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6歲以下孩子,學習新知識的3種途徑,父母可別不當回事

孩子成長的好壞,最大的因素不是在孩子自己,而是在家長身上。為什麼每個孩子生出來都是白紙,慢慢的卻有了差別?那是因為每個孩子學習的東西不一樣。

美國最新研究報告總結,孩子學習主要有三種途徑,自己摸索和試錯,模仿,聽講。只有知道了孩子的學習途徑,家長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6歲以下孩子,學習新知識的3種途徑,父母可別不當回事

1.自己摸索和試錯

自然界的一切都動物都具有這種本能,比如為什麼石頭不能吃,能果子能吃?現在你肯定知道石頭那麼硬肯定不能吃,可是第一個見到石頭的人,在他的眼中,石頭和果子都是兩個完全未知的事物,是沒有差別的。他就是通過嘗試吃石頭,發現咬不動,所以知道石頭不能吃,再把這個經驗告訴後人,所以我們才會知道了石頭不能吃這個事。而孩子的學習很大一部分也是在摸索和試錯。因為剛來到這個世上,所有的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未知的。

6歲以下孩子,學習新知識的3種途徑,父母可別不當回事

2.模仿

孩子的模仿是主要的學習途徑,可是孩子的模仿確是有選擇性的。有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用繩子綁住自己的手,然後用頭去把開關撞開。這時候孩子卻是走過去用手把開關打開。因為孩子知道你的手被綁著不能用,所以才用頭,他會選擇更簡單的方法去打開開關。

另一個實驗者則是沒有綁住雙手,去用頭打開開關,這時候孩子也選擇用頭去打開開關,因為孩子知道你的手能用,卻用頭去打開開關,難道用頭有別的奧秘在裡面嗎?

孩子的模仿是有選擇性的,並不是的一味的去模仿,他會選擇最成功的去模仿,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對象,所以父母怎麼樣,對孩子的影響可想而知。

6歲以下孩子,學習新知識的3種途徑,父母可別不當回事

3.講教

就是父母通過說教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比如告訴孩子筷子怎麼使用,電視怎麼打開,包括在學校孩子主要也是通過老師的講教來學習新知識。

當你明白了孩子的學習途徑之後,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的夠好。孩子的生活習慣,生活技巧,包括與人交往的態度都取決於自己的父母。你一邊讓孩子看書,一邊自己扣著手機,你覺得孩子會認真看書嗎?可是你看著書,在讓孩子看書,他會不認真看嗎?

別讓你卑劣的言行,毀了孩子一生。嚴於律己,才能育人。而別做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父母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孩子一生?孩子和別人打架了,家長要怎麼做?青春期出現叛逆,該如何與孩子溝通?你遇到過這些問題嗎?

歡迎關注四小姐。我們一起成為孩子眼中的好媽媽。

ps:圖片來自於網絡,如如侵權,請及時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