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老农民说事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在农村,丧葬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讲究和忌讳的事情特别特别多。虽然现在禁止喜丧大操大办,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得有。


我们这里亲人去世以后,不管是自己村子还是外村的,如果是亲戚的话,都要去亲戚家报丧。我们这里如果是一个村子的,都会是死者的儿子去报丧,如果是外村,就会找死者的侄子去报丧,在外村接受报丧的亲戚,以前都要请报丧的这个人吃一顿饭,表示感谢,现在就是给一盒烟表示感谢。得到消息的亲戚朋友就会去吊孝,我们这里是早上一早带着烧纸纸钱就去吊孝,在吊孝的时候烧了纸钱的,死者的儿女要磕头来回礼感谢。如果没有烧纸钱,儿女就不用磕头来回礼感谢。如果是没有收到报丧的,就不会去吊孝。


在农村,白事还有以下几种规矩。

孝子不离寸土:当老人去世以后,在办白事这几天儿子在院子里跪坐,儿媳妇在门口跪坐接待客人,女儿在灵堂里跪拜陪伴老人,晚上还要轮流守灵。

百日不剃头:老人去世以后,儿孙在百日之内都不能理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孝年不贴春联:老人去世的前三年里是服孝期,三年之内是不可以贴春联的。


其实在农村,不管谁家办丧事,乡里乡亲都会去帮忙,这样团结的现象估计只有农村能看到了。


小马话三农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句话说的是家里有人去世了要去亲戚好友家报丧,在我们那里报丧要头裹白布,要家中一家之主亲自去,到了人家家里见到人家主人要下跪扣头一个,然后告诉亲戚朋友家里有人过世了。我们这边一般是人去世三天后入土为安(现在都推广火化政策,会把骨灰盒摆在棺材里),入土之前会把棺椁停放在堂屋里面三天,由家里人守丧,也方便亲戚好友来吊唁。亲戚朋友来的时候会带纸钱,关系好的还会带花圈等丧品过来,亲戚好友带来的纸钱一般会在灵堂前的火盆中亲自烧掉,以示对去世之人的怀念。



其实那些这个风俗在我那张这边是有所不同的,老张这边一般自己家的女儿、儿子还会给去世的老人买上一套寿衣,寿衣一般有六件和八连之分,这个按各地区风俗习惯来。女儿或者侄女会给买两套纸衣和一套纸做的房子、两个童仆。而后到了晚上家里的后辈们要给死去的长辈守灵,守灵的时候晚上灵台上边的灯不能灭,所以小辈们都特别要注意。



过了三天等到出殡那天,儿子或者孙子要拿着魂幡走在最前边,到了第一个十字路口要在火盆里烧纸,然后把火盆在这个十字路口摔烂,意思是告诉去世的亲人,在下边吃好喝好,从此阴阳两隔!

一直到坟地以后,提前会在坟地挖好墓葬坑,坑底摆上一层纸钱(以前摆的是分分钱硬币),然后到了时刻准时下葬。下葬的时候家里亲人要哭丧,哭的越厉害,以后家里就越旺。下葬之后,要砌好墓碑,上边写上死者基本信息,包括后人名讳。然后供上猪头、鸡鸭鱼肉、白酒、水果,以后亲人在坟前烧掉死者的衣服,同时烧掉纸钱、灵台、纸人、纸衣等物品。



然后就是“头七”了,头七的时候家里人要到坟头烧纸,告诉去世的人家里一切安好,不需要牵挂。以后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的时候,再次去坟上烧纸探望,以后是百天也都比不多的流程。之后就是死亡前两年的那一天就是死者的祭日,亲戚朋友会过来一起去坟地探望、烧纸。死亡第三年的时候会有一个大的仪式,在我们这里叫“送牌子”,就是要把死者留下的排位还有其他不需要的物品全部拿到坟头去烧掉,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都会到场,“送牌子”完了以后就是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过年前的正常祭拜了。



以上就是老张这里关于丧葬的全部流程,虽然流程如此,但是现在社会我们还是不提倡这么做的,因为这种传统的丧葬模式完成了极大的时间、金钱浪费,怀念死者的最好方式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善待他们,死亡之后我们要理性看待,真的怀念是放在内心深处的,不是这些形式主义可以代替的。


老张谈三农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丧事在农村也被称之为“白喜事”,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丧事都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了,不仅本家族亲人都会赶过来,即便是在外地打工的也会回来。而且同村的村民,基本上也会过来吊孝。在农夫的老家这边现在普遍是这样的,一般老人去世了就会打锣鼓,然后放鞭炮,这样做就是告诉村里人,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而听到这些信号的村民,每家都会安排一个人带着纸钱去吊孝的。

而“丧不报孝不吊孝”这句俗语也是汉族丧事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其说的是当家中有人去世了,就会安排一个人去给所有的亲戚报丧。当报丧了以后,亲戚才会过来吊孝。如果没人去报孝,那亲戚即便是知道了,也往往不会过来吊孝。在过去一般都会安排家族中的一个晚辈去,毕竟外人也不太清楚亲戚家的住址。而现在基本都是采用电话的形式了,非常的方便也快捷了。

后面一句“不烧纸钱不谢”的意思是说,来吊孝的人,如果没有烧纸钱,那孝子孝孙们是不需要谢孝的。当老人去世了以后,穿好寿衣之后就会第一时间布置灵堂,而孝子孝孙们就会跪在灵堂中。如果有人来吊孝了,并且在灵堂前烧纸了,孝子都是要跪谢的。如果对方没有烧纸,那表示关心一般,是不需要跪谢的。

虽然近些年丧事的流程简化了不少,在有些地方甚至就连出殡都有了专业的队伍了。但是“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个老规矩在很多的地方依然还是保留着,在农夫的家乡就一直是这样的。在你的家乡呢?有没有这种说法呢?


农夫也疯狂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农村,红白喜事有着诸多的讲究,但在这些讲究中唯独丧事的忌讳最多。从老人去世的入殓穿寿衣到亲邻前来吊唁,死者一般是坐南朝北的摆放,之后身体上还要蒙上一层白布。三天过后送去火化,一般在家里摆放7天就会入棺材下葬。正因为死者为大,所以在农村丧事的讲究最多。那么“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丧不报孝不吊

一般在老人死的当天就需要有人去给亲戚报信,告诉他们死者去世的消息。一般本村的话就是死者的儿子前来告知,而外乡的亲戚都是侄子前去告知。这时候亲戚就会留报信的人管上一顿饭或送上一包烟,表示自己已经接到通知。之后他们就会带着纸钱、花圈去吊唁,如果没有接到通知的亲戚,那就没有必要前去吊唁。



不烧纸不谢孝

在亲戚前来吊唁的时候,一般死者的儿子和孙子都会在灵前跪拜,而这时候亲戚通常都会带着纸钱过来祭拜。而带着纸钱的这些亲戚,死者的儿子和孙子都会进行跪拜,以表示自己的感恩。当然如果没有带着烧纸钱的话,证明他和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亲近,这时候不需要磕头跪谢。当然一般亲戚给死者磕头的话,那儿子和孙子都会进行磕头回礼。 当然在老人去世之后,一般儿子晚上不能睡觉,需要给父亲守灵。同时在老人去世的一百天里,不能理发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之后就是春联的问题,三年内不能贴红色的春联。



在老人的下葬之时,棺材全程不能落地,只有到地方之后才能入土。大家还知道哪些禁忌呢?


惠农圈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看到这个话题,雨季进来回答一下,雨季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于农村的这句俗语我们当地是这样做的。家里有人故去。村大队有一帮固定的主丧人会来家里帮忙打点一切事宜。




首先:主丧人会统计你家的亲戚住址都是哪里的,比如姻亲、姑舅亲、姨表亲、或是远房亲戚等。统计好之后会派出村里帮忙的人去报丧,报丧人每到一家不能进亲戚门,只在门外告诉故去的人何时去世的,何时要发丧,请亲戚务必前去送上一程,这样接到报丧信息的亲戚就会来吊孝,如果没有接到报丧信息的亲戚是不会来吊孝的。这就是我们这的“丧不报孝不吊”的说法。


“不烧纸钱不谢孝”我们这是这样的,院子里正房门口前摆一张灵前桌,桌子上供奉着去世人的照片和贡品,亲戚、朋友来吊孝都会止步在灵前桌前祭拜。晚辈或平辈人必须磕头,长一辈的会给逝者鞠躬(毕竟逝者为大),这时候逝者的儿孙会按照长幼有序的顺序跪在两旁磕头回礼。只来送纸钱不来灵前桌祭拜的,儿孙们就不用回礼,但也要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表达对人家送纸钱的心意。

我们这逝者要在家停留三天才出殡。这三天中儿女重孝在身是不准随意出门,不送客更不能去别人家里。家里有儿子的女儿不出去答谢客人,女儿媳妇要在逝者身边守灵陪伴。三天后出殡骨灰入土才算真个丧葬仪式圆满。


雨季8918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在农村,家里“人老了”报丧是顶重要的一件事,有很多规矩,马虎不得。

在阿兮老家胶东农村,一般套路是这样:人不行了要赶紧穿“老衣”(农村老人都有提前准备好的送老衣服,也就是寿衣),在正屋用两个长条凳支起一扇门板,南北方向放置,上面覆盖上杆草(谷子的秸秆),再铺上毯子褥子,头冲南脚朝北“停床”,咽气倒头后口内放置压口鱼(纯银),通知家族主事人,剩下的事情就有家族主事人来全权安排了。

农村家族主事人,很有权威,有白事后全族人都听其调派。

首先,主事人会安排放三个二踢脚“打人”(农村规矩,若不年不节没喜事谁家放二踢脚,就是告诉村里人,家里有人“走了”),村里人听到二踢脚声音,都会赶紧出门,看看谁家有事,打听清楚赶紧主动上门帮忙,这就是农村老话说的“红事叫白事到”。

主事人陆续安排谁家媳妇去做倒头饽饽、打狗棒、麦麸等,谁家谁家男人去坟地打坟,哪几家男人负责抬棺,哪些人负责通知哪一支的死者外地或其他村镇亲戚,都非常具体。

灵床头部冲门的位置放小桌,摆上祭品,一摞五个光头饽饽(又叫倒头饽饽),一盏油灯,要保证直到下葬不能熄灭,香烛等。

一说起丧葬习俗杂七杂八就停不下,下面具体说说报丧习俗吧。

现在都有手机电话,报丧也就简单多了,但负责的人也需要一个个的全部通知到。而在古时候没有电话等,报丧则只能靠人跑腿,外地用电报。

记得儿时在农村,曾外祖母去世,就是有人赶来报丧。那人并不进门,隔着门问家里有没有人?确定是不是哪个村某某人的孙女叫某某?确定之后,才告知,我曾外祖母夜里没了。

过去我们这边报丧规矩就这样,报丧人不进门,要反复确定对人以后,才告知,以免因传错信结下梁子。

农村就这个规矩,一个村的主动上门,外村和外地亲属,必须报丧,接到消息的人会立刻赶来吊孝,见逝去人最后一面,也就是“丧不报孝不吊”。

至于“不烧纸钱不谢孝”,则是说亲戚朋友们来吊孝,要在门口冲灵床磕头,在盆里烧纸钱,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与哀思,死者的子女则要谢孝,早年间孝子孝女是披麻戴孝跪在死者灵床两侧的,谢孝自然也是侧身对吊孝烧纸钱的人磕头还礼。若是来人傲慢,不烧纸钱行礼,孝子自然也无需谢孝还礼。

现在新社会,都不讲究这些老规矩,来吊孝的人多改为向遗体三鞠躬,谢孝也无需磕头。

农村丧葬习俗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规矩太多,比如死者子孙只需守着灵柩哭灵谢孝,其他事情都有族人来做,族中主事人一手安排打理。阿兮虽然离开农村三十年,可村里有白事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回老家奔丧,这与农村的人情关系,以及强大的家族主事安排分不开。总觉得这才是有人情味的农村,是我们叶落归根的地方。

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情。关注阿兮随笔,看不一样的三农解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阿兮随笔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这句话目前在我们这里也不是太看重了。农村人对于红白喜事很讲究的,但也要分时期和分地区的。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当年诸葛亮吊孝也没有人通知他啊,结果也是不请自来,因为诸葛亮心生疑惑的,他不会相信周公瑾会如此轻易的嗝屁。

“丧不报孝不吊”。这个估计是有忌讳的,农村人家庭有人去世,是很悲痛很看重的大事。如果在老人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到位的人,可能有这个家庭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的关系,不属于三亲六眷的,也就没有必要去通知的。再说白事是很多人忌讳的,没有通知肯定不会主动出现的。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死者的个人的好朋友。由于农村人家庭的其他人并不知道死者和的好朋友的关系,也有可能会纠结该不该通知。但是这样的人来吊唁的话,只要说明情况,主家也会很感激涕零的道谢的。情字,是很多农村人看重的。

就算是死者生前和某个亲友有误会有仇恨,在死者办丧事的时候,也是会去主家吊唁的,不是说人死为大么?人不在了,再大的恩怨也是可以放下的了。所以这种亲友也要通知到位的。

至于“不烧纸钱不谢孝”。我们这里的规矩是,吊孝的人在进主家门之前,会先点燃鞭炮,这是在提醒主家,我是来吊孝的,然后就会有主家的亲属出来迎接,吊孝的亲友把随身携带的礼物安放好之后,就会去灵堂吊唁。先在灵堂之前的火盆燃纸钱,然后要么是鞠躬,要么是跪拜,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然后就会有孝子孝孙跪在吊孝人面前答礼谢孝,我知道的就这些了。


农村老俗话


昨天才参加了朋友父亲的一场葬礼!作为看客的我们都快虚脱了!更何况这么大署的天,孝子们穿着厚重的孝衣孝帽跪在那里,不时地哭一哭,一会儿还得磕头谢客!农村的红白喜事讲究十分繁琐,尤其以白事丧事最为严重!这里就给大伙讲讲这边的丧事习俗,可把人整累了!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就是这众多的丧事繁文缛节中的其中一项。

“丧不报孝不吊”的意思是说,如果亲戚家里死了人,死者的孝子(一般是长子)不来报丧的话,是不能主动去吊孝的!孝子应该在人失去的当天或者第二天到亲戚家报丧,身着孝衣,但不能带孝帽,手握孝棍,一进亲戚家门,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三头!意思是在替死者消灾免罪!然后起来说话。

“不烧钱不谢孝”的意思是说,亲戚前来吊孝一般要向死者烧香磕头烧纸钱,孝子呢应该跪在灵前,向前来吊孝的人磕头谢孝!但如果这吊孝的人没有向死者烧纸钱的话,孝子是不用磕头谢孝的!

这边农村那家有人过世了,请个阴阳先生是必须的!他会看坟地,会择日,会指导挖墓坑。总之对死者的一应礼节都要听这位阴阳先生的。这个人就是链接生者和死者对话的一个载体!

这边的习俗是会乘着死者尚有一定体温就给死者穿上寿衣,以防身体僵化不好穿,然后在门板上停尸三天,这三天孝子们每顿饭点都要哭一哭,上上贡,烧烧香!第三天晚上才入殓抬入棺材中,在院子里搭个灵棚,挪到院子里。第五天晚上烧了见阎王纸,一般要有乐队吹奏,与孝子们一起送死者灵魂上路!现在这样的时候还会烧个纸汽车,纸手机。

然后一般的出殡日期都会选择之后的单日,有的选择第七天,有的选择第九天,有的选择十一天,年纪越大的停尸天数越多!但最终要听阴阳先生的!每一天的饭点都要给死者上香贡饭,这些都是孝子孝女(包括儿女和儿媳妇)要做的,亲戚朋友们多会在出殡的这一天前来吊孝告别。出殡这一天的讲究和礼节最多,要开追悼会,要有有龙杠、轿子、黑拱门、罩日等等来衬托氛围。灵棚上也多了行头,还要请乐队,花费特别多!不过总算下葬了,总算!让死者入土为安了!

讲的都有些烦!更甭说这当事的孝子们要守灵,要出钱,要尊礼节,唯恐失了礼节,少了环节会对死者和生者有什么不利!这样的讲究真苦坏了当事的孝子!应该倡导文明新风,倡导厚养薄葬!让大家伙都活得轻松一些!

您觉得呢?


村姑说村事


问题(1):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



村郎认为,“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一语中的“报”一般是指主人家要是有人离世,就需要发讣(fu)告或者由逝者的子女去通知其他亲戚。关于讣告,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这表示对已经离世之人的尊重。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主人家里有人离世,那么主人家里就需要发讣告,或者由逝者的儿女去向其他亲戚通知。等到这些亲戚接到主人家里有人离世的消息后,就可以去吊丧。另外就是如果吊丧的时候不烧纸钱,那么众孝子是不会磕头谢孝的。




那么一些农村地区要强调“不少纸钱不谢孝呢”?按照村郎家乡这边的说法就是,烧纸钱代表着亲朋好友对于逝者的思念。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逝者去另外一个世界需要盘缠路费。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烧纸钱”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地区举行丧葬事宜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

各地的丧葬习俗不一样,有些地区还讲究“红事要请人,白事自己来的”规矩。那么,既然题主问题是“你们当地有什么丧葬习俗”,那么村郎就说一些我们家乡的丧葬习俗。


  • 百日不能理发、刮胡子;
  • 主人家里有人离世后,需要“烧七”
  • 烧白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 如果村里人在外地逝去,那么如果要把棺材埋在本村的话,就需要绕开村内民屋;
  • 需要“祭门”;
  • 逝者逝去的前三天,需要请专门的丧乐班子奏乐;

不知道大家对于丧葬习俗是什么看法?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村郎,农村子弟,喜欢民风民俗,望大家点关注、点赞支持。村郎抱拳谢过。


一只电影人


中国农村的丧葬利益讲究很多,避讳也很多,比如“宁借人停丧,不借人成双”,“人尚在讨风水,后顾无忧是好事”等等,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



丧不报孝不吊

家里老人去世需要家中的小辈一般是儿子去亲戚朋友家告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报丧”,如果前来报丧的人正好赶上饭点,亲朋好友还需要负责报丧者的饭食或者让口水以示安慰更是礼仪。而接到通知的人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都需要带上花圈和礼金去吊唁,但是如果没有接到报丧则不用去吊唁。


不烧纸钱不谢孝

与死者关系亲密的人在吊唁时往往会带来纸片,在死者灵柩前的火盆中烧掉以寄哀思,这时出于对前来吊唁者的感谢,死者家的小辈一般是儿子和孙子就要跪谢。但如果吊唁者没有带纸钱前来也说明关系并不亲密,小辈们自然也不必回礼。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农村红白喜事中的这些讲究也是礼仪的一种体现,所以对这些农村俗语的传承也是礼仪的传承。知礼懂礼识礼,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