來源與網絡以及截圖)

那麼,各大平臺做好了準備嗎?我們拭目以待!期待歷久彌新的內容能夠得到認可,期待創作者的勞動成果得到回報。


唐見


沒什麼啊,為什麼不能簽約呢?

知乎不給大v錢,也不準大v發廣告,公眾號二維碼也不讓貼,但這都不是讓知乎大v不滿的地方。

其實讓大v不滿知乎的最大原因是:知乎限流。

即粉絲關注了大v,在timeline上也不一定看得見大v的回答,因為知乎想讓平臺去大v化,大v意味著流量集中,跟微博似的,所以,當大v粉絲多了,會開始故意不讓大v的回答出現在他的所有粉絲前,只是部分顯示。

這樣的規則,會讓整個平臺的用戶看似很公平,但知乎忽略了大v的心情,導致很多頭部用戶出走。

這其實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初衷是好的,但方法沒用對。因為平臺註定是要有高質量內容用戶的,把他們逼走了,內容質量註定是下降的。

不過,其實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需求,這個問題無法避免,他只有平衡流量,才能鼓勵一些優質內容出來,防止被大v壟斷,即使有頭部走,還有新的補上來。

但現在知乎面料新危機是:新的不會來知乎,會去有錢的平臺,舊大v們各個都把重心放在公眾號上。

微博在這類問題上處理得其實很好,一方面保證原有大v利益,一方面自己扶持新人。

知乎的確在運營上,把一手好牌打壞了,知識付費的浪潮是知乎掀起的,可因為知乎live的運營不利,現在做課程的top級都在得到,頭部中部都去千聊、荔枝、喜馬拉雅、小鵝通。

到現在知乎也沒有好的盈利模式,知乎公司一直在虧錢,我也挺為知乎捏一把汗的。

知乎依舊是個好平臺,悟空問答也是個好平臺,我都在使用。


簡族


在用戶隨時用手機瀏覽投票的今天,誰能持續提供優質內容誰就有未來。是非暫且不論,我們換個角度,從企業管理的層面看下這個問題。



01.無論是高管還是普通員工都代表著企業

以前互聯網不發達,企業外的人只能聽到高層管理者的聲音,
現在,
移動互聯網讓每個人都成為企業的代言人,每個有興趣瞭解事態進展的人都可以發表意見,
這就決定了,
說話做事更需要慎重,因為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所在公司的態度,
如果你不信“頭上三尺有神明”,那麼“微信截屏讓你說的每句話都被曝光”這事兒應該信了。
這背後還有個更深層次的邏輯。

02.持續創造價值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能為用戶帶去價值感,提供優質內容,
而這裡的前提是,
有優質內容輸入,所謂KOL的時代核心就在於此,
於是,不但要對客戶好,還應該對提供優質內容的人好(他們也是網站的客戶),
有句話說“客戶就是上帝”,這句話說的不對,
考慮到大部分人是無神論者, “客戶就是衣食父母”應該更為合適。
至於,
“來不迎,走不送”看起來是種自然而然的態度,多半則是明知已經留不住之後的反映。
如同,
有些老闆在員工離職時常說,“他已經追趕不上公司發展的速度了!”

03.真正平等地看待別人並不容易

世界變化太快,能讓企業持續良好運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領導者時刻保持警醒,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別人就更加不容易。
很多企業家在初創期能夠保持清楚——認識到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偶然,因此才會更加努力。
時間一久,習慣了成功,部分企業家的想法就變成了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能力,而別人不行!”
加之周圍總有些人會肯定領導者這種想法,
再之後,
企業就要承擔自負帶來的後果。
最終,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區別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歡迎關注,讓我們用更全面的視角認識周圍的世界。

張大志leo


頭條的“悟空問答”和“知乎”,我認為二者仍然存在本質區別。知乎最早就是基於“人”構建起來的社區,而頭條的問答則是基於“流量”邏輯自上而下生生培育起來的東西,二者相比起來,如果說頭條問答能成為一個龐大的內容素材庫來承接頭條自己的龐大流量,這個邏輯我認可。但如果是說頭條問答能夠很快發展成為一個足以替代知乎的問答社區,我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我看起來,頭條做問答,等同於當年百度做“貼吧”和“知道”,本質仍然是一個流量生意價值最大化的邏輯。

而知乎的本質,則是一個社區,它承載了用戶的訪問使用習慣和大量行為,從而擁有更深厚的獨立價值。一個產品,如果初始時就沒有用戶主動的互動、交流、訪問、發帖等等這樣的習慣和行為存在,在有了較大流量後再要試圖去培育出這樣的習慣,我認為極難。至少目前為止,我未曾見過成功的先例。

我感覺,幾百萬挖走幾個大V對於知乎也許未必是壞事——至少,當前任何一個大V在知乎站內都已經不再會扮演一個“離了他就不行了”的角色。甚至是,假如一個大V離開,以知乎獨特的站內生態和產品機制,反倒是會有機會讓另一個新的大V可以更快湧現出來的。當然,前提是要有與之匹配的激勵機制和邏輯。


農業洞察


昨天下午突然登不上“悟空問答”了,急得我到處去問,作為個人來到頭條很偶然,入住也很順利,至於“回答”更是無意間看到,當時記得有一種很強烈的“說說”感覺。



最初的回答都很“粗糙”,直到今年7月份要招聘“達人”才認真起來,很多本地回答小編都親臨現場去看、去問、去拍照,然後自己去想,最終形成答案,所有回答均是一字一句打到頁面,保證做到全網唯一!目前2890多萬的閱讀,基本是在這兩個月內完成的。



每次看到“推薦至首頁”的消息通知,內心喜悅無以言表,每一位朋友的評論均做到認真閱讀,以期望提升自己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有朋友講“天道酬勤”是雞湯,但認真做事應該是本分!佛說“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個“掛礙”用在這裡就該是“簽約”了,這個“恐怖”用在此處並不是害怕的意思,應該是一種心念,我奉行的是“只要認真付出,總會有回報;只要勤奮去做,總會有人看到”,只是量和質的轉變還沒有到來。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候寫下四句話,幾十年初心不改,受益匪淺:認真讀書、勤奮工作、安全回家、幸福生活。

做事不要急,沉住氣!祝福所有朋友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