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一种思想非常盛行,也就是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私”才能“无私”。

网红papi酱非常受欢迎,因为她的很多观点,跟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相似,papi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做过一个排序,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问她,如果你对自己周边人排序,谁更重要,papi酱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然后是伴侣,因为她认为一个人心中先有自己才能心中有别人。

可我们上一代的父母却并非如此,他们会把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摆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自己。

对此,我不做评价,但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讲: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而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早在最初讲课时,一位学生每次都特别认真听他的课,而且次次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课下也总找他探讨学术。

一开始教授以为这个学生喜欢溜须拍马,可时间长了这名学生对教授的课了如指掌,哪里重点,哪里需要解释都非常清晰。

久而久之他也就放下对这个学生的偏见,因为作为一名教授,自己最大的骄傲就是学生愿意听自己讲课,而且还愿意钻研。

于是教授越来越喜欢这名学生,直到有一天,这名学生要求教授帮自己写一封留美推荐书,教授欣然答应。

可这名学生拿到推荐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教授,并且联系方式也随之消失,这个时候教授才发觉这名学生之前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利用自己而已。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这里网友开始讲了,一个学生为了自己做这些没犯法也没什么吧,或者还有人直接说了,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

但我这里要强调,精致利己主义并不等于爱自己。

什么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其实这类人指的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一切活动的核心是利己。

那么,从心理角度来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关于这个,中国心理学者徐凯文最有发言权,他之前接受个案时发现,有一类抑郁症,凭借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最终就是不行。

他称这类人为“空心病”,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究竟是如何的。

究其原因,他继续探讨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时发现,这类家庭中的家长还有孩子学校的老师鼓吹孩子在这个年纪,一切向分数看,忽视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

这类孩子长大之后缺乏对人性的共情能力,长大之后就会很冷漠。

共情,是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在特定时刻所产生的感觉,也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Snakes in Suits》作者Robert Hare认为,利己主义者通常具有虚假的人格魅力、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有反社会人格倾向。

古斯塔夫·勒庞 在《乌合之众》中说到: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们如何避免陷入精致利己主义陷阱?

北大教授: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网友:这有错吗?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有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以及有效的监督。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除了获得可以看得见利益能让人产生喜悦和价值,同样还有内心的愉悦甚至奉献与美感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钱理群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所以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是尊重,责任,是爱,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美的体验美,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我们最珍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