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期間日本人所謂的“ABCD”包圍網是怎麼回事?

張傑談史


“悟空問答,有問必答。”這個問題由“越後湯澤”來回答。

這個問題比較難,牽涉眾多國家間複雜的關係網以及微妙的利益鏈條。如果簡單歸納的話,主要的理由就是隨著日本不斷擴大對華以及對其他地區的侵略,威脅到包括美國、英國等西方大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日益加大對日本的制裁並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從而迫使日本孤注一擲,走上對美開戰的不歸路。


具體而言,在日本侵華初期,美國受國內孤立主義的影響,對日本採取所謂“綏靖主義”的政策,一方面暗地對華提供援助,同時對日本出口戰略物資,客觀上在日本擴大侵略戰爭中助紂為虐。但是隨著國民政府一再要求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加之美國民意開始同情中國,其國內孤立主義思潮有所減退,美國開始修改中立法、廢除日美商約。特別是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利用這一機會要求法屬印度支那切斷滇越鐵路,同時要求英國封閉滇緬路。陷入中國持久戰泥潭無法自拔的日本,開始考慮實施“南進”政策,一方面獲取荷屬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的石油、礬土、鎳礦、鐵、工業鹽、橡膠等資源,另一方面試圖切斷西方對中國的輸血通道。不過,日本軍政當局圍繞“南進論”也發生過很多討論,從1940年7月第二次近衛內閣提出的《基本國策要綱》中提出推動南進政策到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提出“為了自存自衛,必須積極促進對南方要地的各項政策”,並決定為此“不惜同英美作戰”。7月25日,日軍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公然入侵印支南部。


在這種形勢下,美英等國採取報復措施,7月26日,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資產,隨後英、荷等國也相繼效仿,宣佈凍結日本資產,並實施石油的全面禁運。面對這些制裁措施,日本軍方與政府以及媒體大肆宣揚所謂“ABCD”包圍網的經濟高壓。

所謂“ABCD”網即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 China、荷蘭Dutch四國結成的共同戰線。在切斷日本繼續物資包括石油、礦石、廢鐵、機械、食品等供給的同時,通過越南、緬甸等“援蔣路線”加大對國民政府的援助力度。儘管當時外交方面日本依然在和美國周旋,但是軍方至少從4月份開始就已經確定要同美英開戰。因此,這種假裝“受害者”的宣傳,只是在為發動下一場戰爭發動輿論攻勢而已,其實質是一種讓日本國民慢慢從心底仇恨美、英、中、荷等國家的伎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